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參同三,俞云:“參食者參分斗而日食其二也,故終歲二十四石也。”換言之,即每日節省三分之一,依此計算,得2/3斗X30X12=24石,又2/3斗=6﹒6升,6﹒6除以2=3﹒3升,故曰“參食食參升小半”。蘇改為二十石,實出于誤會。

俞又云:“四食者四分斗而日食其二也,故終歲十八石也。”斗食之半即一歲十八石,一餐二升半。

俞又云:“五食者五分斗而食其二,則每日食四升,終歲當食十四石四斗。”蘇訛為十四石四升,已經陳校正。

俞又云:“六食者六分斗而食其二也,故終歲十二石也。”換言之,即所食止平時三分之一,則1/3X5升=1﹒6,故曰“六食食一升大半”。

救死之時,謂糧食缺乏,依文推算,得2X20+3X30+4X40=290升,即三個月內食二石九斗;一歲應食十一石六斗,比“六食終歲十二石”者所差止四斗。孫云“約謂危約”,語意難曉;余謂約就是現在所云“節約”,全句猶言經九十日之節約而民可免于死也。

“城中無食則為大殺”,殺,減也,此句原在子篇106節后,今依孫說,將這一句量移于此。

11 寇近,亟收諸離鄉金器若銅鐵及他可以左守事者。先舉縣官室居、官府不急者,材之大小、長短及凡數,即急先發。寇薄,發屋,伐木,雖有請謁,勿聽。入柴,勿積魚鱗簪,當隊,令易取也。材木不能盡入者燔之,無令寇得用之。積木,各以長短、小大、惡美形相從,城四面外各積其內;諸木大者皆以為關鼻,乃積聚之。

此言征發守城材料之法。

離鄉見酉篇29,邊鄙之鄉也。左同佐。

舉者調查登記也。凡數,總數也。發,征發也。先登記官吏不急需之品與夫儲存材木之狀況,趕緊征用之,倡之自上,斯民間不敢隱匿矣。

薄,迫也。敵已迫近,則應毀屋伐木,即有請求緩辦者亦不可聽,參酉篇67。

勿積魚鱗簪與午篇10“勿令魚鱗參”同義,簪、參音亦相近。當隊即當路,當路然后便于取攜。

材木不能盡入兩句,已見酉篇67,燔,燒也。

各以長短、小大、惡美形相從,謂材木要分類存放,需用時不至廢時選擇。又前6節言城外之物事,急時暫放城門之內,此言“城四面外各積其內”,即謂四郊之物,應各向其相近之城門輸送;簡言之,東郊之物,應送存城內東關,南郊之物,應送存城內南關,余可類推。

粵俗常謂孔曰“鼻”,(如針眼曰“針鼻”。)又普通木材為轉運利便起見,常于材端鑿一孔以便穿繩系縛,關鼻或即指此;畢云“言為之紐,令事急可曳”,其意亦相近。

12 城守,司馬以上父母、昆弟、妻子有質在主所,乃可以堅守。署都司空、大城四人,候二人,縣候、面一,亭尉、次司空、亭一人。吏、侍守所者,財足、廉信、父母昆弟妻子有在葆宮中者,乃得為侍吏。諸吏必有質,乃得任事。守大門者二人,夾門而立,令行者趣其外;各四戟,夾門立,而其人坐其下,吏日五閱之,上逋者名。

此言吏員任用及保質之制。

城守,猶守城也,古以父母、兄弟、妻子為質,后世則易為擔保人。

署,置也。都司空、候、亭尉及次司空,皆官吏名稱,分見酉篇。“面一”、孫謂每面各一人。

吏侍守所,即供職于太守署之吏。財足,孫讀才足(見巳篇20),吳釋富厚;余按酉篇58言,“守之所親,舉吏貞廉、忠信、無害可任事者”,廉信即貞廉、忠信之省文,財足應與“無害可任事”相當,謂材能也,材、財同音,孟子“有達財者”,固借“財”為“材”,孫、吳兩解均不確。子篇47亦言“尉必取有重厚、忠信、可任事者”,任事固非“材足”不可。“有質”與“父母、昆弟、妻子有在葆宮中”同義,猶之今世必覓保人而后可任事也。守大門者二人、夾門而立、各四戟、夾門立、人坐其下數句,與酉篇70四人夾令門內坐、二人夾散門外坐,大意相近。趣,急行也,不許行人門外逗遛,現代兵署猶或行之。四戟一句即戟四支放在門之兩旁。又據酉篇15,吏卒侍大門者,門尉白晝三閱,入暮一閱,此云五閱,較多一次,可參看。

