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李 五十四歲 大凡噎癥由于半百之年,陰衰陽結,古來紛紛議論,各疏所長,俱未定宗。大抵偏于陽結而陰衰者,宜通陽氣,如旋復代赭湯,進退黃連湯之類。偏于陰衰而陽結者,重在陰衰,斷不可見一毫香燥,如丹溪之論是也。又有食膈宜下,痰膈宜導,血膈宜通,絡氣膈宜宣。肝嘔吐太過而傷胃液者,宜牛轉草復其液。老僧寡婦,強制太過,精氣結而成骨,橫處幽門,宜鵝血以化之。廚役受穢濁之氣傷肺,酒肉勝食而傷胃,宜化清氣,不可勝數(shù)。

按:此癥脈沉數(shù)有力而渴,面色蒼而兼紅,甫過五旬,須發(fā)皆白,其為平日用心太過,重傷其陰,而又伏火無疑。用玉女煎法。

真大熟地(六錢) 石膏(八錢) 牛膝(三錢) 炙甘草(三錢) 麥冬(六錢) 白粳米(一撮) 知母(二錢) 旋復花(三錢,新絳紗包)每早服牛乳一茶碗。

張 六十三歲 老年陽結,又因久飲怒郁,肝旺克土,氣上阻咽,致成噎食。按:陽氣不虛不結,斷非破氣可療,議一面通補胃陽,一面鎮(zhèn)守肝陰法。

洋參(二錢) 茯苓塊(四錢) 桂枝(六錢) 代赭石(一兩二錢,囗) 半夏(一兩) 旋復花(五錢,包) 生姜(六錢)七帖。

二十日 陽脈已起,恐過涸其液,議進陰藥,退陽藥。

洋參(四錢) 桂枝(三錢) 白芍(六錢,炒) 旋復花(六錢) 茯苓(三錢) 炙甘草(三錢) 代赭石(一兩, ) 半夏(六錢) 姜汁(每杯沖三小匙)

二十五日 前日脈數(shù),因退陽進陰,今日脈緩而痰多,仍須進陽,俾中焦得運,以復其健順之體。

洋參(二錢) 桂枝(六錢) 焦白芍(三錢) 半夏(一兩二錢) 茯苓(八錢) 代赭石(一兩六錢) 旋復花(六錢,包) 生姜(五大片)二帖。

傅 五十五歲 先因酒樓中飲酒,食燒小豬響皮,甫下咽,即有家人報知朋友兇信,隨即下樓尋車,車夫不知去向,因步行四五里,尋至其友救難未遇。又步行四里,又未遇。渴急飲冰凍烏梅湯三碗,然后買車返家,心下隱隱微痛,一月后痛有加,延醫(yī)調(diào)治,一年不效。次年五月飲水一口,胃中痛如刀割,干飯不下咽,已月余矣。閏五月初八,計一粒不下已十日,骨瘦如柴,面赤如赭,脈沉洪有力,胃中痛處,高起如桃大,按之更痛。余曰:此食膈也,當下之。因用大承氣湯,加牽牛,作三碗,一碗痛至少腹,三碗痛至肛門,大痛不可忍,又不得下。于是又作半劑,服一碗,外加蜜導法,始下如鴨蛋,黑而有毛,堅不可破。次日先吃爛面半碗,又次日飲粥湯,三日食粥,五日吃干飯矣。下后所用者,五汁飲也。

楊 四十六歲 先因微有痰飲咳嗽,誤補于前,誤下于后,津液受傷,又因肝郁性急,致成噎食,不食而大便燥,六脈弦數(shù),治在陰衰。

炙甘草(三錢) 大生地(六錢) 生阿膠(三錢化) 丹皮(三錢) 麥冬(三錢) 麻仁(三錢) 郁金(八分)服七帖而效,又于前方加:鱉甲(四錢) 杞子(三錢) 服十七八帖而大效,進食如常。惟余痰飲,后以外臺茯苓飲散,減廣皮、枳實,收全功。

嘔吐

金 六十八歲 癸酉三月二十日 舊有痰飲,或發(fā)嘔吐,仍系痰飲見證,醫(yī)者不識,乃用苦寒堅陰,無怪乎無可存之物矣。議食入則吐,是無火例。

淡吳萸(五錢) 生苡仁(六錢) 干姜(五錢) 姜汁(每次沖三匙) 半夏(八錢) 廣皮(三錢)五水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一帖。

二十三日 前方業(yè)已見效,但脈遲緊,與通養(yǎng)胃陽。

淡吳萸(三錢) 生姜(五片) 苡仁(三錢) 人參(錢半) 茯苓(二錢) 半夏(三錢)不拘帖。

恒氏 二十七歲 初因大驚,肝氣厥逆,嘔吐頻仍。復因誤補,大嘔不止,嘔急避人以剪刀自刎。漸即米粒不下,體瘦如柴,奄奄一息。仍不時干嘔,四肢如冰,脈弦如絲而勁,與烏梅丸法。

