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釋名

  • 人參譜
  • 陸烜
  • 5985字
  • 2015-12-19 15:59:34

《唐韻》曰:薓,所金切,音森。

許慎《說文》曰:人菠,藥草。菠,即參也。

《集韻》曰:人菠。菠字或作獯、蓼。

周伯琦《六書正訛》日:人薓出上黨,從草,浸聲。俗用參,非。烜按:《御定佩文韻府》、毛西河《通韻》、邵子湘《韻略》皆云葠通作參。

《神農(nóng)本草》曰:人銜、鬼蓋,皆參。

《急就篇》曰:遠志、續(xù)斷、參、土瓜。

陶弘景《名醫(yī)別錄》曰:人參,神草,又名土精,又名血參,又名人微。

吳普《本草》曰:人參,一名黃參。

劉敬叔《異苑》曰:人參,一名土精。

《廣雅》曰:地精,人參也。

侯寧極《藥譜》曰:人參,別名皺面還丹。

王象晉《群芳譜》曰:人參,一名海腴。

柳宗元書曰:言人參者,以人形。

李時珍《本草綱目》釋名曰:人薓,或省作菠。年深浸漸長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謂之人菠神草。薓字從濅,亦浸漸之義。濅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參星之字代之,從簡便爾。然承誤日久,亦不能變矣。惟張仲景《傷寒論》尚作菠字。一名人微,微乃菠字之訛。其成有階級,故曰人銜。其草背陽向陰,故曰鬼蓋。其在五行,參色黃屬土,而補脾胃,生陰血,故有黃參、血參之名。得地之精靈,故有土精、地精之名。

李日華《紫桃軒雜綴》曰:人參,又名人微。微亦微漸之意。按:人參以地名者,曰紫團參,曰上黨參,曰遼參,曰新羅參,曰百濟參,曰高麗參;以色名者,曰黃參,曰血參,曰紫參;以功用名者,曰地精,曰土精;以其性名者,曰鬼蓋:以奇異名者,曰孩兒參,曰神草;以別名新人耳目者,曰海腴,曰皺面還丹;以品名者,曰白條,曰羊角,曰金井玉闌。其他有參之名,而不與人參為類者,則元參、苦參、丹參、沙參,合人參《本草》謂之五參也。又有強襲參之名者,則薺苊名杏參、知母名地參、仙茅名婆羅門參。《本草》拳參出淄州,《酉陽雜俎》阿勃參出拂林國,不可枚舉也。

陶弘景《藥總訣》曰:上黨在冀州西南,今來者形長而黃,狀如防風(fēng),多潤實而甘。俗乃重百濟者,形細而堅白,氣味薄于上黨者。次用高麗者,高麗即是遼東,形大虛軟,不及百濟,并不及上黨者。其草一莖直上,四五相對,成花紫色。高麗人作《人參贊》曰:三丫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椴樹相尋。椴,音賈。樹似桐,甚大。陰廣則多生,采作甚有法。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

按:寇宗爽所謂其價等銀者,乃上黨參也。《雜俎》所謂與白鏹同價者.則已為遼參矣。顧近日參價十倍黃金,一百五六十倍白金,而上黨參每斤僅值銀四五錢,乃世人非遼參不服,人情之忽近而用遠,附貴而忘賤類如此。

王士禎《居易錄》曰:新定刨參之例:刨參人,親王一百四十名,人參七十斤;世子一百二十名,人參六十斤;郡王一百名,人參五十斤;長子九十名,人參四十五斤;貝勒八十名,人參四十斤;貝子六十名,人參三十斤;鎮(zhèn)國公四十五名,人參二十二斤半;輔國公三十五名,人參十七斤半;護國將軍二十五名,人參十二斤半;輔國將軍二十名,人參十斤;奉國將軍十八名,人參九斤;奉恩將軍十五名,人參七斤半。準免關(guān)稅,余參每斤納稅六錢。其出關(guān)買參之人,準于盛京、開原等處采買,不許于打牲之處采買云。

