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癰疽方
癰疽論: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答曰:營衛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從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肌膚于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答曰:熱氣絕盛,下陷肌膚筋髓骨肉,內連五臟,血氣竭盡,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余,故命曰疽。疽者其上皮夭瘀以堅,亦如牛領之皮。癰者其上皮簿以澤。此其候。帝曰:善。
(《外臺》卷二十四)治癰腫,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按之處陷不復者無膿,按之即復者有膿,若當上破者,膿出不盡,不盡稍深蝕骨,骨碎出,當以魚導側際,從下頭破令膿出盡,出盡則骨取白荻灰水淋之,煎令如膏,此不宜預作,作之十日則歇。并可以去黑子,黑子藥注便即拭去,不時拭則傷膚。又一方以桑白灰亦妙。(《外臺》卷二十四)凡破諸病肉濃處,當先廣封四面,不爾,瘡破裂氣泄便死,不可救也。有久癰余瘡為敗癰深疽,有脛間喜生瘡,中外惡瘡,霜寒凍不瘥經年,或骨疽亦名脛瘡,深爛青黑,四邊堅強,中央膿血惡汁出,百藥治不瘥,汁漬好肉處皆腫,亦有碎骨從中出者,可溫赤龍皮湯洗之,夏月日日洗之,冬月三日、四日一洗。潰肉多者,可時敷白 茹散食去之,可一日之中,三取豬矢燒作灰,下絹篩,以粉疽敗瘡中令滿,汁出脫去便敷之,長敷須瘥也。若更生青肉,復著白 茹微如前法也。(《外臺》卷十四)治癰、一切腫,未成腫,拔毒方。
牡蠣白者為細末,水調涂,干更涂。(《證類本草》卷二十)治癰疽不潰方。
薏苡仁一枚,吞之。(《本草綱目》卷二十二)治癰已有膿,當使壞方。
取白雞兩翅羽肢各一枚,燒服之,即穿。(《肘后方》卷五)治癰瘡,膿血不止,瘡中空虛,疼痛,排膿內補散方。
防風(一兩) 遠志(一兩) 當歸(二兩) 黃 (一兩) 白芷(一兩) 甘草(一兩) 桔梗(一兩)通草(一兩) 濃樸(二兩) 人參(一兩) 桂心(一兩) 附子(一兩) 赤小豆(五合熬) 芎凡十五物,冶,合篩,未食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醫心方》卷十五)治癰及癤如結實赤熱者方。
以水磨半夏涂之,燥復更涂,得流便消也。山草中,可自掘生半夏乃佳。此治神驗,勿不信也。(《外臺》卷二十四)
治瘭疽、緩疽及發背方
胸中痛,少氣,急入暗中,以手掩左眼,竟視右眼見光者,胸中結癰也。若不見光,瘭疽內發。若吐膿血,此不治之疾,宜以灰掩膿血上,不爾,著傍人也。又齒間臭,熱血出,是瘭疽也,七日死,治所不瘥,宜以灰掩地血。瘭疽喜著指,與代指相似,人不別者,亦呼作代指,不急治,其毒逐脈上,入臟殺人也。南方人得此疾,皆斬去指,恐其毒上攻臟。故瘭疽著指頭者;其先作黯 ,然后腫赤黑黯, 痛入心是也。(《外臺》卷二十四)瘭疽者,肉中忽生一 子,如豆粟,劇者如梅李大,或赤或黑或白或青,其 有核,核有深著濃肉處皆割之,亦燒鐵令赤烙 上,令焦如炭,亦灸黯 上百壯為佳,早春酸摹葉薄其四面,防其長也。