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附錄(2)

一、我朝肇興東土,開國佐命之英,皆天潢貴胄,位列親藩;未敢援入「先正」之列。即翊運勳臣之侑饗太廟者,若信勇公費英東、宏毅公額亦都、武勳王揚古利等皆立功天命、天聰、祟德間,在世祖統(tǒng)壹區(qū)夏之先;故論入關(guān)后宣力文臣以范文肅公為始、武臣以圖昭勳分為始,而信勇公、宏毅公、武勳王各事蹟又皆詳列于其子若孫之傳首,俾閱者備悉源流。

一、名臣一門,內(nèi)而閣部、外而封圻,其勢不能遍錄。是編所述,大約曾祀賢良、名宦祠及有殊績異政列入「一統(tǒng)志」者;然終囿于見聞,不免掛漏為憾。嘗有偉烈鴻名夙所欽慕,因未得其事狀,無從登入;擬選「續(xù)編」,以臻詳備。

一、滿漢名臣有祖孫、父子、兄弟、群從并躋九列者,略仿「史記」「世家」例匯列之,以彰喬木世臣之盛。

一、本朝名儒約分二派:其恪守程、朱家法者,陸清獻、陸桴亭、張楊園諸先生也;其兼宗陸、王而不倍于程、朱者,孫夏峰、湯文正、李二曲諸先生也。清獻之學(xué)洵屬正宗,其救正王學(xué)末流之功甚大。近儒何丹畦續(xù)「理學(xué)正宗」、唐鏡海著「學(xué)案小識」,皆推二陸為直紹洛、閩之統(tǒng);然彭尺木、程魚門嘗議清獻攻擊陸、王太過,未脫講學(xué)家習(xí)氣,宗之者蓋彌甚焉。唐氏「學(xué)案」既擯夏峰不錄,復(fù)深致鄙夷;其亦門戶之見而已矣。夫一貫之旨,曾子自「行」入、子貢自「知」入,其有得于圣道一也;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孟子皆推為圣,未嘗是此而非彼也。是編不分門戶淵源所在,各以類從。其議論之相反而適可以相救者,均詳列之;以俟后之君子論定焉。

一、本朝經(jīng)學(xué)亦分二派:其專宗漢學(xué)以詆程、朱之隙者,毛西河、惠定宇、戴東原諸先生也;其義理宗程、朱仍博濟漢、唐注疏者,李安溪、方望溪、姚姬傳諸先生也。自前明中葉,士皆敝精力于帖括,而根柢之學(xué)闕焉。本朝興,仆學(xué)始輩出,顧亭林、閻百詩開風(fēng)氣之先;自后鉅儒接踵,長洲惠氏、高郵王氏、嘉定錢氏,三世皆以經(jīng)術(shù)鳴,漢學(xué)于是極盛。然江子屏作「漢學(xué)師承記」,凡稍近宋學(xué)者皆擯之;阮文達刻「皇清經(jīng)解」千四百余卷,而安溪、望溪之著述一字不收。蓋幾于分茅設(shè)蕝,一時風(fēng)氣所趨,遂專以搜殘舉碎為功;詆宋儒為空疏,掊擊不遺余力:抑又過矣。夫漢儒之訓(xùn)詁、宋儒之義理相須而行,闕一不可;其激而互相勝負者,皆末流之失也。緬惟列圣作君、作師,御纂諸經(jīng)主宋儒之說而兼采漢、唐注疏,可謂拆衷至當(dāng)矣。是編不論漢學(xué)、宋學(xué)家,皆詳錄其議論、著述,凡以屏除門戶之見而已。

一、國初文章家,以宋牧仲所撰侯、魏、汪三家稱最;其后作者代興,無美弗備。自望溪出,而古文之義法特嚴;劉海峰、姚姬傳繼之,遂有桐城派之目。然姚氏「古文辭類纂」于八家及震川后,繼錄望溪是矣;又專錄海峰,一若桐城外,舉無足與于斯道者,似亦未離門戶之見。是編凡卓然成家者,皆列之。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正復(fù)不拘一格耳。

一、國初詩家,推漁洋為大宗;荔裳、愚山、秋谷、竹垞、初白諸家聯(lián)鏕接軫,前后兩詞科作者林立。近人張南山輯「詩人征略」,采摭綦詳。茲就其尤著者登之,然疏漏實尚多也。

一、國初遺老,如徐俟齋、沈眉生、李蜃園諸先生蟬蛻鴻冥,皭然不滓;孔子所謂逸民,幾無愧焉。錄之以見天爵自尊,百世下猶可廉頑而立懦也。至熊魚山、方密之諸公事蹟已附見「明史」,故不復(fù)登。

一、循吏,必詳著其政事、風(fēng)節(jié),使閱著知所效法,可以坐言起行。

一、孝義一門,僅就最著者錄之,以闡幽光、維世教。雖所錄無多,然一代正史均不過數(shù)十人或十?dāng)?shù)人,固無庸見少也。

一、天文、歷算之學(xué),亦莫精于本朝。蓋由圣祖天亶聰明,秘參造化;而梅定九、陳泗源諸君又足以闡發(fā)之,遂成絕詣。阮文達作「疇人傳」,采錄至二百余人。茲僅錄定九、泗源及薛義甫、王寅旭數(shù)君于經(jīng)學(xué)中,以見其概。如欲觀其全,則有「疇人傳」在。

