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治年四十已還,強壯,常大患熱癰無定處,大小便不通,大黃湯方大黃(三兩) 梔子(五十) 升麻(二兩) 黃芩(三兩) 芒硝(一兩,別方二兩)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消絞調,分溫三服,快利為度。

治發癰疽兼結實,大小便不通,寒熱,已服五痢湯,吐出不得下,大渴煩悶,淡竹葉湯方淡竹葉(切,四升,去尖) 栝蔞(四兩) 通草 前胡 升麻 茯苓 黃芩 知母 甘草(炙) 石膏(末,以上各二兩) 生地黃(十兩) 芍藥(一兩) 大黃 黃 (三兩) 當歸(一兩半) 人參(一兩)上十六味先以水一斗六升,煮竹葉,去葉取九升,納諸藥后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三日三夜一快利便止,不必盡湯,湯盡不利,便合取利。

治發背發乳,四體有癰疽,虛熱大渴,生地黃湯方生地黃(十兩) 竹葉(四升) 黃芩 黃 甘草(炙) 茯苓 麥門冬(去心,以上各三兩) 升麻 前胡 知母芍藥(各二兩) 栝蔞(四兩) 大棗(二十枚,去核) 當歸(一兩半) 人參(一兩)上十五味,先以水一斗五升,煮竹葉取一斗,去葉,納諸藥,煮取三升六合,分為四服,日三夜一。

治發背乳癰,已服生地黃湯,取利后服此,淡竹葉湯方淡竹葉(四升) 麥門冬(去心) 黃 芍藥 干地黃 生姜(以上各三兩) 前胡 黃芩 升麻 遠志(去心)栝蔞 大棗(十四枚) 當歸(一兩)上十三味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竹葉、小麥、黃 、芍藥、干地黃、生姜,取一斗,去滓內諸藥,再煮,取三升,分溫三分(上語煮竹葉、小麥恐是麥門冬,非是小麥也)治癰疽虛熱,生地黃湯方生地黃(五兩) 人參 甘草(炙) 黃 芍藥 茯苓(各三兩) 當歸 芎 黃芩 通草(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 淡竹葉(切成三升)上十二味先以水二斗煮了水,取一斗五升,去滓,復諸藥再煮,取四升八合,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能頓服為佳。

治癰疽內虛熱渴甚,黃 湯方生地黃(八兩) 竹葉(切成三升) 小麥(二升) 黃 黃芩 前胡 栝蔞(四兩) 通草 芍藥 升麻 茯苓甘草 知母(各二錢) 人參 當歸(各一錢)上十六味先以水二斗,煮竹葉及小麥取一斗二升,去滓,復煮諸藥,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小便利,除通草、茯苓,加麥門冬,腹滿加石膏三兩,熱盛去人參、當歸。

治背生地黃湯方生地黃(八兩) 人參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通草 茯苓 黃 黃芩(各三兩) 淡竹葉(切二升) 大棗(二十枚) 當歸 芎 (各一兩)上十二味先以水三斗煮竹葉,取一斗,去滓,內諸藥,再煮四升,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若能每服一升佳。

治癰疽內虛,黃 湯方黃 人參 甘草(炙) 芍藥 當歸 生姜(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 干地黃 茯苓(各二兩) 白術(一兩) 遠志(一兩半)上十一味以水一斗三升,煎取四升,去滓,分溫四服。

治癰疽,五味竹葉湯方竹葉(切,二升) 五味子 前胡 當歸 干地黃 人參(各二兩) 小麥(二升) 黃 黃芩 麥門冬(去心)生姜(各三兩) 甘草(一兩半,炙) 升麻(一兩) 大棗(十四枚) 桂心(半兩)上十五味先以水二斗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治癰疽發背,乳大去膿后虛懾少氣欲死,服此遠志湯方遠志(去心) 當歸 甘草(炙) 桂心 芎 (各一兩) 黃 人參 麥門冬(去心,三兩) 茯苓(二兩) 干地黃(三兩) 生姜(五兩) 大棗(十四枚)上件十三味以東流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治發背乳下復往,服此白石脂湯方白石脂(四兩) 龍骨(三兩) 當歸 桔梗 女萎 黃連(去毛) 甘草(以上各二兩) 白頭翁(一兩) 干姜(二兩)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下住便止,不必盡服。當下未即來日止。

治發癰疽取利熱小便退,不用食物,竹葉湯方淡竹葉(切三升) 小麥(二升) 干地黃 人參 黃芩 前胡 升麻(各二兩) 麥門冬(去心) 生姜 黃 芍藥(各三兩) 大棗(十四枚) 桂心(半兩) 遠志(半兩,去心) 當歸(一兩) 甘草(炙)上十六味切,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內諸藥。又煮取三升,分二服,羸者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癰疽取下后熱少退,小便不利,竹葉湯方淡竹葉(切一升) 小麥(三升) 干地黃(四兩) 黃 人參 甘草(炙) 芍藥 石膏 通草 升麻 黃芩 前胡(各二兩) 大棗(十四枚) 麥門冬(三兩,去心)上十四味先以水一斗六升,煮竹葉、小麥取九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二合,強即分三服,羸即四服,日三夜一。

