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5章

第二重頌中有一百一十九頌。長分十一段。初十頌隨順音聲忍。于中初二頌前聞真實法。次一頌不驚等。次二頌信解。次二頌受持愛樂。后三頌順入修習安住等可知。第二譬如功德人下十頌頌順忍。初三頌初隨順寂靜觀等。次一頌不違諸法。次一頌隨順深入等。次二頌清凈直心等。后三頌修平等觀深入具足。第三從三十三天下十頌頌無生忍。初三頌前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次四頌何以故下十句釋成。后三頌結嘆顯勝。第四觀察諸世間下十頌頌如幻忍。初二頌前略說。次四頌廣說中喻合。后四頌忍行成立。第五菩薩摩訶薩下十頌頌如焰忍。初二頌法說。次四約喻顯法。謂焰水從想生故喻之。又想故有法而實非有。如焰似水而實無水。故以為喻。后四喻法雙舉。顯法甚深。第六彼能解世間下十五頌頌如夢忍。初二頌一切世間如夢。次一頌夢非欲界等。次一頌夢性寂滅及不著夢。次二頌不壞夢。次二頌夢無自性。次四頌受持一切法如夢。后三頌不壞夢不虛妄取夢等。第七菩薩摩訶薩下十七頌頌如響忍。初二頌知一切法如響。次三頌分別眾聲如呼響。次三頌解如來音不從內等。次二頌入離虛妄法界巧出無量聲等。次三頌無礙音令眾生發起善根等。后四頌音聲非語而隨順語亦不染著等。第八寂靜下七言十頌二十行頌如電忍。初二頌觀意。次二頌不生世間等。次二頌不隨世流不受正法等。亦頌于不二法分別二相等。次二頌不內世間等。次一頌不行菩薩行不舍大愿等。后一頌嘆德成益。第九修習甚深下十頌頌如化忍。初三頌行菩薩行如化。次三頌知眾生業行等及佛菩薩等皆如化。次二頌業行隨世。后二頌嘆德化用。第十虛空忍亦十頌。初二眾生及世間如空。次二境與智如空。次二慧及法空。次二能所說空。后二三世三業空。第十一是名下七頌結嘆顯勝。初三二利圓。次二因果滿。后二結廣勝

阿僧祇品第二十五

初釋名者。心王菩薩是能問人。表數法依心。如數識等。菩薩洞達自在名王。阿僧祇是所問法。十數之初。從首為名。若具應名十大數品

二來意。非答前問何故來。前十明辨行用。十忍明行體。今顯行德校量分齊。則下頌中所數德是也。又釋前諸品中所有數量。謂如光覺品等中。皆有數法。今此釋成故也

三宗趣者有二。一能數之數。二所數之德。前中亦二。先定所知。后顯能知。前中阿僧祇此云無數。即數之極故。諸圣教中通有四說。一準俱舍論。數至六十重名一阿僧祇(撿錄)。此約小乘。二依智論第九。數過十重已后名阿僧祇。論云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千萬名億。千億名那由他。千萬那由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名阿僧祇。如是數三阿僧祇。解云此既云過迦他。亦即通過后諸數故名阿僧祇。此約始教說。三依智論第六。引此品文。還有百數。至阿僧祇等。此約終教說。四依此品。百數僧祇。始是初數。如是次第以所數等能數。至第十名不可說轉。不可說轉轉等方為數極。是故前教數極乃是此中初數。故知此門極廣約圓教辨也。二顯能知者亦有五重。一人中數法最下。二諸天數法過于人。天中亦不同如自在天王一念數知大千雨渧等。三小乘中舍利弗善知數法過于人天。四諸菩薩中數知亦差別。如下釋天童子算沙數法。非二乘能知。亦如文殊普賢知剎塵數等。非下位所知。五佛自所知最極自在。一切余位總不能知。智論第九云。佛在祇洹外林中樹下坐。有一婆羅門來問佛此林有幾葉。佛答若干數。彼心生疑。誰證知者。則私卻少葉還問佛。此樹林定有幾葉。佛答今少若干葉。如所劫語之。婆羅門知己心大敬信。求佛出家得阿羅漢果。以是故知佛能知恒河沙數。解云此約佛知恒沙之數。今此品文。唯佛所知無極之數故佛自說。又云佛智境界甚深之義故也。二所數之德亦二。謂普賢因德及佛果德。并各通因陀羅網等。具如下頌中辨

