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益經營之道:企業創造顧客贏得利潤的背后邏輯
- 周曉寒 賈小明
- 7457字
- 2019-01-01 01:14:01
第三節 企業的力量
推動人類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于三個方面,即資源與政策、效率的提高以及創新,縱觀人類經濟發展史,在西方工業革命之前的傳統社會,人們提高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于資源和政策,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工業革命之后的短短幾百年,人類的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這短短的兩三百年時間。根據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研究:18世紀以前的一兩千年,最發達的歐洲國家平均每人人均GDP的增長速度只有0.05%,也就是說要經過1400年的時間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工業革命以后,歐洲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加快,18~19世紀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長1%,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時間縮短為70年。到了20世紀,年均增長提高到2%,是工業革命前的40倍,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時間只需要35年。也就是說,一代人多一點的時間內,人們的收入就會翻倍,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充分證明了技術變遷和企業的發展對經濟發展的關鍵性作用。
從工業革命后的國際社會來看,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以來,世界各國第一次人均產出翻倍所花費的時間分別為英國58年(1780~1838年)、美國47年(1839~1886年)、日本34年(1885~1919年)、土耳其20年(1957~1977年)、巴西18年(1961~1979年)、韓國11年(1966~1977年)、中國10年(1977~1987年)(世界銀行,1991)。
根據美國伯克利大學經濟學家德隆的研究,如圖1-3所示。

圖1-3 德隆研究的曲線圖
從以上德隆的研究所畫的曲線圖,可以看到,從250萬年前至今,在99.99%的時間里,世界人均GDP基本沒什么變化,但在過去的250年中,突然有了一個幾乎是垂直上升的增長。
世界最主要的發達國家也是如此,無論是所謂的西歐衍生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還是西歐國家本身,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等12個國家,還是后起的日本,經濟增長都主要發生在過去一二百年的時間里。
我們的祖輩,也就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普通的中國人,能夠消費的東西,和古代秦漢隋唐時期沒多少區別,甚至還不如宋代。而我們今天能消費的東西,是過去的100年前的人無法想象的。
有人測算過,按照零售商庫存記錄的商品種類計算,250年前,人們能夠消費的商品種類大致是10的二次方,也就是上百種而已。而現在,我們能消費的產品種類是10的八次方以上,有上億種。
為什么人類的奇跡在過去的250年里出現,而中國的經濟增長只是在過去的30年里出現?
是不是人變得比原來更聰明了,比過去人智慧更高?
當然不是。人類的智商、智慧,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沒有太大的進步。今天的中國人再聰明,我相信沒有幾個能超過孔子、孟子、老子。在西方也一樣,人類的智慧在過去兩三千年沒有太大的變化。
難道是資源變多了?
也不是。人類的資源不僅沒有變多,相反,與土地相聯系的自然資源還在慢慢減少。
那么是什么發生了變化呢?
唯一的答案就是人類實行了一種新的經濟制度,即市場經濟,以及因此而不斷發展創新并活躍在市場中的各種各樣的企業。
西方國家在200多年前開始實行市場經濟,所以在200多年前開始起飛。
中國在30年前開始走向市場經濟,所以中國在過去的30年里,發生了巨大的飛躍!
市場經濟為什么能創造巨大的財富?
