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 厥門
  • (清)陳夢雷
  • 13482字
  • 2015-12-18 10:20:52

黃帝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注 萬物收藏閉塞而成冬也,陽氣收藏,故勿煩擾以泄陽氣。早臥晚起,順養閉藏之氣,必待日光避寒邪也。若伏若匿,使志無外也。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神氣內藏也。去寒就溫,養標陽也,無泄皮膚之陽而使急奪其根氣也。凡此應冬氣者,所以養藏氣之道,逆冬藏之氣則傷腎,至春為痿厥之病,因奉生者少故也。蓋肝木生于冬,水主春生之氣而養筋,筋失其養則為痿,生氣下逆則為厥。】

厥論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

【注 氣逆則亂,故忽為眩仆,卒不知人,此名為厥,與中風不同。有寒熱者,有陰有陽也。陰陽二氣皆從下而上,是以寒厥熱厥之因,由陰陽之氣衰于下也。】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于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注 陽氣勝則陰氣虛而陽往乘之,故熱厥起于足下也。】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陰氣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注 足三陰之血氣,起于五指內側之端,集于膝下者,三陰交于踝上也;聚于膝上者,三陰經脈皆循內股而上。故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于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于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注 宗筋根起于胞中,內連于腎臟。陰陽二氣生于胃腑,輸于太陰,藏于腎臟。太陰陽明合聚于宗筋者,中焦之太陰陽明與下焦之少陰太陽,中下相合而會合于前陰之間。當秋冬之時,陽氣收藏,陰氣外盛,此寒厥入者,因恃其質壯,過于作勞則下氣上爭,不復藏于下矣,陽氣上出則陰臟之精氣亦溢于下矣。邪氣者,謂陰臟水寒之邪。夫陽氣藏于陰臟,精陽外出則陰寒之邪因從之而上,故中焦所生之陽亦衰,不能滲營于經絡。中下之氣不能互相資生,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于四肢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薄,熱盛于中,故熱遍于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注 衛氣者水谷之悍氣。酒亦水谷悍熱之液,故從衛氣先行于皮膚,而充于絡脈,是不從脾氣而行于經脈,故絡脈滿而經脈虛也。不從脾氣通調于經脈,則陰氣虛矣。悍熱之氣,反從外而內,則陽氣入矣。陽明乃燥熱之腑,借太陰中見之陰化,陰氣虛而陽熱之氣內入則胃氣不和,而所生之精氣竭,不能營于四肢矣。飲酒數醉,酒氣聚于脾中,若飽以入房,則谷氣留于胃中,脾臟不能轉輸其精液,而谷氣聚而不得散,酒氣與谷氣交相侵薄,則熱盛于中矣。中土之熱灌于四旁,故熱遍于身。入胃之飲食,不能游溢精氣,下輸膀胱,故內熱而溺赤。夫腎為水臟,受水谷之精而藏之。酒氣熱盛而慓悍,則腎臟之精氣日衰,陰氣衰于下,而陽氣獨勝于中,故手足為之熱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于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于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注 暴不知人,卒然昏憒或仆撲也。半日氣周之半,一日氣行之周。陰氣盛于上,謂中焦之陽氣損,陰氣獨盛于上也。陰盛于上則下焦之陽氣亦虛,陽虛于下是以腹脹滿也。下氣謂下焦之元陽,邪氣腎臟水寒之邪也。陽氣盛于上,謂陰氣虛而陽氣獨勝也。陽盛于上則下氣重上,下氣上乘則寒邪隨之而上逆,逆則陽氣亂于上而卒不知人。】

帝曰:善。愿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

【注 足太陽之厥逆于上則為首腫頭痛,厥逆于下則為足不能行,皆太陽之脈病也。神氣昏亂,則為眩仆,太陽為諸陽主氣也。】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注 癲狂、走呼、妄言妄見,陽明之脈病也。經氣厥逆故腹滿,胃不和則不得臥。陽明乃燥熱之經,其經氣上出于面,故面赤而熱。】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不可以運。

【注 逆則暴聾、頰腫、脅痛、足胻不可以運行。】

太陰之厥,則腹滿(月真)脹,后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注 厥則腹滿(月真)脹。食飲入胃,脾為轉輸,逆氣在脾,故后便不利。脾不轉運則胃亦不和,是以食則嘔而不得臥。】

少陰之厥,則口干溺赤,腹滿心痛。

【注 經脈厥逆,而陰液不能上資,是以口干心痛。肺經不能通調于下,故溺赤。水火陰陽之氣,上下不交,故腹滿也。】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

