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 經穴匯解
  • 佚名
  • 13889字
  • 2015-12-17 17:28:22

奇穴部第十一

奇穴者。乃所謂阿是天應是也。而無共名目者。及此土灸法。傳漢地者。載在神應經。

圣濟總錄。總收諸主治部中。不錄于此。以無其名目也。岡本氏阿是要穴曰。皇甫士安甲乙經。素問氣府論。王注。及滑伯仁十四經發揮。所載俞穴。今所存。惟有三百五十六穴。此佗四花。

風市。腰眼。痞根。等諸穴。以為之奇俞亦皆阿是也。內經。無奇輸。靈樞刺節直邪論有奇輸二字而非云三百五十六穴之外。別有奇輸也。又阿是名素靈所無。千金方。始見之。經筋篇云。以痛為輸。馬玄臺。注證發微曰。俗曰天應穴者。是也夫輸穴。本系經絡者。而奇輸阿是。豈有外經絡之理乎。風市者。足少陽膽經之所注。腰眼者。足太陽膀胱經之所流。其佗可類推也。崔氏四花穴。四明高武考之為足太陽第二行膈俞膽俞四穴。凡奇俞。明所屬之經絡及本穴。而針灸之效始可照然也。乃今以阿是要穴。所載遺漏不為不少。更輯奇輸名目。散在諸書者。以錄之。又只淺見寡聞。何能盡于此乎。又以俟后進君子。而如馬蒔所謂其奇穴。必系經絡者間有與諸書所載。不符者云。

頭面第一

天聰 傷寒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發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發際。入發中灸繩頭。名曰天聰。(千金)按千金翼。聰。作 。胸。作匈。

神聰四穴(資生) 前神聰后神聰(類經)百會四面。各相去一寸。(資生)去前頂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后神聰去百會一寸(類經)神聰百會四花求。各取一寸。(大全)以百會穴為中四邊各開二寸半。(銀海精微)按資生經曰。明堂。有此四穴。而銅人無之。其穴治頭風目眩。狂亂風癇。亦所不可廢者。

明堂 鼻直上入發際一寸。(資生)按資生曰。按銅人明堂。及諸家針灸經。鼻直上入發際一寸。皆云上星穴。明堂經。于此復云明堂穴不知何所據。所謂疑以傳疑也。大全曰。府下五分。(府下言風府)啞門中。門下五分發際終。更有明堂一穴差。

大門 猥退風。半身不隨。灸大門。腦后尖骨上一寸。(千翼)發際 兩眼小 上發際(資生)平眉上三寸。(類經)按資生曰。岐伯。灸頭旋目眩。及偏頭痛不可忍。牽眼 不遠視。灸一壯立瘥。類經曰。主治頭風眩暈疼痛延久不愈。灸三壯又曰治衄血。于項后發際。兩筋間宛中穴。灸三壯。蓋血自此入腦注鼻中。故灸立止。

寅門 從鼻頭直入發際。度取通繩分為三斷繩。取一分。入發際。當繩頭。針。是穴。

治馬黃疽等病。(千金)按千金翼。針。作 。

陽維 耳風聾雷鳴。灸陽維。五十壯。在耳后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千翼)囟中(千金)額上(千金)耳上(千金)若目反上視。眸子動。當灸囟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又橫度鼻下。

亦盡兩邊。折去鼻度半都合。口為度。從額上發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囟上未合骨中。

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也。次灸當額上入發際二寸許。直望鼻為正。次灸其兩邊當目瞳子。

直上入發際二分許。次灸頂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后際動脈是。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解開動張陷是也。次灸兩耳上。卷耳取之。當卷耳上頭。是也。一法。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兒各自取其指也。次灸兩耳后完骨上青脈。亦可以針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項后高骨是也。次灸兩風池。在項后兩轅動肋(肋恐當作脈)外發際陷中是也。次灸風府。當項中央發際。亦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次灸頭兩角。兩角當回毛兩邊。起骨是也。(千金)耳尖 按耳尖上。卷耳取尖上。(大成)耳孔中 耳門孔上橫梁是。針灸之。治馬黃。黃疽。寒暑疫毒等病。又治卒中風口 不正。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泄氣。一頭納大豆一顆并艾燒令燃。灸七壯。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傳。耳病亦可灸之。(千金)郁中 耳前兩邊(云林神谷)按云林神谷曰。灸哮吼神法。患者耳前兩邊名郁中。二穴壽世保元。耳前。作胸中。未知孰是。

顳 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千金)按與腦空異。千金曰。針灸之。治四時寒暑所苦疽氣溫病等。

當陽 眼急痛。不可遠視。灸當瞳子上入發際一寸。隨年壯。(千金)去臨泣五分。(類經)按資生曰。銅人。無當陽穴。而明堂下經有之。亦不可廢者。其穴與臨泣相近。大全曰。當陽二穴當瞳人。

當容 肝勞邪氣眼赤。灸當容。百壯兩邊各爾。穴在眼小 近后當耳前。三陽三陰之會處。以兩手按之。有上下橫脈。則是。與耳門相對。是也。(千金)按千金翼。無小 近三字。外臺。耳前下。有客主人三字。

眉沖 一名小竹。當兩眉頭。直上入發際。(資生) 禁灸。(入門)按資生曰。明堂上經有眉沖穴。而銅人經。無之。又曰。其穴與曲差相近。入門曰。直眉頭上。神庭。曲差之間。大全曰。眉沖二穴兩眉頭。直上入發際相求。針灸大成。作直眉頭。

