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 厥門
  • (清)陳夢雷
  • 9612字
  • 2015-12-18 10:20:52

茯苓甘草湯【仲景,下同】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有水也,此治之。

茯苓 桂枝各二兩 生姜切,三兩 甘草炙,一兩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四逆湯 治太陽誤汗,復加燒針而厥者。

干姜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炙,二兩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三服。強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涼服。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治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

即四逆湯方中,加入豬膽汁半合,余依前法服。

甘草干姜湯 治太陽內真寒而外假熱,因誤汗致厥者。

甘草炙,四兩 干姜炮,二兩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白虎湯 治傷寒里熱,脈滑而厥者。

知母六兩 石膏碎,一斤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烏梅丸 治蛔厥吐蛔。

烏梅三百個 干姜十兩 黃連一斤 附子炮 桂枝 人參 黃蘗各六兩 當歸 細辛 蜀椒去子,各四兩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用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加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味。

當歸四逆湯 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

當歸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細辛 甘草炙 通草各二兩 大棗三十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治前證內有久寒者。

當歸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炙 通草 細辛各二兩 生姜切,半斤 大棗三十五枚,擘 吳茱萸一升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溫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理中丸 作煎,名理中湯。治四肢厥逆,脈沉微而不數。

干姜炮 甘草炙 人參腹痛者倍之 白朮各一兩

右搗篩,煉蜜和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湯數合和一丸碾碎,溫服之,日三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熱粥食之,微自溫覆,勿揭衣,然不及湯。

四逆散 治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此主之。

甘草炙 柴胡 枳實去白穰炒黃 芍藥各一兩

右搗篩為細散,米飲調下二錢,日三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 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豬膽半合 干姜炮,五錢 附子生去皮,半個 蔥白四莖 溺二合半

右以水一盞,煎五分,去滓內尿、膽汁,和相得,分溫再服。

大柴胡湯 治陽厥。

柴胡半斤 黃芩 芍藥各三兩 生姜切,五兩 半夏洗,半升 枳實炙,四枚 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黃二兩。若不加大黃,恐不為大柴胡也。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寒熱而厥,兩手無脈,或一手無脈,用綿衣包手者。

桂枝二兩十六銖 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各一兩 杏仁去皮尖及兩仁者,二十四個 大棗四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中,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麻黃附子甘草湯 治三陰表寒厥逆。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益元散【河間,下同】  合三一承氣,治熱深厥深,脈有力者。

滑石白膩好者,六兩 甘草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蜜少許,溫水調下,或無蜜亦可,每日三服。或欲冷飲者,新井泉調下亦得。解利發汗,煎蔥白豆豉湯下,每服水一盞。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取汁七分調,并三四服,以效為度。此藥是寒涼解散熱郁,設病甚不解,多服無害,但有益耳。一名天水散,一名太白散,一名六一散。

黃連解毒湯 治熱厥下后,熱少退而未愈者。

黃連 黃蘗 黃芩 大梔子各五錢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稱五錢,水一茶盞,煎至四分,絞取汁,溫服無時,日三四,以效為度,每一二服效。或腹滿嘔吐,或欲作利者,每服加半夏三枚全用,厚樸二錢銼,茯苓去皮銼,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半盞,

絞汁溫服,名曰半夏黃連解毒湯。或欲急下者,本方加大承氣湯一服,生姜煎,如前法,以利為度;一法為細末,水和如小豆大,溫水下二十丸,治積熱勞咳瀉利,甚良。

雙解散【《活人》】  治厥逆兼內外諸邪者。

益元散 防風通圣散各七兩

右二味,一處相和攪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蔥白五寸,鹽豉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一盞,溫服。

