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元宮詞

元太祖姓奇渥溫氏,名鐵木真。韃靼部人。都和林,稱上都,號蒙古。在位二十四年殂,葬起輦谷。子太宗窩闊臺,立十二年殂,葬起輦谷。定宗貴由,太宗子。太宗殂,皇后乃馬真氏不奉立孫遺詔,自臨朝稱制,至十七年乃立帝。三年殂。葬起輦谷。憲宗蒙哥,太祖孫。定宗殂,皇后海迷失臨朝稱制。越四年,大將兀良合臺等奉帝即位。九年,圍宋合州,殂于軍。葬起輦谷。世祖忽必烈,憲宗母弟。自鄂州引軍北還,即帝位,始建國號曰元。定都燕京。在位三十五年崩,葬起輦谷。改元二。 【 中統、至元。】 成宗鐵木耳,世祖孫,太子真金子。在位十三年崩,葬起輦谷。改元二。 【 元貞、大德。】 武宗海山,世祖曾孫。初封懷寧王,成宗無子,大臣迎帝于北邊。四年崩,葬起輦谷。改元一。 【 至大。】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母弟。初大臣迎武宗未至,先奉帝監國。武宗既立,以帝為太子。至大四年,武宗崩,帝即位。在位九年崩,葬起輦谷。改元二。 【 皇慶、延佑。】 子英宗碩德八剌,立三年,為鐵失所弒,葬起輦谷。改元一。 【 至治。】 泰定帝也先鐵木兒,世祖曾孫。初嗣封晉王,英宗遇弒,諸王迎帝入都,即位。五年崩,葬起輦谷。文宗不為立廟謚,世止稱泰定帝。改元二。 【 泰定、致和。】 明宗和世瑓,武宗子。初封周王。致和二年正月即位于和寧,未改元。八月帝自漠北還燕京,中道暴殂,葬起輦谷。文宗圖帖睦兒,明宗母弟。初封懷王。泰定帝崩,大臣燕帖木耳方迎立明宗,以道遠未至,先奉帝即位,下詔稱攝位。明帝即位,遣使立帝為太子。明宗崩,帝復立,在位共五年。崩葬起輦谷。改元二。 【 天歷、至順】 。寧宗懿麟質班,明宗子。奉文宗遺命即位,越兩月崩,未改元。葬起輦谷。順宗妥歡帖睦兒,宋少帝子。少帝為僧西域,納胡婦有身。周王鎮漠北,愛而奪之,遂生帝。文宗立,以非明宗子,詔告天下,徙之高麗海島,再移廣西。寧宗崩,文宗皇后弘吉剌氏迎立之。在位三十六年。明兵克通州,帝遁于漠北。改元三。 【 元統、至元、至正。】 十四主,凡一百六十三年。

九重深處五云排,麗正門當千步街。獨樹將軍橋下立,誥封新賜小金牌。

[宸垣識畧]世皇建都之時,問定大內方向。劉秉忠以麗正門外橋南一樹為向以對,上制可,遂封為獨樹將軍,賜以金牌。[又]千步廊東西接長安左右二門。

玉陛吹笙萬籟,大明殿里瑞煙凝。日高鹓鷺分班退,刻漏頻移七寶燈。

[輟耕錄]興隆笙在大明殿下,凡燕會之時,此笙一鳴,眾樂皆作。[元文類]郭守敬于世祖朝進七寶燈漏,每朝會張設之,應時自鳴。

繡幙垂垂白蓋張,瑣窗四面匝回廊。皇城圍宿須嚴密,鎮殿還頒大漢糧。

[輟耕錄]正殿四面朱懸瑣窗,文石甃地,藉以毳裀。中設扆屏榻,張白蓋,簾帷皆錦繡為之。諸王、百寮、宿衛官侍宴坐床重列左右。[元史.文宗紀注]舊制:大朝會時,皇城外皆無墻垣,故用軍環繞,名曰圍宿。后相承用之。[輟耕錄]國朝鎮殿將軍,募選身軀長大異常者充,凡有所請給,名曰:大漢衣糧。年過五十,方許出官。

九鈞仙樂隸云和,舞女花冠錦繡拖。宮里不教忘舊俗,白翎雀語入聲歌。

[元詩選注]云和署隸儀鳳司,樂掌天下樂工。[又]儀鳳司天下樂工隸焉,每宴,教坊美女必花冠錦繡,以備供奉。[輟耕錄]白翎雀生于烏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鳴,自得其樂。世皇命伶人制曲,以名之。

左階執板右持觴,宴上羣工喝盞忙。鼓吹黃昏歸去晚,只孫衣帶御爐香。

[輟耕錄]天子凡宴饗,一人執酒觴,立于右階。一人執拍板,立于左階。眾樂皆作,上飲畢,眾樂皆止,別奏曲以飲陪位之官,謂之喝盞。[又]只孫宴服,貴臣見饗于天子,則服之。

庭燎輝輝夜未闌,香煙輕繞卷云冠。紅光滿殿明如曙,寶石嵌空是忽蘭。

[元史.輿服志]天子冠珠子卷云冠。[博物要覽]錫蘭國所產紅寶石,夜有光,可代燈燭。元時遣官采買,得大者一塊,嵌于冠上。每大朝會,黑夜滿殿紅光如曙,名照殿紅。[十駕齋養新錄]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顏色。如察罕者,白也。哈喇者,黑也。昔剌者,黃也。忽蘭者,紅也。孛羅者,青也。闊闊者,亦青也。

萬歲山臨太液池,一灣流水注蟠螭。丹墀莎草年年綠,要體先皇誓儉思。

[輟耕錄]萬歲山在太液池之陽,引金水河至其后,汲水至山頂,出石龍口,注方池。[丹邱生藳]世祖建大內,移沙漠莎草于丹墀,示子孫無忘草地也。[按]草木子謂之誓儉草。

深宮纂組夜遲眠,貼地羊皮步欲穿。漫道江南綾綺好,織紬方練舊弓弦。

[元史.后妃傳]世祖大皇后名察必,宏吉剌氏。率宮人親執女紅,拘諸舊弓弦練之,緝為紬制衣,其韌密可比綾綺。宣徽院羊臑皮向置不用,后取之合縫為地毯,曰:「天下無棄物。」其勤儉類如此。