飲葵根汁,犀角汁、升麻汁折其熱,內外治根據丹毒法也。(《肘后方》卷五)有緩疽者,初結腫形似癰,回回無頭尾,其色不異,但痛,深有根核,又與皮肉相親著外耳,一名內癰。其有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狀,積日不消,喜變紫色黯黑,久即皮肉具爛,如初作服五香連翹湯, 去血,以小豆薄涂之,其間數針 去血,又薄之,取消也;若不消,色未變青黯者,以煉石薄之;若失時不得治,已爛者,猶服五香連翹湯及漏蘆湯下之,隨青肉去盡便停也,好肉即生,但敷升麻膏良,不生,單敷一物黃 散也;若敷白 茹散,積日青惡肉不盡者,可以漆頭赤皮 茹取半錢匕,和三大錢匕白 茹散中,合和敷之,惡肉去盡,還以淳用白 茹散也,視好肉欲生,可敷黃 散也。黃 散方、白 茹散方、漆頭 茹散方,并一味單行,隨多少搗篩為散。(《外臺》卷二十四)治發背方。
以蝸牛一百個活者,以一升凈瓶入蝸牛,用新汲水一盞浸瓶中封系,自晚至明取出蝸牛放之,其水如涎,將真蛤粉不以多少旋調敷,以雛翎掃之瘡上,日可十余度,其熱痛止,瘡便愈。(《證類本草》卷二十一)
治石癰及疔瘡雜治方
治癰堅如石,核復大,色不變,或作石癰,治之煉石散方。
鹿角(八兩一作白灰) 白蘞(三兩) 粗理黃石(一斤,酢五升先燒石令赤內酢中復燒內之酢盡半止)上三味,搗篩作細末,以余醋拌和如泥,濃涂之,干即涂,取消止,盡更合。諸漏瘰癘,其又方單磨鹿角、半夏涂,不如上方佳也(《外臺》卷二十四)治若發腫至堅,而有根者,名曰石癰也方。
灸腫三百壯,當石子破碎出,如不出,益壯,乃出。其癰疽、石癰、結筋、瘰癘,皆不可針角,針角殺人。(《外臺》卷二十四)又癰未潰方草末和雞子白,涂紙令濃,粘貼,燥復易,得痛自瘥。(《肘后方》卷五)疔毒為瘡,肉中突起如魚眼狀,赤黑 痛,是寒毒之結,變作此疾,始作服湯,及如治丹法便瘥。(《外臺》卷三十)治毒瓦斯攻疰足脛,久瘡不瘥方。
白術為細末,鹽漿水洗瘡干貼,二日一換,可以負重涉險,兇年與老小休糧人不能別之,謂之米脯。(《證類本草》卷六)治腳痛方。
以水蓼煮湯,令溫熱得所,頻頻淋洗瘡,干自安。(《證類本草》卷十一)
治惡氣腫痛諸方
有氣腫病,其狀如癰,無頭虛腫,色不變,皮上急痛,手才著便覺痛,此由體熱當風,復被暴冷涼折之,結成氣腫也。宜服五香連翹湯,白針氣瀉之,敷蒺藜薄,亦用小豆薄,并得消也。
蒺藜薄方:蒺藜子二升,下篩,以麻油和如泥,熬令焦黑,以涂細故熟布上,剪如腫大,勿小豆薄方:無蒺藜可舂小豆下篩,雞子白和,涂腫上,干復涂之,并得消也。(《醫心方》卷十六)有氣痛病,身中忽有一處,痛如打棵之狀,不可堪耐,亦左右走身中,發作有時,痛發時則小熱,痛靜時便覺其處如冷水霜雪所加,此皆由冬時受溫風,至春夏暴寒涼來折之,不成溫病,乃變作氣痛也。
宜先服五香連翹湯數劑及竹瀝湯,摩丹參膏,又以白酒煮楊柳樹皮暖熨之,有赤氣點點見處,宜 去血也,其間將白薇散。(《醫心方》卷十六)小竹瀝湯,治氣痛方。
淡竹瀝(二升) 夜干(二兩) 杏仁(二兩) 茵芋(半兩) 黃芩(半兩) 白術(二兩) 木防己(二兩) 防風(二兩) 秦艽(二兩) 茯苓(三兩) 麻黃(一兩) 獨活(二兩) 枳實(二兩)凡十五物, 咀,以水九升,煮藥折半,乃可內竹瀝,煮取三升,分四服,少嫩人分作五服白薇散,治風熱相搏結氣痛,左右走身中,或有惡核起者,積服湯,余熱未平復,宜此白薇散,以消余熱方。