神庭。曲差之間。膀胱經攢竹后有此穴。

曲眉 兩眉間。(千翼)按面風游風云云。灸二百壯。

魚腰 眉中間。(大成)印堂 兩眉中間(大全)陷中(大成)按此穴曲眉魚腰穴同處。蓋異名也。針之治目疼灸之治急慢驚風。大全曰。兩眉角痛不已。

太陽 眉后陷中。太陽紫脈上。(大成)按絲竹空也。洗冤錄曰眉際之末者。太陽穴。宜與瞳子 合考。奇效良方曰。太陽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陽紫脈上是穴。治眼紅腫及頭痛宜用三棱針出血。出血之法。用帛一條。緊纏其頂紫脈即見。刺見血立愈。

魚尾 目 外頭。(類經)按銀海精微曰小 橫紋盡處。大全曰眉外頭。小字是外之誤。眉字是目之誤。此穴似瞳子。疑是其穴。千金曰。眼戴精上插。灸目兩 后。二十壯。蓋指魚尾。

睛中 眼黑珠正中。取穴之法。先用布搭目外以水淋一刻(吳文炳。作冷水)方將三棱針。于目外角離黑珠一分許。刺入半分之微。然后入金針。約數分深。旁入(吳文炳。無旁入二字。)自上層轉撥向瞳人輕輕而下。斜插定目角。即能見物。一飯頃。(吳文炳。作一法要。)出針輕扶偃臥仍用青布搭目外。再以冷水淋。三日夜止初針之時正坐盤膝。將筋一把兩手握于胸前。寧心正視。其穴易得。治一切內障。年久不能視物頃刻光明。神秘穴也。(大成)光明 對瞳人上。眉中。是光明穴。(銀海精微)內迎香 鼻孔中。治目熱暴痛。用蘆管子。搐出惡血。效。(大成)鼻交 中 鼻孔 中一穴。針入六分。得氣即瀉。留三呼。瀉五吸。不補。亦宜灸。然不如針。(千翼)按經脈篇曰。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 中。是其名稱所出。

鼻準 鼻柱尖上是穴。專治鼻上生酒酢風宜三棱針出血效。(大成)鼻柱 治涕出不止。灸鼻兩孔與柱齊七壯。(千金)夾上星 治鼻中息肉。夾上星相去三寸。各百壯。(千金)上齦里 正當人中及唇。針三 。治馬黃黃疽等病。(千金)按千金翼。作三分 。

上 入口里邊在上縫赤白脈是。針三 。治馬黃黃疽四時等病。(千金)按千金翼。脈下有上字。

舌下 挾舌兩邊。針治黃膽等病。(千金)按千金翼。灸黃法。作舌下挾舌兩邊針 。次注曰足少陰。舌下二穴。在人迎前是曰舌本。不與是同。口齒類要曰。舌下廉泉。此屬腎經。說已見。

唇里 正當承漿里邊。逼齒齦。針三 。治馬黃黃疽寒暑溫疫等病。(千金)按內經集注曰。任脈之齦交。入下齒。詳齦交下。

俠人中 火針。治馬黃黃疽。疫。通身并黃。語音已不轉者。(千金)俠承漿 去承漿。兩邊各一寸。(千金)燕口 狂風罵詈。撾斫人。名為熱陽風。灸口兩吻邊。燕口處。赤白肉際。各一壯。(千金)按千金。風喑狂邪。口眼相牽等往往灸之。宜據本類考之。千金曰狂走刺人。或欲自死罵詈不息稱鬼神語。灸口吻頭赤白際一壯。又小兒大小便不通灸口兩吻各一壯。

頰里 從口吻邊。入往對頰里。去口一寸。針主治馬黃黃膽。寒暑溫疫等。頰兩邊同法。(千金)按千金翼。針作 。

聚泉 舌上。當舌中。吐出舌中直有縫。陷中是穴。治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若灸則不過七壯。灸法用生姜薄切一片。

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如熱嗽。用雄黃末少許。和于艾炷中。

然后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為末和艾炷中。灸之。灸畢以清茶連生姜細嚼咽下。又治舌苔。舌強亦可治。用小針出血。(大成)左金津右玉液 舌下兩旁紫脈上。(類經)卷舌取之。(大成)按大全曰。金津一穴。在舌邊。玉液一穴在舌下右邊。醫經國小曰。舌底紫脈。有二穴。左為金津。右為玉液。奇效良方曰。在舌下兩脈。紫脈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腫痛喉閉。用白湯煮三棱針出血。

海泉 舌下中央脈上。(類經)按大全曰。在舌理中。奇效良方曰。在舌下中央脈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針出血。瘧論曰舌下兩脈。廉泉也。海。疑是廉字之誤。廉泉之說既見。

舌柱 舌下之筋如柱者(類經)按終始篇曰。重舌刺舌柱。又按海泉。舌柱疑是同處。

懸命 一名鬼祿。鬼邪妄語。灸懸命十四壯。穴在口唇里中央。弦弦者。是也。又用剛刀決斷弦弦者。乃佳。(千金)按千金翼。剛。作鋼。明堂。作上唇中央弦上。

頭縫 額角發尖處。治頭目昏沉太陽痛。(大全)按是頭維穴歟。

下頤 頤下骨陷中。(次注)按骨空論云。髓空。在腦后五分。顱際銳骨之下。一在齦基下。次注曰。當頤下骨陷中。有穴。容豆。中誥圖經。名下頤。

面八邪穴 外科全書云。面八邪。

一承光 兩穴在發際。

二攢竹 兩穴在眉心。

三禾 在口上唇人中兌端左右。

四人迎 在口下唇回發五處 以繩橫度口。至兩邊。既得口度之寸數便以其繩一頭。更度鼻。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度之寸數。中屈之。取半。合于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覓頭上回發。當回發。(千翼。有中字)灸之。以度度四邊左右前后。當繩端而灸。前以面為正并根據年壯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須瘡瘥。