八味順氣散丹溪 治氣厥。

白朮 白茯苓 青皮 白芷 橘紅 臺烏 人參各一兩 甘草五錢

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仍以酒化蘇合香丸間服。

姜附湯仲景 治中寒,身體強直,口噤不語,逆冷。

干姜一兩 附子生,去皮臍,一個

右銼,每服三錢,水煎服。挾氣攻刺,加木香五分。挾氣不仁,加防風一錢。挾濕者加白朮。筋脈牽急,加木瓜。肢節痛,加肉桂二錢。

導痰湯【丹溪,下同】  治痰氣厥逆。

法制硝同萊菔,水煮化,去萊菔,綿濾,令結,入臘月牛膽內風化,稱五錢;或只風化硝亦可。又云一兩 青蒙石二兩,捶碎,焰硝二兩,同入小砂罐內瓦片蓋之,鐵線縛定,鹽泥固濟,曬干火煅紅,候冷取出

右為末,神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一方加蒼朮五錢,滑石一兩,看病冷熱虛實作湯使。

調氣散 合平胃散服,治尸厥。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錢 藿香 甘草炙,各八錢 砂仁四錢

右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平胃散 治證見調氣散下。

蒼朮泔浸五斤 厚樸姜制炒 陳皮各三斤 甘草炒,三十兩

右為末,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個,煎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

四七湯 治痰氣厥逆。

厚樸二兩 茯苓四兩 半夏五兩 紫蘇二兩

右,每服四錢,水一鍾,姜七片,棗一個煎服。

回陽救急湯【《醫鑒》,下同】  治傷寒初起,無頭痛,無身熱,便就惡寒,四肢厥冷,或過于肘膝,或腹痛吐瀉,或口吐白沫冷涎,或戰栗面如刀刮,引衣蜷臥,不渴,脈來沉遲無力,即是直中陰經真寒證,不從陽經傳來者。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半夏 干姜 肉桂 附子 五味子 甘草

右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服。

熨法 治寒邪直入三陰,無頭痛身熱,惡寒腹痛,下利清白,唇青面黑,吐沫口噤,或身痛如被杖,四肢厥冷,上過乎肘,下過乎膝,引衣蜷臥,不渴,脈來沉遲無力,及一切虛寒,并能治之。

蔥細切 麥麩各三升 鹽一斤

右用水和勻,分作二處,炒令極熱,重絹包之,乘熱熨臍,冷更易一包。其蔥包既冷,再用水拌炒熱,依前用之。如大小便不通,亦用此法。

三生飲【《良方》,下同】  治痰厥氣厥。

南星生用,五錢 木香一錢五分 川烏去皮 附子去皮,生用,各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生姜七片,煎至一鍾,不拘時服。有卒中風不省人事者,以蘇合香丸,用生姜自然汁化開擦牙。

追魂湯 治卒厥暴死,及客忤、鬼擊、蜚尸、奄忽氣絕口噤。

麻黃六錢 杏仁去皮尖,五十粒 甘草炙,二錢

右,分作二服,煎至七分,去滓灌之,口噤斡開。若更不下,分病人發左右提搦肩引之,藥下漸蘇。若唇青身冷為入臟,即死;身和汗出即愈。《千金方》有桂。

甘竹瀝湯 治卒中惡,風噎倒悶,口噤不能語;肝厥尸厥,死不識人,閉目,灸針不知痛,風狂,宜服此湯。

甘竹瀝一斗 生姜 防風 甘草炙,各三兩 防己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白朮 細辛 茵芋 秦艽 桂心各一兩 附子一枚,大者,炮

右(口父)咀,以湯漬藥令赤,合竹瀝,煮取四升,分為四服。忌海藻、松菜、桃李、雀肉、生蔥、生菜、豬肉、冷水。

人參湯 治風厥志意不樂,身背疼痛,多驚,善欠噫氣。

人參 川芎 枳殼麩炒 芍藥 防風 細辛 附子炮裂去皮臍 甘草炙 桂心各五錢 桔梗炒 茯神去木 木香各一分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半分,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三建湯 治元陽素虛,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六脈沉微,大小便滑數。凡中風涎潮,不省人事,傷寒陰證,皆可服之。