【注 厥則少腹腫痛而腹脹,涇溲不利,陰縮而腫。肝主筋,膝者筋之會。經脈厥逆,不能濡養筋骨,故好臥而屈膝。厥陰木火主氣,榮俞厥逆,故胻內腫熱也。】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注 此厥在經脈,故當隨經以治之。如經氣盛者,用針瀉而疏之;經氣虛者,以針補之;不盛不虛,即于本經以和調之,名曰經刺。】

太陰厥逆,胻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注 中土之氣,主溉四旁。足太陰氣厥,故胻為之急攣。脾氣逆而不能轉輸其精氣,是以心氣虛而痛引于腹也。此是主脾所生之病,故當治主病之脾氣焉。】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注 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陰氣厥以致中焦虛滿,而變為嘔逆。上下水火之氣不變,故下泄清冷也。】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

【注 攣者,肝主筋也。腰者,肝之表也。虛滿者,食氣不能散精于肝也。前閉者,肝主疏泄也。肝主語,譫語者肝氣郁也。】

三陰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注 三陰俱逆,是陰與陽別矣。不得前后者,陰關于下也。諸陽之氣皆生于陰,三陰俱逆則生氣絕滅,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矣。】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注 太陽之氣厥逆,故僵仆。陽氣上逆則嘔血,陽熱在上則衄血。】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

【注 少陽主樞,是以少陽氣厥而機關為之不利。頸項乃三陽、陽維之會,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故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轉行,項不可以回顧。】

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注 少陽相火主氣,火逆于內,故發為腸癰。腸癰不可治者,謂病在氣分而癰腫在內,非針刺之可能治也。若發驚者,其毒氣干臟,故死。】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注 陽明氣厥則喘,上逆則咳。陽明主肌肉,故厥則身熱。陽明乃悍熱之氣,厥氣上逆,則迫血妄行,故嘔血。】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

【注 手太陰肺主氣,逆故虛滿而咳;不能通布水津,故善嘔沫。是主肺所生之病,故治主病之肺氣。】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注 手心主者,手厥陰胞絡之氣也。手少陰者,心臟之氣也。胞絡為君主之相火,二火并逆,將自焚矣,故為死不可治。】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注 手太陽所生病者,耳聾。小腸主液,故逆則泣出而不能營養經脈也,故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蓋腰項乃脈絡經俞之大會也。】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痓,治主病者。

【注 手陽明者,肺之腑也。手少陽者,手厥陰三焦也。陽明主嗌,肺主喉,兼三焦之火氣并逆,是以發喉痹而嗌腫。陽明乃燥熱之經,三焦屬龍雷之火,火熱并逆,故發痓。】

奇病論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歧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注 此下受之寒,上逆于巔頂,故名曰厥逆。】

大奇論

二陰急為癇厥。

【注 二陰,少陰也。癇厥者,昏迷仆撲不知人。此水氣乘心,是以二陰脈急。】

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注 如喘者,脈來滑急也。此痰水上壅,故脈來急滑,名曰暴厥。暴厥者,一時昏厥而不能與人言。】

脈解篇

太陽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注 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入中之氣不足,則陰虛而為喑矣。陽盛于外,內奪其所藏之氣,則腎虛矣。陽受氣于四末,陽盛已衰,故四肢不收而為痱。腎氣不足則為喑,以致少陰之氣不至,則手足厥冷矣。】

調經論

志有余,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

【注 腎者胃之關也,不利則聚水而為腹脹飧泄矣。腎為生氣之原,故不足則厥逆而冷。】

絡之與孫脈,俱輸于經,血與氣并,則為實焉。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注 夫絡脈之血氣,孫絡之血氣,俱輸于經,是血與氣共并于血分,則為實也。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逆,逆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生氣通天論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

【注 煩勞則傷陽氣,夏時陽浮于外,故益虛而煎厥。】

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注 怒則氣上,血隨氣行,氣血并逆,故令迫厥。】

陰陽別論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疒肙)。

【注 三陽者太陽也,太陽主表。邪之中人始于皮毛,邪正相搏,發為寒熱之病矣。太陽主開,病則開闔不得,邪氣逆于肉理,乃生癰腫。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筋傷則為痿,氣傷則為厥也。】

