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癰
王氏 五十六歲 癸亥三月初八日 初起喉痹,為快利藥所傷,致成肺癰。胸中痛,口中燥,喉痹仍未痊,不食不寐。痰氣腥臭。已有成膿之象。脈短而數,寒熱,且移熱于大腸而泄瀉,難愈之證。勉與急急開提肺氣,議千金葦莖湯,與甘桔合法。
桔梗(二兩) 甘草(一兩) 桃仁(五錢) 冬瓜仁(五錢) 苡仁(一兩) 鮮葦根(四兩)水八碗,煮三碗,二煎再煎一碗,分四次服。
堂伯兄 飲火酒,坐熱炕,晝夜不寐,喜出汗。誤服枇杷葉麻黃等利肺藥,致傷津液,遂成肺癰,臭不可當,日吐膿二升許。用千金葦莖湯,合甘桔湯。
蘆根(八兩) 苡仁(二兩) 桃仁(兩半) 冬瓜仁(兩半) 桔梗(三兩) 生甘草(一兩)煎成兩大菜碗,晝夜服過碗半,膿去十之七八,盡劑膿去八九,又服半劑,毫無臭氣,調理脾胃收功。
朱詠齊 五十余歲 以己卯年二月初受風,與桂枝湯一帖,風解,膽怯不敢去濃衣,因而汗多。初四五日又受風溫,口渴思涼,脈洪數。先與辛涼輕劑不解,脈又大,汗更多,口更渴,身更熱。因與辛寒重劑石膏等一帖,身涼渴止脈靜,仍膽怯不去濃衣。初十日當大差坐夜起五更,衣更濃,途間不敢去皮衣,以致重亡津液而成肺癰,與葦莖湯二三兩一帖。服至五七日不應,膿成臭極,加苦藶葶子五錢,膿始退,未能十分凈盡。后十日又發,膿又成,吐如綠豆汁濃臭,每吐一碗余。又于前方加葶藶三錢,服二帖方平復,以補胃逐痰飲收功。再其人色白體肥,夙有痰飲,未病之年前秋冬兩季,以在上書房行走,早起恐寒,誤服俗傳藥酒方,本不嗜酒,每早強飲數小杯,次年患此恙之由也。
喉痹
劉 三十二歲 脈弦而長,木氣太旺,與君火結而成喉痹。
荊芥穗(二錢) 薄荷(二錢) 元參(八錢) 銀花(六錢) 牛蒡子(五錢) 連翹(五錢)馬勃(二錢) 人中黃(二錢)共為粗末,分八包,每一包蘆根湯煎,一時一服。
酒客脈弦數,與苦藥清酒中之濕,即于前方內加:桔梗(四錢) 射干(四錢) 黃芩(四錢) 兒茶(三錢)煎法如前。
靈 乙丑六月二十六日 舌苔邊白中濁,喉腫而痛,頭暈,身熱,脈數,癘氣所干。
切戒谷食,急開關竅,用時時輕揚法。
桔梗(八錢) 人中黃(三錢) 薄荷(三錢) 荊芥穗(三錢) 元參(一兩) 牛蒡子(八錢)黃芩(三錢) 黃連(三錢) 馬勃(二錢) 板藍根(三錢) 僵蠶(三錢) 連翹(八錢) 銀花(八錢) 鮮荷葉(半張去蒂)共為粗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
二十七日 舌濁甚,邪之傳化甚緩,于前方內,加:黃芩(二錢成五錢) 黃連(二錢成五錢)
二十八日 濕熱厲氣,相搏以成喉痹,舌苔重濁色暗,必得濕氣宣化,而后熱可以解。
蓋無形之邪熱,每借有形之穢濁以為根據附故也,因前法而小變之。
桔梗(八錢) 人中黃(二錢) 黃芩(五錢) 黃連(五錢) 馬勃(五錢) 牛蒡子(五錢)僵蠶(三錢) 連翹(八錢) 銀花(八錢) 通草(三錢) 荊芥(二錢) 杏仁(五錢) 薄荷(三錢)滑石(一兩) 犀角(三錢)共為粗末,分十包,一時許服一包。每服鮮荷葉邊二錢,蘆根三錢,同煎,去渣服。
二十九日 喉痛雖止,舌濁未除,脈仍微數,則其中之濕可知。按:《靈樞經》五臟溫病,以舌苔專屬之肺,故藥方一以宣通肺氣為主,蓋氣化則濕化,而火亦無根據矣。
