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八錢) 姜半夏(五錢) 通草(錢半) 云苓皮(二兩二錢) 防己(六錢) 杏仁(八錢) 枳實(六錢) 廣皮(三錢) 滑石(六錢)煮四杯,四次服。
五月初三日 大凡腹脹之疾,不責之太陰,即責之厥陰。此癥自正月以來,開太陽之藥,未有不泄太陰者,他癥雖減其半,則尚未除。其故有三:一者病起肝郁;二者肝主疏泄,誤補致壅;三者自正月以來,以右脈洪大之故,痹癥甚重。治在肺經,經有諸痹獨取太陰之明訓。茲右脈平而左脈大,不得著于前議,暫與泄厥陰之絡,久病在絡故也。
旋復花(五錢,包) 黃芩(三錢) 歸須(三錢) 老川樸(五錢) 杉皮(三錢) 半夏(五錢)小枳實(五錢) 晚蠶砂(三錢) 廣皮(三錢) 郁金(三錢) 蘇子霜(三錢) 降香末(三錢)煮三杯。三次服。
二十三日 左脅痛脹,臥不著席胸亦悶脹,氣短,肝脈絡胸之故。
新絳紗(三錢) 香附(四錢) 半夏(五錢) 旋復花(三錢,包) 歸須(三錢) 小枳實(四錢)蘇子霜(三錢) 降香末(三錢) 郁金(三錢) 廣皮(三錢) 川椒炭(四錢) 青皮(三錢)煮三大杯,三次服。七帖。
六月初一日 痰飲肝郁,脈弦細,氣上沖胸。
旋復花(四錢) 枳實(三錢) 公丁香(二錢) 蘇子霜(三錢) 半夏(六錢) 片姜黃(三錢) 降香末(三錢) 郁金(三錢) 青皮(三錢) 廣皮(五錢) 桂枝尖(三錢)煮三杯,分三次服。
初三日 痰飲上泛,咳嗽稀痰,兼發痹癥。
桂枝(六錢) 防己(六錢) 杏仁(五錢) 川烏頭(三錢) 云苓皮(五錢) 枳實(四錢)廣皮(五錢) 桂心(二錢) 苡仁(三錢) 白通草(二錢) 滑石(四錢) 炒黃柏(三錢炒)煮三杯,分三次服。
初六日 小便不暢,下焦濕聚,于原方加滋腎丸法。
十一日 痹癥未盡除,痰飲未全消,當盛暑流行之際,逐飲開痹,即所以防暑。
云苓塊(六錢) 小枳實(二錢) 半夏(六錢) 防己(三錢) 生苡仁(六錢) 杏仁(三錢)廣皮(二錢) 桂枝(三錢)煮三杯,三次服。
十三日 暑泄,腹脹,舌黃,其人本有痰飲痹癥,議五苓加減。
桂枝(三錢) 豬苓(四錢) 澤瀉(四錢) 云苓皮(五錢) 滑石(六錢) 川樸(三錢) 杉皮(三錢) 木香(錢半) 半夏(三錢) 藿梗(三錢) 白蔻仁(三錢) 川椒炭(二錢) 真山連(一錢)
十五日 脈緩,服前方。
十六日 脈緩甚,服前方。
二十一日 久病在絡,其本病統俟丸藥立方,但逐痰飲,宣氣化濕,捍時令之暑濕而已。
半夏(六錢) 云苓塊(五錢) 生香附(三錢) 川樸(二錢) 廣皮(三錢) 杉皮(三錢)大腹皮(三錢) 小枳實(三錢)煮三杯,三次服。
六月二十六日 服化 回生丹起,每日一丸。
二十七日 脈浮,筋骨酸痛,氣短,五心煩熱,新感暑濕之氣,加以辛涼,與三焦。
連翹(三錢) 苡仁(五錢) 銀花(三錢) 白蔻仁(二錢) 藿香葉(三錢) 杏仁(三錢)廣皮(三錢) 小枳實(三錢)煮三杯,三次服。
七月初二日 背痛甚,先與通太陽之痹。
桂枝(六錢) 枳實(五錢,打) 防己(五錢) 云苓皮(八錢) 半夏(五錢) 杏仁(三錢)川椒炭(二錢)煮三杯,三次服,亥初令完。
初九日 近日陰雨連綿,背痛腹脹不減,二便不爽,非噯則噦,脈小于前,與宣痹開郁,兼去陳 。
桂枝(八錢) 茯苓(八錢,帶皮) 白通草(錢半) 川樸(五錢) 公丁香(三錢) 防己(六錢) 杏仁(六錢) 晚蠶砂(三錢) 小茴香(三錢) 枳實(五錢) 白蔻仁(三錢)煮四杯,四次服。
二十一日 寒濕發痹,脈緩甚,中有痰飲。
