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 仁術便覽
  • 張潔
  • 4966字
  • 2015-12-17 14:46:57

痞病

痞者,皆土之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形者是也。有中氣虛弱一方 治稟受充實,面蒼骨露,氣實之人,心下痞者。

枳實 黃連 青皮 陳皮 枳殼上為末,每服三錢,燈心湯下。

一方 稟受素弱,轉運不調,飲食不化而心下痞者。

白術 山楂(去核) 神曲 麥芽 陳皮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一方 治肥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熱在中焦。

枳實 黃連 葛根 升麻上為末,每服三錢,薄荷湯下。

一方 治食后感寒,飲食不化,心下痞者。

藿香 豆蔻 吳茱萸 砂仁上為末,每服三錢,姜湯下。

一方 治挾血成窠囊,心下痞者。

桃仁 紅花 香附 大黃上為末,每服四錢,酒下。

【補中益氣湯】

加芍藥、黃連各一錢,治內傷心下痞,瞀悶者。如痞腹脹,加枳實三分,姜樸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見內傷門。

【枳實消痞丸】

枳實 黃連(各五錢) 干生姜(二錢) 半夏曲(三錢) 濃樸(四錢) 人參(二錢) 甘草(炙,二錢) 白術(三錢) 茯苓 麥芽(各二錢)為末,蒸餅丸,每五十丸,溫水下。

咳逆

氣逆也,氣自臍下直沖,上出于口而作聲之名也。古謂之噦,今謂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氣自逆而呃上也。有痰,有氣虛,有火,有因飲食太過,填塞胸中,而氣不得升降者,或有痰閉于上,火起于下,而氣不得伸越者。又有傷寒熱病,陽明內實,過期失下,清氣不得升,濁氣不得降,以致氣不宣通而發呃者,此皆實癥也。

一方 治痰咳。

陳皮 半夏上姜五片,水煎服。或以人參蘆煎湯吐之。

【人參白術湯】

治氣虛不足咳逆。

人參 黃芩 柴胡 干姜 梔子仁 甘草(炙。各兩半) 白術 防風 五味子 半夏(泡)一方 治陰火咳逆。

黃連 黃柏 滑石上用水煎服,益原散亦可。

一方 治咳逆自利。

滑石 甘草 黃柏(炒) 白芍 人參 白術 陳皮加竹瀝水,煎服。

【橘皮竹茹湯】

治吐利后胃熱咳逆。

橘皮(一兩) 竹茹(一兩半) 甘草(炙,二兩) 棗子(二十個) 生姜(半兩) 人參(半兩)上水十碗,煎至三碗,作三次,熱服。

消渴

上消者,肺也,多飲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飲食而小便赤黃。下消者,腎也,小便頻數,濁淋如膏之狀。三消皆禁用半夏,脈洪大者生,微小者死。

治方黃連末 天花粉末 人乳汁 藕汁 生地黃汁上將三汁佐以姜汁,入蜜為膏,和二末,徐徐留舌上,以滾白湯少許送之。能食易饑者,加軟石膏、黃芩。小便頻數,或如膏者,加五味子、知母、黃柏、玄參。若泄瀉,先用白術、白芍藥炒為末,調服,后服此藥。

一方 用繰絲湯飲之,如無繰絲湯,以繭殼煮湯代之。此物屬火,有陰之用,能瀉膀胱中相

【人參白虎湯】

治上消。見傷寒門。

【豬肚丸】

治中消。

黃連(五兩) 麥冬 知母 栝蔞(各四兩) 茯神(四兩)上為末,入雄豬肚內縫之蒸熟,乘熱于石臼內杵爛,如干,加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米飲下,可以清心止渴。

【調胃承氣湯】

治中消。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升)上銼,每服臨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芒硝,再煮二三沸,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六味地黃丸】

治下消。見虛損門。

【栝蔞丸】

治消渴。用栝蔞根薄切,用人乳汁拌蒸,竹瀝拌曬,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噙化,或丸小丸,每服百丸,米飲下。

【忍冬丸】

治消渴既愈之后,須預防發癰疽之患。用忍冬草不拘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置瓶罐內,用無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曬干,入甘草少許,研為細末,以所浸酒打面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溫酒米飲任下。