川椒炭(四錢) 黃芩炭(一錢) 姜汁(三匙,沖) 半夏(四錢) 雅連(二錢,姜汁炒)烏梅肉(五錢) 遼參(三錢) 吳萸(三錢) 云苓塊(五錢)服二帖而進米飲,四帖而食粥,七帖全愈,后以兩和肝胃到底而大安。

反胃

周 六十五歲 甲子十月二十五日 老年陽微濁聚,以致胸痹反胃,三焦之陽齊閉,難望有成,議先通胸上清陽。

栝蔞(二錢) 薤白(三錢) 半夏(五錢) 白蜜(半酒杯) 桂枝尖(五錢) 小枳實(八分)川樸(一錢) 茯苓(二錢) 姜汁(三小匙)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三十日 老年陽微濁聚,反胃胸痹,用開清陽法,業(yè)已見效,但嘔痰仍多,議食入則吐為無火例,用茱萸湯合大半夏湯。

淡吳萸(八錢,自泡) 洋參(三錢,姜汁炒) 生白蜜(一酒杯) 半夏(一兩二錢) 生姜(二兩)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渣再煮半碗服。

初三日 即于前方內(nèi)加:茯苓塊(五錢)初十日 即于前方去吳萸,加:薤白(三錢)

王 三十歲 癸亥六月十五日 六脈俱濡,右寸獨大,濕淫于中,肺氣賁郁,因而作噦,與傷寒陽明足太陰之寒噦有間,以宣肺氣之痹為主。

廣皮(二錢) 生苡仁(三錢) 杏泥(二錢) 通草(二錢) 柿蒂(三錢) 竹茹(三錢) 飛滑石(三錢) 姜汁(二小匙,沖入)十七日 泄瀉胸悶,于前方加:茯苓(三錢) 藿梗(二錢)十九日 脈之濡者已解,寸之大者已平。惟胃中有飲,隔拒上焦之氣,不得下通,故于其旺時而噦甚,今從陽明主治。

半夏(六錢) 飛滑石(三錢) 茯苓(五錢) 生苡仁 廣皮 柿蒂二十二日 噦雖止而六脈俱數(shù),右手更大,泄瀉色黑,舌黃,氣分濕熱可知。

茯苓皮(五錢) 白通草(二錢) 黃芩炭(一錢) 澤瀉(二錢) 滑石(三錢) 生苡仁(三錢) 白扁豆皮(三錢) 川樸(一錢) 連翹(二錢)

失音

朱 乙丑二月初二日 右脈洪數(shù)有力,金實無聲,麻杏石甘湯證也。奈已為前醫(yī)發(fā)汗,麻黃未便再用,議清音湯加石、杏。

苦桔梗(六錢) 生甘草(二錢) 半夏(六錢) 葦根(五錢) 石膏(六錢) 杏仁粉(五錢)水五杯,煮成兩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

初三日 肺臟本熱,為外感所搏,實而無聲,究系麻杏石甘法為速。

生石膏(一兩) 麻黃(五錢,去節(jié)) 炙甘草(三錢) 杏泥(六錢) 半夏(五錢)初四日 右脈洪數(shù),已減其半,音亦漸開,仍用麻杏石甘加半夏一帖。

麻黃(三錢,去節(jié)) 炙甘草(三錢) 杏仁霜(七錢) 生石膏(一兩,研末) 半夏(七錢)甘瀾水八碗,煮三碗,分三次服,以后病減者減其治。

沈 二十歲 正月二十九日 六脈弦細若絲,陽微極矣。咳嗽便溏,納食不旺,由上焦損及中焦,所以致?lián)p之由,初因遺精,繼因秋傷于濕,冬必咳嗽。外邪未清,驟然用補,使邪無出路,致咳嗽不已。古謂病有三虛一實者,先治其實,后治其虛。現(xiàn)下喉啞治實,先與提肺氣,治虛與諸虛不足之小建中湯。