桂枝(六錢) 茯苓(六錢) 白通草(錢半) 防己(五錢) 苡仁(四錢) 薤白(三錢) 枳實(三錢) 杏仁(四錢) 熟附子(二錢) 川烏頭(二錢) 廣皮(五錢) 萆 (五錢) 片姜黃(三錢)煮三杯,三次服,已服五帖。
二十八日 脈弦緊,痰飲痹癥 瘕,因燥氣而發,臟腑經絡俱痹,故肢冷而畏寒也,峻與通陽。
桂枝(一兩) 廣皮(六錢) 歸須(二錢) 防己(五錢) 小枳實(四錢) 杏仁(五錢) 半夏(三錢) 穿山甲(一錢) 澤瀉(三錢) 公丁香(三錢) 川椒炭(五錢,炒) 片姜黃(三錢)煮四杯,四次服。
自六月二十六日起,每日空心服化 回生丹一丸,七月二十九以后,每日服天臺烏藥散三分五分一錢二錢不等。至十月十二日,每兩烏藥散中,加巴霜一分,每晚服三分五分不等,間有服至一錢者,十一月初一日以后,每晚間服奇經丸。
十二月初十日 痹痛,飲咳,脈弦細。
桂枝(八錢) 苡仁(五錢) 滑石(四錢) 川烏頭(三錢) 云苓皮(六錢) 枳實(三錢)川萆 (五錢) 杏仁(四錢) 防己(五錢) 川椒炭(三錢)
十二日 沖氣上動畏寒,脈沉細,與桂枝加桂湯法,直伐沖氣。
桂枝尖(一兩二錢) 紫石英(六錢,研) 云苓塊(三兩) 桂心(八錢) 小茴香(五錢)煮四杯,分四次服。
十三日 大寒節沖氣未止,脈反弦緊。于原方內加:當歸(五錢) 川芎(三錢)服二帖,脈中陽氣生動,沖氣平,畏寒止,仍然早服化 回生丹一丸,晚服奇經丸三錢。
風淫
陶 三十歲 乙酉六月初二日 風淫末疾,兩手發軟,不能持物,腳亦有時而軟,脈弦數,治以辛涼。
薄荷(錢半) 桑葉(三錢) 全歸(錢半) 連翹(三錢) 麥冬(三錢,連心) 丹皮(三錢)銀花(三錢) 菊花(三錢) 細生地(四錢)服八帖。
痰飲
周 四十歲 壬戌八月二十五日 內而暑濕,外而新涼,內外相搏,痰飲斯發。
杏仁粉(三錢) 白通草(三錢) 廣皮(二錢) 生苡仁(五錢) 飛滑石(三錢) 小枳實(二錢) 半夏(五錢) 川樸(三錢) 生姜(三片) 桂枝木(三錢) 茯苓皮(三錢)
二十八日 支飲射肺,眩冒,小青龍去麻辛。
桂枝(四錢) 白芍(三錢,炒) 焦于術(三錢) 干姜(二錢) 制五味(一錢) 生姜(三片) 半夏(六錢) 杏仁粉(五錢) 小枳實(二錢) 生苡仁(五錢) 炙甘草(二錢)
初一日 渴為痰飲欲去,不寐為胃仍未和,故以枳實橘皮湯逐不盡之痰飲,以半夏湯和胃令得寐。
半夏(一兩) 杏仁粉(三錢) 廣皮(三錢) 桂枝(三錢) 生姜(三片) 生苡仁(五錢)枳實(二錢) 秫米(一合)得寐再診。
初六日 服半夏湯,既得寐矣,而反咳痰多,議桂枝干姜五味茯苓湯,合葶藶大棗泄肺湯逐飲。
桂枝(五錢) 茯苓塊(六錢) 苦葶藶(三錢) 半夏(二錢) 肥大棗(四錢,去核) 干姜(五錢) 五味子(三錢)甘瀾水五碗,煮取二碗,分二次服。再煮一碗服。
初八日 先以葶藶大棗泄肺湯,行業已攻動之飲,令其速去。
苦葶藶(四錢) 肥大棗(五枚)服葶藶湯后,即以半夏湯和胃。
半夏(一兩) 生姜(五大片) 小枳實(四錢) 洋參(二錢,生姜塊同搗炒老黃)水八杯,煮取三杯,三次服。
九月初十日 逐去水后,用《外臺》茯苓飲,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塊(六錢) 半夏(三錢) 小枳實(四錢) 洋參(二錢,姜汁制黃色) 生姜(八錢)廣皮(三錢) 于術(六錢,炒)
十五日 飲居脅下則肝病,肝病則肝氣愈衰,故得后與氣則愈。先與行脅下之飲,泄肝即所以舒脾,俟脅痛止,再議補脾。
生香附(三錢) 廣皮(二錢) 旋復花(三錢,包) 青皮(錢半) 蘇子霜(三錢) 降香末(三錢) 半夏(四錢) 枳實(錢半)