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里指出:“市場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將每個人的‘利己之心’轉換為‘利人之行’,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中,一個人只有為他人創造價值,才能獲得自己的利益。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奇妙。”
市場經濟社會又被稱為商業社會。
在傳統社會中,合作往往只在熟人之間、有血緣關系的人之間進行,比如兄弟姐妹,或者同一個村的人,或者熟人之間進行合作,很難找到陌生人之間的合作。而人類今天的合作,早就超越地區、超越國界,走向全球。今天我們所消費的商品,99%的生產者你不認識;一個企業的產品賣出去,絕大部分消費者他也不認識。正是這種大規模、大范圍的合作,使全世界的財富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那么為何短短的幾百年時間,人類的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實際上就是科技、管理、信息等長足的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組織效率和人力資本效率,更重要的是挖掘了人類智慧的潛能,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通過各種各樣的創新手段解決了人類無窮的欲望。效率的提高、創新的動力都來自于人類創造的一個重要的經濟組織即企業。
推動市場經濟的主力軍就是人類發明的企業,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企業改寫了人與人相處的秩序、國與國競爭的規則。今天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從有形到無形的種種成就,紛紛寫下企業之名。企業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性組織之一,許多哲學家、作家和學者都曾說過,政黨、國家、宗教是現代社會的締造者。但我認為,真正締造了現代社會的是企業。
沒有企業的商業活動,就不會有現代社會,就無法獲得大多數的商品和服務。因此要理解這一點,必須認識企業,企業的本質是一個正式組織。企業是一種組織、一種制度、一種文化。企業是一種生存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國家,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引領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一、企業的理解
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以產品或勞務滿足社會需求,以盈利為目的,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依法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
企業是擁有人、財、物、場地、活動、目標、信息等資源的經濟實體。在通過滿足社會需要而獲取利益的過程中,企業必須不斷追求“銷售額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效益目標,其中追求最大化利潤是企業的基本目標。
組織是指一群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結合起來,有紀律地協調行動的集合體,是同單個人和無目標群體相對立的概念,又稱為社會組織。政府機關、學校、醫院、工廠等都是組織。在商品經濟范疇,作為組織單元的多種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組織規律,有機構成的經濟實體,一般以盈利為目的,以實現投資人、客戶、員工、社會大眾的利益最大化為使命,通過提供產品或服務換取收入。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因社會分工的發展而成長壯大。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通過向社會提供商品或勞務而獲得盈利,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因此企業是一個經濟性組織,這是企業同其他社會組織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企業的基本特征
企業的基本特征是指企業自產生以來各行各業、各種類型的企業共同的質的規定性,其實也就是企業與非企業的區別所在。筆者認為,企業作為經濟性組織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經濟性
經濟性是指企業必須通過商品生產流通或相關的服務,為商品消費者提供使用價值,借此實現自己的價值的活動,它實現了勞動者、生產資料、勞動對象的有機結合。企業雖然也作為一種社會組織,但它不同于行政、軍事、政黨、社團組織和教育、科研、文藝、體育、醫衛、慈善等組織,它本質上是經濟組織,以經濟活動為中心,實行全面的經濟核算,追求并致力于不斷提高經濟效益。而且,它也不同于政府和國際組織對宏觀經濟活動進行調控監管的機構,它是直接從事經濟活動的實體,和消費者同屬于微觀經濟單位。需要指出,雖然各種非企業的社會組織往往也要進行某些經濟核算(如收支、財產核算),但由于不是或主要不是從事經濟活動,追求的不是或主要不是經濟效益,它們的經濟核算只是局部的、輔助性的,無法與企業核算相提并論。所以一切不具備經濟性的組織不能稱為企業。
2.以盈利為目的
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目的在于為社會創造價值,謀求盈利,實現價值增長。企業經營最核心的目的是盈利。企業比如追求經濟效益,其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能夠賺錢,企業不能盈利,就不能生存。盈利、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動力源泉。某種程度上講,如果企業不能盈利,那么對社會、對股東、對員工也是不道德的。
3.財產獨立性
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實行獨立核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和自我發展。企業面對市場環境,它擁有自主經營和自主發展的各種權利。企業可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狀況和可能的變化以及自身情況來自主決定生產。它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增加投入、擴大積累,運用各種競爭手段和策略,謀求生存和發展,使企業不斷地發展壯大。
