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郊坰第三(4)

  • 榕城考古略
  • 林楓
  • 4745字
  • 2015-12-17 11:12:39

越王臺 在惠澤山之南。《閩書》:臺上可坐百余人。舊記:越王余善釣白龍?zhí)帲置烗埮_。漢遣使封無諸孫丑為繇王,授冊于此。《閩都記》:西為鎮(zhèn)閩王廟,俗呼大廟。漢高帝五年,無諸王受冊封閩于此,后立廟。武帝時,粵國亡,祀廢。唐大中十年,復(fù)建。五代唐長興元年,閩復(fù)追封為閩越王。宋因之,號顯圣武勇王。左右二王,牙將也。熙寧中,民兵出戍熙河,二將現(xiàn)云端,戰(zhàn)遂克捷。政和間,復(fù)戍桂管征蠻之際,二將復(fù)現(xiàn),降大雹,飛黃蜂,以退蠻兵。宣和二年,浙寇竊發(fā),連陷數(shù)郡,將及境,提刑俞向自建康領(lǐng)兵南下,黃蜂以數(shù)萬隨舟蔽江,居民咸謂神助,乃大新祠宇。建楹日,有青、紅二小蛇,蜿蜒香幾間;暨升梁,又見舉首北向,移時乃隱。廟成,神復(fù)見。有司以聞,賜廟號武濟(jì),俞自為記。六年,追封閩越王為鎮(zhèn)閩王。二將:左封靈應(yīng)侯,右封顯應(yīng)侯。建炎四年,王加封武烈,左侯加封廣惠,右侯加封嘉澤。紹興三十年,膠西之役,舟師禱于神,戰(zhàn)克捷,王加封英護(hù),左侯加協(xié)威,右侯加協(xié)忠。元更封真君。明洪武十年,布政使葉茂禱雨有應(yīng),以聞禮部,奏從神故號,封漢閩粵王之神,左參政瞿莊為記。隆慶四年,巡撫涂澤民會剿廣寇,禱告于神,戰(zhàn)之日,空中聞戰(zhàn)馬聲,戰(zhàn)克捷,修祠以答神庥,魏文掖為記。廟有田,明初為守者乾沒。成化十六年,知府唐珣核清之,郡人唐澞為記。廟故有井,通江潮,其深叵測,有龍居之,禱雨屢應(yīng),年久湮為眢井。萬歷十七年,知府江鐸以旱禱,命工浚之,甘冽如初。按越王臺與釣龍臺本二,越王臺以無諸受漢封于此,后立廟。閩人每歲為“瓜蓮會”,以盡祭報(bào)之典。釣龍臺則余善釣白龍?zhí)帲蛑_以表瑞也,即今之山川壇。向皆混為一,今仍之,而附辨于此。 宋蔡襄《釣龍臺》詩:“龍?jiān)诠躺裎铮瑒优c風(fēng)云會。胡為脫淵泉,輒觸鉤綸害。無乃護(hù)明珠,睡目方瞢昧。而或嗅香餌,貪涎適沾霈。不爾騰角牙,自銜鱗蟲最。來應(yīng)山岳搖,去等蟬蛇蛻。傳聞曠百世,茲事久曖曖。空余古臺石,硉矹塵沙外。湍流卷白日,巖壑動清籟。乾坤終蒼茫,物理有否泰。”元雅琥詩:“自古甌閩國富雄,南琛不與職方通。江流禹畫縱橫外,山入秦封蒼茫中。逐鹿師還神器定,屠龍人去釣臺空。海門日落潮頭急,何處繁華是故宮?”明林鴻《登釣龍臺》詩:“逐鹿屠龍事渺茫,空臺依舊枕崇岡。衣冠神禹傳苗裔,封壤宗周列職方。南粵云來螺渚白,東甌天接虎門蒼。登臨送別兼懷古,不惜狂吟倒玉觴。”王偁詩:“高臺近枕大江流,江上云屏宿靄收。才子揮毫春作賦,商人載酒晚移舟。空潭龍去山河改,古殿云寒劍戟愁。莫向此中多感慨,漢家陵樹已先秋。”王恭《題無諸廟》詩:“野廟大江干,蕭蕭樹色寒。斷碑荒草沒,畫壁古苔乾。龍去春潮在,猿鳴海月殘。英雄那可問,東逝正漫漫。”林瀚《越王臺懷古》詩:“乘閑獨(dú)上越王臺,滿目興亡事可哀。宋主行宮惟綠草,考亭舊業(yè)半蒼苔。樓船東去家何在?云谷春深花自開。山色不知風(fēng)景別,還從江上送青來。”徐熥詩:“山河如故霸圖休,臺下空江水自流。歲久莓苔生廟壁,日斜葭菼滿汀州。旌旗影滅秋風(fēng)冷,劍戟聲沉暮雨愁。莫道釣龍人已遠(yuǎn),精靈還向夜深游。”徐詩:“寂寞高臺翠色重,居人千載吊遺蹤。殿前煙雨迷銅獸,江上風(fēng)雷起白龍。城郭萬家猶禹貢,河山八郡舊奏封。昔時霸業(yè)蕭條盡,空有寒潮送暮鐘。”許豸詩:“雄圖消歇暮潮西,煙浸長橋柳葉齊。廢井草生龍已去,荒臺花落鳥空啼。江喧釣碣閩關(guān)險,雨暗穹碑漢篆迷。千載登臨遙極目,海天空闊雁行低。”