一、照史、志例,尚須立忠義、列女二門。然忠義之逴著者,多已列入名臣中。近歲軍興以來,死事者眾;因未有成書,無從采輯。至列女不在先正之例,故從闕如。

一、所分門類,不過舉重而言。如湯文正、陸清獻、張清恪、楊文定、沈端恪、蔡文勤諸公應(yīng)入名儒,王文肅、秦文恭、胡文良、阮文達諸公應(yīng)入經(jīng)學(xué),王文簡、韓文懿、錢文端、沈文愨、王蘭泉諸公應(yīng)入文苑,惟以宮躋九列、有勳業(yè)可紀,故皆列名臣;他若梨洲、亭林、而農(nóng)亦名儒、亦經(jīng)學(xué),愚山、剛主亦名儒、亦文苑,謝山、西莊、竹汀、淵如、稚存亦經(jīng)學(xué)、亦文苑,竹垞、姬傅亦文苑、亦經(jīng)學(xué),叔子、躬庵亦文苑、亦遺逸,青主、茶村亦遺逸、亦文苑,名雖區(qū)分、實則無容拘泥。況經(jīng)學(xué)本在儒林中,尤屬分而不分也。

一、非史官不應(yīng)為人作傳,古人有言之者矣。歸震川謂『古作「汝南先賢傳」、「襄陽耆舊傳」者,皆非蘭臺、石室之臣也』。此論出,而紀事之例始寬。而惲子居則謂『大傳非文集體,昌黎傳陸贊、陽城俱不入本集中,爰變其名曰「遺事述金」,實仍傳體也』。是編曰「事略」,亦猶惲氏之意爾。

一、湯文正、徐文定、陳恪勤事略中所述時相及當(dāng)事構(gòu)陷狀,皆本「望溪集」外文;在當(dāng)時不無忌諱,故未入集,近始有搜刻之者。然彭尺木湯、陳二公行狀即已采之,蓋尺木會見未刻稿耳。此外,若張清恪等傳皆有所本。用此,益見我圣祖至圣至明,百世后猶令人欽服焉。

一、公私著述,倘挾恩怨于其間,即其書可燒也。是編自信無此弊,閱者辨之。

一、郢書燕說,最足失真。如袁簡齋所作陳恪勤等傳中多舛誤,彭尺木嘗遺書諍之;邵青門所作「閻典史傳」,魏默深亦嘗辨之。蓋文人習(xí)氣,多不暇核實也。是編博觀而慎取之,不敢沿訛以誤后人。

一、古人如班之于馬,多全襲其辭;以后不可毛舉。緣事蹟未可憑虛而構(gòu),非故襲舊文也。衛(wèi)正叔纂「禮記集說」,其言曰:『他人著書惟恐不出于己,某此書惟恐不出于人』;可謂先得我心矣。

一、阮文達創(chuàng)「國史儒林傳」,皆就各家紀述集句成篇,仍分注所出于下;彭尺木「名臣儒行吏蹟述」,亦注明所據(jù)之本于篇末:示非臆造也。是編采書較多,未暇一一注明所出;然實無一字無來歷。

一、各家著述有可考者,均詳列其書目、卷數(shù),以備志藝文者之搜討。

一、地名、官名均據(jù)本朝書之,不從古稱;其詔諭、奏札,亦多存其真:所謂當(dāng)時語也。至滿洲、蒙古姓名,與春秋時人同;其首一字,非姓也。故標題處,皆先謚、后名,申之曰姓某某氏。而文中則仍俗稱曰某公,不復(fù)舉其姓,以免累贅;「京江」、「望溪」集中,皆有此例。

一、元立行中書省于各路,明改為布政使司;國朝因之而猶沿其稱曰省,非其實矣。「洪雅存集」中,于此蓋齗齗焉。是編以公私相沿既久,姑仍其稱。

一、是編經(jīng)始于甲子三月,脫稿于丙寅正月;藏書不多,采摭未備。又以荷戟出山,匆促付梓,難辭固陋之譏。所望海內(nèi)同志君子時惠郵筒,匡其不逮,則幸甚!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溪县| 赤城县| 高雄市| 荆州市| 嵊州市| 商城县| 长治县| 佛冈县| 平定县| 阿坝县| 阜南县| 维西| 界首市| 灯塔市| 阜新| 蕲春县| 彰化县| 松溪县| 堆龙德庆县| 邵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 汶上县| 古蔺县| 波密县| 喀喇| 开鲁县| 屏南县| 新民市| 姜堰市| 永和县| 巴彦县| 鹰潭市| 武夷山市| 鹰潭市| 巨野县| 四子王旗| 利川市| 襄城县| 长兴县| 诸城市| 阳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