守內番僧吽語喧,連宵祏室囗桑門。組鈴扇鼓諸天樂,金椅安排十六尊。

[元史.祭祀志]至元六年,命國師僧薦佛事于太廟七晝夜,始造木質金表牌位十有六,設大榻金椅奉安祏室前,為太廟薦佛事之始。[元張光弼輦下曲]守內番僧日念吽,御廚酒肉按時供。組鈴扇鼓諸天樂,知在龍宮第幾重。

臣妾簽名謝道清,趙家降表入燕京。無端龍爪爬金柱,感觸君王夢里驚。

[水云集]醉歌云,侍臣已寫歸降表,臣妾簽名謝道清。[袁忠徹符臺外集]宋幼主北遷,元降封為瀛國公。一夕,世祖夢金龍舒爪纏殿柱,明日瀛國來朝,立所夢柱下。世祖感其事,欲除之。瀛國知,懼,遂乞從釋,號合尊大師,往西天受佛法。獲免。[宋遺民錄]余應讀虞集所草庚申君非周王己子之詔有作云:「皇宋第十六飛龍,元朝降封瀛國公。元君詔公尚公主,時蒙賜宴明光宮。酒酣舒指爬金柱,化為龍爪驚天容。元君含笑語羣臣,鳳雛寧與凡禽同。侍臣獻謀將見除,公主夜泣沾酥胸。瀛公晨馳見帝師,大雄門下參禪宗。幸脫虎口走方外,易名合尊沙漠中。是時明宗在沙漠,締交合尊情頗濃。合尊之妻夜生子,明宗隔帳聞笙鏞。乞歸行營養為嗣,皇考崩時年甫童。

三旬鐘鼓祝延祥,圣誕傳宣啟道場。香案迎門新結彩,羣工同上萬年觴。

[元史.世祖紀注]典章云:每遇圣誕,先期一月,文武官親詣寺觀建祝延圣壽萬安道場。本日質明,朝臣詣闕稱賀,外官則率僚屬、儒生、耆老、僧道人等,結彩香案,呈舞百獻,夾道祇迎,就寺觀敘班舞蹈三呼畢,公宴而退。

史院春深晝漏遲,鰲峰長日對吟詩。光天門外分班立,知是編成實錄時。

[石田集]視艸堂深白晝遲,瀛洲仙子到來時。閣鈴不響文書靜,相對鰲峰日賦詩。[道園學古錄]鰲峰者,國史院庭中石名也。[元史.禮樂志]國史院進先朝實錄。是日大昕,諸司官具公服立于光天門外,侍儀使引實錄案以入,監修國史以下奉隨,至光天殿前分班立。

劍鍔椒蘭班序分,五華寶殿靄香云。國書譯寫羊皮旨,字雜龍蛇古篆文。

[解酲語]國初序朝班,凡執政大臣謂擎天班,玉堂清署謂煥璧班,言官法司謂劍鍔班,外戚謂椒蘭班,親王謂瓊枝班,功臣將帥謂豹首班,其余朝臣謂隨班。[元氏掖庭記]五花殿亦名五華殿。東設吐霓缾曰玉華,西設七星云板曰金華,南設火齊屏風曰珠華,北設百蕊龍曰木華,并中央木蓮花紫香琪座,千釣案,九朵云蓋,為五華。[丹鉛總錄]元朝主中國日,用羊皮寫詔,謂之羊皮圣旨。其字用蒙古書,中國人亦習之。張孟浩詩云:「鴻蒙再剖一天地,書契復見科斗文。」張光弼輦下曲云:「和寧沙中撲遫筆,史臣以代鉛槧事。百司譯寫高昌書,龍蛇復見古文字。」

次第宮車出禁城,六龍今日幸灤京。大臣跪奏行程記,象背先馱幄殿行。

[廬陵集]輦下曲云:當年大駕幸灤京,象背前馱幄殿行。國老手爐先引導,白頭聯騎出都城。[灤京雜詠]納寶盤營象輦來,畫簾氈帳弓重開。大臣奏罷行程記,萬歲聲傳龍虎臺。

層層氈帳向陽開,內宴同傾馬湩杯。有旨起鑾霜乍落,鴐鵝天上已先回。

[灤京雜詠注]馬湩,馬奶于也。每年八月開馬奶子宴,始奏起程。[又]每年駕起,其夕即霜。[楊鐵崖宮詞]天上鴐鵝先有信。注云:每歲此禽先駕往返。

翠屏珠閣俯澄泓,日影搖光鹿頂明。齊到流杯亭上坐,白鷗朱鷺共傳觥。

[故宮遺錄]流杯亭有石床如玉,刻石為水獸潛躍其旁,涂以黃金。又皆親制水鳥浮杯,機動流轉而行,勸罰必盡歡洽。繞河沿流金門翠屏回闌小閣,多為鹿頂鳳翅重檐,往往于此臨幸。

列圣真容錦織成,春秋祀典最分明。如何太祝升神座,歷喚先朝帝后名。

[元史.阿納噶木傳]阿納噶木,尼博啰國人也。善畫塑及鑄金為像,凡兩京寺觀之像多出其手。原廟列圣御容,織錦為之,圖畫弗及也。又[成宗紀]大德二年正月,特祭太廟,用馬一,牛一,羊、鹿、野豕、天鵝各七,余如舊。注云:是為特祭之始。將奠,牲盤酹馬湩,蒙古太祝升詣第一座,呼帝后神諱致祈語,以次列室如之。

野草閑花插髻螺,鐵番竿下舞婆娑。蹋青人困腰肢軟,自按轅條上駱駝。

[灤京雜詠]鐵番竿下草如茵,淡淡東風六月春。高柳豈堪供過客,好花留待蹋青人。注云:即斡耳朵。蹋青人指宮人也。[又]翎赤王侯部落多,香風簇簇錦盤陀。燕姬翠袖顏如玉,自按轅條駕駱駝。注云:轅條,車前橫木。按之則輕重前后適均。[明周定王元宮詞]春游到處景堪夸,厭戴名花插野花。笑語懶行隨鳳輦,內官催上駱駝車。