桔梗(三錢) 人中黃(八分) 連翹(二錢) 銀花(二錢) 黃連(錢半) 黃芩(二錢) 馬勃(八分) 通草(一錢) 杏仁泥(一錢) 滑石(三錢) 蘆根(一枝) 荷葉(半張)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王 二十歲 壬午四月十一日 濕毒身熱喉痹,滴水不能下咽,已二日矣。與代賑普濟散二十包,先煎一包,銜入口內,仰面浸漬喉瘡,一刻許有稀涎滿口,即控出吐之。再噙再浸如上法,噙至半日,喉即開,得下咽。于是每一包藥,煎一碗,咽一半,浸吐一半,三日得快便,喉痹全消,身熱亦退,育陰而愈。
王氏 三十八歲 乙酉五月初二日 六脈沉弦而細,純陰之象,喉痛足痹宜溫。
川椒炭(三錢) 防己(三錢) 桂枝(三錢) 肉桂(二錢) 茯苓皮(五錢) 姜黃(二錢)萆(五錢) 苡仁(五錢)四帖。
初八日 喉痛止去肉桂,痰不活加半夏(五錢)。
滿氏 三十五歲 面色青黃,呼吸定息,脈再至而弦緊,食減,經不行,腹中有塊二三枚,長三四寸,肝厥無五日不發,喉痛十數年不休。向來所服之方,非寒涼,即婦科地芍藥等,以致歷年沉困不休,病勢日重,十二年不孕矣。與苦辛熱法,急回真陽,或者可救。
肉桂(錢半) 良姜(二錢) 川椒(二錢) 廣皮(二錢) 吳萸(錢半) 半夏(三錢)前方服二帖,喉痛減其大半,厥未發,食少進,腹痛減,與前方加:人參(錢半) 茯苓(三錢)前方服四帖,服三至,喉痛止,食大進,腹痛亦減,仍服前方,去良姜,并減剛藥分量。
前方服七帖,六脈將進至四至,服通補奇經丸一料,半年后受孕。
瘧
吳 二十五歲 癸亥七月十六日 但寒不熱,似乎牝瘧,然渴甚脈數,皮膚捫之亦熱,乃伏暑內發,新涼外加,熱未透出之故。仍用苦辛寒法。加以升提。
杏仁泥(三錢) 天花粉(二錢) 蔻仁 滑石 濃樸(二錢) 青蒿(一錢) 苡仁 藿香郁金(二錢) 黃芩(一錢) 知母三杯,分三次服,三帖。
但寒不熱之瘧,昨用升提,已出陽分,渴甚,脈洪數甚,熱反多。昨云熱邪深伏,未曾透出,不得作真牝瘧者,非虛語也。用苦辛寒重劑。
杏仁粉(五錢) 滑石(三錢) 生石膏(八錢) 知母(一錢) 蔻仁(三錢) 藿梗(三錢)濃樸(三錢) 黃芩(二錢) 郁金(三錢) 甘草(一錢)
伊芳氏 二十二歲 正月初七日 妊娠七月,每日午后,先寒后熱,熱至戌時,微汗而解。已近十日,此上年伏暑成瘧,由春初升發之氣而發,病在少陽,與小柴胡法。
柴胡(五錢) 黃芩(三錢,炒) 炙甘草(二錢) 半夏(四錢) 人參(二錢) 生姜(三錢)大棗(二枚)一帖,寒熱減。二帖,減大半。第三日用前方三分之一,全愈。
朱 三十三歲 八月二十五日 體濃本有小腸寒濕,糞后便血,舌苔灰白而濃,中黑,嘔惡不食,但寒不熱,此脾濕瘧也,與劫法。
生蒼術(五錢) 生草果(三錢) 檳榔(三錢) 生苡仁(五錢) 杏仁(三錢) 茯苓(五錢)熟附子(一錢) 黃芩炭(二錢)
二十八日 前方服三帖而病勢漸減,舌苔化黃,減其制,又三帖而寒來甚微,一以理脾為主。
于術(三錢,炒) 蔻仁(二錢) 益智仁(二錢) 廣皮(三錢) 半夏(三錢) 黃芩炭(二錢) 苡仁(五錢)服七帖而胃開。
佟氏 四十歲 少陰三瘧,二年不愈,寒多熱少。脈弦細,陽微,損及八脈,通補奇經丸四兩,服完全愈。
