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0章 哀清史

  • 訄書
  • 章太炎
  • 4841字
  • 2015-12-21 12:35:02

烏乎!自黃帝以逮明氏,為史二十有二矣。(除去復重《舊唐書》《舊五代史》二種)自是以后,史其將斬乎!何者?唐氏以上,史官得職,若吳兢、徐堅之屬,奮筆而無橈辭。宋、明雖衰,朝野私載,猶不勝編牒。故后史得因之以見得失。作者雖有優絀,其實錄十猶四五也。

自清室滑夏,君臣以監謗為務。當康熙時,戴名世以記載前事誅夷矣;雍正興詩獄,乾隆毀故籍。姍謗之禁,外寬其名,而內實文深。士益偷窳,莫敢記述時事以觸羅網。后雖有良史,將無所征信。悲夫!天子之將崩,便房、題湊、璠玙、玉匣之屬,宿成于考工,無所吝諱,雖諱亦不得不豫。今清室之覆亡,知不遠矣!史于亡國,亦大行之具,不于存時宿儲跱之,人死而有隨之赍送以赗襚者,國死而赍送亦絕,可不哀邪?大凡紀傳,財成于史館,直載其事,顧不詳其所因緣。私傳碑狀,雖具道委曲,大氐諛誣也。且貞信以嬰戮.則國史不列;便辟以遇主,則草野不譏;朱紫玉石,貿然殽矣。

清室始滑夏,崇拜浮屠以獎其奸,烝報尊親以盈其欲。故世祖大行,暗曶之事,吳偉業詩彰之。而張煌言為《滿洲宮詞》,箸文皇后之婚睿王。(張蒼水《奇零草》有《滿洲宮詞》云:"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大后婚。"此當時事證)然皆家人事,米鹽瑣細,不箸于惇史無損。史之枉橈,曰:"圣祖至仁也"。滇都淪喪,天保既定.而明之宗室誅夷殘破,不記于史官。仁和宋氏者.自言明裔,康熙世懼搜戮,改氏曰宋。風皇朱氏者,自言明裔,清初逃之鎮{阜}山中,戒子姓不出山。亦足以見其戕虐三愙,憯毒無道,視蒙古之遇宋裔,絕矣!且延恩之封,不建于六十一年,而待世宗,明明裔彫零破覆盡也。高宗者,威謀若神,善御將帥,每用兵,諸將必稟承廟算,違者輒敗。以成事診之,福康安、柴大紀之獄,功罪易知,猶亂于名實,若萬里之外何?薛瑩《漢紀》有言:"古者師不內御。而光武命將,皆授以方略,使奉圖而進。其違失無不折傷。意豈文史之過乎?不然,雖圣人其猶病諸?"(《御覽》九十引。瑩,吳人,與韋昭同時)

田文鏡之峭核,天下稱其酷吏。趙申喬者,以清方被主知,善為句稽,布政有績,及其發《南山集》以誅名世,余螫被于方苞諸良,鉗語丑正,傷志士之心。清世以文字成獄者,自此始。豺虎所不食,有北所不受,其惡超躍于文鏡矣!比跡彭鵬,聲為惠吏,國史無譏,而草野亦莫之譏也。乃者宋之徐爰,諳識朝章,大禮儀注,非爰不定。其學業精博,終身亦未有大過也。徒以豫參顧問,能得人主微旨,既善傅會,又飾以典文,遂與阮佃夫等同列于《恩幸傳》。今之徐乾學、高士奇,非爰之亞佐邪?國史無譏,而草野亦莫之譏也。錢謙益與馮銓,其二心一也。一思明,一忘明,則惡名歸于思明者。肅順與奕訢,其輔主一也。一骨鯁,一夸毗,則美名歸于夸毗者。且李紱、孫嘉淦,若遽受大辟,則百歲不雪矣。訥親、張廣泗,誠得減死,貰貸前事而復用之.其褒頌載涂又可知也。