又灸壯數如前。若連灸。火氣引上。其數處。回發者。則灸其近當鼻也。若回發近額者。亦宜灸。

若指面為瘢。則缺其面處。然病重者亦不得計此也。(千金)按千金翼。連灸。作速灸。

督脈 卒癲。灸督脈三十壯。三報。穴在直鼻中上入發際。(千金)左角結喉維角舌根按以上四穴。出千金翼方。雜法篇中。無穴注。

額頂按出大全鶴膝風條。無穴注。未知何處。

中矩 一名垂矩。在 下骨里曲骨中。此一穴。出囗華佗傳也。主中風舌強不能語。及舌干燥。(丹波康賴醫心方)按燥。一本作 。誤也。

背腰部第二

肩頭 灸癬法八月八日。日出時。令病患。正當東向戶長跪。平舉。兩手持戶兩邊。取肩頭小垂際。骨解宛宛中。灸之兩火俱下。各三壯。若七壯。十日愈。(千金)按資生經。云。灸愈。灸畢頃大痛。良久乃定。永不發。予親病齒痛。百方治不驗。用此瘥。

肩柱骨 肩端起骨尖上。(大成)按與肩頭穴同處。

巨闕俞 第四椎。名巨闕俞主胸膈中氣。灸隨年壯。(千翼)第四椎名厥陰俞。主胸中膈氣。積聚好吐隨年壯灸之。(同上)按與腹部巨闕同名異穴。千金曰。胸膈中氣。灸闕 。注曰。扁鵲云。第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名闕 。詳于背部二行中。

臣覺 背上甲內側。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痛者是也。(千金)骨芒穴上六分按千金注曰。臣覺亦作巨攪。千金翼云。狂走喜怒悲泣灸巨覺。而甲作俠。注曰。一云巨闕俞又雜法篇作巨覽。注曰。一作覺。千金頭注曰。骨芒疑膏肓之誤。

胃脘下俞三穴 治消渴咽喉干灸胃脘下 三穴。灸百壯。穴在背第八椎下。橫三間寸。

灸之。(千金)背甲中間 狂走刺人。或欲自死罵詈不息。稱鬼神語。灸背甲中間三壯。報灸之。倉公法。神效。(千金)腰目 消渴小便數。灸腰目。在腎俞下三寸。亦挾脊骨。兩旁。各一寸半。左右以指按取。(千金)以指按陷中。(千翼)按千金曰。消渴小便數。灸當脊梁中央解間一處。與腰目上。兩處。凡三處。

腰目 腰痛。灸腰目 。七壯。在尻上約左右是。(千金)腰眼 一名鬼眼。(大成)一名癸亥。(阿是要穴)令病患平眠。以筆于兩腰眼宛宛中。點二穴。各灸七壯。此穴諸書所無。而居家必用載之云。累試累驗。(類經)按腰目以下三穴。蓋同穴也。針灸大成曰。鬼眼。專主癆蟲。令病患舉手向上略轉后些。則腰上有兩陷。居家必用云。治諸癆瘵。已深難治者。以癸亥日。二更盡入三更。令病患平眠。以筋于兩腰眼。點兩穴。各灸七壯。累試累驗。類經曰。癸亥二更后將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時。勿使人知。令病者解去下衣舉手。向上。略轉后些。則腰間兩旁。自有微陷。可見。是名鬼眼穴。即俗人所謂腰眼也。正身直立用墨點記。然后上床合面而臥。用小艾炷。灸七壯。

或九壯。十一壯尤好。其蟲必于吐瀉中而出。燒毀遠棄之可免傳染。比四花等穴。尤易。且效。岡本。阿是要穴。一名癸亥。

頂椎(千金)脊梁中央 消渴小便數。灸兩手小指頭。及足兩小趾頭。并灸頂椎佳。又灸當脊梁中央解間一處。與腰目上兩處。凡三處。(千金)按千金翼。灸黃法。脊中椎上。七壯。蓋同處。

督俞 一名高蓋(資生)在六椎下。兩旁各半寸。通灸。(資生入門)正坐取之。(金鑒)禁針(資生)按資生。背俞第二行。載此穴曰。銅人經。缺此穴。明堂經有之。今根據明堂入在此。恐銅人本不全也。類經。寸半作二寸。入門。灸三壯。主寒熱心痛。腹痛。雷鳴。氣逆。高蓋。與腎俞同名。

氣海俞 在十五椎下。兩旁各寸半。通灸。(資生入門)正坐取之。(大成)按類經。寸半。作二寸。入門。入足太陽經。主腰痛痔漏。資生曰。明堂。有氣海俞。

而銅人無之。恐銅人本不全。

關元俞 在十質椎下。兩旁各寸半。通灸。(資生入門)伏而取之。(大成金鑒)按類經。寸半。作二寸。入門。入足太陽經。主風勞腰痛。泄痢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資生曰。明堂。有關元俞。而銅人無之。恐銅人本不全。

骨(次注新校正)見肩 下。

中樞(次注)靈臺(次注)陽關(次注)闕俞(千金) 一名厥陰俞(資生)以上四穴。載背部中行部。

督脊 小兒驚癇。脊強反張。灸大椎。并灸諸臟 及督脊上當中從大椎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右背部十二處。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千金)五 俞(素問) 見 下。

