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瘧病方

鱉甲煎丸

治瘧病以月一日發。當十五日愈。設不瘥。當月盡解。如其不瘥。結為癥瘕。名急治之。宜此丸主之。

鱉甲(十二分。炙。) 烏扇(三分。燒。即射干。)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鼠婦膠(四分上二十三味。為末。取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俟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

煮用鱉歌曰 寒熱虛實相來往。全憑陰陽為消長。天氣半月而一更。人身之氣亦相仿。否則天人氣硝十十二方中四分如膠。絞汁方云。漸加二尤在涇云。天氣十五日一更。人之氣亦十五日一更。氣更則邪當解也。否則三十日天人之氣不服之勢。故宜急治。鱉甲煎丸行氣逐血之藥頗多而不嫌其峻。一日三服不嫌其急。所謂乘其未集而擊之也。

王晉三云。鱉甲煎丸都用異類靈動之物。若水陸。若飛潛。升者降者走者伏者。咸備焉。

但熄大芩入清亦藥

白虎加桂枝湯

治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此湯主之。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三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歌曰 白虎原湯論已詳。桂加三兩另名方。無寒但熱為溫瘧。骨節煩疼嘔又妨。(白虎湯歌王晉三云。內經論瘧。以先熱后寒邪藏于骨髓者。為溫癉二瘧。仲景以但熱不寒邪藏于心者歟。

行至同是少罔顧慮

蜀漆散

治瘧多寒者。名曰牡瘧。此散主之。

蜀漆(燒去腥。) 云母(燒二日夜。) 龍骨(各等分。)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

歌曰 陽為痰阻伏心間。牡瘧陰邪自往還。蜀漆云龍平等杵。先時漿服不逾閑。

王晉三云。邪氣結伏于心下。心陽郁遏不舒。瘧發寒多熱少。不可謂其陰寒也。主之以蜀漆母在邪涌

附外臺秘要三方

牡蠣湯

治牡瘧。

牡蠣 麻黃(各四兩。) 甘草(二兩。) 蜀漆(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

若歌曰 先煎三(兩蜀)漆四(兩)麻黃。四(兩牡)蠣二甘后煮良。邪郁胸中須吐越。

驅寒散結并(犀) 按。瘧多寒者名牡瘧。是痰飲填塞胸中。阻心陽之氣不得外通故也。趙氏云。

牡蠣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柴胡去夏為傷陰。加入蔞根四兩珍。瘧病渴因邪灼液。蔞根潤燥可生津。

王晉三云。正瘧寒熱相間。邪發于少陽。與傷寒邪發于少陽者稍異。內經言。夏傷于大暑。

伏于蓋。而加天花粉生津潤燥。豈非與正傷寒半表半里之邪。當用半夏和胃而通陰陽者有別乎。

柴胡桂姜湯(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干姜(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甘草(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初服微煩。復服汗出王晉三云。夏月暑邪。先傷在內之伏陰。至秋復感涼風。更傷衛陽。其瘧寒多微有熱。

顯然和其陽明陽也元犀按。先賢云。瘧病不離少陽。少陽居半表半里之間。邪入與陰爭則寒。出與陽爭則熱。爭則病作。息則病止。止后其邪仍居于少陽之經。愚意。外為陽。內為陰。先寒者邪欲出。其氣干于太陽。沖動寒水之氣而作也。后熱者。以胃為燥土。脾為濕土。濕從燥化。則木亦從虛。得

中風歷節方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菊花(四十分。) 白術 防風(各十分。) 桔梗(八分。) 黃芩(五分。) 細辛 干姜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等。

常歌曰 黑散辛苓歸桂芎。參姜礬蠣各三同。菊宜四十術防十。桔八芩須五分通。

犀按。王晉三云。程云來謂金匱侯氏黑散。系宋人校正附入唐人之方。因逸之。其辨論頗詳固澀開千服六

風引湯

除熱癱癇。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螈 。日數發。醫所不療。除熱方。 巢氏云宜此湯。