脈要精微論

厥成為巔疾。

【注 厥者,氣上逆也。氣惟上逆,則變為巔頂之病。】

通評虛實論

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注 黃疸者,濕熱內郁而色病見于外。暴痛者五臟中之氣不平,卒然而為痛也。巔疾厥狂,陰陽偏勝之為病也。此皆陰陽五行之氣久逆不和之所生也。】

陽明脈解篇

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注 厥氣上逆于肺則喘,逆于心則驚。經言陽氣入陰,陰陽相薄則恐,如人將捕之。蓋陽明之熱上逆于少陰,陰陽相薄則恐而惡人也。】

評熱病論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

【注 風為陽邪,開發肌腠,津液外泄,風熱留之,故身熱。風熱不去,則傷動其腎氣而上逆,逆于上則心煩,乘于脾土則中滿。病名曰風厥,謂因風邪而使腎氣之厥逆也。】

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里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飲之以湯。

【注 太陽之氣主表,風為陽邪,傷人陽氣,兩陽相搏則為病熱。少陰與太陽相為表里,陽熱在上則陰氣從之而為厥逆矣。刺表以瀉風熱之陽邪,刺里以下少陰之逆氣,飲之以湯以助水津之汗。】

繆刺論

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注 百脈皆始于足少陰腎,生于足陽明胃,輸于足太陰脾,主于手少陰心,朝于手太陰肺,是以五脈之氣皆會于耳中。絡左角者,肝主血而居左,其氣直上于巔頂也。五絡俱竭則榮衛不行,故令人身脈振振而形無知也,名曰尸厥。蓋人所以生動者,借氣昫而血濡,血氣不行則其形若尸矣。刺足大指,足太陰之隱白,刺足心,足少陰之涌泉;刺足中指,足陽明之厲兌;刺手大指,手太陰之少商;刺手心主,手少陰之神門。使血氣疏通,其厥立已。如不已,用竹管吹其兩耳以通宗脈之氣,鬄其左角之發以通榮血,飲以美酒以通衛氣。】

氣交變大論

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陰厥。

【注 諸丙之歲,水運太過,陰氣寒甚,故厥逆于上。】

五常政大論

金不及曰從革。從革之紀,是謂折收。其氣揚,其用躁切,其動鏗禁瞀厥。

【注 金運不及,則收政乃折。瞀,肺是動病也。厥,氣上逆也。】

少陽司天,厥逆。

【注 土位中央,中鬲不通,則上下厥逆也。】

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厥逆。

【注 陽氣不起,則手足為之厥逆。】

六元正紀大論

水郁之發,民善厥逆。

【注 厥逆者,陽氣下藏,中氣塞也。】

至真要大論

陽明在泉,主勝則寒厥于腸,上沖胸中,甚則喘,不能久立

【注 寒厥于腸,上沖胸中,甚則喘者,寒氣逆乘陽明之大腸,而上及于胸中之肺臟也。】

太陽之勝,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

【注 厥逆而入于胃者,水侮土也。胃絡上通于心,故心痛。】

太陽之復,厥氣上行。

【注 此郁寒之氣上行,而復歲半以前之氣也。】

諸厥固泄,皆屬于下。

【注 在上之陽氣下逆,則為厥冷。】

少陰在泉,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

【注 厥氣上行者,乃寒水之主氣,上乘于在泉之君火也】

方盛衰論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問曰:有余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氣上不下,頭痛巔疾。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征,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

【注 陽從左者,謂春夏之氣從左而行于右,陰從右者,謂秋冬之氣從右而行于左。老者之氣從上而下,猶秋氣之從上而方衰于下;少者之氣從下而上,猶春氣之從下而方盛于上。是以春夏之氣歸于陽之從左而右,氣之順也,故為生氣;歸于秋冬之從右而左,氣之逆也,故為死氣。反之,謂秋冬之氣歸于陰之從右而左為生,歸于春夏之從左而右為逆。是以氣之無論多少,逆者皆為厥也。一謂一陰之氣。一上不下,寒厥到膝者,陰氣上行秋冬之令也。故老者為順,少者為逆。氣謂一陽之氣,氣上不下,頭痛巔疾者,陽氣自下而直上于巔頂也。不明天地人參合之道,求陽而不得其氣,求陰而不能審其微,則隔絕而無征驗矣。少氣之厥,氣虛而上逆也。】

解精微論

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并于上,陰氣并于下。陽并于上則火獨光也;陰并于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