精宮(入門) 見志室下。

痞根 專治痞塊。十三椎下。各開三寸半多灸左邊。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入門)以指揣摸自有動處即點穴灸之。大約穴與臍平。(類經)中空 從腎俞穴。量下三寸。各開三寸。是穴。此即膀胱經之中 也。(大成)按不當中 。是注誤。

下極俞 第十五椎。名下極俞。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 飲注下。隨年壯灸之。(千翼)按難經下極之 。滑壽曰。兩陰之間。屏翳處也。不與此同。千金。無第十五椎及中字。

肩上 脾俞下四寸。挾脊梁。一寸半。二穴。(千翼)脊背五穴(類經) 治大人癲。小兒驚癇法。灸背第二椎及下極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骨上也。凡三處畢。復斷此繩作三折令各等。而三合如 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挾脊兩邊。便灸之。凡五處也。以丹注所灸。五處灸百壯。削竹為度。勝繩也。(俠脊 治霍亂轉筋。令病患正合面臥伸兩手著身。以繩橫兩肘尖頭。根據繩下挾脊骨兩旁。相去一寸半。灸一百無不瘥者。(千翼)按注曰。肘后方云。此華佗法。

濁浴 挾膽 旁行相去五寸。(千金)按千金曰。治胸中膽病。千金翼同。

下腰 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數多尤佳。三宗骨。是忌針。(千金)按千金曰。泄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千金翼。無央字。又按八魁三宗骨未詳。東醫寶鑒。魁作 。稍通。

榮衛四穴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榮衛四穴。百壯。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千金。千翼)按背脊四面。未知何處。恐脫語。醫學綱目云。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八分。腰眼下三寸。挾脊相去四寸。兩邊各四穴。灸十壯至百壯。

回氣 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氣百壯。穴在脊窮骨上。(千金)赤白肉下。(類經)按千金翼回作 。曰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氣百壯在脊窮骨上。赤白下。灸窮骨。惟多為佳。赤白下。蓋言下穢物。類經。加肉字曰脊窮骨上赤白肉下。更按窮骨上。似無赤白肉。果夫。

張氏之是乎。

團岡 腹熱閉。時大小便難。腰痛連胸。灸團岡。百壯。穴在小腸俞下二寸。橫三。間寸。灸之。(千金)按千金翼腹作腹中似中膂穴。醫學綱目。東醫寶鑒。作環岡。

后腋 治頸漏。背后兩邊。腋下后紋頭。(類經。引千金。)腋后廉際兩筋間。主腋外相引而痛。手臂拘攣急不得上頭。(外臺)按類經。作后腋下穴。阿是要穴曰。頸漏今所謂氣腫。一曰瘰 漏也。

接脊 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廁肚疼。不可忍者。灸十二椎下節間名接脊穴。灸一壯。如小麥大(明堂)胛縫 背端骨下。直腋縫尖。及臂取二寸半。瀉六吸。主治肩背痛連胛。(醫綱)按玉童賦曰。肩脊痛兮。五樞兼于背縫。寶鑒。無二寸半三字。

背籃 治瘧如神。令病患跣足。于平正處。并腳立。用繩一條。自腳枝。周匝截斷。卻于頂前。般過背上兩繩盡處。脊骨中。是穴。先點記。待將發。急以艾灸之三七壯。其寒熱自止。此法曾遇至人傳授。妙不可言。名曰背籃穴也。(壽世保元)尾翠 骨上三寸骨陷間。(明堂)按與長強同名。骨上。蓋言窮骨上。

身八邪穴 外科全書云。身八邪。

一肩井 在兩頸側。

二風門 挾脊對第四節。

三肺俞 挾脊對第五節。

四曲澤 在兩臂曲。

按四節五節。當作二節三節。

第二十二椎兩傍 主腰背不便。筋攣痹縮。虛熱閉塞。灸隨年壯。兩旁。各一寸五分。

(千翼)按脊椎二十一節。古今通說。今言二十二椎者。連數項骨者歟。恐有誤。

四花患門 一名六花(幼幼新書)蘇沈良方曰灸三十種骨蒸法。崔丞相。灸勞法。外臺秘要。崔相家傳方。及。王寶臣經驗方。悉編載。然皆差誤。昆陵郡。有石刻。最詳。余取諸本。悉校成此一書。此古方。極為委曲。根據此治人。未嘗不驗。往往一灸而愈。予在宣城久病虛羸用此而愈。

唐中書侍郎崔知悌序曰。夫含靈受氣稟之于五行(外臺。作常同義)構生。申理降之以(萬安方。作于。)六疾。岐黃廣記蔚。(外臺作抑)有舊經。攻灸兼行。顯著斯術。骨蒸病者又名傳尸。又謂 。又稱伏連(萬安方。作死敗)又曰無辜。(萬安方。無此四字。)大夫以癖氣為根。婦人以血氣為本。無問長(萬安方作老。)少。多染此病。嬰孺之流。傳注更苦。其為狀也發干而聳。(而聳。萬安方作露耳。)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塊。或腦后兩邊有結。多者乃至五六。或夜臥盜汗夢與鬼交。雖自(外臺萬安方。作目。)視分明。而四肢無力。或上氣食少。

漸就沉羸。縱延日時。終于 盡。余昔忝洛(十藥神書。作潞。)州司馬。嘗三十日。灸治(外臺。萬安。作活。)一十三人。前后瘥者數逾二百。至于貍骨獺肝。徙聞曩說。金牙銅鼻。