13 池外廉有要、有害,必為疑人,令往來行夜者射之,誅其疏者。墻外水中為竹箭;箭尺廣二步,箭下于水五寸,雜長短,前外廉三行,外外鄉,內亦內鄉。

此言濠池外之警戒,又池中安插竹箭以防敵偷渡。

前池外廉見申篇4,又巳篇20,“取城外池唇木瓦散之”,池唇亦池廉也。有要有害即要害之地。疑人,俞云“蓋束草為人形,望之如人,故曰疑人”,其說殊未可信;蓋束草為疑人,志在嚇敵,不必令自己巡夜之隊伍射之,以致損失箭矢。且即疏漏未射,何致受誅?余謂“必為”者信其必是也,疑人,可疑之人也,當戒嚴時期,如確信其為可疑之人,往來巡夜者自應射之,如疏失不射,或可釀成嚴重事故,“誅其疏者”一句,依此解法,便甚明白。

立竹箭水中,見酉篇34。箭尺廣二步,謂插竹箭之地方廣丈二尺也。(箭尺之“尺”字或誤。)下于水五寸即竹端比水低五寸,使敵人不覺也。雜長短者或長、或短,互相間雜。竹箭分三行排插,外邊一行,其端外向,內邊一行,其端內向,使敵往來都受阻也。

14 三十步一弩廬,廬廣十尺,袤丈二尺。

此言弩廬之設。孫云:“弩廬即置連弩車之廬也,通典兵守拒法有弩臺制,與此略同,而步尺數異。”

余按袤即長也,據丑篇3,連弩車制甚宏偉,似非廣袤約一丈之廬所能容,試觀通典一五二弩臺“下闊四丈,高五丈,上闊二丈”,便知此之弩廬與弩臺迥異,或是一般弩手所居之廬歟?

15 百步一隊,隊有急,極發其近者往佐,其次襲其處。

此節言隊伍調援之法。“百步一隊”句,舊本在下16節后,17節前,今姑依吳移此,大致言每百步一隊伍,如某隊戰事緊張,即速(極同亟)發最近之隊伍往援,又撥次近之隊接充其防務。襲,繼也。

16 守節:出入使,主節必疏書,署其情,令若其事,而須其還報以劍驗之。節出:使所出門者,輒言節出時摻者名。

此言符節出入之制,參酉篇55。

守節,太守之符節也,兩字為標題。主節,掌符節之吏。疏書,書寫也。署,記載也。須,待也。劍、檢同音,劍驗猶今言“檢驗”,王謂劍為僉訛,僉與參同,立說過于曲折。此節蓋言凡有人出使,掌管符節之吏必記錄之,所記情節,須使與所辦之事相符(令若其事),候其回來報告時,可以互相勘驗,以觀使人曾否一一遵令辦理也。

節出兩字亦標題,言凡有使人操節外出,無論從某城門經過,城門官即須登記其姓名報告之,摻即操字。

17 合通守舍,相錯穿室;治復道,為筑墉,墉善其上。

此言太守署與葆宮之聯絡及其建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分宜县| 汶川县| 陇南市| 出国| 灵武市| 正安县| 永康市| 迁安市| 宁津县| 军事| 宜都市| 嘉黎县| 阿拉善右旗| 崇信县| 五常市| 荔浦县| 金平| 海伦市| 舞钢市| 伊宁市| 福清市| 涟源市| 儋州市| 大荔县| 通州区| 阜南县| 霍州市| 慈溪市| 威海市| 北安市| 台北县| 米脂县| 福海县| 华池县| 龙门县| 龙门县| 齐齐哈尔市| 黄石市| 高安市| 南阳市| 法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