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五臟風寒積聚方

旋復花湯

治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者主之。

旋復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歌曰 肝著之人欲蹈胸。(肝氣著滯反行其氣于肺。所謂橫之病也。胸者肺之位。欲按摩之以通其氣也。)熱湯一飲便輕松。(欲飲熱者。欲著之氣得熱則散。)復花三兩蔥十四。新絳通行少許從。(旋復花咸溫下氣。新絳和血。蔥葉通陽。新絳查本

麻仁丸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此丸主之。

麻仁 芍藥 枳實 大黃 濃樸 杏仁按。脈浮者陽盛。脈澀者陰傷。脾為胃行其津液。陰傷則脾無所運矣。又。約者弱也。

脾弱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

(一名腎著湯。) 治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五千錢者。此主之。

甘草 白術(各二兩。) 干姜 茯苓(各四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即溫。

歌曰 腰冷溶溶坐水泉。(帶脈束于腰間。腎著則腰帶病。故溶溶如坐水中狀。)腹中如帶五尤在涇云。寒濕之邪。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府。故其治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若用桂、附。則反傷腎之陰矣。

痰飲咳嗽方

苓桂術甘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者。

茯苓 桂枝 白術 甘草次孫男心蘭稟按。心下者。脾之部位也。飲凌于脾。致脾弱不輸。不能制水。則生痰矣。

故其動。而水可從令而下耳。桂枝振心陽以退其群陰。如離照當空則陰霾全消。而天日復明也。白術補中土以修其堤岸。使水無泛濫之虞。更以甘草助脾氣轉輸以交上下。庶治節行。心陽振。土氣旺。轉輸速。而水有下行之勢。無上凌之患矣。

腎氣丸

(見婦人雜病。) 治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此丸亦主之次孫男心蘭稟按。微者不顯之謂也。飲水也。微飲者。猶陰霾四布細雨輕飛之狀。阻于胸中。蔽其往來之氣。故曰短氣有微飲者。謂微飲阻其氣也。經云。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若心肺之陽虛。則不能行水化氣。用苓桂術甘湯振心陽崇土以防御之。使天日明而陰霾散。則氣化行矣。若腎虛而水泛。則吸引無權。當用腎氣丸補腎行水。使腎氣足。則能通腑而化

甘遂半夏湯

治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此湯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藥(五枚。) 甘草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歌曰 滿從利減續還來。(去者自去。續者自續。) 甘遂三枚芍五枚。十二枚夏指大草。

水之勢。故以甘遂、半夏因其勢而導之。甘遂與甘草相反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而留飲盡去。

因相激而相成也

十棗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此湯主之。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棗男元犀按。脈沉主里。弦主飲。飲水凝結。懸于胸膈之間。致咳引內痛也。懸飲既成。

緩必滋蔓。急用十棗湯直達病所。不嫌其峻。意謂始成而即攻之。使水飲下趨而無結痛之患。

大青龍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石膏 生姜 大棗。

小青龍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麻黃 芍藥 細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男元犀按。師云。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故病溢飲者。

汗以

木防己湯

治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此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此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木防己(三兩。) 石膏(如雞子大二枚。)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歌曰 喘滿痞堅面色黧。己三桂二四參施。膏枚二個如雞子。辛苦寒溫各適宜。

男元犀按。防己入手太陰肺。肺主氣。氣化而水自行矣。桂枝入足太陽膀胱。膀胱主水。

水堅可除矣。然病得數十日之久。又經吐下。可知胃陰傷而虛氣逆。故用人參以生既傷之陰。

石膏以鎮虛逆之氣。陰復逆平。則喘滿面黧自愈矣。此方治其本來。救其失誤。面面俱到。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木防己(三兩。) 桂枝(二兩。) 茯苓 人參(各四兩。) 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歌曰 四兩苓加不用膏。芒硝三合展奇韜。氣行復聚知為實。以軟磨堅自不勞。