比甲彎弓喚打圍,晾鷹臺畔馬如飛。上都青草今黃盡,纔自和林避暑歸。

[元史.后妃傳]世祖后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后長倍于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帝京景物畧]南海子中有晾鷹臺,元之舊也。[元史]太祖七年城和林,作萬安宮。[草木子]元世祖每年四月迤北草青,則駕幸上都避暑。

瓊島玲瓏萬石攢,天風吹動法輪竿。諸王聚會初開宴,宣放獅兒出獸欄。

[輟耕錄]萬歲山在大內西北,金人名瓊花島。中統三年修繕之。至元八年賜今名。其山皆疉玲瓏石為之,左右皆有登山之徑,縈紆萬石中,洞府出入,宛轉相迷。[元史.世祖紀]二十一年二月,立法輪竿于大內萬歲山,高百尺。[輟耕錄]國朝每宴諸王大臣,謂之大聚會。是日,盡出諸獸于萬歲山。若虎豹熊象之屬,一一列置訖,然后獅子至,身才短小,絕類人家所畜金毛猱狗。諸獸見之,畏懼俯伏,不敢仰視,氣之相壓也如此。

玉虹金露峙西東,廣殿高寒四面風。夜按梁州秋似水,笛聲嘹喨月明中。

[輟耕錄]廣寒殿在萬歲山頂,重阿藻井,文石甃地,四面瑣窗,板密其里。編綴金紅云,而蟠龍矯蹇于丹楹之上。[又]金露亭在廣寒殿東,玉虹亭在廣寒殿西。[周定王元宮詞]月宮小殿賞中秋,玉宇銀蟾素色浮。官里猶思舊風俗,鷓鴣長笛序梁州。

涼閣溫堂夢乍蘇,曈曈曉日上金鋪。風掀銀蒜簾微卷,靜倚雕床整顧姑。

[元氏掖庭記]大內有迎涼之所曰:清林閣。又有溫室曰:春熙堂。[天祿識余]銀蒜蓋,鑄銀為蒜形,以押簾也。元經世大典:親王納妃,公主下降,皆有銀蒜簾押幾百雙。[蒙韃備錄]凡諸酋之妻則有顧姑冠,用鐵絲結成如竹夫人,長三尺許,飾以紅青錦繡,或珠玉。[草木子]云:元朝后妃及大臣之妻,皆帶姑姑,高圓二尺許,用紅羅蓋。金步搖冠之遺制。[輟耕錄]翰林學士承旨阿目茄八剌帶罟罟娘子十五人。[聶碧窗胡婦詩]有「爭卷珠簾看固姑」句。[按]顧姑、姑姑、罟罟、固姑,蓋其音無定字,實一物也。

鳴鞭分引殿東西,鳳蓋龍旗映日低。忽報兩宮升御榻,雞人高唱眾班齊。

[元史.禮樂志]元正受朝儀:大昕,侍儀使引導從護尉,各服其服,入至寢殿前,報外辦,皇帝出閣升輦,鳴鞭三。侍儀使并通事舍人,分左右,引擎執護尉、劈正斧中行,導至大明殿外。劈正斧直正門北向立,導從倒卷序立,惟扇置于锜。侍儀使導駕時,引進使同內侍官,引宮人擎執導從,入皇后宮庭,報外辦。皇后出閣升輦,引進使引導從導至殿東門外,引進使分退押直至堊涂之次,引導從倒卷出。俟兩宮升御榻,鳴鞭三,劈正斧退立于露階東。司晨報時雞唱畢,尚引引殿前班,皆公服,分左右入日精、月華門,就起居位。朝畢,宴饗殿上。[日下舊聞]按前代未有帝后并臨朝者,惟元則然。周憲王宮詞:「大安樓閣聳云霄,列坐三宮御早朝。」大安閣在上都,然則帝巡上都,后亦從,朝必并御也。[柳待制集.元日朝回書事詩]雪華遙映龍旗動,日色纔臨鳳蓋閑。

連日君王御講筵,明仁殿啟曉風前。儒臣奏進黃綾本,正譯虞書第二篇。

[玩齋集.明仁殿進講詩]黃綾寫本奏經筵,正是虞書第二篇。[元史]亦憐真班經筵進講,每讀譯文,必被嘉納。

盤龍穴底噴珠泉,綺戶囗瓏九室連。浴罷溫湯人意懶,柳陰分坐晚囗天。

[故宮遺錄]萬歲山左數十步,萬柳中有浴室,為室凡九,皆極明透,交為窟穴,至迷所出路。中穴有盤龍,左底卬首而吐吞一丸于上,注以溫泉,九室交涌,香霧從龍口中出,奇巧莫辨。

春衣已向臘前催,內苑人人賜襖材。制得宮袍連夜就,明朝好著拜年來。

[丹丘生藳注]臘前分賜近臣襖材,謂之拜年段子。

詐馬筵開集百官,風搖雉尾下金鞍。陰晴六月渾難定,上起番僧止雨壇。

[元詩選注]每年六月三日詐馬筵席,所以喻其盛事,千官以雉尾飾馬入宴。[又]西番種類不一,每即殊禮。燕享大會,則設止雨壇于殿隅。

大安樓閣靄晴煙,忽報鑾輿入御天。導至玉階歌舞住,太平天下字當前。

[灤京雜詠]大安閣下晚風收。自注云:大安閣,上京大內也。[又云]又是宮車入御天,鹿姝歌舞太平年。侍臣稱賀天顏喜,壽酒諸王次第傳。自注云:千官至御天門俱下馬徒行,獨至尊騎馬直入。前有教坊舞女引導,且歌且舞,舞出天下太平字樣。至玉階乃止。內門曰御天之門。