大黃 干姜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寒水石 滑石赤石上十二味。杵。粗篩。以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按。

方中歌曰 四兩大黃二牡甘。龍姜四兩桂枝三。滑寒赤白紫膏六。癱癇諸風個中探。

元犀按。大人中風牽引。小兒驚癇螈 。正火熱生風。五臟亢盛。及其歸迸入心。其治同也草以濃土更用以石

防己地黃湯

治中風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熱。其脈浮者。

防己 甘草(各一分。) 桂枝 防風(各三分。)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之。絞取汁。生地黃二斤。 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藥汁。

更歌曰 妄行獨語病如狂。一分己甘三桂防。杯酒漬來取清汁。二斤蒸地絞和嘗。

徐靈胎云。生漬取清汁。歸之于陽以散邪熱。蒸取濃汁。歸之于陰以養血。此皆治風邪歸附

頭風摩散

治頭風。

大附子(一枚。) 鹽(各等分。)上附子為散。和鹽。以方寸匕摩頭上。令藥力行。

歌曰 頭風偏痛治如何。附子和鹽等分摩。軀殼病生須外治。馬膏桑引亦同科。

靈樞。馬膏、白酒和桂。桑鉤鉤之。醇酒入椒、姜。綿絮熨之。三十遍而止。皆外法也。

特于此推論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

治諸肢節疼痛。身體 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者。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 麻黃(各二兩。) 附子(二枚。炮。) 白術知母 防風(各四兩。) 生姜(五兩。)上九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同煎。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腳腫身羸欲吐形。芍三姜五是前型。知防術桂均須四。附子麻甘二兩停。

元犀按。用桂枝湯去棗。加麻黃以助其通陽。加白術、防風以伸其脾氣。芍藥、附子、知母

烏頭湯

治歷節病不可屈伸疼痛者。又主香港腳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 芍藥 黃 甘草(各三兩。炙。) 烏頭(五枚。)上將烏頭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另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內歌曰 歷節疼來不屈伸。或加香港腳痛維均。芍 麻草皆三兩。五粒烏頭煮蜜勻。

尤在涇云。此治寒濕歷節之正法也。寒濕之邪。非麻黃、烏頭不能去。而病在筋節。又非皮留邪

礬石湯

治香港腳沖心。

礬石(二兩。)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歌曰 香港腳沖心礬石湯。煮須漿水浸之良。濕收毒解兼除熱。補卻靈樞外法彰。

尤在涇云。香港腳之病。濕傷于下而氣沖于上。礬石味酸澀性燥。能卻水收濕解毒。毒解濕收

附方

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麻黃 桂枝 人參 甘草 干姜 石膏 當歸(各三兩。) 川芎(一兩五錢。)杏仁(四十枚。)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

歌曰 姜歸參桂草膏麻。三兩均勻切莫差。四十杏仁芎兩半。古今錄驗主風邪。

元犀按。風陽邪也。氣通于肝。痱閉也。風入閉塞其毛竅。阻滯營衛不行也。蓋風多挾寒。國中時由皮膚而入。以漸而深入于內。郁久則化熱。熱則傷陰。陰傷內無以養其臟腑。

外不能充于形骸。此即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所由來也。主以古今錄驗續命甘草。以發其肌表之風邪。兼理其內蘊之熱。又以人參、當歸、芎 。補血調氣。領麻黃、石膏等藥。穿筋骨。通經絡。調營衛。出肌表之邪。是則此方從內達外。圜轉周身。驅邪開痱。無有不到。稱曰古今錄驗續命湯。其命名豈淺哉。

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二分。) 黃 (二分。) 黃芩(三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

腹滿附子一歌曰 風乘火勢亂心中。節痛肢拘絡不通。二分 辛四分獨。黃芩三分五麻攻。

加減歌曰 二分黃加心熱端。消除腹滿枳枚單。虛而氣逆宜參補。牡蠣潛陽悸可安。增入蔞元犀按。此附治風中太少。通護陰陽。驅邪之方也。足太陰屬脾。主四肢手足拘急惡寒。

經陰清參

近效術附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三兩。炙。)上三味銼。每五錢匕。生姜五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歌曰 一劑分服五錢匕。五片生姜一棗餌。枚半附子鎮風虛。二術一草君須記。