【麥門冬飲子】

治膈消胸滿心煩,津液短少,消渴。

五味子(五分) 知母(一錢) 甘草(炙,三分) 栝蔞仁(五分) 人參(一錢) 干葛(五分) 生地黃(八分) 茯苓(七分) 麥冬(一錢)上水二鐘,竹葉十四片,煎一鐘,溫服。

【清心連子飲】

治渴而小便濁,或澀。見白濁門。

【六一散】

又名神白散。治真陰素被虛損,多服金石等藥,或嗜炙爆咸物,遂成消渴。用溫水調服,或大渴飲冷者,新汲水調尤妙。

【三黃丸】

治男子婦人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發寒熱者。

春三月 黃芩(四兩) 大黃(二兩) 黃連(四兩)夏三月 黃芩(六兩) 大黃(一兩) 黃連(一兩)秋三月 黃芩(六兩) 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冬三月 黃芩(二兩) 大黃(五兩) 黃連(三兩)上三味,隨時加減,為細末,煉蜜丸如大豆大。每服五丸,日三服。不去,加七丸,服一月愈。

【加減錢氏白術散】

治消渴不能食。

人參 白術 白茯 甘草(炙) 枳殼(炒。各半錢)藿香(一錢) 干葛(二錢) 木香五味子 柴胡(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茯菟丸】

治三消渴通用。

菟絲(酒浸,十四兩) 北五味子(七兩) 白茯苓(五兩) 石蓮肉(三兩)上為末,用山藥六兩為末,作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王泉丸】

治消渴小便頻數。

麥冬(去心) 人參 茯苓(去皮) 黃 (半生半蜜炙) 烏梅(去核) 甘草(各一兩) 栝蔞根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一丸,溫湯嚼下。

傷食

傷食惡食,胸中有物,宜導痰補脾,用二陳湯加白術、山楂、川芎、蒼術服之。右手氣口脈必緊盛,胸膈痞塞,噫氣如敗卵臭,亦有頭痛發熱,但身不疼,傷食必惡食,心口按之必刺痛。

【連實平胃散】

治傷食發熱困倦,心口按之刺痛,服之立效。

黃連 枳實 山楂 神曲 蒼術 濃樸 陳皮 甘草上銼,水二鐘,煎八分,通口服。如虛弱加白術,甚則加人參。

【枳術丸】

治痞,消食,強胃。

白術(去梗炒,四兩) 枳實(去穣,麩炒,二兩)上為末,荷葉包燒糯米飯,研為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此藥久服,能使人胃氣強實,雖過食而不能傷也。若加陳皮一兩,名陳皮枳術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若加陳皮一兩,酒浸炒黃連一兩,名橘連枳術丸,補脾和胃,瀉火消痰。若加半夏一兩,名半夏枳術丸,治因冷食內傷。若加炒神曲、炒麥芽面各一兩,名曲 枳術丸,治勉強多食,致心腹滿悶不快。若加木香一兩,名木香枳術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若加黃芩四兩,酒炒大黃、煨神曲、炒陳皮各二兩,名二黃枳術丸,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味濃之物填塞,悶亂不快,以蒸餅為丸,各量所傷服之。

【加味二陳湯】

治傷食惡食,胸中有物,宜導痰健脾。

二陳湯加白術 山楂 川芎 蒼術水煎服。

【保和丸】

治食積脾胃虛者,以補藥下之。

山楂(蒸去核,二兩) 神曲(炒) 半夏 茯苓(各一兩) 蘿卜子(炒) 陳皮 連翹(各五錢)

