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之品四十二品
龍腦香
《酉陽雜俎》云:“出波律國,樹高八九丈,可六七尺圍,葉圓而背白。其樹有肥瘦,形似松脂,作杉木氣。干脂謂之龍腦香,清脂謂之波律膏。子似豆蔻,皮有甲錯。”《海藥本草》云:“味苦、辛,微溫,無毒。主內(nèi)外障眼、三蟲,療五痔,明目、鎮(zhèn)心、秘精。又有蒼龍腦,主風(fēng)疹[黑干],入膏煎良,不可點(diǎn)眼。”明凈如雪花者善,久經(jīng)風(fēng)日,或如麥麩者不佳云。合黑豆、糯米、相思子貯之,不耗。今復(fù)有生熟之異。稱生龍腦,即上之所載是也,其絕妙者;目曰:梅花龍腦。有經(jīng)火飛結(jié)成塊者,謂之熟龍腦,氣味差薄焉,蓋易入他物,故也。
麝香
《唐本草》云:“生中臺川谷,及雍州、益州皆有之。”陶隱居云:“形似麞,常食柏葉及噉蛇。或于五月得者,往往有蛇皮骨。主辟邪、殺鬼精,中惡、風(fēng)毒。療傷多以一子真香分糅作三、四子,刮取血膜,雜以余物。大都亦有精簏、破皮毛共在裹中者為勝。或有夏食蛇蟲多,至寒香滿,入春患急痛,自以腳剔出,人有得之者。此香絕勝。帶麝,非但香,辟惡,以香真者一子,著腦間,枕之,辟惡夢及尸疰鬼氣。”今或傳有水麝臍,其香尤美。
沈水香
《唐本草》注云:“出天竺、單于二國,與青桂、雞骨、馢香同是一樹。葉似橘,葉似橘,經(jīng)冬不雕,夏生花,白而圓細(xì),秋結(jié)實如檳榔,色紫似葚,而味辛,療風(fēng)水毒腫,去惡氣。樹皮青色,木似櫸柳。”重實黑色沈水者是。今復(fù)有生黃而沈水者,謂之蠟沉。又其不沈者,謂之生結(jié)。又《拾遺解紛》云:“其樹如椿,常以水試,乃知。”余見下卷《天香傳》中。
白檀香
陳藏器云:《本草拾遺》曰:“樹如檀,出海南,主心腹痛、霍亂、中惡、鬼氣、殺蟲。”又《唐本草》云:“味咸,微寒,主惡風(fēng)毒,出昆侖盤盤之國。主消風(fēng)積、水腫。”又有紫真檀,人磨之以涂風(fēng)腫,雖不生于中華,而人間遍有之。
蘇合香
《神農(nóng)本草》云:“生中臺川谷。”陶隱居云:“俗傳是師子糞,外國說不爾。今皆從西域來。真者難別。紫赤色如紫檀堅實,極芬香,重如石,燒之灰白者佳。主辟邪、瘧、癇、疰,去三蟲。”
安息香
《本草》云:“出西戎,似柏脂,黃黑色為塊。新者亦柔軟,味辛、苦,無毒,主心腹惡氣、鬼疰。”《酉陽雜俎》曰:“安息香,出波斯國,其樹呼為辟邪。樹長三丈許,皮色黃黑,葉有四角,經(jīng)冬不凋。二月有花,黃色,心微碧,不結(jié)實。刻皮出膠如飴,名安息香。”
郁金香
《魏略》云:“生大秦國,二、三月花如紅藍(lán),四、五月采之。其香十二葉,為百草之英。”《本草拾遺》曰:“味苦,無毒,主蟲毒、鬼疰、鴉鶻等臭,除心腹間惡氣、鬼疰,入諸香用。”《說文》曰:“郁金,芳草。煮以釀鬯,以降神也。”
雞舌香
《唐本草》云:“生昆侖及交、愛以南,樹有雌雄。皮不并似栗,其花如梅,結(jié)實似棗核者,雌樹也,不入香用。無子者,雄樹也。采花釀以成香,微溫,主心痛、惡瘡,療風(fēng)毒,去惡氣。”