喻嘉言云。此方全不用風藥。但以附子暖其水臟。術、草暖其土臟。水土一暖。則濁陰之

崔氏八味丸

治香港腳上入少腹不仁。(即腎氣丸。見婦人雜病。)

千金越婢加術湯

(歌見水氣病。) 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而汗大泄。厲風氣。下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白術(四兩。) 大棗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元犀按。方中術、甘、姜、棗。所以維正氣之根。不使陽隨汗出。陰隨熱化也。惡風加附子者。所以預防其亡陽也。

血痹虛勞方

黃桂枝五物湯

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黃 芍藥 桂枝(各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血痹如風體不仁。桂枝三兩芍 均。棗枚十二生姜六。須令陽通效自神。

元犀按。內經云。邪入于陰則為痹。然血中之邪。以陽氣傷而得入。亦必以陽氣通而后出。

之緩。加黃 之強有力者。于氣分中調其血。更妙倍用生姜以宣發其氣。氣行則血不滯而痹除。此夫倡婦隨之理也。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此湯主之。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歌曰 男子失精女夢交。坎離救治在中爻。桂枝湯內加龍牡。三兩相勻要細敲。

短劇云。虛弱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一兩五錢。附子一兩。名曰二加龍骨湯。

徐氏云。桂枝湯。外證得之能解肌去邪氣。內證得之能補虛調陰陽。加龍骨、牡蠣者。

以失精夢交為神精間病。非此不足以斂其浮越也。

元犀按。徐忠可以龍骨、牡蠣斂其浮越四字括之。未免以二味為澀藥。猶有人之見存也。

吾蠣也

天雄散

天雄(三兩。) 白術(八兩。) 桂枝(六兩。) 龍骨(三兩。)上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尤在涇云。此疑后人所附。

為補歌曰 陰精不固本之陽。龍骨天雄三兩匡。六兩桂枝八兩術。酒調錢匕日三嘗。

元犀按。此方雖系后人采取。然卻認出春之腳。陽之家。而施以大溫大補大鎮納之劑。

可謂龍骨經所主下之分。

小建中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

咽干口燥者主之。

桂枝 甘草 大棗 芍藥 生姜 膠飴張心在云。肺損之病。多由五志生火。銷鑠金臟。咳嗽發熱。漸至氣喘。側眠。消瘦羸瘠效。其故何歟。竊嘗觀于爐中之火而得之。炊飯者始用武火。將熟則掩之以灰。飯徐透而不焦黑。則知以灰養火。得火之用而無火之害。斷斷如也。五志之火內燃。溫脾之土以養之。

而焰自息。方用小建中湯。虛甚加黃 。火得所養而不燃。金自清肅。又況飴糖為君。治嗽妙品。且能補土以生金。肺損雖難著手。不患其不可治也。然不獨治肺損。凡五勞七傷。皆可以

黃建中湯

治虛勞里急。諸不足者主之。

即小建中湯加黃 一兩五錢。氣短胸滿者。加生姜。腹中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

歌曰 小建湯加兩半 。諸虛里急治無遺。急當甘緩虛當補。愈信長沙百世師。

加減歌曰 氣短胸滿生姜好。三兩相加六兩討。如逢腹滿脹難消。加茯兩半除去棗。及療肺元犀按。虛勞里急者。里虛脈急也。諸不足者。五臟陰精陽氣俱不足也。經云。陰陽俱不足小建是也于中虛勞

八味腎氣丸

(即腎氣丸。見婦人雜病。) 治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此丸主之。

薯蕷丸

治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

薯蕷(三十分。) 人參(七分。) 白術(六分。) 茯苓(五分。) 甘草(二十分。)(六分。)(六分。) 桂枝分。) 豆黃卷(十分。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歌曰 三十薯蕷二十草。三姜二蘞百枚棗。桔茯柴胡五分勻。人參阿膠七分討。更有六分不丸功可造。風氣百疾并諸虛。調劑陰陽為至寶。