【注 腎精不上貫于目,故目無見。并者,諸陽合并于上,諸陰合并于下也。心乃陽中之太陽而為五臟之專精,故陽并于上不得陰氣以和之,則火獨光于上。腎為水臟,受藏五臟之精,陰脈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陰并于下,不得陽氣以和之則足寒,足寒則臟寒生滿病也。一水謂太陽之水,五火謂五臟之陽氣,是以陰陽厥逆則目眥盲。眥者,謂太陽之兩睛明,以應天之日月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心脈微濇為維厥。

【注 維,四維也。心為陽中之太陽,故手足厥冷也。】

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

【注 腎為生氣之原,正氣虛寒則為沉厥,氣虛反逆故為奔豚。】

本神篇

腎氣虛則厥。

【注 腎為生氣之原,故虛則厥。】

經脈篇

肺手太陰之脈,是動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臑臂內前廉痛厥。

【注 交兩手而瞀,乃腎氣厥逆所致。臑臂痛厥,經脈所循之部分為病也。】

心手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臑臂內后廉痛厥。

【注 臑臂,掌中心脈所循之部分。】

膀胱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

【注 此病在太陽之氣也。】

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而無所見,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痿厥。

【注 少陰之上,君火主之,少陰是動為病則上下之氣不交,故饑不欲食,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于下則善恐;不足于上,心惕惕如人將捕之。少陰屬腎,腎上連肺,而腎為生氣之原,面如漆柴者,少陰之氣不升也。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者,少陰之生氣不上交于肺,而肺氣上逆也。坐而欲起者,躁動之象,少陰之氣厥于下而欲上也。骨之精為瞳子,目(目巟)(目巟)無所見者,精氣不升也。此少陰腎臟之生氣厥逆于下,而為此諸病,故為骨厥也。】

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注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少陽之氣不升也。少陽主初陽之生氣,故膽氣升,十一臟腑之氣皆升。少陽之動氣為病,則厥逆而不升,故甚則面有微塵,體無膏澤。少陽相火主氣,足下反熱者,火逆于下也,是為陽氣厥逆之所致也。】

五亂篇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于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于臂脛則為四厥,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注 清濁相干者,循脈之營衛與行陰行陽之營衛相干,是以亂于胸,及亂于臂胻頭而為厥逆諸病。】

逆順肥瘦篇

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岐伯曰: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于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于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后屬而別;其下者,并于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注 人之血氣,充膚熱肉,淡滲皮毛,而肌肉充滿。若怯然少氣,則水道不行而形氣消索矣。夫五臟六腑之氣,皆稟于沖脈,而行其上者,出于頏顙,滲諸陽,灌諸陰;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下出于氣街。此五臟六腑之血氣,皆從沖脈而滲灌于脈外皮膚之間,應水隨氣而運行于天表也。夫少陰主先天之水火,水火者精氣也,沖脈并少陰之經,滲三陰,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是少陰之精氣,又從沖脈而運行出入于經脈皮膚之外者也。故別絡結,則少陰之氣不能行于跗上,而跗上不動矣。不動者,乃少陰之氣厥于內,故厥則寒矣。】

五色篇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別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注 地,地閣也。風乃天氣,故常候于闕庭。寒濕者地氣,故候在地部。風乃陽邪,故其色薄澤。寒濕者陰邪,故其色沖濁。】

衛氣篇

下虛則厥。

【注 下虛者,虛之在本也。】

百病始生篇

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注 積之始生,得寒而生。清濕之邪,厥逆于下而成積也。】

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濇。

【注 邪氣厥逆于下,則足脛悗而不得疏利矣,悗則生寒,寒則血脈凝濇。】

刺節真邪篇

厥在于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注 厥在足者,少陰之氣厥也。寒氣厥逆于下,是以宗氣不能下行,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通之,謂下焦之精氣,乃陰陽水火,得火熱而后能溫其水寒。】

扁鵲難經

厥逆

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脈沉細而微者,死也。

金匱要略【漢 張機】

厥逆

臟腑篇曰: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腹滿篇曰: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水氣篇曰:寸口脈遲而濇,遲則為寒,濇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嘔吐篇曰: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下利篇曰:夫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于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中藏經【漢 華佗】

陽厥論

驟風暴熱,云物飛揚,晨晦暮晴,夜炎晝冷,應寒不寒,當雨不雨,水竭土壞,時歲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陽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聾目盲,咽干口焦,喉舌生瘡,鼻流清涕,頰赤心煩,頭昏腦重,雙睛似火,一身如燒,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棄衣奔走,狂言妄語,不辨親疏,發躁無度,飲水不休,胸膈膨脹,腹脅滿悶,背疽肉爛,煩潰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腸,驟腫暴滿,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處,此人之陽厥也。陽厥之脈,舉按有力者生,絕者死。