熏陸香
《廣志》云:“生海南。”又《僻方注》曰:“即羅香也。”《海藥本草》云:“味平溫,無毒,主清人神。其香樹一名馬尾,香是樹皮鱗甲,采之復(fù)生。”又《唐本草》注云:“出天竺國及邯祁,似楓松脂,黃白色。天竺者多白,邯祁者夾綠色,香不甚烈。微溫。主伏尸、惡氣,療風(fēng)、水腫毒、惡瘡。”
詹糖香
《本草》云:“出晉安、岑州、及交、廣以南,樹似橘,煎枝葉為之,似糖而黑。多以其皮及蠹糞雜之,不得淳正者。惟軟乃佳。”
丁香
《山海經(jīng)》曰:“生東海及昆侖國,二、三月花開,七月方結(jié)實。”《開寶本草》注云:“生廣州,樹高丈余,凌冬不凋,葉似櫟,而花圓細(xì),色黃。子如丁,長四五分,紫色中有粗大長寸許者,俗呼為母丁香。擊之則順理而折。味辛。主風(fēng)毒諸腫,能發(fā)諸香,及止干、霍亂、嘔吐,各驗。”
波律香
《本草拾遺》曰:“出波律國,與龍腦同樹之清脂也。除惡氣,殺蟲疰。”見“龍腦香”,即波律膏也。
乳香
《廣志》云:“即南海波斯國松樹脂,有紫赤櫻桃者,名乳香,蓋熏陸之類也。”仙方多用辟邪,其性溫,療耳聾、中風(fēng)、口噤、婦人血、風(fēng),能發(fā)酒,治風(fēng)冷,止大腸泄僻,療諸瘡癤,令內(nèi)消。今以通明者為勝。目曰:的乳,其次曰揀香,又次曰瓶香,然多夾雜成大塊,如瀝青之狀。又其細(xì)者,謂之香纏。
青桂香
《本草拾遺》曰:“即沉香同樹細(xì)枝、緊實未爛者。”
雞骨香
《本草拾遺》記曰:“亦馢香中,形似雞骨者。”
木香
《本草》云:“一名蜜香,從外國舶上來。葉似薯蕷而根大,花紫色,功效極多。味辛,溫而無毒。主辟溫,療氣劣、氣不足,消毒,殺蟲毒。今以如雞骨堅實,嚙之粘齒者為上。復(fù)有馬兜苓根,謂之青木香,非此之謂也。或云有二種,亦恐非耳。一謂之云南根。”
降真香
《南州記》曰:“生海南諸山。又云:“生大秦國。”《海藥本草》曰:“味溫平,無毒。主天行時氣,宅舍怪異,并燒之有驗。”《仙傳》云:“燒之感引鶴降,醮星辰燒此香甚為第一。小兒帶之能辟邪氣。其香如蘇方木。然之初不甚香,得諸香和之,則特美。”
艾蒳香
《廣志》云:“出西國,似細(xì)艾。”又云:“松樹皮綠衣,亦名艾蒳,可以合諸香燒之,能聚其煙,青白不散。”《本草拾遺》曰:“味溫?zé)o毒,主惡氣,殺蛀蟲,主腹冷、泄痢。”
甘松香
《本草拾遺》曰:“味溫?zé)o毒,主鬼氣,卒心腹痛、脹滿,浴人身令香。叢生葉細(xì)。”《廣志》云:“甘松香生涼州。”
零陵香
《南越志》云:“一名燕草,又名熏草,生零陵山谷,葉如羅勒。”《山海經(jīng)》曰:“熏草似麻葉,方莖,氣如蘼蕪,可以止癘。”即零陵香。味苦無毒,主惡氣、注心腹痛,下氣、令體香,和諸香或作湯丸用,得酒良。
茅香花
《唐本草》云:“生劍南諸州,其莖葉黑褐色,花白,非白茅也。味苦溫?zé)o毒,主中惡,溫胃,止嘔吐。葉苗可煮湯浴,辟邪氣,令人香。”
馢香