蕭 三十三歲 少陰三瘧,久而不愈,六脈弦緊,形寒嗜臥,發時口不知味,不渴,腎氣上泛,面目黧黑,與扶陽湯法。
鹿茸(三錢) 桂枝(三錢) 人參(一錢) 熟附子(二錢) 蜀漆(二錢) 當歸(三錢)四帖愈,后調脾胃。
鄭 五十五歲 四月十九日 脈雙弦,伏暑成瘧,間二日一至,舌苔白滑,熱多寒少,十月之久不止,邪入已深極,難速出,且與通宣三焦,使邪有出路,勿得驟補。
杏仁泥(四錢) 茯苓皮(五錢) 藿梗(三錢) 蔻仁(二錢) 知母(三錢,炒) 半夏(三錢) 苡仁(五錢) 黃芩(二錢,炒) 青蒿(一錢)服四帖。
二十六日 加青蒿(一錢)服四帖。
初四日 脈緊汗多,加:桂枝(三錢)服二帖。
初六日 脈已活動,色已畢,寒大減,熱亦少減,共計已減其半。汗至足底,時已早至八刻,議去青蒿,加黃芩一錢。舌苔雖減而仍白,余藥如故,再服四帖。
十四日 三瘧與宣三焦,右脈稍大,熱多汗多,舌苔之白滑雖薄,而未盡化,濕中生熱,不能驟補,與兩清濕熱。
杏仁泥(三錢) 知母(二錢) 通草(錢半) 蔻仁(二錢) 黃芩(二錢) 苡仁(四錢) 黃連(一錢) 茯苓皮(三錢) 半夏(三錢)十九日 加廣皮炭(三錢) 藿梗(三錢)服四帖。
二十二日 病減者減其制,每日服前方半帖,六日服三帖。
二十九日 病又減,去黃連,加益智仁三錢,以其脈大而尚緊也,仍系六日服三帖。
六月初五日 余邪未盡,仍六日服三帖。
十二日 三瘧與宣化三焦,十退其九,白苔尚未盡退。今日診脈,弦中兼緩,氣來至緩,是陽氣未充。議于前方退苦寒,進辛溫。
杏仁(三錢) 益智仁(三錢) 桂枝(三錢) 蔻仁(三錢) 黃芩炭(三錢) 半夏(五錢)茯苓(五錢) 藿梗(三錢)四帖。
二十二日 左脈弦緊,右大而緩,舌白未化,瘧雖止而余濕未消,此方仍服。去:蔻仁(一錢) 黃芩(一錢) 益智仁(一錢)服八帖。
七月初二日 四瘧已止,胃已開,脈已回陽,與平補中焦。
半夏(三錢) 蔻仁(錢半) 炙甘草(二錢) 廣皮炭(三錢) 生苡仁(三錢) 茯苓(五錢)生姜(三片) 于術(三錢,炒) 大棗(二個)服七帖后,可加人參二錢,服至收功。
丸方 瘧后六脈俱弦微數,與脾腎雙補法。
何首烏(四兩) 茯苓(六兩) 枸杞子(四兩) 五味子(二兩) 沙苑子(三兩) 山藥(四兩) 于術(四兩) 蔻仁(五錢) 蓮實(六兩,去心) 人參(四錢)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錢,開水送下,逢節以人參五分,煎湯送。
高 十六歲 乙酉六月十六日 間三瘧,脈弦,暑邪深入矣。
杏仁(三錢) 青蒿(三錢) 茯苓皮(三錢) 蔻仁(一錢) 半夏(三錢) 柴胡(一錢) 藿香葉(三錢) 黃芩(三錢) 知母(二錢) 苡仁(三錢) 炙甘草(一錢) 滑石(五錢) 生姜(三片)大棗(二個)
十八日 診脈數熱,重加:知母(二錢)二十八日 瘧止熱退,去知母、柴胡、青蒿、姜棗,改藿梗(二錢) 減:滑石(二錢)初五日 余邪已輕,再服數帖。
朱 三十八歲 但寒不熱,舌苔白滑而濃三四日,灰黑而滑五六日,黑滑可畏,脈沉弦而緊。太陰濕瘧,與牝瘧相參,但牝瘧表寒重,此則偏于在里之寒濕重也。初起三日,用桂枝、草果、蒼術、黃芩、茯苓、苡仁、廣皮、豬苓、澤瀉。三四日加附子,五六日又加草果、蒼術分量。再加生姜,舌苔始微化黃,惡寒漸減。服至十二三日,舌苔惡寒始退。愈后峻補脾腎兩陽,然后收功。
