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地狀存在于西漢早期,它仿效陽間官司文書,將死者名籍和隨葬品移交給地下官吏。雖然它是宗教迷信用品,但標志死者的作用是很明顯的。例如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西漢墓出土告地狀:「十三年三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市陽五大夫囗之言,與大奴良等廿八人,大婢益等十八人,軺車二乘,牛車一兩,騶馬四匹,騮馬二匹,騎馬四匹??闪罾粢院鲜?,敢告主。」(見《考古》一九七六年第一期《從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墓看漢初法家路線》)
銘旌則純粹是用來標明死者名籍的。《儀禮。士喪禮》中記載:「為銘各以其物,亡則以緇長半幅,赭末長終幅,廣三寸。書銘于末曰:某氏某之柩?!刮渫プ熳拥貐^出土的東漢麻質銘旌,即此類器物。例如:M22棺蓋上銘旌:「姑臧渠門里張囗囗之柩」,M23棺蓋上銘旌:「平陵敬事里張伯升之柩,過所毋哭」等。(見《考古》一九六○年第九期《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發掘》)它們在喪禮過程中樹于柩前,埋葬時覆在柩上。
西漢末年興起的畫像石墓葬形式,為石質葬具進入葬俗打開了道路。首先在畫像石的題記中出現了墓主的姓名籍貫。如南陽出土的建寧三年三月甲寅許阿瞿畫像石題記:「惟漢建寧,號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許阿瞿囗年甫五歲,去離世榮」。(見《文物》一九七四年八期《南陽發現東漢許阿瞿畫像石》)嘉祥出土的永壽三年囗安國畫像石題記:「永壽三年十二月戊寅朔廿六日癸巳,惟許卒史安國禮性方直,廉言敦篤,慈仁多恩,注所不可。稟壽卅四年……」(見《文物》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山東嘉祥宋山一九八○年出土的漢畫像石》)這些題記作為畫像的附屬品存在,出現得不普遍,但卻開創了在墓室中安放石質銘記的先例。
柩銘、神位、墓門等石(磚)刻在兩漢也陸續產生。四川蘆山出土的建安十六年王暉石棺,右側刻銘紀年。馬衡先生在《中國金石學概要》中介紹了「漢廿八將佐命功苗東藩琴亭國李夫人靈第之門」?!稄V倉磚錄》中收入了「漢議郎趙相劉君之墓門中平四年三月東平侯作」。等等。它們在墓中標志死者名籍卒日,雖然形制不一,卻已隱含了后代墓志的雛型。
在東漢及魏晉時期,南方還曾流行過用模子印制成的花紋文字墓磚。這種有花紋文字的墓磚是用來修造墓室的。文字大多為紀年和吉語。如「延熹四年太歲在辛丑,萬世老壽,陽遂富貴」(見《千甓亭古磚圖釋》卷一)「嘉禾七年七月造,大吉祥」(同上)等。也有一些上面記下了墓主的姓名籍貫。如「太康九年八月十日汝南細陽黃訓字伯安墓」(《千甓亭古磚圖釋》卷五)「元康元年七月十七日陳琋為父作萬年」(同上)「元康五年八月諫議錢丕平造作」(同上卷六)「永和八年八月廿三作太中大(夫)黃墓黃舍人」(同上卷十三)「尚書令史喬君略壁」(同上卷十五)等。由于它們是作磚時的表記,且內容不完整,與墓志不可同視一類,本書亦不一一收入。
對墓志的定型影響最大的是漢代墓碑。它的文體格式與后世的墓志一脈相承。有人把魏晉時期由于嚴禁立碑而迫使碑以縮小的形式埋入墓中看作是墓志的開始,也是由于二者之間有極其相似的關系而得出的看法。魏晉時期,常有仿照碑形立在墓中的墓志,就是這一變化的明證。墓碑轉入地下,在文體、刻制工藝、形制等方面都給墓志的形成以極大影響。由于立碑式不適于墓中使用。吸收了其它明器(如盒、奩)形制特點的盝頂盒式墓志便逐漸成為普遍使用的墓志基本形狀,這種定型的墓志興起于南北朝時期。以宋大明三年劉懷民墓志為代表,墓志的名稱正式出現。