魏念庭云。前方去石膏加芒硝者。以其邪既散而復聚。則有堅定之物留作包囊。故以堅投堅

澤瀉湯

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者主之。

澤瀉(五兩。) 白術(二兩。)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歌曰 清陽之位飲邪乘。眩冒頻頻苦不勝。澤五為君術二兩。補脾制水有奇能。

受業林禮豐按。心者陽中之陽。頭者諸陽之會。人之有陽氣。猶天之有日也。天以日而光明會于傳者。故主以澤瀉湯。蓋澤瀉氣味甘寒。生于水中。得水陰之氣而能利水。一莖直上。能從下而上。同氣相求。領水陰之氣以下走。然猶恐水氣下而復上。故用白術之甘溫崇土制水者以堵之目之說熄。然斯道者

濃樸大黃湯

治支飲胸滿者。此湯主之。

濃樸(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歌曰 胸為陽位似天空。支飲填胸滿不通。尺樸為君調氣分。四枚枳實六黃攻。

元犀按。支飲者。有支派之別也。胸乃陽氣之道路。飲為陰邪。言胸滿者。乃陰占陽位。

填塞胸中而作滿也。君以濃樸者。味苦性溫。為氣分之藥。苦降溫開。使陽氣通。則胸中之飲化矣。枳實形圓臭香。香以醒脾。圓主旋轉。故用以為佐。繼以大黃。直決地道。地道通。

則飲邪有不順流而下出哉。

又按。小承氣湯是氣藥為臣。此湯是氣藥為君。其意以氣行而水亦行。意深矣。三物湯、小

葶藶大棗瀉肺湯

(見肺癰。) 支飲不得息。此主之。

犀按。肺主氣。為出入之路。師云。支飲不得息者。乃飲邪壅肺。填塞氣路矣。方用葶藶泄

小半夏湯

治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此湯主之。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歌曰 嘔家見渴飲當除。(飲從嘔去故渴。)不渴應知支飲居。(飲能制燥。今以不渴。

知心男元犀按。神農本草經載半夏之功治甚大。仲師各方。無不遵法用之。凡嘔者。必加此味。

醋浸切片姜汁而不滌飲

己椒藶黃丸

治腹滿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此方主之。

防己 椒目 葶藶 大黃(各一兩。)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歌曰 腸中有水口帶干。(水既聚于下。則無復潤于上后。即水飲之入。皆趨于下。不能滋為程氏曰。防己、椒目導飲于前。大黃、葶藶推飲于后。前后分消。則腹滿減而水飲行。

脾氣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主之。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歌曰 嘔吐悸眩痞又呈。四苓升夏八姜烹。膈間有水金針度。澹滲而辛得病情。

男元犀按。水滯于心下則為痞。水凌于心則眩悸。水阻胸膈則陰陽升降之機不利為嘔吐。

方用半夏降逆。生姜利氣。茯苓導水。合之為滌痰定嘔之良方。

五苓散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此方主之。

豬苓 澤瀉 白術 茯苓 桂枝。

喻嘉言云。水飲下郁于陰中。挾其陰邪。鼓動于臍則為悸。上入于胃則吐涎沫。及其郁極乃發。直上頭目。為顛為眩。五苓散利水以發汗。為分利表里陰陽之法。

男元犀按。臍下動氣。去術加桂。仲師理中丸法也。茲何以臍下悸而用白術乎。不知吐涎沫白術

附方

外臺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茯苓 人參 白術(各三兩。) 枳實(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姜(四兩。)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通作一服進之。

歌曰 中虛不運聚成痰。枳二(兩)參苓術各三。姜四橘皮二兩半。補虛消滿此中探。

男元犀按。人參乃水飲癥之大忌。此方反用之。蓋因自吐出水后虛氣作滿。脾弱不運而設也術切

十棗湯

(見上。)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此主之。 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男蔚按。凡人將咳之頃。喉間似哽非哽。似癢非癢。若有若無者。皆飲氣干之也。飲氣一干十棗百日敗名喻云。咳嗽必因于痰飲。而五飲之中。獨膈上支飲最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