山川壇 即釣龍臺故址。宋、元時皆附社稷壇。明初亦在惠澤山,洪武六年移今所。中祀風(fēng)云雷雨之神,左山川、古城隍。西附祀琉球、日本、渤泥山川之神。

達(dá)觀亭 碧光亭 二亭并在釣龍臺側(cè),皆宋時建。蔡襄《達(dá)觀亭》詩:“峭峻釣龍石,飛亭壓其端。擴(kuò)徹四無際,因之名達(dá)觀。”程之邵《碧光亭》詩:“寺壓高臺最上頭,一亭新就得清游”,指此也。久圮,近重建,非舊也。

天妃宮 舊在水部門城下,建自前代。雍正十一年,總督郝玉麟、巡撫趙國麟重建今所。御賜“錫福安瀾”扁額。

白龍江 又名臺江。與閩江同源,至洪塘歧為二,北行者經(jīng)釣龍臺為臺江,納北上眾流,過鼓山,復(fù)與南行者合流,匯于馬頭江,以達(dá)于海。南臺萬壽橋東,有洲田數(shù)十頃。成化間,溪流海潮日夕沖決,臺下舊港日為流沙所壅,潮小舟膠。

拏公廟 按神卜姓,籍邵武之拿口鎮(zhèn)。先是嘗夜見二鬼,放蜂蛇于鄉(xiāng)井,黑氣漫空。王知其有異也,坐井畔以待,俟汲水者至,告以故,并乞水自飲,以取信;須臾面色黧黑,須發(fā)盡落,嗒焉物化。鄉(xiāng)人因立廟祀之。明洪武初,征南將軍湯和帥師平閩,由海道詣五虎門,先遣使入城招安,會守將殺其使,和因大張?zhí)柫睿疲骸叭腴}不留一人。”王惻之,乘巨浪、駕小舟、詣和營,曰:“君號令中,今易一字,吾導(dǎo)他港以進(jìn)。”和許之,遂導(dǎo)由粗蘆門入。既抵南關(guān),辭去,曰:“吾福州土神拏公也,順命導(dǎo)公,欲安百姓,今已入關(guān),以‘留’字易‘殺’之可乎!”言訖,不知所之。和知其神也,長驅(qū)會城,秋毫無犯。旋以事入告,敕封今號。按:今藩署祀為庫藏之神,稱“護(hù)國天下兵馬都元帥拿君福主協(xié)祐尊王”。以上見國朝布政使錢琦碑文。南臺之廟,不知創(chuàng)于何時,而香火特盛。

自江南橋直南為藤山。其山脈一起一伏,如瓜引藤,亙五六里,省會第二案也。山多梅花,開時郡人載酒出游,故亦曰梅塢,額曰“羅浮春色”。明謝肇淛、曹學(xué)佺皆有《藤山看梅》詩。由藤山分派,一峰返顧于后者,曰鰲頭山;迤東為下渡。由藤山折而東,為江南鋪,即下渡。廛居成市,上接黃山五里而遙,下通白湖十里而近。

龍橋亭 在下渡街之半。

白湖鋪 上接江南鋪,下通龍臥鋪,有亭,曰白湖亭。

白湖小隱 在白湖亭,明山人趙迪宅。鄭閻詩有“白湖小隱入云間”之句。迪字景哲,其《自寫懷》云:“衣冠有恨先王后,家世應(yīng)從南渡來。”則景哲,蓋天水之裔也。

鏡湖書院 明處士郭廑小隱,有《鏡湖清唱集》。廑,字敬夫,徐興公云:“敬夫,吾鄉(xiāng)隱君子。百年來罕有知者。”其題《青鋪嶺》有“家村望在空蒙外,一帶螺江隱翠微”。又有“門前湖白與山青,分?jǐn)y空過白湖亭”。則其所居,當(dāng)在白湖、螺浦之間,與趙景哲鄰。