紅門曉啟旭暉明,放走囗爭腳力輕。急跪御前稱萬歲,賞銀誰得占頭名。

[故宮遺錄]南麗正門內千步廊可七百步,建靈星門。門建蕭墻,周回可二十里,俗呼紅門。[山居新話]皇朝貴由赤,每歲試其腳力,名之曰放走。監臨者封記其發,以一繩攔定,俟齊,去繩走之。大都自河西務起,至大內。上都自泥河兒起,至內中。越三時,行一百八十里,直至御前,稱萬歲禮拜而止。頭名者賞銀一定,第二名賞段子四表里,第三名者賞二表里,余者各一表里。

佛戒深嚴應帝符,賬房金碧煥宏模。詞臣草就西番詔,粉字光明網細珠。

[湛然居士集]每新君立,另設一賬房,極金碧之盛。[輟耕錄]累朝踐祚之始,必布告天下。惟詔西番者,以粉書詔文于青繒,而繡以白絨,網以真珠。至御寶處,則用珊瑚。遣使赍至彼國。[又累朝皇帝先受戒九次,方正大寶。

紫駝黃鼠大廚房,鳳髓茶清乳酒香。膳畢羣工齊入奏,印花小碗賜湯羊。

[薩天錫宮詞]紫駝銀甕賜諸王。[霏雪錄]北方黃鼠味極肥美,元朝恒為玉食之獻,置官守其處。[灤京雜詠]南土至奇夸鳳髓,北陲異品是黃羊。[注]鳳髓,茶名。[又]皮囊乳酒鑼鍋肉。[又]注云:御前廚常膳有曰:小廚房、大廚房。小廚房則內人八珍之奉是也,大廚房則宣徽所掌湯羊是也。由內及外,外膳既畢,羣臣始入奏事。每湯羊一膳,具數十六,餐余必賜左右大臣,日以為常。[格古要論]御土窯者,體薄而潤,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者佳。

圓殿紛紛聚茜冠,君王親自拜僧官。佛門不用慈悲法,日索羊心供戒壇。

[解酲語]國初起圓殿于西宮中,以居西僧,僧官皆著茜帽。[輟耕錄]今上入戒壇,見佛前有羊心,曰:「曾聞用人心肝者,有諸?」剌馬答曰:「凡人萌歹心害人,事覺,則以其心肝作供耳。」上曰:「此羊曾害人乎?」帝師無答。

弱腕纖腰曲弋工,蘭苕殿啟暮春中。碧鸞衫子秋云帕,萼席橫斜滾落紅。

[解酲語]成宗春暮命宮人埽落花,鋪蘭苕殿,施金帳。諸嬪衣碧鸞朱綃半袖衫,頭纏吉貝錦,臂系秋云紫條帕,成羣相逐,滾蕊翻花。帝曰:「上燦黃金,下設萼席,使美人為曲弋流蹌之戲。」

衰病侵尋損玉顏,天家內俸尚分頒。琵琶一曲曾邀寵,不似明妃出玉關。

[秋宜集]李宮人琵琶引序云:鄠縣亢主簿言,有李宮人者,善琵琶。至元十九年,以良家子入宮得幸,比之王昭君。至大中,入侍興圣宮。比以足疾,乃得賜歸侍母,給內俸如故。

滿苑梨花月一輪,紫斑石上見熊嬪。花亭且莫稱聯縞,翻恐名花遜美人。

[元氏掖庭記]熊嬪性耐寒,嘗月夜游梨花亭,露袒坐紫斑石。元帝見其身與梨花一色,因名其亭曰:聯縞亭。

寶婺星明耀紫垣,六宮獻壽各邀恩。腕闌自是南朝物,猶帶臙脂井上痕。

[元氏掖庭記]元妃靜懿皇后誕日受賀,六宮嬪妃以次獻慶禮。時南朝宮人有選入后庭者,亦以所珍進獻。一人獻柳金簡翠腕闌,是景陽宮臙脂井物,疑為張麗華所墜。

數百昭儀盡控鸞,巾袍輪日侍雕欄。花開禁苑頻催宴,纔罷澆紅又潑寒。

[元氏掖庭記]后妃侍從各有定制,后二百八十人,冠步光泥金帽,衣翻鴻獸錦袍。妃二百人,冠懸梁七曜巾,衣云肩絳繒袍。嬪八十人,冠文縠巾,衣青絲縷金袍。并謂之控鸞昭儀。[又]宮中飲宴不常,名色亦異。碧桃盛開,舉杯相賞,名曰愛嬌之宴。紅梅初發,攜尊對酌,名曰澆紅之宴。海棠謂之暖妝,瑞香謂之潑寒,牡丹謂之惜香。至于落花之飲,名為戀春,催花之設,名為奪秀。

竹風亭繞碧瑯玕,暖雨初晴細筍攢。換舌羹調新玉板,盛來還點杏花酸。

[元氏掖庭記]清林閣四面植喬松、修竹,旁立二亭,東名松聲,西名竹風。[又]宮中以玉板筍及白兔胎作羹,極佳,名換舌羹。[又]醋有杏花酸、脆棗酸。

一曲新涼月上時,鶴團鳳隊兩軍嬉。夜深戰罷龍歸洞,誰道瑤池勝液池。

[元氏掖庭記]仲秋之夜,武宗與諸嬪妃泛舟于禁苑太液池。舟上各設女軍,左曰鳳隊,右曰鶴團。又彩帛結成采菱采蓮之舟,輕快便捷,往來如飛。當其月麗中天,彩云四合,帝乃開宴張樂,令宮女披羅曳縠,前為八展舞,歌賀新涼一曲。帝喜謂妃嬪曰:「昔王母宴穆天子于瑤池,人以為古今莫有此樂也。朕今與卿等際此月圓,共此佳會,液池之樂,不減瑤池也。惜無上元夫人在坐,不得聞步玄之聲耳。」由是下令兩軍水擊為戲,風旋云轉,戟剌戈橫。戰既畢,軍中樂作,唱龍歸洞之歌而還。