東坡集》自注曰:正輔分人參一苗,歸種韶陽。

《廣東新語》曰:粵無人參,蘇長公嘗種于羅浮,與地黃、枸杞、甘菊、香薯,為羅浮五藥之圃。

羅日褧《成賓錄》曰:云南姚安府產(chǎn)人參。吳儆《邕州化外諸國土俗記》曰:牂牁國藥有牛黃、人參、草果等。

按:姚安、牂牁亦與高麗為近,若韶陽、羅浮,則東坡偶然戲種,恐今亦無其種也。

《范蠡計然》曰:人參以狀類人者,善。

《異苑》曰:人參生上黨者隹,人形皆具,能作兒啼。昔有人掘之,始下鏵,便聞土中呻吟聲,尋音而取,果得人參。

朱郁儀《玄覽》曰:人參千歲為小兒。

《群芳譜》曰:其有手足面目似人形者,更神效,謂之孩兒參.而假偽者尤多。

《爾雅翼》曰:欲試上黨真人參者,當使二人同走,一與人參含之,度走三五里許,其不含者必喘,含者氣息自如也。

《續(xù)博物志》曰:人參類薺苨。

劉勰《新論》曰:佞與賢相類,詐與信相似,辯與智相亂,愚與直相像,若薺苨之亂人參。

按:上黨參以形如防風(fēng),根有獅子盤頭者真,其硬紋者偽也。

心不空虛,愈大愈妙。與其大而空虛,無寧小而堅實。今市肆所貨紅黨,又名熟黨,乃取江浙間土人參,去皮凈煮極熟,陰干而成者,性下劣,不可用。遼參出寧古臺者,光紅結(jié)實。船廠出者,空松鉛塞,并有糙有熟。今亂人參者,匪獨薺苨。西洋人參產(chǎn)佛蘭國西,大似白泡糙參,但煎之其氣不香耳。珠參出閩中,形圓,其皮肉絕類遼參,若作飲片,與參無辨。其他以偽作真,做小為大,為弊滋多,用者其詳慎之。

性味

《桐君采藥錄》曰:人銜味苦。

《雷公炮炙論》曰:人參微苦。

北齊徐之才《雷公藥對》曰:茯苓、馬藺為之使,惡溲疏、鹵咸,反藜蘆。一云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助紫石英。

《名醫(yī)別錄》曰:人參易蛀蚛,唯納新器中密封,可經(jīng)年不壞。唐蕭炳《四聲本草》曰:人參頻見風(fēng)日,則易蛀。惟用盛過麻油瓦罐泡凈焙干,入華陰細辛與參相間,收之密封,可留經(jīng)年。

一法用淋過灶灰曬干,罐收亦可。

孫思邈《千金方》曰:人參湯須用流水煮,用止水則不驗。

王符《潛夫論》曰:治疾當?shù)谜嫒藚ⅲ吹锰}菔。

朱震亨《本草衍義補遺》曰:人參入手太陰,與藜蘆相反,服參一兩,入藜蘆二錢,其功盡廢也。

李中梓《本草通元》曰:凡用必去蘆凈,蘆能耗氣,又能發(fā)吐也。

按:觀此,今人以參須為補,謬矣。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曰:人銜根,甘微寒,無毒,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名醫(yī)別錄》曰:神草,微溫,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diào)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甄權(quán)《藥性本草》曰:主五勞七傷,虛損瘦弱,止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凡虛而多夢紛紜者,加之。

李珣《南海藥譜》曰:止煩躁,變酸水。

日華子《大明序集諸家本草》曰:消食開胃,調(diào)中治氣,殺金石藥毒。

《沽古珍珠囊》曰:人參,性溫,味甘微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中之陽也。或曰陽中微陰。治肺胃陽氣不足,肺氣虛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得升麻引用,補上焦之元氣,瀉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補下焦之元氣,瀉腎中之火;得麥門冬則生脈,得干姜則補氣。又曰:人參,甘溫,補肺之陽,泄肺之陰,肺受寒邪,宜此補之,肺受火邪,則反傷肺,宜以沙參代之。

《藥象口訣》曰:人參為藥切要,與甘草同功。

李杲《用藥法象》曰:人參,甘溫,能補肺中元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諸氣故也。

張仲景曰:病人汗后,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痢身涼,脈微血虛者,并加人參。古人血脫者益氣,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陽生則陰長,血乃旺也。若單用補血藥,血無由而生矣。《素問》言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補氣須用人參,血虛者亦須用之。

《本草十劑》云: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蓋人參補氣,羊肉補形。形氣者,有無之象也。得黃耆、甘草,乃甘除大熱,瀉陰火,補元氣。又為瘡家圣藥。

雷斆《炮炙論》曰:夏月少使人參,發(fā)心痃之病。

王好古《湯液本草》曰:潔古老人言,以沙參代人參,取其味甘也。然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安得無王節(jié)齋《本草集要》曰: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陰虛火動,勞嗽吐血、咳血等證,勿用之。蓋人參入手太陰,能補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若誤服參、耆甘溫之劑,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死不可治。蓋甘溫助氣,氣屬陽,陽旺則陰愈消。惟宜苦甘寒之藥,生血降火。世人不識,往往服參、耆為補,而死者多矣。