大川烏 附子 天雄俱炮去皮臍,各三錢

右作一服,用水二鍾,生姜十片,煎至一鍾,不拘時服。自汗加肉桂、浮麥各一錢。氣逆者,加沉香一錢。胃冷者,加丁香、胡椒各五分。

洞陽丹 治陽虛陰盛,手足厥冷,暴吐大下,脈細羸瘦,傷寒陰證,并皆治之。

川烏四兩 天雄并炮去皮,三兩 鍾乳粉 附子炮去皮臍,各二兩 陽起石 朱砂研,各一兩

右為細末,酒煮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溫酒或鹽湯送下。

接真湯 治陰病,手足厥冷,臍腹疼痛,真氣不足,衰憊欲絕。

沉香 丁香各二錢 附子炮去皮臍,四錢 麝香一錢

右銼碎,用水二鍾,生姜七片,棗二枚去核,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四君子湯 治氣虛厥逆。

人參一錢 白朮 茯苓各二錢 甘草六分

右,生姜三片,棗子一枚,水煎,不拘時溫服。加半夏、陳皮,名六君子湯,治氣虛痰厥。

四物湯 治血虛厥逆。

白芍藥 當歸 熟地 川芎各二錢

右,水煎溫服。

木香勻氣散 一名木香調氣散。治氣滯厥逆。

木香 丁香 白檀香 白豆蔻 藿香葉 甘草各八錢 砂仁四錢

右為末,每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一方有沉香。

八味順氣散 治暴厥氣逆身冷者。

四君子湯加青皮 陳皮 白芷 烏藥各等分

右,姜煎服。仍以酒化蘇合香丸兼服,妙。

蘇合香丸 治證見前。凡一切卒暴痰壅氣逆等證,并治之。

白朮 青木香 朱砂 犀角 沉香 麝香 訶子皮 丁香 安息香 蓽澄茄 白檀香 香附各二兩 龍腦 熏陸香 蘇合香各一兩

右為末,用安息香,以酒熬成膏,同前合香油和蜜調,每服旋丸桐子大,取井水溫冷任意,下四丸。老人小兒,酒化下一丸。

六郁湯 解諸郁,治厥逆。

陳皮 半夏 川芎 蒼朮各一錢 赤茯苓 梔子各七分 香附二錢 砂仁 甘草各五分

右姜三片,水煎溫服,隨證加減。

二陳湯 治痰厥。

陳皮二錢 半夏一錢 茯苓八分 甘草四分

右,姜三片,水煎溫服。

補中益氣湯 治濕熱郁于脾土,不能榮于四肢,熱厥。

黃芪 人參 甘草各一錢 當歸 白朮 陳皮 柴胡 升麻各五分。虛甚者升柴各一分,汗多者不用

右水煎,巳午未初時溫服。傷之重者,連進二服。如得微汗即愈。忌多言勞役,靜養一二時辰久,方進美膳以助之。常服去升、柴加黃蘗三分以滋腎水;紅花二分入心養血,多用則破血。

火郁湯 治熱厥。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藥各一錢五分 防風 甘草各一錢

右,蔥白煎服。

當歸龍薈丸 熱厥痰閉于上,火郁于下,用導痰湯吞龍薈丸。

木香一錢 當歸 膽草 山梔 黃連 黃蘗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五錢

右為末,入麝香五分研細,煉蜜丸小豆大,每二三十九,姜湯下。

四磨飲 治諸氣厥逆。

沉香 烏藥 枳實 檳榔

右四味,以白湯共磨服。

星香湯【《易簡》】  治痰厥氣厥,身熱面赤者,宜服之。

南星八錢 木香一錢

右作二貼,水二鍾,生姜十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沉香桂附丸【《寶鑒》】  治中氣虛寒,手足厥冷,腰屈不能伸,喜熱熨稍緩等證。