罕見其能未。若此方。扶危拯急。非止單攻骨蒸。又別療氣療風。或瘴。或癆。或邪。或患狀既廣。

灸治(萬安。作活。)不可具述。略陳梗概。又恐傳授訛謬。以誤將來。今故具(萬安。作具故。)圖形狀。庶令覽者易悉。使所有(外臺。萬安作在。)流布頤(外臺。萬安。作顱。)用家藏。未暇外請名醫。旁求上藥。還魂返魄。何難之有。遇斯疾。可不務乎。(陳仕賢濟世良方曰。青囊經云。此四花穴法。醫者圖要精于點取。患者全在慎于保養。不然何能取效。男女五勞七傷。氣虛血弱骨蒸盜汗。形容憔悴。咳嗽痰喘。五心煩熱。諸虛體衰。腹中積聚久病痼疾。凡所有見。悉皆治之。)取穴法先定(萬安方。作兩。)穴。令患人平立正。取一細繩蠟之勿令展縮。(以上六字。圣濟總錄。

萬安。細注)順腳底貼肉。堅蹈之。男左女右。(以上四字。圣濟萬安細注。)其繩前頭與大拇指端齊。后頭令當腳根(圣濟萬安。作跟)中心。向后引繩。循腳脛(萬安。作肚。)貼肉直上至曲 (外臺。作 )中大橫紋截斷又令患人解發分(濟世良方有開字。)兩邊。令(濟世良方作要。)見頭縫。自囟門。平分至腦后。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繩一頭令與鼻端齊。引繩向上。正循頭縫。至腦后。貼肉垂下循脊骨。引繩向下。至繩盡處。當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處)又取一繩子。令患人合口。將繩子按于口上。兩頭至(圣濟有兩字)吻。卻抱(圣濟萬安作鉤。)起繩子中心至鼻柱根下。令如。此便齊兩吻。截斷。將此繩展令直。于前來(醫學正傳。作量。)脊骨上墨點處。橫量。取平。勿令高下繩子先中折當中。以墨記之。卻展開繩子橫量以繩子上墨點。正壓脊骨上墨點為正。兩頭取平。勿令高下。于繩子兩頭以白圈記。白圈是灸穴也。(以上六字。萬安。細注。)以上是第一次點二穴。

按大全曰是灸穴。名曰患門二穴。患門名創于此。入門曰。如婦人足小難以準量。可取右手肩穴。貼肉。量至中指頭齊。亦可不若只取膏肓灸之亦妙。次灸四花。無有不效。類經。又載此說曰。庶乎得宜。然不當患門。不可從。又曰。婦人以膏肓穴代之。亦可也。不當患門。不可從。十藥神書曰。婦女纏腳者短小。非自然也。若以量腳繩子。加之首。必不及也。今移附于右肩 穴。點定。引繩向下。至中指盡處。截斷以代量足之用。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濟世良方有蠟字。)繩。繞項向前。雙垂。與鳩尾齊。鳩尾是心岐骨。人有無心岐骨者。至從胸前兩岐骨下。量取一寸即鳩尾也。即是雙截斷。

卻皆(圣濟。作脊)翻繩頭。向頂后。以繩子中停取心。正令當喉嚨結骨上其繩兩頭。挾項雙垂。循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穴。)又取一繩子。令其人合口橫量齊兩吻。(濟良方。有如一字樣之四字)截斷。還于脊骨上(萬安。有以字。)墨點。(圣濟。有處字。)橫量始(圣濟。作如上。)法。繩子兩頭。以白圈記之。白圈是灸穴處。(類經曰。是四花。左以上是第二次點穴。通前。共四穴。同時灸。日別灸七壯。至二七壯。累灸至一百壯。

或一百五十壯。為妙。候灸瘡欲瘥。又根據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繩子。于第二次雙繩頭盡處墨點上。當脊骨。直上下。豎點中。停(醫學正傳。令繩中停。作其繩子三字。)中心。在墨點上。于上下繩盡頭。(正傳。

作處)以白圈兩穴。白圈是灸穴處。

以上是第三次。點兩穴。謂之。四花。灸兩穴。各百壯三次共六穴。各取離日。量度訖。唯須三月三日艾最佳。病瘥百日內。忌飲食房室。安心靜處。將息。若一月(圣濟。作百日)后。覺未瘥。復初穴上再灸。

按四花灸穴。諸書所載不一。蘇沈良方。校成諸本。序文如所言。而魯魚居多。今以萬校之。他書之文大不同。始取其句差異者注之。再閱頗覺其煩。仍悉削去之。只注一二字異而義易通者。崔氏序曰具圖形狀而其圖不載。諸書亦無焉。今據萬安方所圖省其無用。而其文一從圣濟萬安二書。記圖上入門曰。灸此六穴。亦要灸足三里。以瀉火氣為妙。是古書所不論以上第一次。點二穴。

以上是第二次點二穴以上是第三次點二穴。以上圖狀。

按資生曰。凡取四花穴。以稻稈心。量口縫如何闊。斷其長多少。以如此長。裁紙四方中剪小孔。別用長稻稈。蹈腳下前取腳大指為止。后取腳曲 橫紋中為止。斷了卻環在結喉。

下垂向背后看稈止處。即以前小孔紙。當中安分。為四花。蓋灸紙四角也。今按此法世俗所謂略四花。針灸聚英曰。初疑四花穴。古人恐人不識點穴。故立此捷法。當必有合于五臟俞也。今根據此法點穴。果合太陽行背二行。膈俞膽俞四穴。難經曰。血會膈俞。 曰。血病治此。蓋骨蒸勞熱。血虛火旺。故取此補之。膽者肝之腑。藏血。故亦取是俞也。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膈俞膽俞四穴者。為粗工告也。今只根據揣摸。脊骨膈俞膽俞。為正。然人口有大小闊狹不同故四花亦不準。更按。高武說崔氏四花而不據其法。漫為膈膽二俞。學人思諸。又資生曰。一醫傳一法。先橫量口吻。取長短。以所量草。就背上三椎骨下。直量至草盡處。兩頭用筆。點了。再量中指長短為準。卻將量中指草。橫直量兩頭。用筆圈四角。其圈者是穴。是又略法不可從。