在整理漢魏南北朝墓志的過程中,特別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辨偽。
漢魏南北朝墓志,歷來是金石學研究中的重點,也是書法界和收藏家們眼中的瑰寶,身價極高,一些珍品甚至被國外收藏者重金購去。石價既高,拓本價格亦隨之上升。碑賈仿刻偽造之風遂起。現在所知,凡重要的北朝墓志,大多有翻刻本。更為惡劣的是:碑賈私下仿造、偽造漢魏南北朝墓志。致使真偽混淆,是非難辨,給使用這一時期的墓志材料造成了困難。新出《北京圖書館藏歷代石刻拓本》一書中,就將多件偽刻誤認為真跡混雜其中,可見辨偽一事至今仍不可忽視。
筆者審閱墓志及拓本所見,凡作偽者,大抵不出以下幾種手法:
一、將某一真品墓志作為底本,模仿它重刻一石,保留原志的內容與書體,僅改刻姓名、年號等關鍵詞樣。例如北京圖書館藏北魏正光四年段峻德墓志,完全是正光四年鞠彥云墓志的翻版,又如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北魏孝昌三年元恂墓志,完全與延昌二年元演墓志相同,僅改動了名字和年月干支幾個字。
二、自行撰文,仿照南北朝碑志字體刻石。如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北魏神囗元年垣猷墓志,即系自行拼協成文,文字既不倫不類,漏誤百出,時間又強提至神囗以顯其古老。然而北魏早期并無如此完備格式的墓志存在,作偽者弄巧成拙。又如河南文物研究所藏晉咸和元年黃淳墓表,文字整齊如新刻,書體全仿二釁碑,內容拼協而成,作偽之跡十分明顯。
三、將其它朝代(如唐代)的墓志加以修改鑿抹,冒充北朝(或漢晉)墓志。如北京圖書館藏北魏神龜三年孔閏生碣,龜字似為龍字改刻。該石書體為唐代風格,名閏生也是唐代人習慣使用的名字。北朝人很少有稱閏生者??梢钥隙ㄊ翘拼颀埲甑哪怪?。又如北京圖書館藏東魏元象元年南宗和尚之塔銘,書體與東魏碑志不同,通篇無一異體字,與當時通用異體別字的習慣不合??虒懶问?,文中詞語也與時代不合。不能確認為東魏石刻。
四、將原石中已殘損的某些字加以修補,或以其它志石中的文字替換已殘損的字。這種作法多見于石刻拓片剪裱本,尤其是一些著名的貴重石刻拓本。它對原石的本來內容并無損害,在沒有善本的情況下可為參考。
歷代金石學者都曾對這一階段的墓志加以鑒別,剔除膺品。我的導師孫貫文先生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金石拓片草目》一書中對此作了大量工作。然而,由于這一著作未能正式刊印,有關成果未能普及,甚至被人竊作己有。此外,還有一些墓志存在著明顯的疑點。也有一些墓志雖有問題(如所記干支不符等)但還不能肯定為偽造,尚需深入考證。為提請注意,現將業經考證的偽志及有明顯疑點的墓志附列目錄于后。有關判斷源于孫貫文先生及前人的著錄,以及我們的考查,此不一一引證。為慎重起見,這些墓志均未予錄文收入。
經多年匯集后,本冊已粗具規模?,F將它呈獻讀者。由于墓志原石或有磨泐,雖經反復校讎,錄文中仍難免漏誤。敬請批評指正。本書編集中,得到趙晶、任昉等先生的大力幫助。北京大學圖書館孫蘭風、胡海帆,北京圖書館冀亞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郭其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孟繁峰,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李秀萍等同志都曾予以熱情協助。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吳樹平先生對本書的出版給予極大幫助,又承蒙張政烺先生題寫書簽,謹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謝。
趙 超 再草于一九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