附子炮去皮臍 川烏炮去皮臍 沉香 肉桂 干姜炮 良姜炮 茴香炒 吳茱萸炮,各一兩

右為末,酢煮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二服。忌生冷。

養正丹 治上盛下虛,眩運厥逆,此藥升降陰陽。

硫黃為末 黑錫熔凈 水銀 朱砂碾,各一兩

右,將錫熔化,入硫黃末,漸入漸攪為末,再入水銀同擂;如硬,再于火上微煅,又擂勻放冷,碾極細末糯米糊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六味回陽飲【《景岳全書》,下同】  治手足厥逆,微陽將脫等證。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 炙甘草一錢 炮干姜 制附子各二三錢 當歸身三錢,泄瀉或動血者代以冬朮 熟地五錢或一兩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

鎮陰煎 治陰虛于下,格陽于上,厥逆等證。

熟地一二兩 炙甘草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肉桂一二錢 制附子五七分或一二三錢 牛膝二錢

水二鍾,速煎服。

四味回陽飲 治手足厥逆,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人參一二兩 制附子二三錢 炙甘草一二錢 炮干姜二三錢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徐徐飲之。

通瘀煎 治血厥。

歸尾三五錢 山楂 香附 紅花炒黃,各二錢 烏藥一二錢 澤瀉 青皮各一錢半 木香七分

水二鍾,煎七分,加酒一二小鍾,食前服。

調氣散【《良方》,下同】  治卒厥。

白豆蔻 丁香 白檀香 木香 藿香葉 甘草炙,各八錢 砂仁四錢

右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調下。

五味子湯 治陰厥脈伏,手足逆冷,脈微欲絕,氣虛之證。

五味子一兩 人參 麥冬 杏仁 陳皮各五錢

右,姜一片,棗一枚,煎服,即生脈散加陳皮、杏仁。

調氣平胃散 治卒暴尸厥,觸犯邪氣,昏運卒倒無所知。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錢 藿香 砂仁各四錢 甘草六錢

右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點沸湯調服。

倉公散 治血厥。

瓜蒂 藜蘆 明礬煅 雄黃等分

右為細末,每用少許,吹入鼻中,得嚏。此藥能起死回生。

白薇湯 治證同上。

白薇 當歸各二錢 人參一錢半 甘草炙,七分

右,水盞半,煎七分,溫服。

返魂湯 治血逆卒厥,并產后血厥昏運,目閉口噤,惟婦人多有此病。

當歸酒洗 川芎 肉桂 干姜炮 赤芍藥 甘草 黑豆炒去殼 紫蘇各等分

右,水盞半煎;或為細末,每服二錢,酒調灌下。

人參固本丸 治煎厥。

人參二兩 天冬 麥冬 生地 熟地各四兩

右為末作丸服。

蒲黃湯 治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蒲黃一兩,炒褐色

清酒十爵,沃之溫服。

人參散 治煎厥氣逆,頭目昏憒,聽不聞,目不明,七氣善怒。

人參 遠志 赤茯苓 防風各二兩 芍藥 麥門冬 陳皮去白 白朮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赤茯苓湯 治薄厥暴怒,怒則傷肝氣逆,胸中不和,甚則嘔血鼽衄也。

赤茯苓 人參 桔梗 陳皮各一兩 芍藥 麥門冬 檳榔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遠志散 治風厥多驚背痛,善噫善欠,志意不樂,身背皆痛。

遠志 人參 細辛 茯苓 黃芪 桂各兩半 菖蒲 熟地黃焙 白朮 防風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吳茱萸加減湯 治厥疝腹中冷痛,積氣上逆,致令陰冷于脂膜。

吳茱萸二兩,洗炒 川烏去皮炮 細辛各三兩 良姜 當歸 干姜炮 官桂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進三服。