桑苧園 明鄭善夫別墅。善夫在武宗時,以切諫罷官,筑室白湖,名桑苧園,額其堂曰“遲清”,自書其戶曰“少谷柴門”。一說遲清堂在今城內(nèi)鰲峰坊,宅上有“少谷草堂”扁。刑部尚書王廷用,向慕善夫?yàn)槿耍晕炊妹妫既腴},哭其墓曰:“不見高人揚(yáng)子云,山川到處勒遺文。眼前金匱誰能識,惟有侯芭為起墳。”善夫無子,以遺稿屬山人高瀔,郡守汪文盛為卜葬于西郊梅亭山。

高湖墩 在光德里。小浦通潮,繚繞其間,鄭氏居之,有鄭蘊(yùn)中宅。又有云臥山房,明兵部鄭塾所居,楊榮為記。

鳳 山 在仁惠里,又名黃山,黃氏居之。山形如鳳凰展翼,上多礪石。下有井曰飲井,亢旱不涸。井之東,即龍臥鋪。山西麓有顯應(yīng)廟,神陳姓名,初與其弟觀察使巖同祀于里之蘆川。宋嘉祐七年,遷今所。開禧、嘉定間,水旱蝗疫,屢禱輒應(yīng)。寶應(yīng)元年,賜額“顯應(yīng)”。開慶元年,封仁濟(jì)侯,侍郎陳益撰廟祀。

蘆 州 一名蘆下,在鳳山之南。宋時,陳氏居之。即之后也。

由藤山東折而南,曰北園,有石室山,高蓋之支也。唐觀察使王逢子孫居此。

高蓋山 在仁豐里。有三峰九島,郡第三案山也。漢徐登修煉于此。后入永福高蓋,鄉(xiāng)人于此望祀之,遂沿其名。上有仙壇;絕頂有池,曰青龍,俗名天池;有峰曰徐女峰,相傳徐水仙第三女采苦參服食于此,又名苦參山。按《后漢書》:徐登,閩人。本女子化為丈夫,善巫術(shù),所云徐女當(dāng)是一人。有溪曰桃花溪。元陳憶翁種桃數(shù)百本,每春時眠食其中。有洞曰蘆灣洞,北麓為北園,南麓為義嶼。

城門山 在永福里、黃山之南。其巔有鰲頂峰、魁星巖、飛來石。西有龍觀井,大旱不涸。有宋省元林執(zhí)善宅,子孫世居之。又有鄭文肅湜宅,朱子避偽學(xué)禁,嘗主其家。鰲頂峰有自成橋,為朱子題刻。湜,閩縣人,宋光宗初,為秘書郎;會趙汝愚罷相,韓侂胄惡之,入偽學(xué)黨。

平 山 在開化里、鳳山之東,距城東南三十二里,鼓山之支也。宋景炎末,益、廣二王航海駐兵于此,丞相陳宜中手書“平山福地”四字刻石,有平山堂。《閩都記》:今廢為東岳行祠。旁為九曲山,有薰風(fēng)隴、南華峰、蓬萊橋、錦繡谷、逍遙臺,俱石刻篆隸大字。東為瑞跡嶺;又東為邵崎,通上、下董諸村;又東為翁崎。

濂 浦 明尚書林瀚所居,三世五卿,為閩中望族。

螺 洲 在方山北,周回一江,環(huán)洲而居者數(shù)千家。司空吳復(fù)其著也。今陳、林二姓尤盛。洲有顯應(yīng)廟,神劉姓,淮甸人,兄弟三人,黃巢之亂,御寇有功,閩人立廟祀之。宋淳祐間,賜額“顯應(yīng)”。又有螺女廟,則緣謝端事附會之,非其地也。

虹 橋 一名紅橋。跨永福、歸仁二里,有亭,響卜甚靈。

真隱院 在永福里,唐光化間建。地近西峽,往來必息于此,有且止堂。

西峽江 在永福里,距城六十里。受永福印溪之水,流經(jīng)此接侯官仙崎;又東流十余里,與東峽江合。

東峽江 跨歸仁、高詳二里。兩山夾峽,上納延、建、邵、汀之水,下受興化、泉、漳潮汐,闊十余里,其深叵測。中流有石如砥柱,名浮焦石;下有潭,龍潛其中,歲旱禱雨輒應(yīng)。江南北各有亭待渡,官募大小舟十?dāng)?shù),往來如織,俗謂烏龍江。