二十日 行脅絡之飲,業已見效,尚有不盡,仍用前法。
生香附(三錢) 歸須(一錢) 半夏(三錢) 廣皮(一錢) 蘇子霜(錢半) 降香末(錢半)郁金(二錢) 小枳實(一錢) 旋復花(三錢,包)二帖。
二十二日 通補中陽,兼行脅下不盡之飲。
代赭石(五錢) 焦術(三錢) 旋復花(三錢,包) 桂枝(三錢) 炙甘草(三錢) 茯苓(五錢) 生姜(三片) 半夏(五錢)四帖。
十月初二日 通降脅下之痰飲,兼與兩和肝胃。
旋復花(三錢) 小枳實(二錢,杵) 干姜(錢半) 蘇子霜(三錢) 桂枝尖(二錢) 廣皮(二錢) 生姜(三片) 半夏(六錢)
金氏 二十六歲 癸亥二月初十日 風寒挾痰飲為病,自汗惡寒,喘滿短氣,渴不多飲,飲則嘔,夜咳甚,倚息不得臥,小青龍去麻、杏,加枳實、廣皮,行飲而降逆氣。
桂枝(六錢) 制五味(錢半) 炙甘草(三錢) 干姜(三錢) 白術(四錢,炒) 半夏(六錢) 小枳實(二錢) 廣皮(二錢) 生姜(三片) 茯苓(六錢)甘瀾水八杯,煮成三杯,三次服。
十一日 昨用小青龍,咳雖稍減,仍不得臥,今用葶藶大棗合法。
桂枝(八錢) 廣皮(三錢) 干姜(五錢) 五味子(二錢) 半夏(六錢) 炙甘草(三錢)白芍(四錢,炒) 小枳實(二錢) 大棗(去核,五枚) 苦葶藶(二錢,炒香研細)水八杯,煮取三杯,三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十二日 用小青龍逐飲,兼利小便,使水有出路。
桂枝(五錢) 小枳實(二錢) 干姜(二錢) 白通草(錢半) 杏泥(五錢) 制五味(錢半)炙甘草(一錢) 白芍(二錢,炒) 生苡仁(五錢) 半夏(五錢) 生姜(三片)煮成兩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十三日 脈稍平,病起本渴,大服姜桂,渴反止者。飲居心下,格拒心火之渴也,仍以蠲飲為主。微惡寒,兼和營衛。
桂枝(六錢) 茯苓(三錢) 杏泥(四錢) 半夏(六錢) 干姜(三錢) 白芍(三錢,炒)炙甘草(錢半) 廣皮(一錢) 生姜(三片) 小枳實(錢半) 制五味(錢半) 大棗(二錢,去核)煎法如前。
十四日 咳則脅痛,不惟支飲射肺,且有懸飲內痛之虞,兼逐脅下懸飲。
桂枝(六錢) 青皮(二錢) 干姜(四錢) 廣皮(二錢) 杏仁泥(四錢) 郁金(三錢) 生香附(三錢) 制五味(錢半) 旋復花(三錢,包) 小枳實(錢半) 半夏(八錢) 蘇子霜(二錢)生姜(五錢)三碗,三次服,渣再煎一碗服。
十五日 咳止大半,惟脅痛攻胸,肝胃不和之故。切戒惱怒,用通肝絡法。
半夏 蘇子(三錢,去油) 干姜(三錢) 桂枝尖(三錢) 降香末 歸須(二錢) 青皮(二錢) 旋復花(三錢) 郁金 生香附頭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謝氏 二十五歲 癸亥二月二十二日 痰飲哮喘,咳嗽聲重,有汗,六脈弦細,有七月之孕,與小青龍去麻辛主之。
桂枝(五錢) 半夏(五錢) 干姜(三錢) 白芍(三錢) 小枳實(二錢) 炙甘草(一錢)五味(一錢) 廣皮(錢半)甘瀾水五杯,煮成兩杯,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二十二日 其人本渴,服桂姜熱藥當更渴,今渴反止者,飲也。惡寒未罷,仍用小青龍法,胸痹痛加薤白。按:飲為陰邪,以誤服苦寒堅陰,不能速愈。
