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 清先正事略選
  • 李元度
  • 4686字
  • 2015-12-17 12:17:26

子再濂,字靜之。自為諸生,即弛置科舉業,從父友五公山人王余佑及顏習齋(元)游。手錄父遺書,又貳之以質四方之學者。平湖陸清獻公嘗與靜之書,乞借抄「用六集」、「斯文正統」、「辨道錄」諸書。靜之年逾六十,復手錄付諸子;且誡之曰:『昔蔚州魏公持節巡京畿,余以故人子獨被渥洽;鄰邑人遂籯金而請事,余掩耳走,菑然若穢污之及吾體也。汝曹他日登仕籍,若以官富家,吾生不受其養、死不享其祭。惟先人遺書未刻者尚百余萬言,必約身而次第布之』。其后,仲子承祖登康熙乙未進士,累官至江西布政使;果盡刻諸遺書行世。

五公山人者,字介祺;保定新城人也。父延善,邑諸生。尚氣誼;當明末,散萬金產結客。有子三:長余恪、季余嚴;山人其仲也,出嗣世父建善。令魯山,會闖賊陷京師,山人自魯山歸,父率三子與雄縣馬魯建義旗,傳檄討賊。時容城孫征君奇逢亦起兵,共恢復雄、新、容三縣,斬其偽官。未幾,賊敗,大清師入;山人父為仇家所陷,執赴京。三子將從,余恪以山人后世父不可死,揮余嚴為復仇計,遂獨身赴難;父子死燕市。余嚴歸,率壯士入仇家,殲其老稚三十口無孑遺。名捕甚急,會上官有知其枉者,力為解;乃免。于是山人奉魯山公隱易州之五公山。

少勵志行,嘗受業于孫征君,學兵法。國變后,更從征君講性命之學;隱居教授,不求聞達。薦紳先生往往構講堂、具安車幣迎,受業從游至數百人。山人負文武才,教人以忠孝,務實學。嘗匯古人經世事為「居諸編」十卷、「八陣圖」一卷、「萬勝車圖說」一卷、「兵民經略圖」一卷;又「涌幢草」三十卷、「文集」三十二卷。王崑繩、李剛主讀其遺書,至撫卷太息曰:『此諸葛武鄉之流也』!卒年七十,學者私謚文節先生。山人與刁蒙吉先生為石交;靜之游其門最久(語詳尹少宰「北學編」)。

同時有磁州張先生者,名溍,字尚若。年十二,為諸生。順治己丑進士,壬辰選庶吉士;與湯文正公共砥礪為圣賢之學。性至孝;聞母病,即乞養歸,躬侍湯藥,母病遂瘥。后連丁內、外艱,哀毀骨立,喪葬皆如禮。服闋赴補,適有詞林外轉之命,同人錯愕。君怡然歸,鍵戶讀書,窮究身心、性命之理;萃古人格言懿行,以勉子弟。家居二十年,不妄交游;惟與孫征君往復論辨無虛日。嘗曰:『真學問在行誼;若知而不行,猶弗知也』。又曰:『除忠孝倫常外,別無道學』。其所得可知矣。年五十有八,卒。著有「澹寧集」十卷。

——見原書卷二十八(名儒)頁三上。

謝文洊(附宋之盛、甘京、章慥、黃采、黃熙)