大象山 在高詳里,峽江之南。高峰插天,為城南巨障,分派為西峽,臨大江為珠山;周遭溪水環(huán)繞九山,若九龍戲珠也。

玉枕山 在歸義里。其巔為枕峰,有嘯霞谷、嘯塢、紫屏、上冷泉、青田坂諸勝。山麓有枕嶼,其旁為柘枝山,有白云谷、臥龍岡、鳳巢、白牛嶺、鳴風(fēng)崖諸勝。又南為青布嶺、金鰲峰,宋建隆元年建寺。峽江之南,驛道往來,候潮于此。

方南鋪 在方山之南。上接枕峰,下通梁山。

青布嶺 在積善里。一名青鋪,林氏居之;又有藍(lán)布嶺。

靈濟(jì)宮 在金鰲峰下。祀南唐江王徐知證、饒王徐知諤,皆南唐主知誥弟也。相傳即二人下閩屯兵處。左有龍湫,潭水湍急如龍之噴瀑,通苦竹溪,流至林潯浦,抵西峽江。林潯前有金墩石,出土中如金色。中有戰(zhàn)場、試金石廟,晉天福間建。宋太平興國八年,里人方玨立祖廟于芝嶼。祥符元年,又立廟于潢溪。政和七年,遷今所。永樂十五年奉旨拓而新之,春秋致祭。又,京師亦立廟,加封金闕真君、玉闕真君。正統(tǒng)、成化間,累加封號,為上帝遣官致祭;有御制碑文,豎于廟左。弘治間,侍郎倪岳、大學(xué)士劉健并請罷革。案《晉安逸志》:有曾甲者,居金鰲峰下灌園,園中有破祠。神嘗棲箕,自稱:“兄弟二人,南唐徐知誥之弟知證、知諤也。晉開福二年率師入閩,秋毫無犯,閩人祀我于此。”自是書符療病,驗(yàn)若影響。永樂間,成祖北征不豫,詔曾甲入侍,運(yùn)箕有驗(yàn),遂封為真人,敕有司建廟云云。郡志辨云:考《南唐書》,知證,溫第五子,封江王,改封魏王;知諤,溫第六子,封饒王,進(jìn)封梁王,嘗游秫山,編五虎皮為大幄,號曰“虎帳”,忽遇暴風(fēng),飄虎帳如飛蝶,驚遽棄歸,數(shù)日卒。二人并不至閩,亦不聞雅意道術(shù)。又考《蟫窠別志》:考景前后遣將攻閩者,俱載于史,未嘗有知證、知諤領(lǐng)兵事;則所云屯兵金鰲峰下者,妄也。且知諤之死在知誥升元三年五月子時,景未即位,未嘗加兵于閩。惟知證之卒,在景保大五年正月,正當(dāng)王延政以次年;而陳覺等之?dāng)。嘣谑窃拢峙c明年化去之言戾。至云兄弟相繼,則尤妄之妄矣。二百年來,淫祀矯誣,無有能證之者。倪丘、周洪謨等,亦但言其篡臣逆子,不宜載祀典,未能舉史傳事實(shí)始末,以證流傳之誣,宜當(dāng)時之不能盡革也。

方 山 在清廉里。距城南七十里,遙望端方如幾,故名。郡第四案也,一名五虎山。九鼻東向,其高千仞,四面如城郭。元末,陳有定遣兵駐守,今谷口有寨門甚隘,其中平疇數(shù)頃,溪流屈曲;又有靈壁巖、天柱峰,巖中有鯉魚石甚奇。地跨閩、侯二縣,漢仙人介琰隱此。上有石床、石棋局遺跡。朱子嘗書“怡山良石,仙人所居”八字刻石。《三山志》云:山多柑桔,味特甘。天寶六載,敕號甘果山。《閩都記》:山之陰有峰,逆馳而西,曰黃巖,上有阿育王塔。舊有方山寺,陳天嘉元年建,有唐賈島書《章敬法師碑銘》。朱子《方山》詩:“到山不識山面目,但見九鼻盤溪曲。歸來幾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寒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阳市| 阳城县| 凤庆县| 阿勒泰市| 合江县| 尚义县| 遵义县| 九江县| 峨边| 资源县| 滨海县| 大名县| 西华县| 鸡泽县| 安图县| 伊川县| 望都县| 平果县| 东丽区| 勐海县| 张家口市| 会理县| 梨树县| 渑池县| 田阳县| 平乐县| 红安县| 响水县| 宁陵县| 章丘市| 乌拉特中旗| 绥宁县| 郸城县| 尚志市| 色达县| 桃江县| 苏尼特右旗| 高平市| 宁远县| 莱阳市| 通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