四釋文者。此文有二。先問后答。問中亦二。先舉取問法。后世尊云何下以法咨問。初中何故牒此十數者。是諸品列名及結通處皆有此十。然未解釋。不知分齊。為顯令知故今問也。十句中第二不可量。下答中名無量。第五不可數下名無數。第六第七同一句。謂不可稱及不可量。不可量下答在第八。不思議在第七。余并可知

第二答中三。先嘆問誡聽。二心王敬順。三舉法正答。正答中二。先長行正顯能數之法。二偈頌辨所數之德。前中總有百二十轉。答前十問。初一百二轉答初僧祇問。后十八轉答后九問。前中百千百千者。謂百千個百千故云百千百千。皆以所數等于能數。不同智論皆以十億為量。名一俱梨者新名俱胝。翻名億。此恐不可以百千是十萬十萬為一億。此即億個億方名俱胝。亦俱梨個俱梨方名一不變。余皆準此。其中或此土名或存梵音。皆是數名可知。于后十八中。初十七是因數。后一不可說轉轉為果數。以極即越數之表。同于果海越絕故也。第二頌中有一百二十二頌半分二。初七頌定能數之法。二于彼一一下總顯所數之德。前中積數有十重。一初句以第十不可說不可說為本。二次一句復積入一切不可說中。此二句為總。三未知幾不可說名為一切耶。次二句顯不可說劫故名一切也。四次一頌辨以彼多劫所說入一塵內。五前直言不可說佛剎末為塵。未知幾復不可說剎。故次一頌半辨一念中即不可說剎。如是念念復盡不可說劫。六次一頌明多剎塵內各有多劫所說不可說。七次半頌明多剎塵內各攝多眾生。八次半頌以彼眾生嘆普賢德廣。九次一頌以此廣德之普賢。復有不可說個同在一毛端。同時各說如上不可說之言。十有半頌類顯十方無邊世界。亦同此說。此十重積集中。初六是所用數法廣。后三校量顯能說人廣。以如是等人說如是等。數數于如下所數諸佛菩薩殊勝之德。文意如此。思之可見。第二所數德中有一。初明果德無礙因位善容二從不可稱說諸如來下明果德深廣因能趣入。前中亦二。先辨果法無礙。后菩薩于一毛端下明因位善容。前中亦二。先依果自在。后一一毛道出名身下明正報自在。于此中有四。初總明三業自在。二攝取下別明語業自在。三無礙心下別顯身意業二自在。四凈方便下明以法應機德就第二因位善容中有十。初明因陀羅網土。是起行處也。二從意根下明三業勤勇行。三從一切眾生下明應器攝生行。四從應現色像下明游方供佛行。五從成就施心下明廣修十度行。六從彼凈法輪下明攝法游剎行。七深入眾生下明調伏眾生行。八從彼于一一毛端下明三業深凈行。九從彼諸菩薩下明愿智自在行。十從不可稱說一切劫下一頌結德無盡也。第二明果德深廣因能趣入中二。亦先果后因。就初果中三。先總嘆佛果德。二從若于一小下別顯依報果。三從于彼一一剎中下別明正報果。第二從菩薩究竟下明因順入中二。先自分行。二從或于一時下明勝進行。阿僧祇品竟