魏念庭曰。人之元氣在肺。人之元陽在腎。既剝削。則難于遽復矣。全賴后天之谷氣資益其氣百白芎、芍藥、地黃、麥冬、阿膠養血滋陰。以柴胡、桂枝、防風去邪散熱。以杏仁、桔梗、白蘞下氣開郁。惟恐虛而有熱之人。滋補之藥上拒不受。故為散其邪熱。開其逆郁。而氣血平順。補益得納。為至當不易之道也。

酸棗仁湯

治虛勞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芎 (一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歌曰 酸棗(仁)二升先煮湯。茯知二兩佐之良。芎甘各一相調劑。服后恬然足睡鄉。

尤在涇云。人寤則魂寓于目。寐則魂藏于肝。虛勞之人。肝氣不榮。故以棗仁補斂之。

然所

大黃蟲丸

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

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者。此丸主之。

大黃(十分。蒸。)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芍螬(百枚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歌曰 干血致勞窮源委。緩中補虛治大旨。螬蛭百個 半升。桃杏虻蟲一升止。一兩干漆生大可恃。

尤在涇曰。風氣不去。則足以賊正氣而生長不榮。故薯蕷丸為要方。干血不去。則足以留新蘆茹丸而為痹補虛和血也。

憂患于肝則饑故液皆傷其經絡營衛之氣也。細繹本文云。腹滿不能食。肌膚甲錯。面目黯黑。明是不能內谷以通流營衛。則營衛凝注。瘀積之血。牢不可破。即有新生之血。亦不得暢茂條達。惟有日漸羸瘦。而成內傷干血勞。其有不死者幾希矣。仲景乃出佛心仙手。治以大黃 蟲丸。君以大黃。從胃絡中宣瘀潤燥。佐以黃芩清肺衛。杏仁潤心營。桃仁補肝虛。生地滋腎燥。干漆性急飛竄。破脾胃關節之瘀血。虻蟲性升。入陽分破血。水蛭性下。入陰分逐瘀。螬蠐去兩脅下之堅血。 蟲破堅通絡行陽。卻有神功。故方名標而出之。芍藥、甘草扶脾胃。解藥毒。

緩中補虛者。緩舒也。綽也。指方中寬舒潤血之品而言也。故喻嘉言曰。可用瓊玉膏補之。

勿以 、術補中。失卻寬舒胃氣之義。

千金翼炙甘草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

十一日死。

甘草 桂枝 生姜 人參 阿膠 大棗 麻仁 麥冬 生地徐云。此虛勞中潤燥復脈之神方。今人喜用膠、麥等而畏用姜、桂。豈知陰凝燥氣。非陽不

肘后獺肝散

治冷勞。又主鬼疰。一門相染。

獺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獺肝變化少人知。一月能生一葉奇。鬼疰冷勞宜此物。傳尸蟲蠱是專司。

王晉三云。獺肝散。奇方也。葛稚川治尸疰鬼疰。仲景治冷癆。皆取用之。按獺肝性溫。

能善變象。而獺肝一月生一葉。又有一退葉。是其性亦能消長出入以殺隱見變幻之蟲。真神品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于田县| 常熟市| 万盛区| 文成县| 岗巴县| 蛟河市| 新郑市| 荣昌县| 仁布县| 姚安县| 嘉峪关市| 嘉善县| 定远县| 清镇市| 富锦市| 桂阳县| 永城市| 札达县| 蒙城县| 无锡市| 文安县| 尉犁县| 兴义市| 尉氏县| 宁夏| 永和县| 乐安县| 乾安县| 肃南| 浦县| 鸡东县| 永年县| 宜君县| 克拉玛依市| 广宗县| 霞浦县| 丰原市| 曲沃县| 金门县| 平南县| 城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