即無尤易支飲

小青龍湯

(見上。) 咳逆倚息不得臥。此方主之。

元犀按。十棗湯專主內飲而不及外邪。此方散外邪。滌內飲。為內外合邪之的方也。以下五

桂苓五味甘草湯

治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沖胸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此湯治其氣沖。(按痹面如醉氣沖時復冒。似少陰陰陽不交之癥。學人可于臨癥時參辨之則可。)桂枝 茯苓(各四兩。) 五味(半升。) 甘草(三兩。炙。)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歌曰 青龍卻礙腎元虧。(腎元虧而誤服之。則動沖任之火。致變為以下諸證。)上逆下流又下。在陽無主。如電光之閃爍無定。)味用半升苓桂四。甘三扶土鎮沖宜。

男元犀按。仲師五味子必與干姜同用。獨此方不用者。以誤服青龍之后沖氣大動。取其靜以制動。故暫停不用也。尤云。苓、桂能抑沖氣使之下行。然逆氣非斂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斂其氣。土濃則陰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補其中也。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湯

治(服前藥)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此湯主之。

茯苓(四兩。) 甘草 干姜 細辛(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 沖氣低時(得桂苓之力而低。)咳(寒飲漬肺則咳。)滿(寒飲貯胸則滿。)頻。

前方去桂得干姜細辛大辛大熱。方能泄胸中之滿而止咳也。)姜辛三兩根據原法。原法通微便出新。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

治(服前藥)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茯苓(四兩。) 甘草 細辛 干姜(各三兩。) 半夏 五味(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 咳滿平時(咳滿之病。得姜辛而除。)渴又加。旋而不渴飲余邪。(渴者以辛姜之熱動增男元犀按。前言氣沖。是真陽上奔。必用桂、苓招納之。此言氣沖。是熱藥鼓之。只用半夏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

治(服前藥)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肺氣不行也。)加杏仁主之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茯苓(四兩。) 甘草 干姜 細辛(各三兩。) 五味 半夏 杏仁(各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 咳輕嘔止腫添加。面腫須知肺氣凝。前劑杏加半升煮。可知一味亦規繩。

男元犀按。形氣肺也。肺主皮毛。為治節之官。形腫者。肺氣不行。凝聚不通故也。加杏仁而重傷津液也。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黃湯

治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以前方加大黃以利之。

茯苓(四兩。) 甘草 干姜 細辛(各三兩。) 五味 半夏 杏仁(各半升。) 大黃(三兩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 面熱如醉火邪殃。(胃熱上沖熏其面。)前劑仍增三兩黃。驅飲辛溫藥一派。別能攻熱利。滯于外而(從咳逆倚徐忠可云。以上數方。俱不去姜、辛。即面熱如醉亦不去。何也。蓋以二味最能泄滿止咳。

湯可無比

小半夏加茯苓湯

(見上。) 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此湯主之。

犀在直趨庭聞訓曰。此一節與上文似不相屬。而不知先生治咳。著眼在水飲二字。故于完篇陰小青有寒而化導能以楮地黃丸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腎氣丸

(見婦人雜病。) 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此丸主之。

尤在涇云。水液屬陰。非氣不至。氣雖屬陽。中實含水。水與氣。非一亦非二也。方中若無桂、附。何以振作腎中頹落之陽。游溢精氣。上輸脾肺邪。

五苓散

(見痰飲。) 治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 又治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

尤在涇云。熱渴飲水。水入不能已其熱。熱亦不能消其水。水與熱結。熱浮水外。故小便不已消

文蛤散

(歌見長沙方歌括。)治渴欲飲水不止者。此散主之。

文蛤男元犀按。與傷寒論文蛤散癥不同。傷寒論云。肉上粟起。反不渴者。水寒浸肺。涌于外。

本止便

栝蔞瞿麥丸

治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者宜之。

薯蕷 茯苓(各三兩。) 栝蔞根(二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上五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歌曰 小便不利渴斯成。水氣留中液不生。(下焦火衰。中焦土弱。水氣存于中。阻其上下男元犀按。內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存焉。氣化則能出矣。余于氣化能出之義。