姚 二十五歲 乙酉七月二十五日 久瘧不愈,寒多,舌苔白滑,濕氣重也,宜宣通三焦,微偏于溫。
杏仁(五錢) 青蒿(二錢) 廣皮(二錢) 蔻仁(三錢) 半夏(五錢) 苡仁(五錢) 草果(錢半) 黃芩(錢半炒) 茯苓皮(五錢) 生姜(二片)
八月初三日 前方服六帖,瘧已止,照原方去:草果 青蒿 加滑石(六錢) 益智仁(三錢)
錢 二十歲 乙酉十一月初二日 三瘧兼痹,舌苔白滑,終日一飲,熱時不渴,胸痞,此偏于伏暑中之濕多者也。惟日已久,又加誤補下行,邪已深入為難治。勉與宣通經絡三焦,導邪外出,毋使久羈。
桂枝(三錢) 防己(四錢) 杏仁(五錢) 青蒿(三錢) 半夏(三錢) 黃芩(三錢) 茯苓(五錢) 蔻仁(二錢) 廣皮(三錢) 煨草果(八分) 片姜黃(二錢)
十五日 閱來札知汗多而寒熱減,舌白滑苔退,食后不飽悶,是伏邪已有活動之機。但陰瘧發于戌亥時,不見日光,雖屢用升提,使邪外出法,毫不見早,大可慮也。勉與原方內加草果分量,去茯苓、蔻仁,再加急走之蜀漆,活血絡之當歸。
桂枝(三錢) 柴胡(三錢) 半夏(三錢) 青蒿(一錢) 防己(三錢) 杏仁(四錢) 黃芩炭(三錢) 廣皮炭(三錢) 草果(二錢) 姜黃(二錢) 蜀漆(三錢) 當歸(三錢) 生苡仁(五錢)
十二月 閱來札知寒熱降序而未盡除,停飲痹痛太甚。議減治瘧之品,加宣飲與痹之藥。然大有病退正衰之慮,飲與痹皆喜通不喜守,大忌呆補,奈何。
桂枝(五錢,三四帖后手背痛不減加至八錢或一兩) 廣皮(五錢) 防己(四錢) 青蒿(二錢)柴胡(三錢,寒熱如再減二藥亦須減) 山甲片(一錢,炒) 蜀漆(二錢,寒熱微則去之)生苡仁(五錢) 人參(一錢) 生姜(三錢) 半夏(六錢) 茯苓皮(五錢) 煨草果(二錢) 片姜黃(三錢)煎四大茶杯,分四次服,七日必須來信。
初十日 以后忽寒忽熱,已非呆于寒熱者可比。十五日寒大減,十八日寒熱又減,二十日申酉時似發非發,俱屬佳處。但手背之痛,左甚于右,伏邪甚深,腹左之塊,即系瘧母一類,不過脅腹之別耳。合觀寒多熱少,當與補陽,議于原方內減柴胡、青蒿,加桂枝。其人參似非高麗參可比,蓋人生世上不可留后悔也。其瘧母每日空心服化 回生丹一丸,開水送下。
蓋化 丹中,原有鱉甲煎丸在內也,即久病在絡,亦須用之。又天士先生云:三時熱病,病久不解者,每借芳香以為搜逐之用。此證猶在畏途,不可隨便飲啖也。
于前方內減:青蒿(錢半) 柴胡(錢半) 加桂枝(一錢)
楊 二十四歲 丙戌二月十一日 伏暑自上年八月而來,邪已深入,三日一作,寒多熱少,亦宜通宣三焦為要法。
青蒿(三錢) 蔻仁(一錢) 蜀漆(一錢) 桂枝(三錢) 杏仁(二錢) 黃芩(錢半,炒)苡仁(三錢) 柴胡(錢半)服一帖而寒退,熱反多,此陰邪已化熱,去柴胡、桂枝,重用通宣三焦,加廣皮、半夏以和脾胃。
傷寒
五十八歲 癸酉二月初一日 太陽中風,尚未十厘清解,兼之濕痹髀痛。
桂枝(四錢) 濃樸(二錢) 蠶砂(三錢) 杏仁(三錢) 防己(三錢) 茯苓皮(五錢) 姜黃(二錢) 炙甘草(錢半) 廣皮(錢半)二帖。
初二日 行經絡而和脾胃,則風痹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