治癰疽取利后,熱,小便不利,竹葉湯方竹葉(切,三升) 小麥(二升) 人參 黃芩 前胡 芍藥 甘草(炙) 干地黃 當歸 桂心 黃 (三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龍骨 牡蠣(一兩,末) 赤蛸 (三十枚,炒) 大棗(十四枚,去核)上十六味以水二斗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內諸藥,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發背癰及乳,兼味竹葉湯方淡竹葉(切,三升) 小麥(三升) 黃 黃芩 五味子 人參 前胡 干地黃 當歸(各二兩) 大棗(十四枚) 麥門冬(二兩,去心) 升麻(一兩) 桂心(半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三兩)上十五味以水二斗,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內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一日服。

治發背已潰而下不住,白石脂湯白石脂(四兩) 龍骨(三兩) 當歸(二兩) 桔梗(二兩) 女萎 白頭翁(各四兩) 黃連(二兩) 干姜(三兩)上八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服八合,日三夜一。

治發背已潰,大膿汁,虛懾少氣力,內補黃 湯方黃 (三兩) 干地黃 人參 茯苓(各二兩) 當歸 芍藥 芎 桂心 遠志(去心,各一兩) 甘草(一兩半) 麥門冬(去心,三兩) 生姜(五兩) 大棗(十四枚)上十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去滓,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治癰疽內虛熱,生地黃湯方生地黃(五兩) 人參 甘草(炙) 芍藥 茯苓 芎 通草 黃芩 當歸(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 竹葉(切,三升)上十二味以水三斗,煮竹、地取半,去滓內諸藥,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能服一升可佳。

治發背,黃 湯方黃 黃芩 遠志 麥門冬(去心,二兩) 干地黃 人參 芎 甘草(炙) 芍藥 當歸(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 生姜(五兩) 雞 (二具,勿去皮) 桑螵蛸(十四枚,炙)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取四升五合,一服九合,日三服夜一服。

治炎疽,枳實湯方(甘林所秘不得)枳實(炙) 夜干升麻 干地黃 黃芩 前胡(各三兩) 犀角(一兩半) 大黃(二兩半) 麝香(半兩) 一方用甘草(二兩)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分溫三服,須瘥也。

治腸癰,大黃湯腸癰之為病,診小腹腫,痞堅,按之則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色,堅大如掌熱,小便欲調,時色色汗出,時復惡寒。其脈遲堅者未成膿也,可下之,當有血脈數膿成,不可服此方。

大黃(四兩) 牡丹(三兩) 芥子(半升) 硝石(三合) 桃仁(五十枚,去皮炒,切之)上五味 咀,以水六升五合,分為兩服,膿下無者下血大良。

治背上初欲作疹便服此,大黃湯方大黃(三兩) 梔子(一百枚,去皮) 升麻 黃芩 甘草(炙,三兩)上五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為三服,得快下數行止,不下更服。

治婦人妒乳,辛夷湯方辛夷(一升,去毛) 大棗(三十枚) 桂(長一尺) 防風(二分) 白術 甘草(一尺,炙) 生姜(二分) 澤蘭(一升,切)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婦人客熱乳結腫,或潰或作癰,內補黃 湯方黃 茯苓(各三兩) 芍藥(二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甘草(二兩,炙) 濃樸(一兩,炙) 人參(三兩) 生姜(四兩) 干地黃(三兩)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癰腫患熱盛,黃 湯方黃 麥門冬(三兩,去心) 黃芩(六分) 梔子(十四枚) 芍藥(二兩) 栝蔞(二兩) 干地黃(一兩) 升麻(一兩)上八味銼,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發癰疽腫潰去膿多,里有虛熱,內補黃 湯方黃 茯苓 桂心 人參 麥門冬(三兩,去心) 甘草(六分,炙) 生姜 遠志(二兩,心) 當歸(二兩) 五味子 大棗(二十枚)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日四夜二。

治癰去膿多,虛滿上氣,竹葉湯方竹葉(切,二升) 半夏(二兩,湯洗) 甘草(二兩,炙) 濃樸(三兩,炙) 小麥(四升) 生姜(五兩) 當歸(一兩) 麥門冬(二兩) 茯苓 桂心(各一兩) 黃芩(三兩)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半,先煮竹葉、小麥取九升,去滓,又煮諸藥取二升,分溫三服。

治癰疽腫煩熱,增損竹葉湯方竹葉(一握,切) 當歸 茯苓 人參 前胡 黃芩 桂心 芍藥(各二兩) 甘草(三兩,炙) 大棗(二十枚)小麥(一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一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服,日三。夜重加黃 二兩,胸中惡加生姜六兩,下者減芍藥、黃芩各六分。如體強羸者以意消息之。

治癰疽后補塞去客熱,黃 湯方黃 生姜 石膏(末) 甘草 芍藥 升麻 人參(以上二兩) 知母 茯苓(各一兩) 桂心(六分) 麥門冬(二兩,去心) 大棗(十四枚) 干地黃(一兩)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宁县| 龙泉市| 大港区| 曲松县| 张家川| 武功县| 白朗县| 金阳县| 沂水县| 上虞市| 彰化市| 临沧市| 荆州市| 社会| 安西县| 新宁县| 金华市| 贵州省| 芜湖市| 广东省| 隆德县| 图们市| 崇信县| 长岭县| 芜湖市| 天全县| 皮山县| 二连浩特市| 韶关市| 迭部县| 左云县| 汨罗市| 南充市| 普定县| 托里县| 拜城县| 德安县| 昌宁县| 加查县| 资阳市| 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