異?雖云補五臟,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使引之。

汪機《本草會編》曰:節(jié)齋王綸之說,本于海藏王好古,但綸又過於矯激。丹溪言虛火可補,須用參、芪。又云陰虛潮熱喘嗽、吐血盜汗等證,四物加人參、黃柏、知母。又云好色之人,肺腎受傷,咳嗽不愈,瓊玉膏主之。又云肺腎虛極者,獨參膏主之。是知陰虛勞瘵之證,未嘗不用人參也。節(jié)齋私淑丹溪者也,而乃相反如此。斯言一出,印定后人眼目,凡遇前證,不問病之宜用不宜,輒舉以借口,致使良工掣肘,惟求免夫病家之怨。病家亦以此說橫之胸中,甘受苦寒,雖至上嘔下泄,去死不遠,亦不悟也。古今治勞莫過于葛可久,其獨參湯、保真湯,何嘗廢人參而不用耶?節(jié)齋之說,誠未之深思也。

李言聞《人參傳》曰:人參生時背陽,故不喜見風(fēng)日。凡生用宜[口父]咀,熟用宜隔紙焙之,或醇酒潤透,[口父]咀焙熟用,并忌鐵器。東垣李氏理脾胃瀉陰火,交泰丸內(nèi)用人參、皂莢,是惡而不惡也。古方療月閉,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療痰在胸膈,以人參、藜蘆同用而取涌越,是激其怒性也。此皆精微妙奧,非達權(quán)衡者不能知。生用氣涼,熟用氣溫。味甘補陽,微苦補陰。氣主生物本乎天,味主成物本乎地。氣味生成,陰陽之造化也。涼者,高秋清肅之氣,天之陰也,其性降;溫者,陽春生發(fā)之氣,天之陽也,其性升。甘者濕土化成之味,地之陽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地之陰也,其性沉。人參氣味俱薄,氣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虛火旺之病,則宜生參涼薄之氣,以瀉火而補土,是純用其氣也;脾虛肺怯之病,則宜熟參甘溫之味,以補土而生金,是純用其味也

東垣以相火乘脾,身熱而煩,氣高而喘,頭痛而渴,脈洪而大者,用黃蘗佐人參。孫真人治夏月熱傷元氣人,汗出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脈散以瀉熱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參之甘涼,瀉火而補元氣;臣以麥門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溫,生腎精而收耗氣。此皆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白飛霞云:人參煉膏服,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凡病后氣虛及肺虛嗽者,并宜之。若氣虛有火者,合天門冬膏對服之。孫真人云:夏月服生脈散、腎瀝湯三劑,則百病不生。李東垣亦言:生脈散、清暑益氣湯,乃三伏瀉火益金之圣藥。而雷斆反謂發(fā)心痃之病,非矣。痃乃臍旁積氣,非心病也。人參能養(yǎng)正破堅積,豈有發(fā)痃之理。觀張仲景治腹中寒氣上沖,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嘔不能食者,大建中湯可知矣。又海藏王好古言:人參補陽泄陰,肺寒宜用,肺熱不宜用。節(jié)齋王綸因而和之,謂參、耆能補肺火,陰虛火動,失血諸病,多服必死。二家之說皆偏矣。夫人參能補元陽,生陰血,而瀉陰火,東垣李氏之說也明矣!

仲景張氏言:亡血血虛者,并加人參。又言:肺寒者,去人參加干姜,無令氣壅。丹溪朱氏亦言:虛火可補,參、耆之屬;實火可瀉,芩、連之屬。二家不察三氏之精微,而謂人參補火,謬哉!夫火與元氣不兩立,元氣勝則邪火退。人參既補元氣而又補邪火,是反復(fù)之小人矣,何以與甘草、苓、術(shù)謂之四君子耶?雖然,三家之言不可盡廢也。惟其語有滯,故守之者泥而執(zhí)一,遂視人參如蛇蝎,則不可也。凡人面白、面黃、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腎氣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氣壯神強,不可用也。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沉而遲、澀、弱、細、結(jié)、代無力者,皆虛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長、緊、實、滑、數(shù)有力者,皆火郁內(nèi)實,不可用也。潔古謂喘嗽勿用者,痰實氣壅之喘也。若腎虛氣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謂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熱邪,壅郁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惡寒而咳者,必用也。東垣謂久病郁熱在肺勿用者,乃火郁于內(nèi),宜發(fā)不宜補也。若肺虛火旺,氣短自汗者,必用也。丹溪言諸痛不可驟用者,乃邪氣方銳,宜散不宜補也。若脾虛吐利,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必用也。節(jié)齋謂陰虛火旺勿用者,乃血虛火亢,能食,脈弦而數(shù),涼之則傷胃,溫之則傷肺,不受補者也。若汗氣短,肢寒脈虛者,必用也。如此詳審,則人參之可用可不用,思過半矣。