升陽泄火湯東垣 治氣虛陷下,四肢厥逆。

羌活 黃芪 蒼朮米泔浸去皮,爆干銼,各一兩 甘草炙 人參 黃芩各七錢 柴胡一兩半 黃連酒制,半兩 升麻八錢 石膏長夏用少許

右(口父)咀,每服稱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大溫服,早飯后、午飯前,間日服。

還魂丹 治尸厥不語。

朱砂 雄黃并水飛 生玳瑁屑 麝香另研 白芥子各二錢半

右同碾如粉,于瓷器中镕安息香,和丸如菉豆大,或沖惡不語,每服五丸,用童便化下。小兒熱風,只服一丸。

二十四味流氣飲 【《和劑》】  治尸厥,破陰絕陽,形靜如死,醫者不知針石,宜此方主之。

陳皮 青皮 炙甘草 厚樸姜制 紫蘇 香附各四兩 大腹皮 丁香皮 檳榔 木香 草果 莪朮炮 桂 藿香各一兩半 人參 麥門冬 白朮 赤茯苓 枳殼炒 石菖蒲 木通 木瓜 白芷 半夏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五錢。

單方

尸厥卒死,不知人者:燒尸場土二三錢,擂細,湯泡灌之即活;如無,以灶心土代之。【何氏方】

尸厥不醒,脈動如故:灶墨彈丸,漿水和飲,仍針百會穴、足大指中指甲側。【《千金方》】

痰厥氣絕,心頭尚溫者:千年石灰一合,水一盞煎滾,去清水,再用一盞煎極滾,澄清灌之,少頃痰下自省。【《集元方》】

熱厥氣痛:元明粉三錢,熱童尿調下。【《集簡方》】

陰證傷寒極冷,厥逆煩躁,腹痛無脈危甚者:舶上硫黃為末,艾湯服三錢,就得睡,汗出而愈。【《本事方》】

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不愈,身熱足寒者:元胡索去皮、金鈴子肉等分為末,每溫酒或白湯下二錢。【《圣惠方》】

痰厥,頭痛如破,厥氣上沖,痰塞胸膈:炮附子三分,金墨四錢,冷水調服方寸匕,當吐即愈。忌豬肉冷水。

腎厥頭痛,《指南》方:用大附子一個,炮熟去皮,生姜五錢,水一升半煎,分三服。

痰厥頭痛: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等分,生碾為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餅丸菉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湯下。【《濟生方》】

嘔逆厥逆,內有寒痰:半夏一升,洗滑焙碾,小麥面一升,水和作彈丸,水煮,初吞四五枚,日三服,稍增至十五枚,旋煮旋吞,覺病減再作。忌羊肉、餳糖。此乃許仁則方也。【《外臺秘要》】

尸厥之病卒死,脈猶動,聽其耳目中如微語聲,股間暖者是也。魘死之病,臥忽不寤,勿以火照,但痛嚙其踵及足拇趾甲際,唾其面即蘇,仍以菖蒲末吹鼻中,桂末納舌下,并以菖蒲根汁灌之。【《肘后方》】

斑豆服涼藥多,手足厥冷,脈微:用干豆炮二錢五分,粉甘草炙一錢五分,水二鍾,煎一鍾服。【龐安常《傷寒論》】

痰厥,頭痛如破者:烏梅肉三十個,鹽三撮,酒三升,煮一升,頓服,取吐即愈。【《肘后方》,下同】

嘔啘厥逆:蘡薁藤煎汁呷之。

風冷氣血閉,手足身體,疼痛冷麻:五靈脂二兩,沒藥一兩,乳香五錢,川烏頭一兩五錢,炮去皮為末,滴水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生姜溫酒磨服。【《衍義》】

卒死尸厥:用白馬前腳夜目二枚、白馬尾十四莖合燒,以苦酒丸如小豆大,白湯灌下二丸,須臾再服即蘇。【《肘后方》】

針灸

《素問》曰: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余也,表里俱當瀉,取之下俞。

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

帝曰: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陽氣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喑;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并而治之,可使全也。寒氣客于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后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靈樞經》曰: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陰也。

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一陽者,一刺陽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足少陰于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厥痹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也,瀉陽補陰經也。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嬰筋之后,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足少陽脈:原作「手少陽」,據《靈樞》寒熱病改。]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于足,皆留之。