陰厥論

飛霜走雹,朝昏暮靄,云雨飄飖,風露寒冷,當熱不熱,未寒而寒,時氣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壞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陰厥也。暴啞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攣,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滿痛,頭頷搖鼓,腰腳沉重,語言蹇濇,上吐下瀉,左右不仁,大小便滑,吞吐酸淥,悲憂慘戚,喜怒無常者,此人之陰厥也。陰厥之脈,舉指弱按指大者生,舉按俱絕者死。一身悉冷,額汗自出者,亦死。陰厥之病,過三日勿治。

論陰陽否格

陽氣上而不下曰否。陰氣下而不上亦曰否。陽氣下而不上曰格,陰氣上而不下亦曰格。否格者,謂陰陽不相從也。陽奔于上則燔,脾肺生其疸也,其色黃赤,皆起于陽極也;陰走于下則冰,腎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發于陰極也。疸為黃疸也,厥為寒厥也,由陰陽否格不通而生焉。陽燔則治以水,陰厥則助以火,乃陰陽相濟之道耳。

當灸不灸成厥逆

夫病有宜灸者,蓋灸則起陰通陽。當灸而不灸,則使人冷氣重凝,陰毒內聚,厥氣上沖,分墜不散,以致消滅。

死脈

病四逆者,其脈浮大而短者死。

病厥逆,呼之不應,脈絕者死。

病脹滿四逆,脈長者死。

病厥逆汗出,脈虛而緩者死。

脈經【晉 王叔和】

脈法

肝膽俱虛: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虛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見,少氣不能言,時時自驚。

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入里,乃陽乘陰也。其證身涼四肢厥惡熱,是外陰而內陽也;但寒不熱不渴者,是內外皆陰也。仲景云: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口傷爛赤,因發汗得之。

活人書【宋 朱肱】

論陰陽寒熱

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暑之變也。假令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其脈沉而滑者,皆陽證也。輕者白虎湯,甚者承氣湯。

傷寒失下,血氣不通,令四肢逆冷,此是伏熱深,故厥亦深,速用大承氣加分劑下之,汗出立差,仲景所謂厥應下之者此也。

熱厥與陰厥自不同。熱厥者,微厥即發熱。若陰厥即不發熱,四肢逆冷惡寒,脈沉而細,大小便滑泄。

手足逆冷,此名厥也。厥者逆也,陰陽不相順接,手足逆冷也。陽氣衰,陰氣盛,陰勝于陽,故陽脈為之逆,不通于手足,所以逆冷也。傷寒熱多厥少者,其病當愈;厥多熱少者,其病為進。然有冷厥有熱厥,當仔細辨認。

冷厥者,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脈沉微而不數,足多攣,臥而惡寒,或自引衣蓋覆,不飲水,或下利清谷,或清便自調,或小便數,外證多惺惺而靜。脈雖沉實,按之遲而弱者,知其冷厥也。四逆湯、理中湯、通脈四逆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茱萸生姜湯、白通加豬膽汁湯,皆可選用也。

熱厥者,初中病必身熱頭痛外,別有陽證,至二三日乃至四五日方發厥。兼熱厥者,厥至半日卻身熱,蓋熱氣深則方能發厥,須在二三日后也。若微厥即發熱者,熱微故也,其脈雖沉伏,按之而滑,為里有熱,其人或畏熱,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證多昏憒者,知其熱厥也,白虎、承氣隨證用之。仲景云: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又有下證悉具而見四逆者,是失下后血氣不通,四肢便厥。醫人不識,卻疑是陰厥,復進熱藥,禍如反掌。大抵熱厥須脈沉伏而滑,頭上有汗,其手雖冷,時復指爪溫,須便用承氣湯下之,不可拘忌也。

諸手足逆冷,皆屬厥陰,不可下,不可汗。然有須下、有須汗證者,謂手足雖逆冷,時有溫,時手足掌心必暖,非正厥逆也,當消息之。

若病人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而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者,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綿衣包手足令溫暖,急服五味子湯,或兼與麻黃細辛甘草湯之類服之,晬時必大汗而解矣。