謝先生文洊,字秋水,號約齋;江西南豐人。生當明季,見天下方亂,慨然有出世志。遂棄諸生,入廣昌之香山,閱佛書。一日午坐,忽如鳥飛出籠,游太虛中;自此神氣灑然,異常時。既讀龍溪王氏書,服之;復讀王陽明書,自信益篤。遂與同邑李萼林、邵睿明講陽明之學,會于新城之神童峰。有王圣瑞者,力攻陽明先生;與爭辯累日,為所動。取羅整庵「困知記」讀之,始一意程、朱。辟程山學舍于城西,名其堂曰「尊洛」。著「大學中庸切己錄」及「講議」數十篇,發明張子「主敬」之旨;以為「為學之要,「畏天命一一言盡之矣。圣人一生戰兢惕厲,曰「顧諟天之明命」,曰「上帝臨汝,無貳爾心」,曰「昊天旦明,出王游衍」:無非畏天命之心法也。學者當常提此言,注目而視惟此、傾耳而聽惟此,稍有一念之私,急當痛悔,速自洗滌,以無犯帝天之怒;久之,人欲凈盡,上下同流,樂天境地可得而臻也』。時寧都易堂九子、星子髻山七子俱以文章節概名天下,而先生獨反己闇修,務求自得。其「程山十則」,亦以躬行實踐為主。髻山宋之盛過訪,程山遂約易堂魏禧、彭任會講旬余;于是諸子皆推讓程山,謂其篤躬行、識道本。同縣甘京字健齋,與先生為友;已而服之誠也,遂師之。

康熙二十年,先生病,自為墓志;卒,年六十有七。所著又有「初學先言」、「大臣法則」、「左傳濟變錄」、「詩文集」諸書。

宋之盛,字未有;星子人。少孤,事兩兄如父。崇禎己卯,舉于鄉;應禮部試,不第。歸,結廬髻山,足不入城市,以講學為己任。其學以「明道」為宗、「識仁」為要;于二氏微言奧旨,皆能抉摘異同,非若世之辟異論者舍精而攻其觕也。與約齋交最篤。晚讀胡敬齋「居業錄」持敬之功益密。戊申五月,卒。

同邑有查小蘇者,亦棄諸生,山居不出;年九十而終。

甘京字健齋,南豐人。初為諸生,后棄舉子業;與同邑封浚、曾曰都師事謝約齋。值邑荒亂,特請免荒稅、蠲賦稅、賑饑、平寇,鄉人賴之。浚、曰都均以學行為鄉里所矜式。

章慥字仲實,南城人。明諸生;隱居華子岡,灌園養母。與程山論學,有針芥之投;程山每心折焉。好讀史,衡論精審,發前人所未發。著「二十一史童觀集」、「閱史偶談」若干卷;魏叔子稱其發微闡幽,大有功于后學。

黃采字亮工,南城人。孩提時,大父訓以「小學近思錄」及圣賢事蹟,輒忻然聽受。稍長,言動不茍;師事程山,篤志力學。事父母純孝。繼母周得狂易疾,扶持三十余年如一日;及卒,亮工年邁矣,仍哀慟盡禮。居家,以「小學家禮」倡引后進,風俗為一變。與弟暾以學道相勸勉。著有「圣圖愿學錄」、「圣學匯編」。卒年八十有四。子湘,丙午舉人;官信豐教諭。既歾,豐人祠祀之。

黃熙字維緝,約齋同縣人。順治中進士,官臨川教諭;乞養歸。居父憂,哀感行路,蔬食三年。母喪未葬,鄰不戒于火,延燎將及;維緝撫棺大慟,愿身同燼,俄風返火息。約齋于并世人少許可,獨引君為入室弟子云。

--見原書卷二十八(名儒)頁三下。

沈昀(附姚宏任)