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將若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濇,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

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與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熱病頭痛,顳颥目(疒挈),脈痛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針,視有余不足。寒熱痔[寒熱痔:《靈樞》熱病謂:「寒熱痔,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據此,寒熱痔非厥熱病之證,當刪。]。

厥挾脊而痛至頂,頭沉沉然,目(目巟)(目巟)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腘中血絡。

厥,胸滿面腫,唇漯漯然,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

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

厥而腹響響然,多寒氣,腹中谷谷,便溲難,取足太陰。

痿厥,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

黃帝曰:何謂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于臂脛則為四厥,亂于頭則為逆厥,頭重眩仆。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為身寶。氣在于頭者,取諸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輸。氣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后取其陽明少陽之滎輸。

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濇,當是之時,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后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

《甲乙經》曰:頭重目瞑,凄厥寒熱汗不出,陶道主之。

肩髆間急,凄厥惡寒,魄戶主之。

肩痛胸腹滿,凄厥脊背急強,神堂主之。

寒熱凄厥,鼓頷,承漿主之。

寒厥及熱煩心,少氣不足以息,陰濕癢腹痛,不可以食飲,肘攣支滿,喉中焦干渴,魚際主之。

熱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痛腹脹,心尤痛甚,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并取隱白。

陽厥凄凄而寒,少腹堅,頭痛,脛股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嘔,三里主之。

厥四逆喘氣滿,風身汗出而清,髖髀中痛,不可得行,足外皮痛,臨泣主之。

四厥手足悶者,使人久持之,厥熱【一本作逆冷,】脛痛,腹脹,皮痛,善伸,數欠,惡人與木音,振寒,嗌中引外痛,熱病,汗不出,下齒痛,惡寒,目急,喘滿,寒栗,斷口噤僻,不嗜食,內庭主之。

足厥喘逆,足下清至膝,涌泉主之。

尸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隱白及大敦主之。

恍惚尸厥煩痛,中極及仆參主之。

尸厥暴死,金門主之。

《千金方》曰:跗陽,主痿厥,風頭重痛。

《醫學綱目》曰:身熱如火,足冷如水,可灸陽輔穴。又云胻酸冷,絕骨取之。

《醫學入門》曰:尸厥百會一穴美,更針隱白效昭昭。外用筆管吹耳,不針百會,針上星亦同。

《古今醫統》曰:厥逆,灸人中一穴,在鼻下,灸七壯,或針入至齒妙。又膻中一穴,在兩乳間陷中,灸二十壯。

又法:以繩圍臂腕,男左女右,將繩從大椎上度下,至脊中繩頭盡處是穴,灸二十二壯愈。

導引

《保生秘要》曰:手足厥逆,法先念臍,次涌泉處,肋拔上至臍,又從臍處肋拔下至涌泉止,又從左手肋拔過右手,右手肋拔過左手,每次行六遍。

醫案

《儒門事親》曰:一夫病痰厥不知人,牙關緊急,諸藥不能下,候死而已。戴人見之,問侍病者口中曾有涎否?曰:有。戴人先以防風、藜蘆煎湯,調瓜蒂末灌之口中,不能下,乃取長蛤甲磨去刃,以紙裹其尖,灌于右鼻竅中,嘓然下咽有聲,后灌其左竅,亦然。戴人曰:可治矣。良久涎不出,遂以砒石一錢又投之鼻中,忽偃然仰面,似覺有痛,斯須吐噦出膠涎數升頗腥。砒石尋常勿用,以其病大,非如此莫能動。然無瓜蒂亦不可便用,宜消息之。大凡中風涎壅,往往止斷為風,專求風藥,靈寶至寶,誤人多矣。劉河間治風舍風不論,先論二火,故將此法實于火形中。