白薇(六分) 葳蕤(四分) 當歸(四分) 麻黃(三分) 秦艽(五分) 天門冬(四分) 蜀椒(二分) 木防己(四分) 紫胡(三分) 草(二分) 獨活(四分) 枳實(四分) 烏頭(二分) 術(六分) 人參(四分) 夜干(六分) 山茱萸(四分) 青木香(四分) 防風(六分) 白芷(凡二十物,搗下絹篩,以酢漿服方寸匕,漸至二匕,日三。少嫩人隨長少減服之,毒微者可用酒也。(《醫心方》卷十六)治風熱毒腫結赤,夜干膏方。
夜干(二兩) 常陸(切一升) 防己(四兩) 升麻(三兩)上四物,切,以豬膏三升。微火煎常陸小焦黃,絞去滓,以摩病上。(《醫心方》卷十六)五香湯,主惡氣毒腫方。
沉香 青木香 薰陸香 雞舌香(各一兩) 麝香(半兩)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外臺》卷二十四)大 漬腫毒,升麻湯方。
升麻(一兩) 黃芩(三兩) 梔子(二十枚) 漏蘆(二兩) 蒴 根(五兩) 芒硝(二兩)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候冷。分用漬 腫,常令濕潤即消。(《外臺》卷三十)治腫方。
柳枝如腳趾大,長三尺,二十枚,水煮令極熱,以故布裹腫處,取湯熱洗之,即瘥。(《證類本草》卷十四)
治惡脈、惡核、惡肉諸病方
惡脈病,身中忽有赤絡脈起如蚓狀,此由春冬惡風入絡脈之中,其血瘀所作。
宜服五香連翹湯, 去血,敷丹參膏,積日乃瘥。余度山嶺即患,常服五香湯,敷小豆得消。(《肘后方》卷五)惡核病者,肉中忽有核如梅李,小者如豆粒,皮中慘痛,左右走身中,壯熱 惡寒是也。
此宜服五香連翹湯,以小豆敷之,立消。若余核,亦得服丹參膏。(《肘后方》卷五)惡肉病者,身中忽有肉如赤小豆粒,突出便長,如牛馬乳,亦如雞冠狀。
宜服漏蘆湯,外可以燒鐵烙之,日三烙,令稍焦,以升麻膏敷之。(《肘后方》卷五)五香連翹湯,治惡肉、惡脈、惡核、瘰 、風結腫氣痛方。
木香 沉香 雞舌香(各二兩) 麝香(半兩) 薰陸香(一兩) 夜干 紫葛 升麻 獨活寄生 甘草(炙) 連翹(各二兩) 大黃(三兩) 淡竹瀝(三升)上十四物,以水九升,煮減半,內竹瀝,取三升,分三服,大良。(《肘后方》卷五)漏蘆湯,治癰疽、丹疹、毒腫、惡肉方。
漏蘆 白蘞 黃芩 白薇 枳實(炙) 升麻 甘草(炙) 芍藥 麻黃(去節各二兩)大黃(三兩)上十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若無藥用大黃下之佳。其丹毒須針 去血。(《肘后方》卷丹參膏,治惡肉、惡核、瘰 、風結、諸脈腫方。
丹參 蒴 (各二兩) 秦艽 獨活 烏頭 白芨 牛膝 菊花 防風(各一兩) 莽草葉 躑上十二物,切,以苦酒二升漬之一宿,豬膏四斤俱煎之,令酒竭,勿過焦,去滓,以涂諸疾上,日五度,涂故布上貼之,此膏亦可服,得大行即須少少服。(《肘后方》卷五)
治丹毒及赤白疹方
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大者如手掌,甚者竟身癢,微腫。
有白丹者,肉中起癢痛,微虛腫如吹癮疹起者,治之亦如赤丹法;有雞冠丹者,赤色丹起,大者如連錢,小者如麻麥豆粒,肉上粟粟如雞冠肌理也,方說一名為茱萸火丹,治之如天火法;有水丹,由體熱過水濕搏之結丹,晃晃黃赤色,如有水在其中,喜著腹及陰處,治之亦如火丹法。其水丹著人足趺及 脛間者,作黃色如火丹狀,經久變紫色,不治皆成骨瘡也,無毒,非殺人疾,若成骨瘡,即難瘥也。經言:風邪客于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又被寒氣搏皮膚,外發腠理,開毫毛,淫淫氣妄行之,則為癢也。所以有風疹風瘙疾,皆由于此有赤疹者,忽起如蚊蚤吮,煩癢,劇者連連重沓壟腫起,搔之逐手起。有白疹者亦如此證也升麻膏,治丹毒腫熱瘡方。