桂枝(八錢) 小枳實(二錢) 薤白(三錢) 干姜(五錢) 制五味(一錢) 川樸(三錢)半夏(六錢) 焦白芍(四錢) 廣皮(二錢) 炙甘草(二錢)甘瀾水五杯,煮成兩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二杯服。
二十三日 胃不和則臥不安,亥子屬水,故更重。脹也,痛也,皆陰病也,無非受苦寒藥之累。
桂枝(八錢) 半夏(八錢) 炙甘草(一錢) 白芍(三錢,炒) 干姜(五錢) 薤白(三錢)生苡仁(五錢) 川樸(三錢) 杏泥(三錢) 苦桔梗(三錢) 五味子(錢半) 茯苓塊(五錢)甘瀾水八杯,煮三杯,分三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二十四日 寒飲誤服苦寒堅陰,大用辛溫三帖,今日甫能轉熱,右脈始大,左脈仍弦細,咳嗽反重者,是溫藥啟其封固也。再用溫藥兼滑痰,痰出自然松快。
桂枝(五錢) 生苡仁(五錢) 薤白(三錢) 杏泥(三錢) 干姜(三錢) 茯苓(五錢) 栝蔞(二錢) 小枳實(二錢) 半夏(八錢) 白芍(三錢,炒) 川樸(三錢) 制五味(錢半)甘瀾水八杯,煮取三杯,三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二十五日 右脈已退,病勢少減,但寒熱汗多胸痹,恐成漏汗,則陽愈虛,飲更難愈。
議桂枝加附子,去甘草,以肋脹故也。合栝蔞薤白湯意,通中上之清陽,護表陽為急。
桂枝(六錢) 大棗(二枚,去核) 川樸(三錢) 焦白芍(四錢) 熟附子(二錢) 小枳實(錢半) 生姜(三片) 薤白(三錢)甘瀾水五杯,煮取兩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其第一次即啜稀熱粥半碗,令微汗佳,第二三次不必啜粥。
二十六日 昨日用桂枝湯加附子,再加薤白法,漏汗已止,表之寒熱已和,但咳甚,議與逐飲。
桂枝(六錢) 大棗(五枚,去核) 半夏(五錢) 茯苓塊(六錢) 生苡仁(五錢) 葶藶子(二錢,炒研細)甘瀾水八杯,取三杯,分三次服。
僧 四十二歲 脈雙弦而緊,寒也;不欲飲水,寒飲也;喉中癢,病從外感來也;痰清不粘,寒飲也;咳而嘔,胃陽衰而寒飲乘之,謂之胃咳也。背惡寒時欲濃衣向火,衛外之陽虛,而寒乘太陽經也。面色淡黃微青,唇色淡白,亦寒也。法當溫中陽而護表陽,未便以吐血之后,而用柔潤寒涼,小青龍去麻杏,加枳實、廣皮、杏仁、生姜湯主之。服此方十數帖而愈。
徐 二十六歲 二月初十日 酒客脈弦細而沉,喘滿短氣,脅連腰痛,有汗,舌白滑而濃,惡風寒,倚息不得臥,此系內水招外風為病,小青龍去麻辛證也。
桂枝(六錢) 干姜(三錢) 杏泥(五錢) 白芍(四錢,炒) 生姜(五片) 半夏(六錢)炙甘草(一錢) 制五味(錢半) 旋復花(三錢,包)
邵 四十三歲 癸亥七月二十三日 右關單弦飲癖,少陰獨盛,水臟盛而土氣衰也。至吞酸飯后吐痰不止,治在胃腎兩關。不能戒酒,不必服藥,真武法。
熟附子(五錢) 茯苓塊(六錢) 生苡仁(六錢) 細辛(錢半) 生姜(五片) 真山連(錢半,同吳萸浸炒) 吳萸(三錢)水八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四帖。
二十八日 內飲用溫水臟法,已見大效,但藥太陽剛,不可再用,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且議理陽明,以為過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