縈縷連針夜未休,星河瞻拜動離愁。明朝斗巧齊開宴,九引臺前起彩樓。

[元氏掖庭記]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官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至大中,洪妃寵于后宮。七夕,諸嬪妃不得登臺,臺上結彩為樓,妃獨與宮官數人升焉。翦彩散臺下,令宮嬪拾之,以色艷淡為勝負。次日設宴大會,謂之斗巧宴,負巧者罰一席。

侍臣齊罩迭金羅,玉醴晶鹽供奉多。賞到傳呼昔寶赤,今朝開宴是頭鵝。

[天祿識余]元仁宗宴長春殿,內臣進饌有咳病,帝惡其不潔,命為迭金羅半面圍之,許露兩眼下垂至胸,后以為例。[元氏掖庭記]酒有瓊華汁、玉團春,鹽有水晶鹽、五色鹽。[輟耕錄]昔寶赤,鷹房之執役者。每歲以所養海青獲頭鵝者,賞黃金一錠。頭鵝,天鵝也。以首得之,且以進御膳,故曰頭。

楊柳芙蓉簇御舟,人來荷葉殿西頭。內家日午添妝罷,臙粉亭前更小留。

[日下舊聞]張可久一半兒詞云:花邊嬌月靜妝樓,葉底滄波冷翠溝。池上好風閑,御舟可憐秋。一半兒芙蓉,一半兒柳。[輟耕錄]圜亭又曰臙粉亭,在荷葉殿稍西,蓋后妃添妝之所也。

龍撥聲高落棟塵,紫檀香暖醉生春。殿前一曲逢君怒,不道批鱗出弄臣。

[席帽山人梧溪集]史騾兒,燕人,善琵琶。至治間,蒙上愛幸。上使酒縱威福,無敢諫者。一日,御紫檀殿飲,命騾弦而歌之。騾以殿前歡曲應制,有酒神仙之句,怒叱左右殺之。后問騾不在,悔曰:「騾以酒諷我也。」前和州同知李澄言于逢,逢為賦一辭云:「虎帖耳,豹伏首,青天白日雷電走,尚食黃羊光祿酒。史騾曲曲春風手,蕭王馬蹴滹沱冰。亞父玉碎鴻門斗,鳳皇鎩翮蚌珠剖。趙女舍瑟,秦娥罷缶,飲中八仙方下來,御溝濺赤花飛柳。君不見,龍生逆鱗海岳寒,嗚呼史騾乃敢干。和州孤臣說舊語,梨園弟子更新譜。」[元氏掖庭記]紫檀殿以紫檀香木為之。[玉笥集]白翎雀詩:■〈契,石代大〉然一聲震龍撥。

犀山春盡牡丹嬌,路入儀天隔水遙。報道鑾輿將北幸,移舟先斷往來橋。

[輟耕錄]儀天殿在池中圓坻上,西為木吊橋,長四百七十尺。中闕之,立柱架梁于二舟,以當其空。至車駕行幸上都,留守官則移舟斷橋,以禁往來。犀山臺在儀天殿前水中,上植木芍藥。

東風暖入萬年枝,棕殿深沈日影遲。宮女傳杯喧細樂,延香亭下暮春時。

[故宮遺錄]延春堂丹墀皆植春松,即萬年枝也。[元氏掖庭記]延香亭,春時宮人各折花傳杯于此。[元史.泰定帝紀]泰定元年十二月,新作棕殿成。二年閏月,作棕毛殿。[蒲庵集燕京雜詠]阿剌聲高檀板急,棕毛別殿宴春回。[周定王元宮詞]椶殿巍巍西內中,御筵簫鼓奏熏風。[又]內園張蓋三宮宴,細樂喧闐賞牡丹。

鴛鴦翡翠戲蘭苕,小景林塘筆細描。御服盤龍翻舊樣,彩絲繡出滿池嬌。

[丹丘生藳宮詞注]天歷間,御衣多為池塘小景,名曰:滿池嬌。[又]御服多以大珠盤龍形,嵌以奇珍,曰:鴉忽,曰:喇者,出自西域,有直數十萬定者。

門前插艾酒斟蒲,重午三宮拜寵殊。絲扇絨囗猶末品,御詩獨制賜皇姑。

[丹丘生藳宮詞]玉椀調冰涌雪花,金絲纏扇繡紅紗。彩箋御制題端午,敕送皇姑公主家。[注]皇姑者,魯國大長公主,皇后之母也。天歷二年端午,上賜甚厚,并御詩送之。[灤京雜詠]酬節涼糕猶末品,內家先散小絨絳。[注]重午節也。

瑤宮春暖碧云遮,球閣花亭蹕路賒。一顆珠光秋月滿,夜游同望五云車。

[元氏掖庭記]宮中制五云車,車有五箱。以火樹為檻式,烏棱為輪轅,頂懸明珠。中箱為帝座,外四箱為嬪妃座。每晦夜游幸苑中,御此以行,不用燈燭。陳剛中云車夜游詩云:「金根云蓋輅移玉,露花不墜瑤艸綠。明珠照乘秋月懸,天風吹下簫韶曲。萬年枝上清光滿,八鸞導引雙龍管。夜深如晝翠華來,三十六宮碧云暖。」[故宮遺錄]苑西有翠殿,花亭,球閣。

瓊島花深隱繡局,采芳館內玉為欞。暑天博得斑虬殼,睡起囗生六角屏。

[元掖庭氏記]順帝為英英起采芳館于瓊華島內,設唐人滿花之席,重樓金線之衾,浮香細鱗之帳,六角雕羽之屏。[又]尾灑夷得一物如龍皮,鱗鱗攢簇,玉色可愛。暑月對之,涼氣自生。遣人進貢,時無識者。胡僧曰:「此斑花玉虬殼也。」