邪氣結在胸中,亦能令人手足厥,但認脈乍結者是也。臟厥為難治。

問仲景少陰四逆湯,又有四逆散,何也?答曰:大抵少陰病不可便用熱藥。且如少陰病亦有表熱者,仲景謂之晚發熱,用麻黃細辛之類以發汗,終不成少陰證便不得發汗耶?今少陰病四肢冷,亦有內熱者,仲景用四逆散是也。四逆湯用附子、干姜,而四逆散主四逆,而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已上病皆熱證耳。

河間六書【金 劉完素】

厥逆

氣逆沖上,火氣炎上故也。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陰水主于清凈,故病寒則四肢逆冷,而禁止堅固,舒卷不便利,故冬脈沉短以敦,病之象也。或病寒尚微而未至于厥逆者,不可反以為熱,或熱甚而成陽厥者,不可反以為寒。然陰厥者,原病脈候皆為陰證,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全無陽證。其陽厥者,原病脈證皆為陽證,熱極而反厥,時復反溫,雖厥而亦煩渴譫妄,身熱而脈數。若陽厥極深而至于身冷反見陰脈微欲絕者,止為熱極而欲死。俗皆妄謂變成陰病,且曰陰陽寒熱反變而不可測,仍取陽主于生、陰主于死之說,急以火艾熱藥溫其表里,助其陽氣,十無一生。俗因以為必死之證,致使舉世大懼陰證,而疑似陰者,急以溫之,唯恐救之不及而反招暴禍,豈知熱病之將死者,鮮有逃于此證也!殊不知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陰陽以平為和,而偏為疾。萬物皆以負陰抱陽而生,故孤陰不長,獨陽不成。陽氣極盛而陰氣極衰,則陽氣怫郁,陰陽偏傾而不能宣行,則陽氣畜聚于內,而不能營運于四肢,則手足厥冷,謂之陽厥。故仲景曰:熱深則厥亦深,熱微則厥亦微。又曰:厥當下之,下后厥愈,為里熱已除。故病熱甚則厥,又以失下則熱甚而反為陰證,非反變為寒病爾。夫病之傳變者,謂中外上下經絡臟腑部分而傳變為病之邪氣,非寒熱陰陽之反變也。法曰:陰陽平則和,偏則病。假令陽實陰虛為病熱,若果變而為寒,則比之熱氣退去寒欲生時,陰陽平而當愈,豈能反變之為寒病歟?雖瘧論言陰勝則寒,陽勝則熱者,謂里氣與邪熱并之于表則為陽勝而發熱,表氣與邪熱并之于里則為陰勝而寒栗。由表氣虛而里氣熱,亢則害,承乃制,故反戰栗。大抵本熱,非寒病也。或傷寒病寒熱往來者,由邪熱在表而淺,邪惡其正,故惡寒;邪熱在里而深,邪甚無畏,物惡其極,故不惡寒而反惡熱;表里進退不已,故為寒熱往來。此氣不并于表里,故異于瘧而寒熱微,皆熱傳于表里之陰陽,而非病氣寒熱之陰陽反變也。或病熱而寒攻過極,陽氣損虛,陰氣暴甚而反為寒者,因藥過度而致之,非自然寒熱之反變也。夫六氣變亂而為病者,乃相兼而同為病。風熱燥同,多兼化也;寒濕性同,多兼化也。性異而兼化者鮮矣。或制甚而兼化者,乃虛象。如火熱甚而水化制之,反為戰栗者,大抵熱甚而非寒氣,故渴為熱在里,而寒戰反渴引飲也。又如以火煉金,熱極而反化為水,雖化為水,止為熱極而為金汁也。或燥熱太甚而腸胃郁結,飲冷過多而痞隔不通,留飲不能傳化浸潤而寒極畜于胃中,燥熱太甚,郁于胸腹,而(月真)脹滿煩渴不已,反令胃膈冷痛,嘔噦漿水,而水漿難下。欲止其渴而強飲于水,則滿痛嘔噦轉甚,而渴亦不已。不強飲之,則煩渴不可以忍,令人煩寃悶絕,但欲死。若誤治之即死,不治亦為難已。每用大承氣湯熱服下咽,而腸胃郁結痞膈即得宣通,而留飲傳化浸潤,則寒濕散去,腸胃之外,得其潤澤,熱退而煩渴滿痛嘔噦遂止,須臾得利而已矣。然而病諸氣者,必有所因。病本熱而變為寒者,實亦鮮矣。大凡陽實,則脈當實數而身熱煩渴,熱甚則為陽厥。至極則身冷脈微而似陰證,以至脈絕而死。故陽病見陰脈者死,謂其脈近乎絕也。病雖熱甚而不已,則必須厥冷而脈微,以至身冷脈絕而死。或病本熱勢太甚,或按法治之不已者,或失其寒藥調治,或因失下,或誤服熱藥,或誤熨烙熏灸,以使熱極而為陽厥者,以承氣湯之類寒藥下之,熱退而寒得宣通,則厥愈矣。慎不可用銀粉、巴豆性熱大毒丸藥下之,而反耗陰氣,而衰竭津液,使燥熱轉甚,而為懊憹喘滿,結胸腹痛,下利不止,血溢血泄,或為淋閉發黃,驚狂譫妄,諸熱變證,不可勝舉。由此為破癥瘕堅積之藥,非下熱養陰之藥也。古人謂治傷寒熱病,若用銀粉、巴豆之類丸藥下之,則如刀劍刃人也。及嘗有陽厥而尚不下,以至身冷脈微而似陰證,反誤以熱藥投之,病勢轉甚,身冷脈微而欲絕,唯心胸微暖,昏冒不知人事而不能言,主病者或欲以暖藥急救其陽,恐陽氣絕而死也。不知此因熱極失下,反又溫補而致之。若又以熱藥助其陽氣,則陰氣暴絕,陽氣亦竭而死,陽氣何由生也?或曰:何不急下之?答曰:此陽勝伐陰而陰欲先絕,則陽亦將竭,于此時而下之,則陰陽俱絕而立死,不救亦死。但及于期則緩而救之,則當以寒藥養陰退陽,但不令轉瀉,若得陰氣漸生,則可救也。宜用涼膈一服,則陰氣可以漸生。何以知之?蓋以候其心胸溫暖漸多,而脈漸生爾。終日三服,其脈主至沉數而實,身表復暖而唯厥逆,與水善飲,有時應人之問,譫妄而舌強難言,方以調胃承氣湯下之,或獲汗而愈。所謂寒藥反能生脈而令身暖者,由陽實陰虛,欲至于死,身冷脈微,今以寒藥養陰退陽,而復不至于死故也。大凡治病必先明其標本,標為上首,本乃根元。故經言先病為本,后病為標,標本相傳,先以治其急者。又言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故病氣為本,受病經絡臟腑為標。夫標本微甚,治之逆從,不可不通也。故經言知逆與從,正行無間。明知標本,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陰陽之逆從,標本之謂道也。斯其理歟!