4.經營具有風險性
市場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市場瞬息萬變,不可控、不確定性因素太多,企業經營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企業陷入困境,甚至瀕臨破產或倒閉。因此,這種風險給企業經營者不僅帶來了壓力,也帶來了機遇和挑戰,迫使企業經營者必須不斷地面對市場,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改進技術,降低成本,以提高企業競爭能力。
5.法人性
法人是指具有一定組織機構和獨立財產,能以自己的名義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依照法定程序成立的組織。因此我們在法律上賦予企業以獨立的人格,使其具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有資格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以便同其他單位和消費者發生各種法律關系。
三、企業活動
企業活動即組織為了達成經營目標在市場上提供具有競爭力及價值的商品所從事的各種行為。對于企業來說,企業是社會經濟系統的基本構成。企業是一開放性系統,在運轉過程中,企業必須不斷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借以獲得適當的資源和資訊,才能提供符合客戶期望的產品與服務,它成了“投入”轉化為“產出”的轉化器,因此企業的活動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投入—轉換—產出”,如圖1-4所示。

圖1-4 企業“投入—轉換—產出”活動圖
(1)投入:資源的投入是一個組織運作的基本要素,這些投入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資金、材料、技術、設備、土地等。投入要素中,資金、材料、設備和土地等要素是有形的,通常我們稱之為有形資源;技術與管理要素則屬于抽象的無形的,則稱之為無形資源;人力要素則屬于有形和無形兼具的資源綜合體。
(2)轉換:轉換即企業透過各種制造程序或作業方法,將所投入各項資源要素運行加工轉換,產出具體產品與無形服務的過程。
(3)產出:產出即企業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透過轉換過程在市場上所提供的產品項目與無形服務內容。當然企業通過產品和服務的提供,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利潤,進而獲得更大的發展和實現自己的社會責任。
根據上面的“投入—轉換—產出”的活動過程,我們換個角度,它實質上就是企業內部生產、消費、分配、流通各環節之間的不斷過渡和轉化,同時也是企業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過渡和轉化。沒有這些過渡和轉化,就沒有企業經濟系統的運動。
生產過程包括產品的設計、研發、準備和制造。企業生產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產品、勞務和利益。這個目的是通過銷售來實現的,因此生產過程必須轉化為銷售過程。
銷售過程包括產品的推銷、儲運和服務過程。企業生產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目的,同時也實現了企業的收益。但是,要把收益變為向國家提供利益,為延續和發展企業自身以及為員工提供利益,還需要經過分配。因此,銷售過程必須轉化為分配過程。
分配過程是收益的分配、繳納、發放、投資等過程。分配的實質是處理國家、企業、利益相關者、員工等幾個方面的利益關系,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但要實現企業的再生產和發展,實現員工個人消費,就必須經過采購、供應的流通過程。因此分配的過程又要轉化為流通過程。
流通過程包括尋找并選擇資源、采購、運輸、儲存和發放等過程。供應的目的是消費,因此,供應過程又要轉化為消費過程。
消費過程包括生產性消費、發展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消費是為了生存和發展。所以實際上消費和生產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于是消費過程我們又要轉化為生產過程。
綜上所述,生產、消費、分配、消費、再生產,就構成了企業活動即企業經營系統往復不斷的運動,如圖1-5所示。

圖1-5 企業活動整體結構圖
當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企業發展正從過去的單一“價值鏈”向跨界方向發展,但無論如何發展,企業內在活動規律永遠是“投入—轉換—產出”是不會變的。
四、一般企業發展的七個階段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企業在成長發展的時期,要時刻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到底處在怎樣的發展階段,并對企業內部進行客觀地診斷,通過自我診斷,尋找轉型的條件和機會。
一般企業發展有七個階段(見圖1-6)。

圖1-6 企業管理層級
第一階段:本能經營管理階段。
這個階段的經營管理純粹是人的本能反應,根本沒有想到什么經營管理理論。做企業人的唯一目的就是“賺錢”,想方設法盡快賺到錢!處在這一時期的管理者膽大,心理抗風險能力強,管理的企業人員規模一般三五十人,正常情況下不超過50人,相對來說業務也比較簡單。
第二階段:感知認識經營管理階段。
這時的管理者已經認識到管理的重要性,隨著企業業務量的增加,管理難度加大,管理者們開始認識到了授權的重要性。一般情況下在這個階段公司會“請人”。這個階段企業人規模一般不會超過300人。
第三階段:經驗(或能人)運營管理階段。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管理者在用自己摸索出的經驗來管理企業的同時也會憑經驗去請“能人”,請那些“能做事”的人。但由于不能形成理論規范,當“能人”和企業價值觀不能吻合的時候,“能人”往往就會變成“壞人”。目前中國的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基本上都處于這個階段。
第四階段:規范運營管理階段。
我們國家現在的大型國有企業或比較上規模的民營企業一般都處于這個階段,這個階段的企業開始涉及預算和考核等,其特點是:有粗略的計劃,但是計劃能不能執行,有沒有精細的預算就很難說了,但能做到這一階段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已相當了不起了。
第五階段:精益經營管理階段。
這里的“精益經營”絕對不是豐田的“精益生產”,進入該階段的企業“計劃性、執行性、考核性”已經達到能夠讓員工在企業經營目標的引導下和績效考核的激勵下主動地圍繞企業大的計劃安排努力工作,每位員工都清晰地知道“自己日常要干什么”“干的好壞會有什么結果”。這樣的企業基本能夠做到戰略清晰、計劃明確、執行有力、員工精神面貌良好,企業持續健康的發展成長。中外不少大型現代企業制度管理下的企業一般都處于這個階段。