夫國史詘于人主,首施俛仰.無柰之何,而私箸者復逐游塵以為褒貶,如之何其明枉直也?又遼左舊臣,起自草昧,而傳者輒加文飾.推其學術,多仿佛雒閩。斯與魏收、牛弘之記索虜何異?(《史通浮詞篇》云:"如《魏書》稱登國以烏名官,則云「好尚淳樸,遠師少皞」;述道武結婚藩落,則曰:「招攜荒服,追慕漢高」。奢言無限,何其厚顏?"又《雜說篇》云:"周齊二國,俱出陰山。必言「類互鄉」,則宇文尤甚。而弘載周言,文雅若此,動遵經典,多依《史》《漢》。此何異莊子述鮒魚之對而辯類蘇、張。賈生敘鵬鳥之辭而文同屈、宋?施于寓言則可.求諸實錄則否矣。"案:世儒載滿洲事跡,多有類此,不獨學似雒閩而已)至于淫穢之跡,墨賊之狀,故老相傳,十口不殊,而不箸于竹素者,尚將千萬。易世以后,其事湮淪矣。欲求信傳,蓋其難哉!

書志者,受成于官書者也。前世上下非甚鬲越,所施法令,惟禮樂等秩,縣其文具,而民不率行;其他每下一令,雖有邕滯,大氐見諸施行矣。故茍有練習制度者,上觀法式,下覽計簿,無必清問下民,而優于作志。蔡邕之《十意》是也。其后有空文不行者.私錄具在,猶可句校。

自清室布政,不綜名實,筐篋猥積,而細民弗知;期會迫亟,而吏有余裕。奏記文牘,是非貞偽,成于賕賂。兵制、刑法,不勝其弊。

至食貨,益羕羕無可稽。法令之所需,官司之所內,農商之所輸,數各乖異。曩者獨有鹽、漕、河三政,詑謾泰甚,俊民黨言以陳其弊,大吏下問,始播揚之,更制新法。今又四五十年矣,惟河北流少事。鹽、漕之政,隱疵伏瘢,又參半于昔者,下無良書,則不得彰聞也。又官書稱民數四萬萬,比伍而閱,必無四萬萬矣;稱氂金歲二千萬,賈人所賦,必再倍二千萬矣。昔康熙中祀,名為家給人足。諛者直者,雷同無異辭。獨唐甄生其時,則曰"清興五十余年,四海之內,日益困窮。中產之家,嘗旬月不睹一金,不見緡錢,無以通之,故農民凍餒,豐年如兇。良賈行于都市,列肆焜燿,冠服華膴,入其家室,朝則囪無煙,寒則蝟體不申。吳中之民,多鬻男女于遠方.遍滿海內。"(《潛書存言篇》)由此言之,寬假之令,免賦之詔,皆未施行也。眾諛之言,仰戴仁帝以為圣明,雖直者猶傾之。惟甄發其覆蒙,然尚不能詳其時粟布、泉幣、械用盈絀之大齊,后史無所依據以為實錄。食貨之條,又有萬此者,當何所取酌以為國典邪?

若乃清之禮樂,胡漢雜用。其發端多鄙倍,深自諱匿。至于今,堂子之神怪,達賴之尊禮,名實緣起,不可得而詳也。兼是數者,雖欲為志,而風俗蕃變之故,政事棼理之跡,文之與實一切相繆,寧得不謝短乎?

傳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當清氏御世也,豈不欲褒揚其祖考,滂沛令聞,棻香無窮?故示之意旨,使杜塞其姍謗者。終然清議寢息,而浮虛之頌,牣于宇甸。及其弄臣酷吏,配享在下,相引以為華,語繁聽厭,雖有實美,誠偽不辨,一切無以自別。孰與縱民之譁囂,恣其載筆,令美惡偕箸,異時紀傳書志得所因襲?其惡,誠蒙譙讓于后;其美者,人亦樂談而不厭。以校今茲,孰修孰短也?夫瘢夷者惡燧鏡,傴曲者惡綆繩,將奄其咎,必憎其表,事之理矣。卒使一家之史,捇焉以斬,遺美往惡,黯黕而同盡,亦無算也哉!