沈先生字甸華,其后改名昀,字朗思;浙江仁和人。年十六,受知黎學使元寬。時山陰劉忠正公講學蕺山,先生渡江往聽講,而應先生潛齋和之。

甲申之變,棄諸生,刻苦自厲。其學以「誠敬」為宗、以「適于用」為主;而力排二氏曰:『其精者傍吾儒,其異者不可一日容也』。聞四方士有賢者,輒書其姓氏,冀得一見之;然不肯妄交。于取與尤介;授徒自給,三旬九食以為常。嘗絕粒數日,取階前馬蘭草食之。有聞之者饋米數斗,不受;固請則固辭。時先生餓甚,宛轉辭謝益困,遂仆于地;其人皇駴去。良久始蘇,笑曰:「其意良可感,然適以困老夫耳』。嘗展蕺山墓,徒步往來西陵。里中子弟習知先生清節,亦有好事者謀繼粟、肉,卒不敢前;以先生必不受也。潛齋嘆曰:『生平于辭受一節,自謂不茍;然視沈先生,猶媿之』!以末世喪禮不講,輯「士喪禮說」;薈萃先儒之論,定其可行者以授弟子陸寅。又輯「四子略」、「五子要言」、「家法論」、「升降編」、「言行錄」、「居求編」,皆粹然儒者之言。蕺山身后,弟子爭其宗旨,各有煩言;先生曰:『道在躬行;但騰口說,非先師所望于吾曹也」。疾革,門人問曰:『夫子今日何如』?先生曰:『心中無一物,惟知「誠敬」而已』。卒,年六十有三;無以為殮。潛齋經紀其喪,不知所為,涕泣不食;或問之,則曰:『吾不敢輕受賻襚以玷先生也』!潛齋弟子姚敬恒趨問曰:『如某,可以殮先生乎』?潛齋曰:「子篤行,沈先生夙所許;殆可也』。于是姚生遂殮先生,葬之湖上。子二:毅中、純中,皆承家學。

敬恒名宏任,錢塘人。少孤;母,賢婦也。敬恒不應科舉,隱市廛。其母偶見敬恒貿絲,銀色下劣;慍甚,曰:『汝亦為此惡行乎』?敬恒長跪謝,愿得改行。乃受學應先生,日誦「大學」一過,一言一行服膺師說。過事,必歸于忠厚。潛齋不輕受人物,惟敬恒之饋不辭;曰:『吾知其非不義中來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將,每時其乏而致之;終其身不倦。潛齋歾,敬恒執喪如古師弟子之禮。姚江黃先生晦木,于人鮮可意者;獨許敬恒曰:『是獨行傳中人也』!

晚年,以非罪陷縲紲。憲使慮囚入獄,敬恒方朗誦「大學」;憲使異之,入其室,案上皆程、朱書也。與之坐語,大驚;即日釋之。然敬恒卒以貧死。平生但事躬行,不著書;故鮮知者。

——見原書卷二十八(名儒)頁四上。

應撝謙(附凌嘉印、沈士則、秦云爽)

潛齋先生姓應氏,諱撝謙,字嗣寅;仁和人也。父尚倫,故孝子。

先生生而有文在手為八卦,左耳重輪、右目重瞳。少即以斯道為己任,偕同志虞畯民、張伏生、蔣與恒為狷社,取有所不為也。最后交沈朗思,尤稱莫逆。母病,服勤數年;母憐之曰:『吾為若娶婦以助若』!先生終不肯入私室。母卒除喪,始成禮。于遺經皆實踐而力行之,終身無疾言遽色。每倦而休,則端坐瞑目、寤則游息徐行。所居僅足蔽風雨,簞瓢屢空,恬如也。一日,見梁上白蛇墮地;曰:『此兵象也』。奉親逃之山中。既遭喪亂,自以故國諸生,絕志進取;益盡力著書。

康熙戊午,閣學李公天馥、項公景襄以博學鴻儒薦;先生轝床以告有司曰:『某非敢卻聘,實病不能行耳』。或舉泰山孫明復嘗從石介請以成丞相之賢,謂『不必果于卻薦』;先生曰:『我不能以我之不可學明復之可』。乃免征。范忠貞公承謨繼撫浙,又欲薦之;先生遂稱廢疾。海寧令許酉山請主講席,造廬者再;不見。既而曰:『是非君子中庸之道也』;扁舟報謁。許大喜曰:『應先生其許我乎』?先生逡巡對曰:『使君學道,但從事于愛人足矣。彼口說者,適足以長客氣也』。許嘿然不怡。既出,先生解維疾行;曰:『使君好事,必有束帛之將;拒之且益其慍,受之則非心所安也』。杭州守嵇君宗孟數式廬,欲有所贈,囁嚅未果;及見所作「旡閟先生傳」,乃不敢言。后以志局請,先生辭之;則請下榻郡齋數日以請益,先生但一報謁而已。同里姜御史圖南視鹺歸,于故舊皆有饋;嘗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諸涂,方盛暑,先生衣木棉衣,蕉萃躑躅;御史歸,投以越葛二端曰:『雅知先生不受人絲粟;然是戔戔者,非自盜泉來也』。先生謝曰:『笥尚有絺綌;昨偶感寒,欲其汗耳』。竟還之。