一陽一陰,病發驚駭、背痛、噫欠,名風厥。蓋胃土肝木,為木克土,風勝濕,不制腎水,故令上逆,遠志散主之。

明理論【金 成無己】

厥逆

傷寒四逆,何以明之?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溫者是也。積涼成寒,積溫成熱,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傷寒始者邪在皮膚,當太陽陽明受邪之時則一身手足盡熱,當少陰太陰受邪之時則手足自溫,是表邪漸緩而欲傳里也。經曰:傷寒四五日,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是太陽之受邪,傳之少陽也。傷寒脈浮,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是少陽邪傳于太陰也。是知邪氣在半表半里,則手足不熱而自溫也。至于邪傳少陰,為里證已深,雖未至厥而手足又加之不溫,是四逆也。若至厥陰,則手足厥冷矣。經曰: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用柴胡、枳實、芍藥、甘草四者,皆是寒冷之物,而專主四逆之疾,是知四逆非虛寒之證也。又有四逆諸湯,亦治四逆手足寒,方用干姜、附子熱藥者,厥有旨哉!若手足自熱而至溫,從四逆而至厥者,傳經之邪也,四逆散主之。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溫者,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可用四逆湯溫之。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四逆與厥相近而非也。經曰:諸四逆厥者不可下,是四逆與厥有異也。吐利煩躁見四逆者死,是惡見其四逆也。診視之間,熟詳究之!

傷寒厥者,何以明之?厥者冷也,甚于四逆也。經曰: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謂陽氣內陷,熱氣逆伏,而手足為之冷也。經曰: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是知內陷者,手足為厥矣。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亦是言發動其熱也。先熱而后厥者,熱伏于內也;先厥而后熱者,陰退而陽氣得復也。若始得之便厥者,則是陽氣不足而陰氣勝也。大抵厥逆為陰所主,寒者多矣,而又有進退之別。經曰: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自愈。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病至厥陰,傳經盡也。當是之時,陽氣勝陰,厥少熱多,其病則愈。若或陰氣反勝,陽不得復,厥多熱少,其病則逆。厥為陰氣至,熱為陽氣復也。至于下利,則曰先厥后發熱,而利必自止,見厥復利。厥者復為熱,為陽氣得復而利必自止。熱者便為厥,是陰氣還勝也,故復下利矣。諸陽受氣于胸中,邪氣客于胸中,郁郁留結,則陽氣不得敷布而手足為之厥。經曰: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病在胸中當吐之者是矣。厥為陰之盛也,若更加之惡寒而蜷者,陰氣盛極難制。經曰: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是厥冷之逆者,神丹其能生乎?