《本草拾遺》曰:“亦沈香同樹,以其肌理有黑脈者謂之也。”黃熟香,亦馢香之類也,但輕虛枯朽不堪者。今和香中皆用之。
水盤香
類黃熟而殊大,多雕為香山佛像,并出舶上。
白眼香
亦黃熟之別名也。其色差白,不入藥品,和香或用之。
葉子香
即馢香之薄者,其香尤勝于馢,又謂之龍鱗香。
雀頭香
《本草》云:“即香附子也。所在有之。葉莖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交州者最勝,大如棗核,近道者如杏仁許。荊襄人謂之莎草。根大下氣,除胸腹中熱,合和香用之尤佳。”
蕓香
《倉頡解詁》曰:“蕓蒿似邪蒿,可食。”魚豢《典略》云:“蕓香辟紙、魚蠹,故藏書臺稱蕓臺。”
蘭香
《川本草》云:“味辛平,無毒,主利水道,殺蟲毒,辟不祥。”一名水香,生大吳池澤。葉似蘭,尖長有岐,花紅白色而香,煮水浴以治風(fēng)。
芳香
《本草》云:“即白芷也。一名茝,又名虈,又名莞,又名符離,又名澤芬。生下濕地,河?xùn)|川谷尤佳,近道亦有,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蟲。”
蘹香
《本草》云:“即杜衡也。葉似葵,形如馬蹄,俗呼為馬蹄香。藥中少用,惟道家服用,令人身香。”
蕙香
《廣志》云:“蕙草綠葉紫花,魏武帝以為香,燒之。”
白膠香
《唐本草》注云:“樹高大,木理細(xì),莖葉三角,商洛間多有。五月斫為坎,十一月收脂。”《開寶本草》云:“味辛、苦,無毒,主癮疹、風(fēng)癢、浮腫,即楓香脂。”
都梁香
《荊州記》曰:“都梁縣有山,山上有水,其中生蘭草,因名都梁香,形如霍香。”古詩曰:“博山爐中百和香,郁金蘇合及都梁。”《廣志》云:“都梁出淮南,一名煎澤草也。”
甲香
《唐本草》云:“蠡類。生云南者,大如掌,青黃色,長四五寸,取厴燒灰用之。南人亦煮其肉啖噉。今合香多用,謂能發(fā)香,復(fù)來香煙。須酒蜜煮制方可用”,法見下。
白茅香
《本草拾遺》記曰:“味甘平,無毒,主惡氣,令人身香。煮汁服之,主腹內(nèi)冷痛。生安南,如茅根,道家用煮湯沐浴。”
必栗香
《內(nèi)典》云:“一名化木香,似老椿。”《海藥本草》曰:“味辛溫,無毒,主鬼疰心氣,斷一切惡氣。葉落水中魚暴死,木可為書軸,辟白魚,不損書。”
兜婁香
《異物志》云:“出海邊國,如都梁香。”《本草》曰:“性微溫,療霍亂、心痛,主風(fēng)水毒腫惡氣,止吐逆。”亦合香用,莖葉似水蘇。
藒車香
《本草拾遺》曰:“味辛溫,主鬼氣,去臭及蟲魚蛀物。生彭城,高數(shù)尺,白花。”《爾雅》云:“藒車艸乞輿。”注曰:“香草也。”
兜納香
《廣志》曰:“生剽國。”《魏略》曰:“出大秦國。”《本草拾遺》曰:“味溫甘,無毒,去惡氣,溫中除冷。”
耕香
《南方草木狀》曰:“耕香莖生細(xì)葉。”《本草拾遺》曰:“味辛溫,無毒,主臭鬼氣,調(diào)中。生烏滸國。”
木蜜香
《內(nèi)典》云:“狀若槐樹。”《異物志》云:“其葉如椿。”《交州記》云:“樹似沈香。”《本草拾遺》曰:“味甘溫,無毒,主辟惡,去邪鬼疰。”生南海諸山中,種五六年,便有香也。