苦桔梗(四錢) 杏泥(二錢) 云苓(五錢) 生甘草(二錢) 生苡仁(五錢) 姜半夏(四錢)煎兩杯,分二次服。

二月初六日 六脈弦細之極,陰陽俱損,急需用補,以外感未凈,喉音未清,暫與理肺二帖,后再診。

苦桔梗(二錢) 甜杏仁(四錢) 姜半夏(三錢) 生草(二錢) 茯苓(四錢) 冰糖(四錢)鮮蘆根(四錢)煮三小杯,分三次服。

朱 四十五歲 酒客失音,與麻杏石甘湯。

麻黃(五錢) 生石膏(四兩) 炙甘草(三錢) 杏仁(四錢)服一帖無汗,音不出,二帖微汗,音出不甚響,仍用前法。

麻黃(三錢,蜜炙) 生石膏(三兩) 炙甘草(三錢) 杏仁(四錢)服五帖音大出,但脈滑耳,與清音湯。

草桔梗(六錢) 炙甘草(二錢) 姜半夏(六錢)服五帖音清,脈滑痰飲不盡,與外臺茯苓飲法,減辛藥。

茯苓(八錢) 半夏(五錢) 麥冬(五錢,連心) 沙參(三錢) 小枳實(錢半) 廣皮(二錢) 甘草(錢半)七帖而安。

軟兒 十五歲 歌唱勞傷,肺火喉啞。

洋參(一兩,切薄片) 鮑魚(四兩,切薄片)早晚各取鮑魚片二錢,洋參五分,煎湯頓服,歌時取洋參、鮑魚各一片,貼牙后腮間,咽其津液,以后不復啞矣。

又 十六歲 因飲酒過度,貪食水果,寒熱相搏,濕熱內(nèi)壅。

苦桔梗 甘草 茯苓 蘇梗 半夏 神曲 蘆根數(shù)帖而安。

水氣

蘭女 十四歲 脈數(shù),水氣由面腫至足心。經(jīng)謂病始于上而盛于下者,先治其上,后治其下。議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例,越婢加術湯法。

麻黃(五錢,去節(jié)) 杏泥(五錢) 炙甘草(一錢) 白術(三錢) 石膏(六錢) 桂枝(三錢)水五杯,煮取兩杯,先服一杯,得汗即止,不汗再服。

二十三日麻黃(三錢,去節(jié)) 生石膏(八錢) 杏泥(五錢) 炙甘草(二錢) 桂枝(二錢) 生姜(三片) 大棗(二枚,去核) 桂枝(八錢) 良姜(三錢) 老川樸(三錢) 廣皮(二錢)水八碗,煮取三碗,再煮一碗,四次服,以小便利為度。

初九日 腫脹胸痞,用半夏瀉心湯法,俟痞愈再服前方。

半夏 干姜 山連 生姜 黃芩

二十六日 前因中焦停飲咳嗽,轉用溫藥,今雖飲咳見效,小便究未暢行,脈之沉部洪較有力,癥本濕中生熱,又有酒毒,仍涼利小便之苦辛淡法。

杏仁(四錢) 飛滑石(六錢) 云苓皮(五錢) 白通草(一錢) 晚蠶砂(三錢) 黃柏炭(二錢) 桑皮(三錢) 生苡仁(四錢) 海金砂(五錢) 白蔻仁(錢半) 半夏(二錢)

二十八日 風水已愈其半,復感風寒,身熱頭痛雖減,身半以上復腫,口渴,浮脈數(shù),仍與越婢加術法。

麻黃(五錢,去節(jié)) 杏仁(五錢) 生石膏末(二兩) 桂枝(三錢) 炙甘草(二錢) 蒼術(三錢,炒)煮三杯,先服一杯,得微汗即止。

二十九日 風水汗后,脈洪數(shù),渴而停水,腫水全消,尤宜涼開膀胱。

生石膏末(二兩) 飛滑石(六錢) 杏仁(五錢) 半夏(三錢) 云苓皮(五錢) 枳實(四錢)生苡仁(三錢) 晚蠶砂(三錢) 廣皮(三錢) 白通草(一錢) 白蔻仁(二錢) 益智仁(三錢)豬苓(三錢) 海金砂(五錢)

初一日 改前方去石膏。

初三日 水腫未全消,脾陽不醒,食不能磨,糞后見紅。

灶心土(二兩) 小枳實(二錢) 南蒼術(三錢) 生苡仁(五錢) 熟附子(二錢) 杏仁(五錢) 海金砂(四錢) 白通草(一錢) 茯苓炭(一錢) 飛滑石(五錢)

初五日 小便猶不甚長,胃中得熱物微噎,右脈滑數(shù)。

杏仁(五錢) 小枳實(二錢) 云苓皮(五錢) 海金砂(五錢) 飛滑石(五錢) 苡仁(三錢) 萆 (三錢) 廣皮炭(二錢) 川樸(二錢) 木通(一錢) 益智仁(一錢)

初七日 小便仍未通暢,右脈數(shù)大未退,仍宜涼肺以開膀胱。

杏仁(五錢) 桑皮(三錢) 云苓皮(五錢) 晚蠶砂(三錢) 苡仁(四錢) 川樸(二錢)飛滑石(六錢) 大腹皮(二錢) 通草(一錢) 海金砂(六錢) 白蔻仁(錢半,連皮)