李中梓《醫(yī)宗必讀》曰:人參狀類人形,功魁群草,第亦有不宜用者。世之錄其長者,遂忘其短;摘其瑕者,并棄其瑜。或當用而后時,或非宜而妄設(shè),不蒙其利,只見其害,遂使良藥見疑于世,粗工互騰其口,良可憾也。人參能理一切虛證,氣虛者固無論矣,血虛者亦不可缺。無陽則陰無以生,血脫者補氣,自古記之。所謂肺熱還傷肺者,肺脈洪實,火氣方逆,血熱妄行,氣尚未虛,不可驟用。痧疹初發(fā),身雖熱而斑點未形;傷寒始作,癥未定而邪熱方熾,若誤投之,鮮克免者。本草通玄》曰:人參職專補氣,而肺為主氣之藏,故獨入肺經(jīng)也。肺家氣旺,則心、脾、肝、腎四藏之氣皆旺,故補益之功獨魁群草。凡人元氣虛衰,譬如令際嚴冬,黯然肅殺,必陽春布德,而后萬物發(fā)生。人參氣味溫和,合天地春生之德,故能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又曰:肺家本經(jīng)有火,右手獨見實脈者,不可驟用。即不得已用之,必須咸水焙過,秋石更良。蓋咸能潤下,且參畏鹵咸故也。若夫腎水不足,虛火上炎,乃刑金之火,正當以人參救肺,何忌之有!

楊起《簡便方論》曰:人參功載《本草》,人所共知。近因病者吝財薄醫(yī),醫(yī)復(fù)算本惜費,不肯用參療病,以致輕者至重,重者至危。然有肺寒、肺熱、中滿、血虛四證,只宜散寒、清熱、消脹、補營,不用人參,其說近是。殊不知各加人參在內(nèi),護持元氣,力助群藥,其功更捷。若曰氣無補法,則謬矣。古方治肺寒以溫肺湯,肺熱以清肺湯,中滿以分消湯,血虛以養(yǎng)營湯,皆有人參在焉。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又曰養(yǎng)正邪自除,陽旺則生陰血,貴在配合得宜爾。庸醫(yī)每謂人參不可輕用,誠哉庸也!好生君子,不可輕命薄醫(yī),醫(yī)亦不可計利不用。書此奉勉,幸勿曰迂。

《本草綱目》曰:人參治男婦—切虛證,發(fā)熱自汗,眩運頭痛,反胃吐食,痎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shù)淋瀝,勞倦內(nèi)傷,中風(fēng)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chǎn)后諸病。李士材《本草征要》曰:人參味甘,微溫?zé)o毒,入肺、脾二經(jīng)。茯苓為使,惡鹵咸,反藜蘆,畏五靈脂,去蘆用。其色黃中帶白,大而肥潤者佳。補氣安神,除邪益智,療心腹寒痛,除胸脅逆滿,止消渴,破堅積,氣壯而胃自開,氣和而食自化。

按:遼參力大而性不足,故能回元氣于頃刻,而虛人易不受補,每致凝滯作脹。黨參力小而德性醇良,故初服若平淡無功,而益元氣于不知不覺。君子取物以德為優(yōu),故黨參自古貴焉。自世醫(yī)不知有明以前古方所用人參,皆是今之上黨參,而概以遼參代之,于是氣凝滯則邪不能出,傷寒一門不可用矣;氣凝滯則血不能降,產(chǎn)后一門不可用矣;氣凝滯則毒不能發(fā),癰疽初起不敢用矣;氣凝滯則惡不能去,帶痢方熾不敢用矣。氣凝滯則聚痰,不可施于中風(fēng);氣凝滯則助火,不可施于虛癆。遂百試而無效,且受其殃,于是遂屏人參而不用,甚或畏之如菪吻,不知上黨參故在也。乃令諸虛百疾,坐俟其死而莫之救,是可悲也。然則遼參之可用者奚若?其人宜服十全大補湯者可用,六君子兼香燥導(dǎo)氣之藥可用,補中益氣、生脈散可參用,若小柴胡、參蘇飲、人參敗毒散等則必不可用。總之,諸方之以參為君者,專收補益之功,遼參力大可任;其以參為臣、佐、使者,別有配合之妙,遼參滯氣,必不可用。然而虛人驟補,服遼參者或現(xiàn)火象,或作脹滿,或作煩悶,或作酸嘔,譬如方正之君子,性陽剛而寡合,曷若黨參之同為方正之君子,性尤和厚而可親也。是在良工神而明之,參互而用之。古人云人參以上黨為良,古人豈欺余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溪市| 荔浦县| 宿松县| 崇义县| 加查县| 昌江| 赤城县| 盐城市| 永安市| 潮安县| 额敏县| 河池市| 剑河县| 军事| 灵石县| 酉阳| 左贡县| 邯郸市| 三原县| 安阳市| 临武县| 枝江市| 太和县| 英德市| 交口县| 临西县| 紫阳县| 荔波县| 丰城市| 西畴县| 江源县| 东安县| 湘西| 高州市| 松原市| 泗水县| 楚雄市| 清远市| 措勤县| 呼玛县| 醴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