而借也。

義也。鍋下雖要加薪。而其上亦要頻換涼水。取涼水之氣。助其清肅以下行。則源源不竭。

方中栝蔞根清上焦之熱。即其義也。至于出酒之竅道。雖云末所當后。亦須去其積垢而通達。

方中瞿麥一味專通水道。清其源而并治其流也。方后自注腹。中溫三字。大有深義。

蒲灰散

小便不利者。此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并主之。

蒲灰(半分。) 滑石(三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小便不利用蒲灰。平淡無奇理備該。半分蒲灰三分滑。能除濕熱莫疑猜。

滑石白魚散

滑石 亂發(燒。) 白魚(各二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滑石余灰(亂發用火燒。名血余灰。)與白魚。專司血分莫躊躇。藥皆平等擂調飲。水

茯苓戎鹽湯

茯苓(半斤。) 白術(二兩。) 戎鹽(彈丸大一枚。)上三味。先將茯苓、白術煎成。入戎鹽再煎。分溫三服。

歌曰 一枚彈大取戎鹽。茯用半斤火自潛。更有白術二兩佐。源流不滯自濡沾。

尤在涇云。蒲香蒲也。寧原云。香蒲去濕熱。利小便。合滑石為清利小便之正法也。別錄云。白魚開胃下氣。去水氣。血余療轉胞小便不通。合滑石為滋陰益氣。以利其小便者也。

綱詳滑石

白虎加人參湯

(即白虎人參湯。見 病。) 治渴欲飲水。口干燥者主之。

男元犀按。小便不利者水病也。天水一氣。金為水母。金氣不行則水道不通。曰渴欲飲水口氣降

豬苓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宜之。

豬苓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男元犀按。此與五苓散癥迥別。五苓散主脾不轉輸而水停。故發汗利水。為兩解表里法。

水氣病方

越婢加術湯

(即越婢湯加白術四兩。方見下。) 治里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

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此湯主之。

歌曰 里水脈沉面目黃。水風相搏濕為殃。專需越婢平風水。四兩術司去濕良。

男元犀按。水被熱蓄。氣為濕滯。致外不得通陽而作汗。內不能運氣而利水。故令病水。

云濕氣。利其小便。此分消表里法也。或云。越婢散肌表之水。加白術止渴生津也。按。豈有小便自利亡津液而作渴者仍用此湯。罔顧慮其重傷津液乎。

防己黃湯

(見濕病。) 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此湯主之。

男元犀按。惡風者風傷肌腠也。身重者濕傷經絡也。脈浮者病在表也。何以不用桂枝、麻黃故用黃而不守

越婢湯

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此湯主之。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歌曰 一身悉腫屬風多。水為風翻涌巨波。二草三姜十二棗。石膏八兩六麻和。

男元犀按。惡風者。風也。一身悉腫者。水也。脈浮者。風發也。風為陽邪。風動則水火戰已醞屬猛之水。一物而兩握其要也。又以棗、草安中養正。不慮其過散傷液。所以圖萬全也。

防己茯苓湯

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此湯主之。

防己 黃 桂枝(各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歌曰 四肢聶聶動無休。皮水情形以此求。己桂 三草二兩。茯苓六兩砥中流。

徐忠可云。藥亦同防己黃 湯。但去術加桂苓者。風水之濕在經絡。近內。皮水之濕在皮膚。近之營衛。

越婢加術湯

(見上。) 里水病。此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男元犀按。風水皮水之外。有正水而兼色黃。名里水。里水雖無發汗之法。而邪盛正不衰者如