西華李政之病寒厥,其妻病熱厥,前后十余年。其妻服逍遙散十余劑,終無效。一日命予診之,二人脈皆洪大而無力。政之曰:我手足之寒時時漬以熱湯,漬而不能止;吾婦手足之熱,終日沃以冷水,沃而不能已者,何也?予曰:寒熱之厥也。此皆得之貪飲食,縱嗜欲。遂出《內經》厥論證之。政之喜曰:十年之疑,今而釋然,縱不服藥,愈過半矣。予曰:熱厥者寒在上也,寒厥者熱在上也。寒在上者,以溫劑補肺金;熱在上者,以涼劑清心火。分取二藥,令服之不輟。不旬月,政之詣門謝曰:寒熱厥者皆愈矣。

《醫宗必讀》曰:社友韓茂遠傷寒九日以來,口不能言,目不能視,體不能動,四肢俱冷,眾皆曰陰證。比余診之,六脈皆無,以手按腹,兩手護之,眉皺作楚,按其趺陽,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也。欲與大承氣湯,病家惶懼不敢進。余曰:吾郡能辨是證者,惟施笠澤耳。延至診之,與余言若合符節。遂下之,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體能動矣。彼按手不及足者,何以救此垂絕之證耶?

給諫晏懷泉夫人,先患胸腹痛,次日卒然運倒,手足厥逆。時有醫者以牛黃丸磨就將服之。余診之,六脈皆伏,惟氣口稍動,此食滿胸中。陰陽痞隔,升降不通,故脈伏而氣口獨見也。取陳皮、砂仁各一兩,姜八錢,鹽三錢,煎湯以指探吐,得宿食五六碗,六脈盡見矣。左關弦大,胸腹痛甚,知為大怒所傷也,以木香、青皮、橘紅、白朮、香附,煎成與服,兩劑痛止。更以四君子加木香、烏藥,調理十余日方瘥。此食中兼氣中。

吳門周復庵年及五旬,荒于酒色,忽然頭痛發熱,醫以羌活湯散之,汗出不止,昏運不醒。余與之灸關元十壯而醒,以四君子加姜、桂日服三劑,至三日少康。又因分析家產,勞而且怒,復發厥。余用好參一兩,熟附二錢,煨姜十片,煎服稍醒,但一轉側即厥。一日之間,計厥七次,服參三兩。至明日以羊肉羹糯米粥與之,尚厥二三次。至五日而厥定。向余泣曰:已蒙再生,不知有全愈之日否?余曰:脈有根蒂,但元氣虛極,非三載調攝不能康也。幸其恪信余言,遵守用藥,兩月之間服參四斤,三年之內進劑六百貼,丸藥七十余斤,方得步履如初。親友眾多,議論雜出,若非病人任之專,或久而見疑,服藥少怠,未有獲生者也。

《薛氏醫案》曰:一男子食少胸滿,手足逆冷,畏寒發熱,吐痰,飲食時欲作嘔,自用清氣化痰及二陳、枳實之類,胸腹膨脹,嘔吐痰食,小便淋漓。又用四苓、連、蘗、知母、車前,小便不利,諸病益甚。余曰:此脾胃虛寒無火之證,故食入不消而反出。遂用八味丸補火以生土,用補中益氣加生姜、桂培養中宮,發陽氣,尋愈。

大司馬王浚川嘔吐宿滯,臍腹痛甚,手足俱冷,脈微細,用附子理中丸一服益甚。脈浮大,按之而細,用參附湯一劑頓愈。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亭| 丰镇市| 余姚市| 新丰县| 姜堰市| 嘉黎县| 邳州市| 金塔县| 渑池县| 梅河口市| 白水县| 肥东县| 乌鲁木齐县| 富蕴县| 武宁县| 弥渡县| 麦盖提县| 新建县| 高阳县| 锡林郭勒盟| 大新县| 永平县| 若尔盖县| 临泽县| 沙坪坝区| 巴塘县| 略阳县| 民权县| 容城县| 榕江县| 尤溪县| 银川市| 军事| 萝北县| 宁夏| 石泉县| 喀喇沁旗| 留坝县| 蚌埠市| 曲松县| 扶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