升麻 白蘞 漏蘆 芒硝(各二兩) 黃芩 枳實 連翹 蛇銜(各三兩) 梔子(二十枚) 蒴上十物,切,舂令細,納器中,以水三升漬半日,以豬脂五升,煎令水竭,去滓敷之,日五度。若急合即水煎,極驗方。(《肘后方》卷五)夫丹者,惡毒之氣,五色無常,無即治之,痛不可堪,又待壞則去膿血數升,或發于節解,多斷人四肢,蓋疽之類,治之方。
煮粟 有刺者洗之。(《外臺》卷三十)治丹發足踝方。
搗蒜如泥,以濃涂,干即易之。(《外臺》卷三十一)治人面目身體卒赤黑丹起如疥狀,不治日劇,遍身即殺人也。
煎羊脂以摩之,青羊脂最良(《外臺》卷三十)又方以豬槽下土泥涂之。(《外臺》卷三十)治丹若走皮中,侵廣者名為火丹,入腹殺人,治之方。
取蠐螬末以涂之。(《醫心方》卷十七)治若通身赤者方。
取婦人月布薄之,又取汁以浴小兒。(《醫心方》卷十七)又方搗大黃水和涂之。(《醫心方》卷十七)又方搗梔子水解涂之。(《醫心方》卷十七)又方水和芒硝涂之。(《醫心方》卷十七)治丹毒,單用一物舂以薄之方。
生蛇銜 生地黃 生蒴 葉 生慎火葉 生菘菜葉 生五葉藤 豆豉 浮萍上八物,一一別搗,別涂之。
大黃 黃芩 梔子 芒硝上四物,各舂水和,各涂之。(《醫心方》卷十七)治白丹方。
搗白瓷器屑,豬膏和涂之。(《外臺》卷三十)又方燒豬矢灰,和雞子白涂之。(《外臺》卷三十)凡赤疹,熱時發,冷即止,白疹天陰冷即發方。
白疹以水煮白礬汁拭之;又煮蒴 著少酒以浴;又以酒煮石南拭之;又以水煮雞屎汁拭之赤疹者,由令濕折于肌中,甚即為熱,熱成赤疹也。得天熱則劇,取冷則減,治之方。
取生蛇銜草搗極爛,以涂之,最驗。(《外臺》卷三十)白疹者,由風氣折于肌中之熱,熱與風搏,遂為白疹也。得天陰雨冷則劇出,風中亦劇,得暖晴則減,著衣身暖亦瘥,治之方。
水煮枳實拭之佳,又搗末熬之,青布裹熨之。(《外臺》卷三十)治一切疹方。
用煮蒴 湯和少酒涂,無不瘥。(《證類本草》卷十一)
治疥及癘瘍風方
治 瘡方苦酒一升,溫令沸,以生韭一把內中,以薄瘡上,即瘥。(《外臺》卷三十)又方雄黃(一兩) 黃芩(二兩) 松脂(二兩) 發灰(如彈丸大)上四味,以白膏與松脂合搗,以敷瘡上。(《外臺》卷三十)又方亂發、頭垢等分,螺殼二十枚,燒,以臘月豬脂和如泥,以敷之。(《外臺》卷三十)又方單躑蝎花三升,以水漬之半月,去滓,汁洗瘡。一方炙 以瘡敷上,蟲當出也。(《外臺》卷三十)又方桃花、鹽等分,熟搗,以醋和敷之。(《外臺》卷三十)又方皂莢十枚,苦酒四升煮之,去滓,煎如飴,以敷瘡上。(《外臺》卷三十)又方新瓦罐一口,安雞屎一合,酒煎成膏涂之。(《外臺》卷三十)又方木白汁(一合) 苦酒(二合) 小蒜(半合) 釜月下土(一合)上四味,和如泥涂之,干復涂。(《外臺》卷三十)治諸 瘡經年,根據手拂疽,癢引日生不瘥,瘡久則有疽蟲,藜蘆膏方。
藜蘆(六分) 黃連(八分) 礬石(熬汁盡) 松脂 雄黃(研各八分) 苦參(六分)上六味,搗,以濃絹篩之,用豬脂二升煎之,候膏成去滓,入雄黃、礬石末,攪令和調,待凝以敷之。諸瘡經年,或搔之汁出不生痂,百藥治不瘥,悉主之。 疥癢頭瘡亦效。熱瘡者,起瘡便生白膿是也。黃爛瘡者,起瘡淺,但出黃汁若肥瘡是也。侵淫瘡者,淺瘡黃汁出,兼搔之,漫延長不止是也。 瘡者,喜著手足相對,痛癢折裂,春夏隨瘥。(《外臺》卷三治疥方。