囗寵曾教犯火星,閑翻彤史問儀型。花箋細擘春膏滑,不寫禪經寫孝經。

[庚申外史]太師女伯牙吾氏為后,見帝寵祁氏,心不平之,日夜捶楚。一夕,又跪祁氏于前,加烙其體。翼日,司天奏:昨夕火星犯后妃。帝雖不言,心甚責之。[按]祁氏即奇氏。[元史]順帝后奇氏,高麗人,主供茗飲。及后遇害,立為第二后,居興圣宮。后故能矯飾,每暇則取女孝經、史書,訪問歷代皇后之賢行者為法。[輟耕錄]皇太子在端本堂,忽一日,帝師來啟母后曰:「向者太子學佛法,頓覺開悟。今乃使習孔子之教,恐壞太子真性。」后曰:「我雖居深宮,不明道德,嘗聞自古及今,治天下者須用孔子之道,舍此他求,即為異端。佛法雖好,乃余事耳,不可以治天下,安可使太子不讀書。」帝師赧然而退。[潛確類書]元有春膏、冰玉二箋,多寫大藏經傳于世。

富貴浮云過眼忙,百年歌舞樂偏長。煙霞自掌瓊花洞,七貴聯翩共遣光。

[元氏掖庭記]順帝自稱玉宸館佩瓊花第一洞煙霞小仙,于萬歲山筑垣號紫霓城,建玉宸館,迭石為瓊花洞居焉。[又]與諸嬪嬉游后宮,常曰:「百歲光陰等于馳電,日夜為樂猶不滿十萬,況其間疾病相侵,年壽難必,如白云有期,富貴皆非我有矣。何為自苦,以虛度一生乎!」由是長歌大舞,自暮達旦,號曰遣光。[又]宮嬪進御無紀,佩夫人印者不下百數,淑妃則龍瑞嬌、程一寧、戈小娥,麗嬪則張阿元、支祁氏,才人則英英、凝香兒尤其寵愛,宮中稱為七貴云。

宮袍大小品階分,針線親操課績勤。手內共擎三套纈,肩頭先比四垂云。

[輟耕錄]針線殿在寢殿后,周廡一百七十二間。侍女直廬五所,在針線殿后。又有侍女室七十二間,在直廬后。[丹鉛總錄]元時染工有夾纈之名,別有檀纈、蜀纈、漿水纈、三套纈、綠絲班纈諸名。[元史.順帝本紀]有云肩、合袖天衣。又[輿服志]云: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緣,黃羅五色,嵌金為之。

日上龍墀樂隊開,彩幢寶蓋擁樓臺。千官鵠立天顏霽,殿下徐牽舞象來。

[元氏掖庭記]九龍墀,龍形九曲,金髯玉鱗。[續文獻通考]元樂舞用樂音王隊。男子三人,戴青面具舞蹈。次為飛天夜叉隊,舞蹈而進。又以婦女二十人,執牡丹花舞唱。又以婦女搖日月金腔稍子鼓,舞唱相和。次男子五人,作五方菩薩相,一人作樂音王相歌舞。其壽星隊,用男子執金字牌,或執梅竹松椿石,或作飛鴉之象,俱各歌舞而進。又有執寶蓋、日月棕毛扇,或魚鼓簡子、龍竹藜杖,齊唱舞而前。禮樂隊用童子五人,執香花婦女二十人,分為四行,鞠躬拜興舞蹈,或執孔雀幢舞唱。男子八人,披金甲,執金戟,一人冠平天冠執圭,齊唱舞而前。[閑中今古錄]元順帝時有一象,宴朝臣時拜舞為儀。

鳳麟寶錦出龍梭,左掖門前萬段羅。繡市人來爭認帖,誰家麗色得春多。

[元氏掖庭記]淑妃龍瑞嬌,貪而且妬,帝賞賜金帛比他妃有加,麒麟、鸞鳳、白兔、靈芝、雙角五爪龍、萬壽福壽字赭黃等段,以巨萬數。嬌乃開市于左掖門內,發賣諸色錦段,如有買者,仍給一帖,令不相禁。宦官牛大輔掌之。時呼為繡市,又號麗色多春之市。

縹緲輕袍翠欲流,昆侖巾上蝶蜂稠。月宮仙子饒天巧,進御親裁絞布裘。

[元氏掖庭記]麗嬪張阿元性號機敏,私制一昆侖巾,上起三層,中有樞轉,又制蜂蝶雜處其中,作攢蕊之狀。又置飛瓊流翠之袍,趨步之際,飄緲若月宮仙子。又為帝制繡絲絞布之裘,雪迭三山之履,以進御。帝服其裘,穿其履,冠春陽一線巾。巾乃方士所進,云是東海長生公所服。

水上迎祥動樂歌,九龍華蓋映澄波。爽心宴里囗爭寵,囗殺夭桃戈小娥。

[元氏掖庭記]每遇上巳日,令諸嬪妃祓于內園迎祥亭,漾碧池上置紫云九龍華蓋,四面施幃,幃皆蜀錦為之。跨池三橋,橋上結錦為亭,中匾集鸞,左匾凝霞,右匾承霄。三亭鴈行相望。又設一橫橋,接三亭之上,以通往來。祓畢,宴飲于中,謂之爽心宴。池旁有潭,曰:香泉池,中置溫玉狻猊、白晶鹿、紅石馬等物。嬪妃澡浴之余,則騎以為戲,或執蘭蕙,或擊球筑,謂之水上迎祥之樂。唯淑妃戈小娥體白而紅,著水如桃花含露,帝曰:「此夭桃女也。」因呼為賽桃夫人,寵愛有加焉。

龍炬輝煌簇鳳樓,柏香堂里為勾留。天廚已設開顏宴,玉笛還封圓聚侯。

[元氏掖庭記]程一寧未得幸時,嘗于春夜登翠鸞樓,倚闌弄玉龍之笛,吹一詞云:「蘭徑香銷玉輦蹤,梨花不忍負春風。綠窗深鎖無人見,自碾朱砂養守宮。」帝忽于月下聞之,問宮人曰:「此何人吹也?」有知者對曰:「程才人所吹。」帝雖知之,未召也。及后夜,帝復游此,又聞歌一詞云云。帝遂乘金根車至其所,寧見龍炬簇擁,遂趨出,叩頭俯伏。帝親以手扶之,曰:「卿非玉笛中自道其意,朕安得至此。」攜手至柏香堂,命寶光天祿廚設開顏宴,笑謂寧曰:「今夕之夕,情圓意聚。然玉笛卿之三青也,可封為圓聚侯。」自是寵愛日隆,改樓為奉御樓,堂為天怡堂。