壽命品第二十六

初釋名者。往業所引報果名壽。任持色心不斷名命。品內辨此。故以為名

二來意者有二。一遠意。為答普光十頂問故。以十重相望各為終極。得名頂。故知安樂界為娑婆頂等。古釋將答佛壽命問。此名字雖亦相當文勢不順。謂此壽命問在十地等前。不合答在此處十頂問在地后。更無別答之文。故知屬此。二近意。前僧祇品顯佛菩薩實德平等超過數量。此品別辨佛德。就機示有修短。后住處品別辨菩薩法用。約機明住處差別

三宗趣者有三義。一泛明命有三種。一報命。謂暖識不舍不退。眾同分故。不相應行為性。二戒命。經中名凈命。由不破戒故不失比丘法。以凈戒為性。三惠命。由不放逸故不退正法名為惠命。正惠為性。二別定此文者。諸佛壽命亦有三義。一約德。謂具足如前三種命故。其報命是無盡。善根所生故也。二就實。謂命根無盡盡于未來故。三就權。謂隨機所感現修短故。今此文中具斯三義。三顯次第者亦有三義。一約漸教。謂娑婆等局為地前為化佛土故。安樂等通為地上為報佛土故。乃至賢首剎當十地后不可說處也。二約同教。謂娑婆等為三乘上。漸漸向細。入于一乘乃至賢首剎等方為究竟。何以故。以就別教娑婆則是蓮花藏故。三約別教。娑婆是見聞解行處。中間諸土唯解行處。末后佛土通解行滿及證入故。是故信滿位處亦名賢首故也

四釋文中。心王菩薩說者。顯世識自在故。有劫數也。于中有三。初舉十世界校量漸次。次類顯百萬。后辨最后玄極。如安樂世界等。以何為晝夜。釋或以蓮花開合辨用。當娑婆一劫。又釋此娑婆一劫中總有若干日夜。依此日夜數。數一劫為一日夜。還數王若干劫。方為安樂世界之一劫。則以此劫量。于后諸世界。皆準此量計可知。是則至最后世界一劫。于最初世界。當不可說不可說劫也。至賢首剎已后。則剎海平等無有優劣。是故此中說普賢等充滿者。以望下最極故。以普賢為量。望上猶在數中故不說。唯佛充滿此諸世界。大佛名經中亦說。又玄奘法師別翻一卷名顯無邊佛土經。是此品也

菩薩住處品第二十七

初釋名者。菩薩大悲隨方攝化應物之所名為住處。人處題名

二來意亦二。一遠答普光隨喜心等十句問故。二近顯菩薩應機所在故也。又前品賢首剎等皆是凈土菩薩充滿。未知娑婆染界為有菩薩以不。今辨此界亦有無量菩薩所住故次來也

三宗趣者有二。一心住。謂智證真理悲念眾生。二身住。謂實報居凈土權現于染界。此由大悲就機所住。亦由大智非世所染。由此悲智無二相故則住無住處

四釋文以于處識得自在故。亦心王說也。于中有三。初舉八方住處。二辨四海住處。三諸國住處

初中八方唯據此界非約他方。就此界中。唯約此閻浮提。非是余洲。初仙人起山應是東海蓬萊山等。二樓閣山應是下文南海岸樓閣城側自在海師所住處等。又勘梵本應名勝峰山。三金剛炎山應是西海邊等。四香聚山應是在北香山王。是以彼山中多有菩薩住故。五清涼山則是代州。五臺山是也。于中現有古清涼寺。以冬夏積雪故以為名。此山及文殊靈應等有傳記三卷。具如彼說。六枝堅固山勘梵本正云制多山。此云歸宗。即塔之類也。應在此國南正海邊。七樹提光明山應是下文觀音住處光明山相連。梵名樹提。此云照曜。八香風山應在香山西畔。有風穴故也。此八皆在山者表山居寂靜長道之處。賢圣所住故也