或曰:西方皙人之史,種別為書。若漢之十志,與《儒林》《貨殖》諸傳,述其委悉,皆可令各為一通,與往者二十二家異其義法。今作史者,方欲變更,雖斬焉無憂也。抑吾未聞事跡不具,而徒變更義法者。夫近事聞其省,不聞其敕.故騁而上襄,以造《中國通史》。

附:中國通史略例

中國秦漢以降,史籍繁矣。紀傳表志肇于史遷,編年建于荀悅,紀事本末作于袁樞,皆具體之記述,非抽象之原論。杜、馬綴列典章,闿置方類,是近分析法矣。君卿評議簡短.貴與持論鄙倍,二子優絀,誠巧歷所不能計.然于演繹法.皆未盡也。衡陽之圣,讀《通鑒》《宋史》,而造論最為稚馴,其法亦近演繹;乃其文辯反覆,而辭無組織,譬諸織女,終日七襄,不成報章也。若至社會政法盛衰蕃變之所原,斯人暗焉不昭矣。王、錢諸彥,昧其本干,攻其條末,豈無識大,猶愧賢者。今修《中國通史》,約之百卷,镕冶哲理.以祛逐末之陋;鉤汲眢沉,以振墨守之惑;庶幾異夫策鋒、計簿、相斫書之為者矣!

西方作史.多分時代;中國則惟書志為貴,分析事類,不以時代封畫:二者亦互為經緯也。彪蒙之用,斯在揚榷,大端令知古今進化之軌而已,故分時者適于學校教科;至乃研精條列,各為科目,使一事之文野,一物之進退,皆可以比較得之,此分類者為成學討論作也。亦猶志方輿者,或主郡國,則山水因以附見,其所起訖,無必致詳;或主山川,記一山必盡其脈帶,述一水必窮其出入,是寧能以郡國封限矣!昔漁仲粗粗,用意猶在諸《略》;今亦循其義法,改命曰《典》,蓋華嶠之故名也。

諸典所述.多近制度。及夫人事紛紜,非制度所能限,然其系于社會興廢,國力強弱,非眇末也。會稽章氏謂后人作史.當兼采《尚書》體例.《金滕》《顧命》就一事以詳始卒。機仲之《紀事本末》,可謂冥合自然,亦大勢所趨,不得不爾也。故復略舉人事,論撰十篇,命之曰《記》。

西方言社會學者,有靜社會學、動社會學二種。靜以臧往,動以知來。通史亦然。有典則人文略備,推跡古近,足以臧往矣;若其振厲士氣,令人觀感,不能無待紀傳。今為《考紀》《別錄》數篇。非有關于政法、學術、種族、風教四端者,雖明若文、景,賢若房、魏,暴若胡亥,奸若林甫,一切不得入錄,獨列《帝王》《師相》二表而已。昔承祚作《益部耆舊傳》,臚舉蜀才,不遺小大;及為《蜀志》,則列傳亡幾。蓋史職所重,不在褒譏,茍以知來為職志,則如是足也。(案:大史公引《禹本記》、楊子云作《蜀王本紀》,皆帝者之上儀也。然漢《藝文志》儒家有《高祖傳》十三篇,《孝文傳》十一篇,而劉縚《圣賢本紀》亦列子產.見于《文選王文憲集序》注所引。是知紀傳本無定稱。今亦聊法舊名,取孟堅《考紀》、子政《別錄》以為識別云爾)

列表五篇:首以《帝王》,以省《考紀》;復表《師相》,以省別錄。儒林文苑,悉數難盡,其撰述大端,已見于《文言》《學術》二典,斯亦無待作傳,故復列《文儒表》,略為第次,從其統系而已。方輿古今沿革,必為作典,則繁文難理;職官亦爾,孟堅《百官公卿》止于列表,一代尚然,況古今變革可勝書邪?故于《帝王表》后,即次《方輿》《職官》二表,合后《師相》《文儒》,為《表》凡五云。