蕩漿西湖月色澄,玉泉深處冷于冰。翻冠飛履香兒舞,一派歌聲唱采菱。

[元氏掖庭記]凝香兒本部下官妓也,以才藝選入宮,遂充才人。善鼓瑟,曉音律,能為翻冠飛履之舞。京城北有玉泉山,帝于夏月嘗避暑于北山之下曰西湖者,其中多荷蒲菱芡。帝作采菱小船,命宮娥乘之,以采菱為水戲。時香兒亦在焉,帝命制采菱曲,使篙人歌之。

十六天魔舞袖垂,穆清閣里囗腰肢。夜深秘密傳心法,共學西僧演渫兒。

[元史]順帝荒于游宴,以宮女三圣奴、妙樂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十六天魔舞。首垂發數瓣,戴象牙佛冠。身披纓絡、大紅銷金長短裙、金雜襖、云肩、合袖天衣。[又]重建穆清閣,帝行西僧秘密運氣術,號演渫兒法。又以宮女十六人作天魔舞,遇宮中贊佛,則按舞奏樂,宮中非受秘密戒者不得與。

魯般天子擅奇才,宵旰親操斧削來。屋樣描成頒匠氏,九重尺木起樓臺。

[庚申外史]帝嘗為近侍建宅,自畫屋樣,又自制木構宮,高尺余,棟梁楹榱,宛轉皆具。付匠者,按此式為之。京師遂稱魯般天子。

東國名姬貌似花,中宮分賞大臣家。衣衫盡仿高麗樣,方領過腰半臂斜。

[庚申外史]祁后宮多蓄高麗美人,大臣有權者輒以此女送之。自至正以來,宮中給事使令,大半為高麗女,以故四方衣服靴帽器物,皆依高麗樣子。[元張昱宮中詞]宮衣新尚高麗樣,方領過腰半臂裁。連夜內家爭借看,為曾著過御前來。

玉女金神報漏遲,百花宮里晝長時。宰臣莫守移宮例,地道巡游未許知。

[元氏掖庭記]順帝自制宮漏,設玉女捧時刻籌,時至輒浮水而上。左右立二金甲神人,一懸鐘,一懸鉦,夜則神人自能按更而擊。[庚申外史]建清寧殿,外為百花宮,環繞殿側。帝以舊例五日一移宮,不厭其所欲,又酷嗜天魔舞女,恐宰相以舊例為言,乃掘地道,盛飾其中。從地道數往就天魔舞女,以晝作夜,外人初不知也。

偽周附張士誠,泰州白駒場人。至正十三年,陷泰州,據高郵,僭王號,稱周。十六年,元兵急圍之,潰圍走,輕兵襲破平江,據之。分陷浙東西諸州。后降元,拜太尉。二十六年,自稱吳王。二十七年,徐達討平之。執送金陵,自縊死。改元一。 【 天佑。】

白墡階墀似雪明,玉鱗攢簇浪花生。觀風樓上開燈宴,自定新詩望太平。

[壟起雜事]四飛山產白墡,膩滑精細,士誠取之作階面之飾,有水云白、雪浪花、玉鱗墀等名。[又]元夕張燈,士誠登觀風樓,開賞燈宴,令從者賦詩,號望太平。

香桐芳蕙綺羅叢,春錦園中望幸同。一曲采芳齊鼓枻,歌聲飛入錦帆風。

[壟起雜事]丞相士信守湖州,囗二美姬以進。士誠起香桐、芳蕙二館居之。又選三囗良家女八十余人,充內使。時宮闕未備,就于府后起重樓邃閣數十間,以為閨闈之所,總名之春錦園。[又]城內淤川,士誠嘗以彩漆金花舟施錦帆載美人泛此,列妓女于上,使唱尋香采芳之曲。

筵篿心重女靈氛,手折桃花插鬢云。無那三蛆繇未協,虛教譔冊命參軍。

[金姬傳]姬名金兒,章邱人李素女也。父精于醫、卜,悉以其術授之,遂自極元妙,言人禍福皆響應。父死,從母為金姓。張士誠陷泗州,李生一家悉被游兵所掠,金兒時年尚未及笄,分配偽太妃曹氏帳中,為侍兒。帳中以金兒言驗,稱為姑姑。[又]士誠追憶金兒占驗之語,使人召之。初士誠見金兒于狼山,屬軍旅匆遽,危疑未安,又為金兒危言所恐,心竊敬畏,未敢他有所論。及金兒入舟,發容明麗,進止端莊,幃幄侍御,人人自失。不覺心動,紿之曰:「我已默有所禱,汝試卜之。」意欲金兒自為卜吉,卦成,得大畜之觀。進曰:「卜辭不協,不敢以告。」士誠曰:「試舉其詞。」乃以繇進曰:「三蛆逐蠅,陷墜釜中。灌沸渰殪,與母長訣。」士誠曰:「吾聞神龜知吉兇而骨植空枯,卜可盡信哉!」自起取桃花,簪其鬢,笑曰:「以此為聘。」金兒曰:「吾卜處吉兇,別然否,多中于人。昔獻公貪驪姬之色,卜而兆有口象,其禍竟流五世。主公方將受命而王,豈忍以妾為驪姬乎!」士誠不聽,盡出所得曹氏珠翠錦繡賜之,立命參軍王敬夫譔冊金姬詞,且曰:「俟他日加妃號,位次劉氏。」金兒苦辭不可,忽輕翠已羅體矣。知不能免,乃悉召其父母所親,各敘訖,忽就舟中啟其故篋,出香焚之,向天列拜,長跪私祝。須臾,閉目奄然無語,父母驚赴,抱起呼之,已絕息矣。