初九日 腫未全消,又發(fā)痰飲,咳嗽,表通則小便長,右脈洪數(shù),議照溢飲例,與大青龍湯。

麻黃(三錢,蜜炙) 桂枝(四錢) 云苓(五錢半皮半塊) 細辛(一錢) 杏仁(五錢) 生石膏(一兩) 半夏(五錢) 炙甘草(三錢) 生姜(三錢) 大棗(二枚,去核)

十一日 咳減,小便數(shù)而欠,渴思涼飲,鼻衄,肺熱之故。

麻黃(三錢,炙) 小枳實(三錢) 生石膏(四兩) 炙甘草(三錢) 半夏(五錢) 桂枝(五錢) 杏仁(六錢) 生姜(三片) 云苓皮(三錢) 大棗(二枚,去核)十三日 腰以下腫已消,腰以上腫尚重,兼衄,與治上焦法。

麻黃(三錢,去節(jié)) 白茅根(三錢) 生石膏(四兩) 杏仁(五錢) 半夏(五錢) 苡仁(五錢) 蘆根(五錢) 茯苓皮(五錢) 通草(錢半)

十五日 腫減咳增,脈洪數(shù),衄未止。

麻黃(三錢,炙) 蘆根(五錢) 杏泥(八錢) 白通草(一錢) 飛滑石(六錢) 生石膏(四兩) 苡仁(三錢) 白茅根(三錢) 旋復花(三錢) 半夏(三錢)

十七日 咳雖減,脈仍滑數(shù),腫未全消。

蘇葉(三錢,連梗) 葶藶(三錢,炒) 杏仁(六錢) 茯苓皮(三錢) 生石膏(四兩) 半夏(五錢) 飛滑石(六錢) 海金砂(五錢) 福 二十四歲 初因愛飲冰凍黃酒,與冰糖冰果,內(nèi)濕不行,又受外風,從頭面腫起,不能臥,晝夜坐被上,頭大如斗,六脈洪大,先以越婢湯發(fā)汗。腫漸消,繼以調(diào)理脾胃藥,服至一百四十三帖而愈,囑戒豬肉、黃酒、水果。伊芳雖不飲,而冰凍水果不能戒也,一年后糞后便血如注,與金匱黃土湯,每劑黃土用一斤,附子用八錢,服至三十余劑而血始止。后與溫補脾陽至九十帖而始壯。

范 十八歲 風水腫脹。

麻黃(六錢,去節(jié)) 生石膏(四兩) 杏仁(五錢) 桂枝(三錢) 生姜(三錢) 大棗(二枚,去核) 炙甘草(三錢)一帖而汗解,頭面腫消,次日與宣脾利水,五日全愈,戒其避風不聽,后八日復腫如故,仍與前法而愈,后受規(guī)戒,方不再發(fā)。

周 十八歲 腫從頭面起。

麻黃(六錢,去節(jié)) 杏仁(五錢) 炙甘草(三錢) 生石膏(一兩) 桂枝(三錢) 蒼術(三錢)服一帖分三次,汗出不至足,次日又服半劑,腫全消,后以理脾全愈。

寒濕

郭 三十二歲 六月初二日 太陰中濕,病勢沉悶,最難速功,非極剛以變脾胃兩傷不可。

生茅術(四錢) 半夏(六錢) 川樸(四錢) 生草果(三錢) 椒目(三錢) 桂枝(五錢)小枳實(三錢) 生苡仁(五錢) 廣皮(三錢) 茯苓皮(五錢) 生姜(一兩)煮三碗,分三次服。

十七帖。

二十九日 寒濕為病,誤用硝黃,致濁陰蟠踞,堅凝如石,茍非重剛,何以直透重圍。

安邊桂(二錢) 熟附子(五錢) 生草果(二錢) 川樸(四錢) 黑川椒(四錢,炒) 茯苓皮(五錢) 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通草(二錢) 生苡仁(五錢) 廣皮(三錢) 干姜(四錢)小茴香(三錢)煮四碗,四次服。共服十三帖而后脈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宕昌县| 旺苍县| 海林市| 沾化县| 景东| 修水县| 温州市| 珠海市| 犍为县| 深水埗区| 呼玛县| 沈阳市| 东山县| 湘潭市| 庐江县| 吉林省| 义乌市| 辽宁省| 甘肃省| 晴隆县| 玛沁县| 芦溪县| 临江市| 疏勒县| 福安市| 永仁县| 乌拉特前旗| 依兰县| 沛县| 什邡市| 桂平市| 建宁县| 亚东县| 抚顺市| 东山县| 化州市| 张家口市| 临邑县| 通江县| 德格县| 噶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