經門四花 入門曰。即崔氏四花穴。不灸背上二穴。各開兩旁。共成六穴上二穴共闊一寸。

下四花相等。俱吊線比之以離卦變作坤卦。降心火生脾土之意也。然此皆陽虛所宜。華佗云。風虛冷熱惟有虛者。不宜灸。但方書又云。虛損癆瘵。只宜早灸膏肓四花。乃虛損未成之際。如瘦弱兼火。雖灸亦只宜灸內關三里。以散其痰火。早年欲作陰火。不宜灸論而未果。

騎竹馬灸法 用薄篾。量患人手上尺澤穴橫紋比起循肉至中指尖止截斷。外用竹杠一條。以竹杠兩頭。置凳上。令患人去衣騎竹杠。以足微點地以先比篾安杠上。豎篾循背。直上篾盡處以墨點記。只是取中。非灸穴。更以薄篾量手中指節兩橫紋為一寸。將篾于所點墨上。兩旁各量一寸是穴。各灸五壯或七壯。止不可多灸。此法灸之。無不愈者蓋此二穴心脈所過。凡癰疽之疾。皆心氣留滯。故生此毒。灸此則心脈流通。實時安愈。可以起死回生有非常效。(神應)按類經曰。一本作各開二寸。聚英曰。根據法量穴在督脈脊中至陽。筋束二穴中。外太陽行背二行膈俞肝俞之內。非正當穴也。疑必后人傳訛以三寸為二寸耳。豈有不得正穴。徒破好肉。

而能愈病哉。此不能疑也。阿是要穴曰。此穴出諸書未知其始。

胸腹部第三

氣堂 失欠頰車蹉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壯。滿三日未瘥。灸氣沖。二百壯。胸前甲骨中。是亦名氣堂。(千金)按氣堂恐氣沖之誤。甲。千金翼。作寅。

通關 中脘旁。各五分。主五噫針入八分左捻能進飲食。右捻能和脾胃。此穴一針有四效。凡下針后。良久覺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又次覺氣流行腰后骨空間。為四效(醫綱)龍頷 心痛冷氣上灸龍頷百壯。在鳩尾頭上行一寸半。不可刺。(千金)天瞿旁穴 癭。灸天瞿三百壯。橫三間寸灸之。(千金)按天瞿即天突一名東洋先生曰。按瞿疑當作衢。千金明堂云。天衢在耳上如前三寸。此解不是。說見天沖。

胸堂 上氣厥逆。灸胸堂百壯。穴在兩乳間。(千金) 不刺。(千金)按千金曰。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壯。又出驚癇篇。千金翼。堂。作膛。并無穴注。此穴似指膻中。醫學綱目以為膻中。然千金既言灸膻中次灸胸堂。則非膻中。

疰市 一切疰。無新久先仰臥。灸兩乳邊斜下三寸。第三肋間。隨年壯。可至三百壯又治諸氣神良。一名疰市(千金)按疰。千金翼。作注。與旁廷同名。其處不遠。

石關 在心下二寸。兩旁各五寸。灸五十壯。主產后兩脅痛。不可忍(衛生寶鑒)按與腹部石關。同名異穴。

轉谷 在旁二骨間。陷者中。主胸脅支滿。不欲食。谷入谷不化。嘔吐復出。舉腋取之。

(外臺)按此穴。在后腋條后。在旁。蓋指后腋歟。似有脫字。后腋見背部。外臺。以后腋。飲。應突。脅堂。旁廷。始素。七穴。入足少陽經。今移入于奇穴。

飲 食門下一寸。骨間。陷者中。主腹滿臚腫痛。引臍旁腹鳴濯濯。若中有水聲。仰腹取之(外臺)按食門。未知何處。蓋指轉谷歟。

應突 飲 下一寸。主飲食不入。腹中滿。大便不得節。腹鳴泄注。仰腹取之。(外臺)脅堂 腋陰下二骨。陷者中。主胸脅支滿。臚脹賁 。噫噦喘逆。膽視目黃。舉腋取之。

(外臺) 忌針。(千翼)按東洋先生曰。膽。疑當作瞻。千金翼曰。吐血唾血。灸脅堂百壯。資生曰。在腋下。

引明堂下經。居 下。載此穴。大全曰。居 合。取八寸三。脅堂二骨門腋下。

按門腋。蓋指章門淵腋。而不的。是作歌括之弊也。

旁廷 一名注市。腋下四肋間。高下正與乳相當。乳后二寸陷中。俗名注市。舉腋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十壯。主卒中惡。飛尸。遁尸注。胸脅滿。(千金)脅堂下二骨間。陷者中。

舉腋取之。(外臺)按廷。外臺。作庭。與前條疰市。同名。其處亦不遠。

始素 腋脅下廉下二寸。骨陷者中。主脅下支滿。腰痛引腹。筋攣陰氣上縮。舉臂取之(外臺)九曲中府 旁廷注市下三寸。(千金)刺入五分。灸三十壯。主惡風邪氣。遁尸。內有瘀血。(千金)帝門 脾胃之間。名曰帝門。在季肋下。前一寸半。(脈經)按類經所載九門。無此穴。

腋門 一名大陽陰。一名腋間。腋下攢毛中一寸。灸五十壯。主風。(千金)按手少陽液門。易混。又與大巨。同名異穴。千金。淵腋穴下。注。引中風篇曰。腋門在腋下攢毛中。一名泉液。即淵腋是也。今本無此文。