偽宋附韓林兒,欒城人。父山童,世以白蓮會惑眾,將起兵,被執。至正十五年,其黨劉福通迎林兒為帝,據亳州,僭號稱宋。既而為元兵所敗,走安豐。十八年,福通陷汴梁,據其城,自安豐迎林兒,都之。十九年,元兵拔汴梁,福通復以林兒走安豐。二十三年,福通為張士誠將呂珍所殺,林兒南走。二十六年,死于建康。改元一。 【 龍鳳。】

龍鳳書年據汴梁,滿宮爭拜小明王。可憐花柳無情思,嬌倚東風媚少娘。

[明史.韓林兒傳]劉福通物色林兒,得諸碭山夾河,迎至亳州。立為皇帝,又以為小明王。[壟起雜事]林兒母楊氏,雖老而善自囗飾,見人則匿其年,自稱少娘。司徒杜遵道通焉,目之曰:少郎。時有好事者榜其門曰:「斜倚水開花有思,緩隨風轉柳如癡。」花喻楊,柳喻杜。

斫鮮高會倒金甌,土市街西樂未休。綺瑟紅裙燈火夜,主人沈醉下樊樓。

[壟起雜事]林兒在汴,每事皆決于左右。惟于福源地捕魚以為樂,得魚則鲙之,與囗小沈醉,自謂斫鮮之會。又起樊樓于土市街西,飾紅裙綺瑟于上,將帥出師,飲餞于此。林兒自稱樊樓主人,或暮夜燈火游翫。

偽漢附陳友諒,沔陽漁家子。初為徐壽輝將。至正二十年,陷太平,弒其主壽輝于舟中。僭號稱漢,徙居武昌。二十三年,兵敗于鄱陽,中流矢死。子理奔武昌,仍僭立。二十四年,明太祖討降之,封歸德侯。后徙高麗。友諒改元一。 【 大義。】

紅粉從軍思不禁,苕華妝駕受恩深。無情最是猴溪水,嗚咽猶如奏月琴。

[云蕉館紀談]友諒愛姬苕華夫人,善月琴。友諒出師必以隨,呼為妝駕。未幾物故,葬于石耳囗猴溪橋側,樹石月琴以表之,至今人名月琴冢。

鹿囿臨江錦繡明,金鞍粉綴瑟珠纓。宮人花下肩輿出,翦彩春風散滿城。

[云蕉館紀談]友諒畜鹿數百于南昌城章江門外,謂之鹿囿。嘗自跨一角蒼鹿,綴瑟珠為纓絡,縷金為花鞍,羣鹿皆飾以錦繡,遨游江上。[又]友諒在江州時,嘗以春暮結彩為花樹,自府第夾道,植至匡山。又翦繡于道上,與宮人乘肩輿而行。黃信詩云:「錦繡鋪張春色滿,小車花下麗人行。」是也。

珍館宏開貴客迎,鏤床寶帳紫霞明。宮袍新賜金絲紐,御膳頻調玉葉羹。

[云蕉館紀談]友諒開寶市于偽都,招致海商大賈,造尊珍館以待。有寶者,設賓客卿使之名。得其絕色以進,則封為奇貨上賓。得珠玉以進,則封為珍精貴客。又有華卿麗使,亞于賓客也。[又]有桑妃者,陳所至愛。海賈所進金絲紐花襖、紫霞帳、水晶樓鳳箱,皆以賜之。[又]陳氏喜食玉葉羹,以西山羅漢菜、曲江金花魚為之。[明史]陳友諒造鏤金床甚工。

偽夏附明玉珍,隨州玉沙村人。初為徐壽輝將。至正二十三年,據成都,僭號稱夏。后徙重慶。二十六年死。子升嗣。洪武四年,廖永忠討降之,封歸義侯。后徙高麗。玉珍改元一。 【 大統。】 升改元一。 【 開熙。】

搗錦亭邊制錦箋,銀輝館側貢華鉛。滿宮囗束饒花粉,御史香分井底泉。

[云蕉館紀談]浣花溪,自唐薛濤后,能以溪水造箋者絕少。珍守蜀時,有郡人陸子良能之。珍于溪上建搗錦亭,置箋戶十余家。箋有桃花、鳳彩、云樣、錦幅等名。[又]城西清水穴亦名粉水井,巴人以為粉,則膏膩鮮明。升建銀輝館于側,署官掌之,以供公用,號為花粉御史。

蘇熏錦褥艷宮囗,四面風輪竹簟涼。碾出新茶清似雪,一杯花泛海棠香。

[云蕉館紀談]升畏暑,作露帳,四面駕風輪,以花竹簟臥其中。宮庭侈甚,席地以蘇熏薦鋪錦褥于上,宮人不用凳兀,以此為坐。[又]升在重慶,取涪江青石為茶磨,令宮人以武隆雪錦茶碾之,焙以大足縣香霏亭海棠花,味倍于常。海棠無香,獨此地有香,焙茶尤妙。

甕中琥珀吸香醪,荔劈新紅助飲豪。宴罷酒酣思卻醉,金罌盛進紫梨糕。

[云蕉館紀談]升能飲,宴會不用杯盞,以大甕盛酒,用忠州引藤,一吸半甕。[又]升于荔枝熟時,設荔枝宴。有詩云:香浮琥珀御囗酒,色重雞冠新荔紅。[又]廣安出紫梨,升取其汁和紫藤粉為糕,名云液紫霜,食之能卻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盈江县| 新津县| 宁强县| 兴化市| 观塘区| 延安市| 蒙城县| 三原县| 孟津县| 若羌县| 长乐市| 江川县| 三门县| 澄迈县| 阿瓦提县| 黄山市| 兰溪市| 子洲县| 吉木乃县| 霍林郭勒市| 榆林市| 漾濞| 漠河县| 湖州市| 遂宁市| 大埔县| 都匀市| 富民县| 上林县| 达尔| 宣化县| 郁南县| 会同县| 麻栗坡县| 罗江县| 滨州市| 郓城县| 灵丘县| 涿鹿县| 都江堰市| 寿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