甘草麻黃湯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上二味。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歌曰 里水原來自內生。一身面目腫黃呈。甘須二兩麻黃四。氣到(二藥上宣肺氣。中助土蔚按。麻黃發汗最捷。徐靈胎謂其無氣無味。不專一經。而實無經不到。蓋以出入于空虛之

麻黃附子湯

(即麻黃附子甘草湯。歌見長沙方歌括。)麻黃 附子 甘草杏子湯(闕。徐、尤云。疑是麻杏甘石湯。)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客問曰。金匱水氣篇。杏子湯方闕。諸家注說。疑為麻杏甘石湯。不知是否。犀答曰。

非也。麻杏甘石湯。傷寒論治發汗后汗出而喘。主陽盛于內也。本節云。水之為病發其汗即已。未云熱之為病自汗出也。蓋麻杏甘石湯治內蘊化熱自汗出之癥。此水之為病發其汗為宜。

則病胃然則此篇師言脈沉小屬少陰。用附子溫經散寒。主石水之病。即可知脈浮屬太陽。用杏子啟太陰之氣。主正水之病。為變其脈癥言之也。恐石膏之凝寒。大有關于脾腎。故不可用焉。

高明如徐忠可及二張二程。俱疑為麻杏甘石湯。甚矣。讀書之難也。而余以為其即麻黃、杏仁、甘草三味。不知是否。以俟后之學人。客悅而去。

蒲灰散

(見消渴。) 治厥而為皮水者。此主之。

按。皮水久而致潰。為逆而不順之證。以此散外敷之。此厥字言證之逆。非四肢厥逆之謂也

黃芍藥桂枝苦酒湯

治黃汗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之。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此湯主之。

黃 (五兩。) 芍藥 桂枝(各三兩。)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歌曰 黃汗脈沉出汗黃。水傷心火郁成殃。(師云。汗出入水中浴。水氣從汗孔入而傷其心太男元犀按。桂枝行陽。芍藥益陰。黃 氣味輕清。外皮最濃。故其達于皮膚最捷。今煮以苦煩又按。凡看書宜活看。此證亦有從酒后汗出當風所致者。雖無外水。而所出之汗。是亦水也

桂枝加黃湯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此湯主之。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 黃 (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歌曰 黃汗都由郁熱來。歷詳變態費心裁。桂枝原劑 加二。啜粥重溫令郁(久郁變證。

從男元犀按。黃本于郁熱。得汗不能透徹。則郁熱不能外達。桂枝湯雖調和營衛。啜粥可令作此方證法

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

治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此湯主之。

桂枝 生姜(各三兩。) 細辛 甘草 麻黃(各二兩。) 附子(一枚。炮。)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歌曰 心下如盤邊若杯。(如旋杯。)辛甘麻二附全枚。姜桂三兩棗十二。氣分須從氣轉回。

(參) 此證是心腎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積月累。如鐵石難破。方中用麻黃、桂枝、生姜以攻其上。附子、細辛以攻其下。甘草、大棗補中焦以運其氣。庶上下之氣交通而病可愈。所謂大氣一轉。其結乃散也。

枳術湯

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此湯主之。

枳實(七枚。) 白術(二兩。)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歌曰 心下如盤大又堅。邪之結(聚)散驗其邊。術宜二兩枳枚七。苦泄轉療水飲愆。

蔚按。言水飲。所以別于氣分也。氣無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方中取白術之

外臺防己黃湯

(見濕病。) 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

為和。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辰溪县| 伊吾县| 晴隆县| 梁山县| 滕州市| 治县。| 宁安市| 聂拉木县| 如皋市| 盐池县| 炎陵县| 鲜城| 建宁县| 宜川县| 南陵县| 冷水江市| 凉城县| 广州市| 建平县| 枣阳市| 南投县| 周宁县| 金乡县| 墨脱县| 阿瓦提县| 专栏| 东丽区| 霍州市| 宁城县| 务川| 浑源县| 宽甸| 洪洞县| 仪陇县| 甘泉县| 南部县| 平顶山市| 苍梧县| 新昌县| 邯郸市| 岑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