第二四大海中有二住處。一枳怛者具云昵枳多。此云涌出。則海島山之名。曇無竭此云法生。亦云法勇。二窟是海別處。準梵本應名間錯莊嚴窟。第三毗舍離下明諸國中菩薩住處有十三所。初毗舍離是中印度。亦云吠舍離。此云廣嚴城。即維摩所住也。此城南十四五里有塔。是七百賢圣重結集處。更南八九十里有僧伽藍。其側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處。具西域記第七說。二巴連弗者具言波吒唎補怛啰。其波吒唎。此是黃花之名。即母之號也。補怛啰此云子也。兒也。即上代黃花女之子。創于此居故以為名。亦是中天摩竭國也。具如西域記第八說。三摩偷羅者正云秣[少/兔]羅。此云孔雀。或云密。并是古世因事為名。是中印度。此國中有舍利弗等塔及文殊師利塔。于王城東五六里有山寺。是烏波鞠多所造寺。北巖間有石室。是鞠多度人安籌所也。又東有大林。中有過去四佛經行之跡。亦有舍利弗等千二百五十人修定之所。具在西域記第四說。又準梵本。此處是窟名也。四俱陳那者。俱陳是姓也。那是法律也。昔有五通仙人名拘持。此云大盆。謂大池形似大盆此仙在彼修仙。因立斯號。彼仙于此廣說法律。謂護凈經行養性等法。令人修學。相系不絕。眾人同姓拘陳那也。五清凈彼岸國應是南印度。牟真此云解脫。是龍名也。鄰陀此云處。即解脫龍所住處。六風地者有風孔處名無礙。是龍王所造窟也。七甘菩國者。正云劍蒲。是北印度。此國多出美女。故以為名也。最上慈者。大集經中名慈窟也。八真旦者或云震旦。或曰支那。是此漢國名也。那羅延山此云堅牢山。則青州界有東牢山。應是也。彼現有古佛圣跡。九邊夷國者準梵語似當疏勒國。今但潤州江南有牛頭山。彼中現有佛窟寺也則北印度境。傳云有四辟支佛影。時時出現。又此潤州古時亦有蠻居此處。現蠻王陵故。亦名邊夷也。十罽賓者正云迦濕彌羅。此云阿誰入。此國舊是大池。因末田底于佛滅后。降彼池龍乞容膝處。池龍既許與羅漢通力。以廣其身。得多地處。遂得造國及僧伽藍。如佛所記。于中現有佛牙寺及五百羅漢造毗婆娑處。如西域記第三說。郁提尸山此云遠聞山。謂多處遠人皆聞故。即此國四周之山處也。十一難提拔檀那者。難提此云喜跋檀那此云增長。即南印度梯羅浮訶者此云上座。即尊者之名。以居此窟故。因以為目。文殊問經體毗里部。此云上座部。同此名也。十二庵浮梨摩國者正云庵羅。此云無垢。是果名也。以此果能療眾病垢故云無垢。彼國多出此果故。名浮梨摩也。正治耶曲。托此為號。十三乾陀羅國者正云建馱。此云香。陀羅此云遍。謂遍此國處。香草先發故。以為名。寂靜窟。相傳是佛留影之窟。具如西城記及大集經月藏第十卷中說。上來明此閻浮菩薩住處。余四天下準之。余須彌世界及樹形等世界。并準之無盡無盡也

佛不思議法品第二十八

初釋名者。如來果之法。迥超言慮故以為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冈县| 长治市| 庄河市| 九寨沟县| 辰溪县| 武清区| 海阳市| 尖扎县| 肇源县| 尼木县| 中方县| 都江堰市| 大埔区| 新乐市| 洞头县| 建阳市| 东兴市| 周至县| 博罗县| 密云县| 报价| 香格里拉县| 离岛区| 榆社县| 满洲里市| 绥滨县| 黄骅市| 高邑县| 砚山县| 汉川市| 五河县| 离岛区| 黎川县| 密云县| 桂阳县| 松原市| 田林县| 阿城市| 习水县| 灌云县| 杂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