氣門 婦人絕嗣。不生灸氣門。穴在關元旁三寸。各百壯。(千金)按類經。載九門曰。氣門溲溺之門。居前陰中。由氣化而出。故曰氣門。不與此同。大抵與水道相似。

薜息(千金)見乳根下。

神府 心痛。暴絞急絕欲死。灸神府。百壯。在鳩尾正心。有忌。(千金)按千金翼。作附鳩尾正當心。

肓募 結氣囊里。針藥所不及。灸肓募。隨年壯。肓募二穴。從乳頭。邪度至臍中。屈去半從乳下行度頭。是穴。(千金)按千金翼。邪。作斜。行下有盡字。肓。一本作胃。非也。

乳上 以繩橫度口。以度從乳上行。灸度頭。(千翼)按千金。治卒癲。灸兩乳頭。三壯。又曰。小兒暴癇。灸兩乳頭。女兒灸乳下二分。又幼科準繩曰。小兒喘脹。俗謂馬脾風。又謂之風喉者。以草莖。病兒手中指里。近掌紋至中指尖截斷。如此二莖。自乳上微斜直立兩莖。于稍盡頭橫一莖。兩頭盡頭點穴。灸三壯。此法。

多曾見愈。

通谷 心痛惡氣。上脅急痛。灸通谷。五十壯。在乳下二寸。(千金)按與腹部二行。通谷。同名異穴。

魂舍 小腸泄痢膿血。灸魂舍。一百壯。小兒減之。穴在挾臍兩邊。相去各一寸。(千金)按千金翼。無各字。天樞云魂魄之舍。不可下針。蓋天樞之異名。分寸稍差。大抵似肓俞穴。暫俟再考。

肋頭 第一屈肋頭。近第二肋下。即是灸處。第二肋頭。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處。(千翼)肋罅 以繩量病患兩乳間。中屈之。又從乳頭。向外量。使當肋罅。于繩頭灸。隨年壯。(千翼)長谷 一名循際。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長谷五十壯。三報。穴在挾臍相去五寸。(千金)按千金。天樞注。以長谷為天樞一名。說已見。千金翼曰。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長平五十壯在挾臍相去五寸。不針。按長平章門一名。而此穴似章門。說見章門。醫學綱目。作循元。

腋下 噫噦。膈中氣閉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壯。(千金)按千金又云。一切瘰 。灸患人背兩邊腋下后紋上。隨年壯。千金翼曰灸癭法。垂兩手。

兩腋上紋頭。各灸三百壯。針亦良。千金又曰。一切瘰 。灸兩胯里。患 處。宛宛中。日一壯。七日。止。神驗兩胯。外臺。作兩腋。

直骨 灸遠年咳嗽不愈者。將本人乳下大約。離一指頭。看其低陷之處。與乳直對。不偏者此名為直骨穴。如婦人。即按其乳頭直向下。看其乳頭所到之處。即是直骨穴之地位。灸艾三炷。其艾只可如赤豆大。男灸左。女灸右。不可差錯。其嗽即愈。如不愈。則其病再不可治矣。(壽世保元○綠竹堂簡便方同。)按乳根也。

乳下 小兒癬。灸兩乳下一寸。各三壯。(千金)按灸乳下者。多其穴處又小異。并錄于此。千金曰。治反胃。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度又灸干嘔。三十壯。又灸五尸。隨病左右。多其壯數。灸卒吐逆。七壯。又嗽。灸兩乳下。黑白際。

各百壯。又轉筋四厥。灸兩乳根黑白際。各一壯。又曰。小兒溫瘧。灸兩乳下一指。三壯。

又婦女人。月經不嘗來。服黃芩牡丹湯。后灸乳下一寸黑圓際。各五十壯。千金翼曰。一切惡注。氣急不得息。欲絕者。及積年不瘥者。男左手虎口紋。于左乳頭。并四指。當小指節下間灸之。婦人以右手也。活人書間咳逆曰。若服藥不瘥者。灸之必愈。其法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骨間。灸三壯。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為牽正。以男左女右。艾炷如小豆許。與乳相直間。陷中動脈處是。資生云灸咳逆法。乳下一指許。正與乳相直。骨間陷中。

中胞門 太倉左右三寸。(脈經)關元左邊二寸是也。右二寸。名子戶。(千金)按脈經。胞。又作膀。

子戶 關元穴旁右二寸。(金鑒)按胞門子戶者。氣穴之別名。詳于第三卷中。

子宮 中極兩旁各開三寸。(大成)按醫經國小曰。治婦淋。關元兩旁。各開三寸半。濟世良方云。子宮虛冷。不能成孕。灸子宮三穴。各七壯。揣心坎中高骨以墨記之。用草心一條。從墨記至胸中。折斷。揩作七分。以四分量臍上灸之。補血。三分。量臍中灸之。補氣。仍以臍下三分折半。正子宮穴。灸之溫暖精氣受孕之所。有神效。

錢孔 度乳至臍中。屈肋頭骨是。灸百壯。治黃疽。(千金)臍四邊穴 治小兒暴癇者。身軀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鳴。灸太倉及。臍中上下兩旁。各一寸。凡六處。(千金)又治小兒卒腹皮青黑。灸臍上下左右。去臍半寸。并鳩尾骨下一寸。凡五處。各三壯。(同上)臍上下 小兒囟陷。灸臍上下。各半寸(千金)又療黃疽。當灸臍上下兩邊。各一寸半。一百壯。(外臺。引崔氏。)鳩尾骨穴 小兒囟陷。灸臍上下及。鳩尾骨端。各一壯。(千金)漏。灸鳩尾骨下。宛宛中。七十壯。(同上)又少年房多短氣。灸鳩尾頭。五十壯。(同上)按醫學綱目。引田氏云。胸下骨尖上。灸三壯。主小兒疳瘦。