搗羊蹄根,和豬脂涂上,或著少鹽佳。(《外臺》卷三十)治疥及風瘙瘡,苦癢方。
丹參(四兩) 苦參(四兩) 蛇床子(一升)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煎之,以洗疥瘡,以粉粉身,日再為之,即瘥。(《外臺》卷三十)治疥湯方。
蜀椒四合,以水一斗,煮三沸,去滓,令溫冼疥。(《醫心方》卷十七)又方大麻子一升,搗令破,煮如粥,以曲一斤著中,涂之。治馬疥最良。(《醫心方》卷十七)治癘瘍方。
苦酒于瓦甌底磨硫黃,令如泥,又取附子截一頭,又磨硫黃上使熱,將臥先以布拭瘍上數過,乃以藥敷之,即愈。(《外臺》卷十五)又方硫黃(研) 礬石(研) 水銀(別研入) 灶墨上四味,等分,搗下篩,內碗子中以蔥葉中涕和研之,臨臥以敷病上。(《外臺》卷十五)
治諸癩、惡瘡及侵淫瘡方
治癩方。
取 草一擔,以水二石,煮取一石,以漬洗瘡,不過三、五度瘥。(《外臺》卷三十)治烏癩、白癩方。
皮(炙) 魁蛤 蝮蛇頭(炙) 木虻(四枚去翅足熬) 虻蟲(去翅足熬) 蠐螬(各一枚炙) 陵鯉甲(去頭足炙) 葛上亭長(七枚炙) 斑貓(去翅足七枚炙) 蜈蚣(去頭足炙) 附子(各三枚炮去皮) 蜘蛛(五枚炙) 水蛭(一枚) 雷丸(三十枚) 巴豆(十五枚去皮心熬) 水銀(研) 大黃 真丹 桂心 射罔(各一兩) 黃連(一分) 石膏(研二兩) 蜀椒(汗三分) 芒硝(一分研) 龍骨(三分) 甘遂(熬) 石(燒)滑石(各一分)上二十八味,搗篩,蜜和丸如胡豆,服二丸,日三,加之,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生蔥。此方分量多不同,為是古方傳寫瘥錯,若臨用時,即以意量之,(《外臺》卷三十)治白癩釀酒方。
苦參(二斤) 露蜂房(五兩炙)上二味,切,以水三斗,法曲二斤,和藥漬,經三宿,絞去滓,炊黍米二斗,釀準常法作酒,候酒熟壓取,先食一飲一雞子,日三,稍稍增之,以瘥為度。(《外臺》卷三十)治白癩方。
干艾葉濃煮,以漬曲作酒如常法,飲之令醺醺。(《外臺》卷三十)又方大蝮蛇一枚,勿令傷,以酒漬之,大者一斗,小者五升,以 火溫令酒盡,取蛇一寸許,以臘月豬膏和,敷瘡,瘥。亦治鼠 諸惡瘡。(《肘后方》卷五)治惡瘡身體面目皆爛有汁方。
取生魚三寸者,并少豉合搗,令熟,以涂之,燥復涂之。(《醫心方》卷十七)治惡瘡方。
楝子(一升) 地榆(五兩) 桃仁(五兩) 苦參(五兩)上四味,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洗之。(《醫心方》卷十七)治惡瘡人不能名者方。
取頭垢、豬脂和涂瘡中。(《醫心方》卷十七)治惡瘡粉方。
水銀 黃連 胡粉(熬令黃,各二兩)上三味,下篩,粉瘡。瘡無汁者,唾和之。(《肘后方》卷五)治卒毒瓦斯攻身,或腫、或赤痛、或癢,并分散上下同匝,煩毒欲死方。
取生鯽魚切之如 ,以鹽和搗,遍涂瘡上,干復易之,此為侵淫瘡也。(《外臺》卷二十九)
治諸瘡中風寒水露方
治因瘡腫,劇者數日死,或中風寒,或中水,或中狐尿棘刺方。
燒穣草及牛馬屎、生桑條,取得多煙者熏之,令汁出則愈。(《醫心方》卷十七)又方以?;抑瓬刂?,以漬瘡大良、神驗。(《外臺》卷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