儒門事親【元 張從政】

論厥逆近世差元說

厥之為狀,手足及膝下或寒或熱也。舉世傳腳氣乃寒濕之病,豈知《內經》中無腳氣之說。王太仆亦云:本無腳氣,后世《廣飾方論》而立此名。古方謂厥者,即今所謂腳氣也。然厥當分二種,次分五臟。所謂二種者,有寒厥,又有熱厥。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熱厥為手足熱也,寒厥為手足寒也。陽經起于足指之表,陰經起于足心之下。陽氣勝,足下熱,陰氣勝,足下寒。又曰:陽主外而厥在內,陰主內而厥在外。若此者,陰陽之氣逆而上行故也。夫春夏則陽多陰少,秋冬則陰壯陽衰。人或恃賴壯勇,縱情嗜欲,于秋冬之時,則陽奪于內,精氣下溢,邪氣上行,陽氣既衰,真精又竭,陽不榮養,陰氣獨行,故手足寒發為寒厥也。人或醉飽入房,氣聚于脾胃,主行津液,陰氣虛,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四肢不榮,酒氣與谷氣相薄,則內熱而溺赤,氣壯而慓悍,腎氣既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熱發而為熱厥也。厥亦有令人腹暴滿不知人者,或一二日稍知人者,或卒然悶亂無知覺者,皆因邪氣亂,陽氣逆,是少陰腎脈不至也。腎氣微少,精血奔逸,使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助,令身不仁。又五絡皆會于耳中,五絡俱絕,則令人身脈皆動,而形體皆無所知,其狀如尸,故曰尸厥。有涎如曳鋸,聲在喉咽中為痰厥。手足搐搦者為風厥。因醉而得之為酒厥。暴怒而得之為氣厥。骨痛爪枯為骨厥。兩足指攣急,屈伸不得,爪甲枯結為臂厥。身強直如椽者為肝厥。喘而惋者,狂走攀登,為陽明厥。皆氣逆之所為也。

為你推薦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鉚釘 6.5萬讀過
成何體統全2冊(熱播動漫《成何體統》原著)
會員

超人氣作家七英俊腦洞力作!腦洞奇詭的反套路宮廷文,反轉到后一刻!穿進網文小說,成為暴君的枕邊人是種什么樣的體驗?經過簡單的計算,庾晚音得出結論:自己只能另辟蹊徑。在這個全員惡人的故事里,她想殺出一條血路,就得當最大的那個惡人,先幫助暴君干死端王,然后再干死暴君,直接當女帝。可當她見到了暴君,仔細琢磨他一言一行中那一絲詭異的似曾相識的感覺,終于忍不住試探道:“Howareyou?”夏侯澹沉默良久,眼眶一紅。“I'mfine,andyou?”

七英俊 5.2萬讀過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會員

《龍族》同名動畫正在騰訊視頻熱播,8月19日首播三集,每周五10:00更新一集。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旗的王。

江南 36.1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龍族(1-4合集)
會員

累計銷售量達千萬冊的青春幻想小說,被譽為“東方的《哈利·波特》”,作者江南本人獲得2013年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的榮譽。主角路明非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在申請留學的時候收到了來自屠龍學院——卡塞爾學院的來信,從此開啟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在伙伴陳墨瞳、楚子航、愷撒等人的幫助下,屬于龍族的神秘世界逐漸在他們面前展開,路明非神秘莫測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

江南 201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区| 乐山市| 长治县| 巩留县| 衡阳市| 海兴县| 兴城市| 庆安县| 万载县| 石棉县| 宜城市| 紫金县| 雷州市| 合山市| 浦县| 巩义市| 左云县| 五峰| 曲水县| 盐边县| 长沙县| 平原县| 铅山县| 唐海县| 巴里| 丰原市| 鹤岗市| 阿拉尔市| 中方县| 北票市| 阳山县| 洪湖市| 伊吾县| 铁岭县| 岗巴县| 东光县| 宜州市| 和政县| 义乌市| 广水市| 遵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