迷迭香
《廣志》云:“出西域。魏文帝有賦,亦嘗用。”《本草拾遺》曰:“味辛溫,無毒,主惡氣,令人衣香,燒之去邪。”
香之異四十品
都夷香
《洞冥記》:“香如棗核,食一顆歷月不饑,或投水中,俄滿大盂也。”
荼蕪香
王子年《拾遺記》:“燕昭王廣延國二舞人,帝以荼蕪香屑鋪地四五寸,使舞人立其上,彌曰無跡。香出波弋國,浸地則土石皆香,著朽木腐草,莫不茂蔚,以熏枯骨,則肌肉皆生。”又出《獨(dú)異志》。
辟寒香
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鳳香,皆異國所獻(xiàn)。《杜陽編》云:“自兩漢至皇唐,皇后、公主乘七寶輦,四面綴五色玉香囊,囊中貯上四香,每一出游,則芬馥滿路。”
月支香
《瑞應(yīng)圖》:“大漢二年,月支國貢神香,武帝取看之,狀若燕卵,凡三枚,大似棗。帝不燒,付外庫。后長安中大疫,宮人得疾,眾使者請燒一枚以辟疫氣,帝然之。宮中病者差,長安百里內(nèi)聞其香,積九月不散。”
振靈香
《十洲記》:“聚窟洲有大樹如楓,而葉香聞數(shù)百里,名曰返魂樹。根于玉釜中,煮汁如飴,名曰驚精香,又曰振靈香,又曰返生香,又曰馬精香,又名卻死香。一種五名,靈物也。香聞數(shù)百里,死尸在地聞即活。”
千畝香
《述異記》曰:“南郡有千畝香林,名香往往出其中。”
十里香
《述異記》曰:“千年松香聞于十里。”
[香黹]齊香
《酉陽雜俎》曰:“出波斯國拂林,呼為頂勃梨[口他]。長一丈余,圍一尺許,皮色青薄而極光凈,葉似阿魏,每三葉生于條端,無花結(jié)實。西域人常八月伐之,至冬更抽新條,極滋茂。若不剪除,反枯死。七月斷其枝,有黃汁,其狀如蜜,微有香氣,入藥療百病。”
龜甲香
《述異記》曰:“即桂香之善者。”
兜末香
《本草拾遺》曰:“燒去惡氣,除病疫。”《漢武帝故事》曰:“西王母降,上燒是香。兜渠國所獻(xiàn),如大豆,涂宮門,香聞百里。關(guān)中大疫,死者相枕,燒此香,疫則止。”《內(nèi)傳》曰:“死者皆起。”此則靈香,非中國所致。
沈光香
《洞冥記》:“涂魂國貢門中,燒之有光,而堅實難碎,太醫(yī)以鐵杵舂如粉而燒之。”
沈榆香
《封禪記》:“黃帝列珪玉于蘭蒲席上。燃沉榆香,舂雜寶為屑,以沈榆和之若泥,以分尊卑華戎之位。”
茵墀香
《拾遺記》:“靈帝初平三年,西域獻(xiàn),煮湯辟癘,宮人以沐頭。。”
石葉香
《拾遺記》曰:“此香迭迭,狀如云母,其氣辟癘。魏文帝時題腹國獻(xiàn)。”
鳳腦香
《杜陽編》:“穆宗嘗于藏真島前焚之,以崇禮敬。”
紫述香
《述異記》:“一名紅藍(lán)香,又名金香,又名麝香草香,出蒼梧、桂林二郡界。”
威香
孫氏《瑞應(yīng)圖》曰:“瑞草,曰:一名威蕤,王者禮備,則生于殿前。”又云:“王者愛人命,則生。”
百濯香
《拾遺記》:“孫亮寵姬四人,合四氣,香皆殊方,異國所獻(xiàn)。凡經(jīng)踐躡安息之處,香氣在衣,彌年不歇,因香名百濯,復(fù)目其室曰思香媚寢。”
