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中國發展如何進行下去
- 高連奎
- 1210字
- 2019-01-01 01:09:37
前言
20世紀70年代,鄧小平為中國規劃了民族復興“三步走”的偉大戰略,按照他的規劃,中華民族的復興歷程從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開始,到21世紀中葉結束,這中間一共有72年的時間,這72年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后各36年,前一個階段的36年去年已經走完,后一個階段的36年從2015年正式開始,而正在這前后交接的時刻,中國提出了“新常態”的概念。可謂是對民族復興第二階段,中國經濟增長第二季的準確概括。
“新常態”由習近平主席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及,習近平主席認為:“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新常態下,存在著重大機遇,但與此同時也需要我們創新經濟治理思路,以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化解新風險。
在新常態下,中國應該怎么辦,中國如何才能將增長保持下去?這將需要新的理論、理念、方法的支撐。本書更多著眼于解決新常態下,民族復興的后36年的問題。
在這后36年,中國的目標也非常明確,那就是將現在人均GDP從現在的6000多美元提升到6萬美元,因為到21世紀中葉,主流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將達到6萬美元左右。在前36年中國每年保持9%左右的發展速度從來不是問題,然而中國現在卻沒有這樣的自信了,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焦慮經濟的增長問題。而筆者認為中國經濟仍然有很大的潛力以保持中高速增長,甚至在一定時期內重回高速增長仍然是有可能的,關鍵是經濟治理方法和經濟增長政策的問題,其實對于發展中國家,從來就不缺乏增長的潛力。
根據世界經濟發展規律,一個國家要實現發達,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對這三個階段可以進行相應量化。第一個階段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只要實行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其人均GDP達到1萬多美元是沒有問題的。第二個階段是自主創新和產業自立,一個國家如果實現了自主創新和產業自立,其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是沒有問題的。第三個階段是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的建立,一個國家如果人均GDP要達到4萬美元,沒有社會保障建設是不可能的。第一個階段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是通過生活方式的轉變來提高消費;第二個階段的自主創新和產業自立是通過生產方式的轉變來提升企業利潤,進而帶動增長;而第三個階段的社會福利則是通過社會文明方式的轉變來提升弱勢群體的消費,從而將整個社會的消費拉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總之,每次轉變都可以帶來消費的大幅提升。
當前中國也需要研究透世界發展的規律,堅定不移、按部就班地做好該做的事情,中國只要按部就班地走完這三個階段,再加上未來20年世界自身的發展進步,到21世紀中葉,中國經濟達到世界主流發達國家的水平,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新常態”既是經濟發展階段的新常態,也應該是經濟治理理念的新常態。我們要長期保持中高速發展,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經濟治理理念,并且繼續完善這些理念,本書就是回顧這一系列過程,并闡釋一些新的理念。筆者在書中利用的大部分內容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諸如通脹理論、經濟壓制理論、精準調控理論等原創理論就是這樣一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