先生坐臥小樓中,一幾一榻;書冊外,無長物。弟子甚多,因以樓上、樓下為差如馬融例。里中一少年使酒,忽扣門求聽講;先生許之。居三日,不勝拘苦去,使酒如故。偶醉,持刀欲擊人,洶洶莫能阻;忽有人曰:『應先生來』!其人頗失魄,投刀垂手,汗浹背。先生撫之曰:『一朝之忿,何至此!盍歸乎』!其人俯首謝過去。

先生卒于康熙二十六年,春秋六十有九。病革,尚手輯「周忠毅公傳」,未竟而卒。平生不喜陸、王之學;其論性、論太極,于程、朱亦不盡同。如論「易」,謂『孔子得「易」之干、老子得「易」之坤』。又謂『伏羲之「易」干在上,以天為主;得之不得有命,非人之所能也:先天之事也。后天之「易」作于文王,離在上,以心為主;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易兇為吉,所以立命也』。故所著「周易集解」,皆獨具心得之言。他若「詩傳翼」、「書傳拾遺」、「春秋傳考」、「禮樂匯編」、「古樂書」、「論孟拾遺」、「學庸本義」、「孝經辨定」、「幼學蒙養編」、「朱子集要」、「潛齋集」凡十余種,各有精義。又撰「教養全書」四十一卷,分選舉、學校、職官、田賦、水利、國計、漕運、治河、師役、鹽法十「考略」,仿「文獻通考」例;而明代事實尤詳。又有「性理大中」二十八卷,其「論次陽明言行」一卷附焉;平湖陸清獻公為之序,謂『當自為一書,不當附「性理」后;因表而出之,曰「王學考」』。清獻嘗兩會先生于武林,與論學術源流甚契;先生亦命二子訪清獻于西湖寓次。其卒也,清獻祭以文;略言『先生高風峻節,可比許由、陶潛。然許雖高潔,文采無聞;陶之文采表著矣,而耽于麴蘗,不可以為訓。惟先生閎覽博物、淡泊寧靜,許之所無,先生有之;陶之所有,先生無之:為足高視古今云』。先生歾后,河陽趙公士麟、儀封張公伯行刻其遺集行世。門人凌嘉印字文衡、沈士則字志可、姚宏任字敬恒,能傅其學。

囗囗囗有秦定叟先生者,諱云爽,字開地;著「紫陽大旨」八卷,專為糾陽明囗囗晚年定論而作也。書分八門:曰「朱子初學」、曰「論已發未發」、曰「論涵養本源」、曰「論居敬窮理」、曰「論致知格物」、曰「論性」、曰「論心」、曰「論太極」;而陽明之論亦間載以資互證焉。

——見原書卷二十八(名儒)頁四下。

胡承諾(附陳大章、劉夢鵬)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城县| 齐齐哈尔市| 南丰县| 金坛市| 长岭县| 津市市| 临沧市| 鄂州市| 云霄县| 霍城县| 华阴市| 上杭县| 临西县| 禄劝| 文山县| 正镶白旗| 正蓝旗| 察隅县| 岳阳市| 嘉善县| 泽普县| 乐业县| 凤城市| 桃源县| 巧家县| 赣榆县| 江川县| 碌曲县| 扬中市| 南雄市| 霸州市| 会同县| 佛学| 阜阳市| 天峨县| 曲水县| 宣化县| 高青县| 南木林县| 海阳市| 龙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