第六階段:人本文化管理階段。
人本文化管理階段的企業已達到在“企業文化”的熏陶下,員工能做到“以顧客為本”,管理者能做到“以員工為本”,公司能做到“以管理者和顧客為本”。這是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下企業經營管理的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
第七階段:創新智能管理階段。
創新智能管理階段是企業經營管理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企業能夠主動迎合市場變化和數字網絡等科技發展不斷創新進取而基業長青的企業,一般很難達到。
以上七個階段,基本上概括了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有可能經歷的所有發展階段。
那么,我們一般企業當下都處于什么階段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五、企業的力量:嶄新生活的巨大推手
中央電視臺曾經播放過一個節目叫《公司的力量》,《公司的力量》的編劇花了大量的筆墨把公司對人類的貢獻做了渲染和推崇,公司是企業的一種存在形式,作為迄今為止最為廣泛高效的經濟組織形式,企業被看作“人類的成就”,而在各種企業形態中占主導地位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誕生,則被認為是近代以來最重要的商業創新。它集合資源、分散風險,它跨越血緣、地緣,凝結起個體生命的能量,開啟了人類經濟生活乃至現代文明的新篇章。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企業改寫了人與人相處的秩序、國與國競爭的規則。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從有形到無形的種種成就,紛紛寫下企業之名。今天,由企業編織的全球經濟網絡,幾乎籠罩了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國家。企業已無處不在,企業已化身為一種生存方式、一種生活方式。
然而,就在企業扮演著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創造者、制度創新和文化再造的助推者的時候,它也將一切明碼標價,在強大利潤的蠱惑下,成為千夫所指的商業化禍首。200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巨大沖擊,并且持續至今,而這次巨大的震蕩卻發端于某些企業的不良運作。幾百年來,自利的本能,道德的底線,企業從未擺脫過其間的矛盾糾結。在全球化時代,對貪婪的討伐,對市場的質疑,再次讓企業深陷功與罪的爭辯之中。但無論我們帶著怎樣的表情,是歡喜還是擔憂,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們都已身處其中。中國的改革開放走過了30多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已近20年,作為市場運行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企業也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成為中國參與世界市場競爭的核心載體。世界走過的歷史和中國當下的現實都在提示我們:企業是我們無法忽視的一種組織、一種制度、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甚至已變成一種信仰。
企業是創造財富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在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它是十分重要的促進者。亞當·斯密曾經說過:“正是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成千上萬的英國小公司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這場革命并無政府強制力作為主導,在紡織、機械、冶金等各個行業中,幾乎看不到必須由政府特許才能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曾經說過:“光是制造出令人滿意的肥皂還不夠,還必須誘導大家洗澡。”于是,企業發明并傳播了體味和口臭的概念。有人說:需求決定供給,但企業決不墨守這個成規。從實際的角度出發,企業的本質在于,它給了人開拓市場的機會。比如,1882年,愛迪生啟動了美國第一座發電廠,人類從此擺脫了地球自轉周期的影響。但是,并非每一項偉大的發明都能變成造福社會的產品。
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尼古拉斯·巴特勒直截了當地宣稱:“有限責任公司是近代最偉大的發明。少了它,蒸汽機和電力的重要性也會降低。”當下很多的革新,比如汽車市場、計算機市場,再如我們遇到的新挑戰——氣候的變化、綠色科技、納米科技、通信科技等,所有的這些挑戰都是由企業最后攻克解決的。
個人可以有一種新的想法,但是要想把這種新想法變成商業化的、有思想價值的、為社會所接受的,那么它是通過企業的力量所推動的。歷史上幾乎所有的重大革新都是在企業,而不是在國家層面產生的。在規則的制定和觀念的傳播上,企業往往走在前面。最重要的是,企業深深影響了現代社會的根本秩序。
過去兩百多年間,勇于冒險、創新、自我奮斗的企業家精神,曾經改變了無數歐洲移民的命運,也改變了新大陸自身的命運。在每一片釋放了普通人能量的土地上,企業的傳奇不斷上演。從歷史上看,企業家至少和政治領袖同樣重要。那些偉大的企業家,曾經讓歐洲變得強大,讓美國變得強大,如今也正在讓中國變得強大,他們是和政治領袖一樣重要的人物。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情況變得越來越復雜。在其中,企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是否擁有大量強大的企業,已經成為關乎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問題。
近代以來,任何忽視市場力量,不能發揮企業組織優勢的國家或社會都逐漸衰落。只有借由企業推動市場經濟的生產力,解放個人的創造力,國家才能登上世界舞臺的中心。
我們找不到一個企業制度不發達,而它的經濟可以發達;找不到一個市場不發達,而這個國家可以發達的例子。所以,現代社會財富的創造,國民財富的積累,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它們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由此可見,企業已經成為當下人們獲得嶄新生活的背后巨大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