【備急丸】

治飲食過多,心腹脹滿,或疼痛皆治。

大黃 干姜 巴豆(去皮油。各一兩)煉蜜丸,搗千杵,小豆大,量大小人與之,酒下。

【葛花解酲湯】

治酒客病,令上下分消其濕。又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

白豆蔻 砂仁 葛花(無以葛根代。各五錢) 木香(五分) 青皮(三分) 陳皮 白茯豬苓上為末,每三錢,白湯調服。

一方 治心腹膨享。

南星(姜制,一兩五錢) 半夏 栝蔞仁(研,一兩半) 香附(便炒,一兩) 黃連(姜炒,三上為末,神曲糊丸,溫水下三四十丸。

【丁香爛飯丸】

治傷食,又治卒心痛。

丁香 甘草(各二錢) 砂仁(二錢) 益智仁(三錢) 香附(五錢) 甘松(三錢)丁香 三棱 木香 廣術(炮。各錢半)上為末,湯浸蒸餅丸。每三十丸,白湯下。

【木香當歸散】

實脾,順氣,消食。

川芎 當歸 人參 官桂 三棱(炮) 麥芽(炒) 干姜 小茴(炒) 木香 莪術 陳皮甘大便秘倍加枳殼、檳榔、青皮、濃樸。

上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食遠溫服。渣再煎。

【神妙列仙散】

治飲酒所傷,以致遍身疼痛,腰腳酸跛,手足頑麻,胃脘疼痛,胸膈心下滿悶,肚腹膨脹,嘔吐瀉痢。及酒停,久成一應積聚,黃膽,熱鼓,并皆治之。

木香 沉香(各一錢) 茴香(炒) 檳榔(各二錢) 蓄(三錢) 大黃(焙,一兩) 麥芽(一上為末,每服三錢。或五更時熱酒調下,仰面臥,叉手胸前,至天明取下惡物,小便如血。

忌腥冷硬物,米粥調理。

【阿魏丸】

治脾胃怯弱,過食肉面,生冷瓜果之物,停滯中焦,不能克化,以致心腹刺痛脹悶,嘔吐不食,或利或秘,并皆治之。

百草(三錢) 巴豆(十四個,去油) 阿魏(酒浸化) 官桂 蓬術 三棱(煨) 麥芽(炒) 神曲(炒) 青皮 陳皮 蘿卜子 白術 干姜(各五錢) 木香(一錢)上為末,糊丸綠豆大。每二十丸,傷面,面湯下。傷果物,麝香湯下。

【補中益氣湯】

治形神勞役,或飲食失節,勞倦虛損,身熱而煩,脈洪大而虛,頭痛而惡寒,而渴,自汗無力,氣高而喘。

黃 (一錢半) 人參 甘草(各一錢) 白術 歸身 柴胡 升麻 陳皮(各五分) 渴加葛根上作一服,午前,稍熱服。

一方 加黃柏三分 紅花三分

【升陽順氣湯】

治因飲食不節,勞役所傷,腹脅滿悶,短氣。遇春則口無味,遇夏雖熱猶寒,饑常如飽,不喜食冷。

升麻 柴胡(各一錢) 黃 (一兩) 半夏(三錢) 甘草(五分) 陳皮 人參 神曲歸身(每服三五錢,姜三片,水煎服。

【參術調中湯】

瀉熱補氣,止嗽定喘,和脾胃,進飲食。

黃 (四分) 桑白皮(五分) 甘草 人參 茯苓(各三分) 五味子(二十粒) 白術(五分) 地骨皮 麥門冬 陳皮(各二分) 青皮(一分) 水煎服。

【升陽益胃湯】

治脾胃虛弱,嗜臥怠惰,四肢不收。時值秋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舌干澀,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食不消,兼見肺病,灑灑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

柴胡 白術 茯苓(渴去之) 澤瀉(各三錢,去毛) 羌活 獨活 防風(各五錢。

以秋旺,故以辛溫泄之) 人參 甘草 半夏(各一兩) 黃 (二兩) 黃連(一錢) 陳皮(四錢) 白芍(炒,五錢)上每服三五錢,姜三片,棗二枚煎,早飯后溫服。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一切中氣不足,脾胃弱,下元虛,腰膝軟弱,夜有房勞,服此效。

人參 黃 (蜜炙) 白術(炒) 杜仲(炒) 牛膝 白芍(炒。各一錢) 甘草(炒,六分) 當歸(酒浸,八分) 升麻(三分) 陳皮(七分) 柴胡(五分) 五味子(九粒) 黃柏(炒,一錢) 枸杞子(一錢)空心,水煎服。如夢遺加知母、牡蠣各一錢。腹脹加半夏、濃樸。咳嗽加知母、麥冬各八分。泄瀉加肉豆蔻、干姜各七分,嘔逆惡心加藿香、半夏。

有色點而無頭粒者,謂之 。有頭粒而隨出即沒,沒而又出者,謂之疹。 屬風熱,挾痰而作。疹屬熱與痰在肺,凡丹從四肢入腹者死。又云癮疹多屬脾,隱隱然在皮膚之間,故言癮疹也,發則多癢,或不仁者,是兼風兼濕之殊,色紅者,兼火化也。熱微者,赤 出,熱甚者,黑 出。赤 九生一死,黑 十死一生。