身交 胞落頹。灸身交。五十壯。三報之。臍下橫紋中。(千翼)遺道 遺溺。灸遺道。挾玉泉五寸。(千金)按千金翼。作遺尿針遺道。入二寸。補之。灸隨年壯。

腸遺 挾玉泉。相去各二寸。(千金)按寶鑒。作腸逵。千金翼作二寸半。類經從之。

玉泉 男陰卵大。 病。灸玉泉。百壯。報之。穴在屈骨下陰以其處卑。多不灸之。及泉陰穴。亦在其外。(千金)腰痛小便不利。苦胞轉。灸玉泉。七壯。穴在關元下一寸。大人從心下。度取八寸。是玉泉穴。小兒斟酌以取之。(同上)按玉泉。與中極。同名異穴。

泉門 婦人絕嗣不生。漏赤白。灸泉門十壯。三報。穴在橫骨當陰上際。(千金)按千金翼作漏下。

泉陰 陰卵偏大 病。灸泉陰百壯。三報。在橫骨邊(千金)按邊字上當有兩字。千金翼。邊下。有三寸二字。千金又曰。 病灸橫骨兩邊。二七壯挾莖是。蓋指此穴。類經。邊。作旁。

尿胞 一名屈骨端。(千金)見曲骨下。

金門(千金) 見會陰下。

按與四肢部金門同名異穴。

羊矢 氣沖外一寸。(入門)會陰旁三寸。股內橫紋中。按皮肉間。有核如羊矢。(類經)按入門。入足厥陰經。

蘭門 曲泉兩旁。各三寸。(大全)歸來下。莖根毛內旁五寸。(國小)毛際玉莖旁開二寸。針入二寸半。主治水腎紅腫。如升大不痛。(醫綱)按寶鑒曰。蘭門。在玉莖旁二寸。治疝氣沖心欲絕。

男陰縫 一名鬼藏。拔陰。反向上灸。治馬黃黃疽等病。若女人。玉門(十三鬼穴。并千金翼。有頭字。)是穴。男女針灸無在。(千金)按千金風癲篇。灸陰囊縫。三十壯。令人立。以筆正注當下。已臥核卵上灸之勿令近前胎中所有。在后生者。于莖中腎囊前中間弦子上。灸七壯。立愈。此法相似在囊前縫上。

關門 玉莖旁二寸。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主治疝氣沖心欲死(醫綱)鬼門 牛釣。弄舌撮口。灸鬼門。穴在乳下一麥粒。七壯。(幼幼新書)按與十三鬼穴鬼門。同名異穴。

氣沖 一名氣中。(醫綱)氣沖。在氣海旁。各一寸半。針入二寸半。灸五十壯。主治腹痛腸鳴。又名氣中主治婦人血溺氣喘。(醫綱)按與胃經氣沖。同名異穴。千金曰。失欠頰車蹉。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壯。滿三日不瘥。灸氣沖。二百壯。胸前喉下。甲骨中是。亦名氣堂。此氣沖。亦是異穴。說既見。

水分 在水分旁各一寸半。針二寸半。灸五十壯。主治單蠱脹氣喘。(醫綱)食倉 食關 治脾胃。在中脘旁寸半位。(國小)血門 血門中脘旁三寸。(國小)神庭 在龜尾。注曰一作鳩尾下五分。(脈經)水道 三焦膀胱腎中熱氣。灸水道。隨年壯。穴在挾屈骨相去五寸。(千金)屈骨在臍下五寸屈骨端。水道挾兩旁。各二寸半。(千翼)按屈骨橫骨之一名。說既見。水道與腹部三行水道。同名異穴。宜合考。

囊底 一名海底(醫綱)陰囊十字紋中。(大成)按千金曰。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陰囊下第一橫理。十四壯。灸卒死。亦良。蓋此穴綱目奇效良方等。皆云。治陰中濕癢。外腎生瘡。小腸疝氣。小兒疝卵偏重。

龍門 婦人胞落頹。灸龍門。二十壯。三報。在玉泉下。女人入陰內外之際。此穴卑。

今廢不針灸。(千金)陰中上外際。(千翼)按玉泉。見上。非中極之一名。千金曰。婦人遺尿不知出時。灸橫骨當陰門。七壯。

陰莖 卒癲。灸陰莖上。宛宛中。三壯。得小便通。即瘥。(千金)治卒 。牽陰頭正上。灸莖頭所極。又牽下向谷道。又灸所極。又牽向左右髀直行。灸莖所極。(同上)當尿孔上。

是穴。(千翼)又灸陰莖頭。三壯。(千金)按千金又曰。凡男 當騎碓軸。以莖伸置軸上。齊陰莖頭前。灸軸木上隨年壯。此他灸法多多不集錄。

沖門 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端。約中動脈。(外科大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平县| 新邵县| 区。| 桂阳县| 古田县| 德惠市| 时尚| 临安市| 唐海县| 滨州市| 商南县| 永修县| 定边县| 天峻县| 民权县| 阆中市| 台东县| 桐城市| 潍坊市| 蒙自县| 通道| 辽宁省| 镇雄县| 深水埗区| 德州市| 临沂市| 濮阳县| 四会市| 磐安县| 厦门市| 牡丹江市| 修水县| 体育| 错那县| 敦煌市| 吕梁市| 宁晋县| 区。| 神农架林区| 东安县| 饶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