史職范圍,今昔各異,以是史體變遷,亦各殊狀。上世瞽史巫祝.事守相近;保章、靈臺,亦官聯也,故作史必詳神話。降及遷、固,斯道無改。魏、晉以來,神話絕少,律歷、五行,特沿襲舊名,不欲變革,其義則既與遷、固絕異。然上比前哲,精采黯黕,其高下相距則遠。是繇一為文儒,一為專職爾。所謂史學進化者,非謂其霩清塵翳而已,己既能破,亦將能立。后世經說,古義既失其真,凡百典常,莫知所始,徒欲屏絕神話,而無新理以敹徹之。宜矣!其膚末茸陋也。要其素知經術者,則作史為猶愈。允南《古史》,昔傳過于子長,今不可見。顏、孔《隋書》,亦遷、固以后之惇史。君卿《通典》,事核辭練,絕異于貴與之傖陋者。故以數子皆知經訓也。(近世如趙翼輩之治史,戔戔鄙言,弗能鉤深致遠.由其所得素淺爾)惜夫身通六藝之士,滯于禮卑而乏智崇之用,方之古人,亦猶倚相、射父而已。必以古經說為客體,新思想為主觀,庶幾無愧于作者。

今日治史,不專賴域中典籍。凡皇古異聞,種界實跡,見于洪積石層,足以補舊史所不逮者,外人言支那事.時一二稱道之,雖謂之古史,無過也。亦有草昧初啟,東西同狀,文化既進,黃白殊形,必將比較同異,然后優劣自明,原委始見,是雖希臘、羅馬、印度、西膜諸史,不得謂無與域中矣。若夫心理、社會、宗教各論,發明天則.烝人所同,于作史尤為要領。道家者流,出于史官,莊周、韓非,其非古之良史邪!

設局修史,始自唐代。繇宋逮明,監修分纂,汗漫無紀。《明史》雖秉成季野,較《宋》《元》為少愈,亦集合數傳以成一史云爾。發言盈廷,所見各異,雖有殊識,無繇獨箸。孟德斯鳩所謂"古事談話"者,實近史之良箴矣。今修《通史》,旨在獨裁,則詳略自異。欲知其所未詳,舊史具在,未妨參考。昔《春秋》作而百國寶書崩,《尚書》刪而《三墳》《穆傳》軼,固緣古無雕版,傳書不易,亦繇儒者黨同就簡.致其流亡。然子駿《七略》:《尚書》家猶錄《周書》;《周官》而外,《周法》《周政》亦且傍見儒家;固非謂素王刪定以后,自余古籍,悉比于吐果棄藥也。《通史》之作,所以審端經隧,決導神思。其佗人事浩穰.樂胥好博之士,所欲知者何既,舊史具體,自不厭其劉覽。茍謂新錄既成,舊文可廢,斯則拘虛篤時之見也已。

中國通史目錄

表:帝王表 方輿表 職官表 師相表 文儒表

典:種族典 民宅典 浚筑典 工藝典 食貨典 文言典 宗教典 學術典 禮俗典 章服典 法令典 武備典

記:周服記 秦帝記 南胄記 唐藩記 黨錮記 革命記 陸交記 海交記 胡寇記 光復記

考紀:秦始皇考記 漢武帝考記 王莽考記 宋武帝考記 唐大宗考記 元大祖考記 明大祖考記 清三帝考記 洪秀全考記

別錄:管商蕭葛別錄 李斯別錄 董公孫張別錄 崔蘇王別錄 孔老墨韓別錄 許二魏湯李別錄顧黃王顏別錄 蓋傅曾別錄 王猛別錄 辛張金別錄 鄭張別錄 多爾袞別錄 張鄂別錄曾李別錄 楊顏錢別錄 孔李別錄 康有為別錄 游俠別錄 貨殖別錄 刺客別錄 會黨別錄 逸民別錄 方技別錄 疇人別錄 敘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高县| 阜宁县| 元谋县| 铜山县| 乌审旗| 金沙县| 绥芬河市| 海兴县| 阜城县| 台南市| 秀山| 长垣县| 绩溪县| 平利县| 左云县| 资源县| 章丘市| 璧山县| 泽普县| 锡林郭勒盟| 沁源县| 大余县| 夏邑县| 威海市| 明溪县| 南皮县| 凌云县| 建湖县| 六枝特区| 汤阴县| 桐庐县| 朔州市| 玛纳斯县| 普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太湖县| 白玉县| 乌兰察布市| 罗江县| 贵定县| 隆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