龍文香
《杜陽編》:“武帝時所獻(xiàn),忘其國名。”
千步香
《述異記》:“南海出千步者,佩之,香聞于千步。”草也。今海隅有千步草,是其種也。葉似杜若,而紅碧相雜。《貢籍》曰:“南郡貢千步香。”
熏肌香
《洞冥記》:“用熏人肌骨,至老不病。”
蘅蕪香
《拾遺記》:“漢武帝夢李夫人授蘅蕪之香,帝夢中驚起。香氣猶著衣枕,歷月不歇。”
九和香
《三洞珠囊》曰:“天人玉女搗羅天香,按擎玉爐燒九和之香。”
九真雄麝香
《西京雜記》:“趙昭儀上姊飛燕三十五物,有青水木香、沈水香、九真雄麝香。”
罽賓國香
《盧氏雜說》:“楊枚嘗召崔安石食,盤前置香一爐,煙出如樓臺之狀。崔別聞一香,非似爐煙,崔思之。楊顧左右,取白角碟子,盛一漆球子呈崔曰:‘此罽賓國香,所聞即此香也。’”
拘物頭花香
《唐太宗實錄》曰:“罽賓國進(jìn)拘物頭花香,香聞數(shù)里。”
升霄靈香
《杜陽編》:“同昌公主薨,主哀痛,常令賜紫尼及女道冠焚升霄靈之香,擊歸天紫金之磬,以導(dǎo)靈升。”
祇精香
《洞冥記》:“出涂魂國,燒此香魑魅精祇皆畏避。”
飛氣香
《三洞珠囊隱訣》云:“真檀之香、夜泉玄脂朱陵飛之香、返生之香,皆真人所燒之香也。”
金磾香
《洞冥記》:“金曰磾既入侍,欲衣服香潔,得氤氳之氣,自合此香,帝果悅之。曰磾嘗以自熏,宮人以見者,每增其媚。”
五香
《三洞珠囊》曰:“五香,一株五根,一莖五枝,一枝五葉,一葉間五節(jié),五五相對,故先賢名之五香之木;燒之十曰,上徹九星之天,即青木香也。”
千和香
《三洞珠囊》:“峨嵋山孫真人然千和之香。”
兜婁婆香
《楞嚴(yán)經(jīng)》:“壇前別安一小爐,以此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熾。”
多伽羅香
《釋氏會要》曰:“多伽羅香,此云根香。多摩羅跋香,此云藿香。旃檀、釋云:與樂,即白檀也,能治熱病。赤檀能治風(fēng)腫。”
大象藏香
《釋氏會要》曰:“因龍闘而生,……若燒其一丸,興大光明,細(xì)云覆上。味如甘露,七晝夜降其甘雨。”
牛頭旃檀香
《華嚴(yán)經(jīng)》云:“從離垢出,若以涂身,火不能燒。”
羯布羅香
《西域記》云:“其樹松身異葉,花果亦別。初采既濕,尚未有香。木干之后,循理而折之,其中有香。木干之后,色如冰雪。亦龍腦香。”
薝卜花香
《法華經(jīng)》云:“須曼那華香、阇提華香、末利花香、羅羅華香、青赤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旃檀香、沈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象香、馬香、男香、女香、拘鞞陀羅樹香、曼陁羅花香、殊沙華香。”
辟寒香
《述異記》曰:“丹丹國所出,漢武帝時入貢。每至大寒,于室焚之,暖氣翕然而入,人皆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