【通圣散】

疹通治,消息隨宜。

防風 川芎 當歸 麻黃 薄荷 連翹 芒硝 大黃 白芍(各五錢) 黃芩 石膏 桔梗(上銼,水煎服,身疼加蒼術、羌活,痰嗽加半夏。

【消風散】

治丹疹屬血風血熱。

荊芥穗 甘草(炙) 陳皮(去白) 濃樸(各五錢) 白僵蠶(炒) 蟬蛻(去土炒)人參 茯苓上為末,每服三錢,荊芥茶清調下。

【化湯】

治傷寒。汗吐下后, 發脈虛。

人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白術上煎,時時服。

一方 加玄參。

又方 用黃瓜水調伏龍肝服,去紅點 好。

【調中湯】

治內傷外感而發陰 。此無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熏于肺,傳于皮膚,如蚊蟲咬形狀,而非錦紋也。

蒼術(一錢半) 陳皮(一錢) 砂仁 藿香 芍藥(炒) 甘草(炙) 桔梗 半夏 白芷羌活 枳殼(各一錢) 川芎(半錢) 麻黃 桂枝(各半錢)

【消毒犀角飲子】

治 及癮疹。

牛蒡子(六錢) 荊芥(三錢) 防風(三錢) 甘草(二錢)上水煎服。

【玄參升麻湯】

治 在身,汗下吐后,毒不散,表虛里實,發于外,甚則煩躁譫妄。

玄參 升麻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一方 傷寒陽癥發 有四性,溫毒發 至重,紅赤為胃熱也,紫黑為胃爛也,一則下早,一則下晚,乃外感熱病發 也,以玄參升麻、白虎等湯合服之。白虎湯見傷寒門。有內傷發者,胃氣極虛,一身火游行于外所致,宜補以降之。

黃疸

不必分五疸,同是濕熱,面黑黃色而渴者,不治。

【茵陳五苓散】

黃芩 黃連 山梔子 茵陳 豬苓 澤瀉 蒼術 青皮 龍膽草(各等分) 有積加莪術

【胃苓湯】

治疸好。

滑石 蒼術 陳皮 濃樸 甘草 白術 官桂 茯苓 豬苓 澤瀉上清水煎服。

【黃膽方】

真阿魏黑如糖餳者是。每服五分,酒磨下,不過二服。

又方地骨皮(四兩) 木通(一兩) 車前子(四兩,研爛)上三味,用陰陽水各一碗煎,露一宿,空心服。

【搐鼻法】

治黃膽,遍身如金黃色。

瓜蒂(二錢) 母丁香 大黃(一兩,醋炒) 黍米(五分) 赤小豆(五分)為細末,每夜兩鼻搐之便睡,次日取下小便愈。

泄瀉

有濕,有火,有氣虛,有痰積,食積。

【胃苓湯】

治感暑濕夾食,泄瀉煩渴,兼食瓜果太多,肚腹疼痛作泄。

蒼術 濃樸(姜制) 陳皮 甘草 白術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肉桂(五分)鹽少許一方 治濕泄。水泄,腹不痛是也。

豬苓 澤瀉 白術 蒼術 赤茯苓(各等)上水一鐘半,煎服。

一方 治火泄。腹痛泄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是也。即上方加黃芩是。

一方 治食積泄瀉。痛甚而泄,泄后痛減者是。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澤瀉 濃樸 蒼術 白術 山楂 神曲上水一鐘半煎。

一方 加大黃作丸服,下之。

一方 治氣虛泄。完谷不化者是。

人參 白術 白芍 升麻 甘草 上水煎服。

一方 治痰積泄。或泄或不泄,或多或少者是。

海粉 青黛 黃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静县| 临高县| 新乐市| 两当县| 沂水县| 会宁县| 宁德市| 新田县| 阿合奇县| 新野县| 海口市| 保定市| 无极县| 南汇区| 承德市| 大洼县| 建宁县| 土默特右旗| 凤翔县| 大丰市| 阿巴嘎旗| 南昌市| 叙永县| 海口市| 申扎县| 缙云县| 剑阁县| 三河市| 沾化县| 邵阳县| 安远县| 固始县| 新安县| 客服| 定西市| 霍山县| 泾源县| 农安县| 绥中县| 循化| 阿拉善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