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 慧命經(jīng)
  • 柳華陽
  • 4970字
  • 2015-12-17 10:57:32

此即復(fù)言還應(yīng)空之性也。能到虛空境界,真心常定,一切智觀滅除,渾然無極,或一定三載,或一定九年,一點金光真火收藏于內(nèi),日久月深,則凡軀亦化而為炁,神既妙而形亦妙矣。如世尊既滅度,母來悲啼,涌至虛空,又與母說法。如達摩在少林滅度,又只履西歸,在路親與宰相言語辭別,寄信與少林。宰相回寺開棺視之,并無形骸,一空棺而已。如寂無在太邑,凡身變化百千,隱則無蹤,或與人金銀,或與人美女,或顯虎龍,或一時回轉(zhuǎn)萬里,禪師隱于廬山還虛,此常定之心,豈可少哉!故世尊云,八萬劫一定,是也。

《圓覺經(jīng)》曰,如來圓覺。

圓覺者,真性還虛,虛之極至矣。無凡無圣,無晝無夜,一性太虛,即邵子所謂,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fēng)云變態(tài)中,天地劫壞,這個不壞。故《彌陀經(jīng)》所謂成佛以來,至今十劫者也。

《華嚴經(jīng)》曰,法性如虛空,諸佛于中住。

且性既如虛空則無所事也。而又曰,于中住者,實有一還道理。人多不悟,殊不如此乃煉虛之妙法,真性復(fù)歸中宮之秘訣。且中官者,如來謂之毗廬性海,將此真性住于性海,如養(yǎng)龍珠,一切不染,依滅盡定而寂滅之,縱有光視,斂而藏之,定而又定,久而性光化為舍利,光從性海中沖出,化萬萬道毫光,貫于太空,與古佛如來相會。所以大覺禪師云,一顆舍利光華華,照盡億萬無窮劫,大千世界總歸依。又,荷澤禪師云,本來面目是真如,舍利光中認得渠,萬劫迷頭今始悟,方知自性是文殊,是也。

此以上皆言舍利之過關(guān),養(yǎng)道胎出定還虛之妙法,而慧命之道盡在斯歟!余不敢謂此集為自論之妙道,是皆薈萃先圣之真?zhèn)鳎春髞砣f劫勵志者,悟佛道修慧命之根本。使見之者即自了悟,契合佛祖之真旨,而成己又成人,則佛道之果證矣。

正道修煉直論第十

華陽曰,修者,以破而補圇。

蓋人生也,原稟性命完全之體,及其年壯炁滿而自漏。當(dāng)未破時,若遇明師指點,不用補法,就此頓超直人于如來之地矣。已破之者,必當(dāng)補之完全體。且補之者,必借動機,以發(fā)往外之炁收回,補不足之炁,補到炁足,生機不動,便成馬陰之相,謂之不死阿羅漢矣。

煉者,以火而化物。

且物非他物,即我之元炁也。元炁雖藏炁穴,動時向外,變?yōu)槁┍M之資,今既歸源,則用火轉(zhuǎn)化而為炁矣。

火非風(fēng)則不灼。

上文既言火以化物,恐人不知用風(fēng),則物難化,故此必要呼吸吹噓,火才得灼,而物才得化而為炁。

物無所則無居。

居即炁穴也。物之生時,原從炁穴而出,今乃歸炁穴,而用火風(fēng),亦在此矣。

是故至人參乎大道,修乎性命,風(fēng)火物所,并而同用。

以意入于炁穴,以呼吸逆吹之,豈不是同用者哉!

上下萬古,成乎其道者,莫不以此而為要也。

蓋干百世以上,千百世以下,此人此心,欲成乎其道者,無非性命,而性命合一者,無非風(fēng)火,所謂天下無二道,圣人無二心也。

奈何知之者,稀焉,昧之者,眾焉。

且世之學(xué)佛者,日念經(jīng)拜佛,日受戒方文最高者,日參禪打坐,說到性命二字,舉世罕知矣。

執(zhí)性之命,不識動靜,往往到頭虛老。

蓋今之學(xué)佛者,謂佛修性而不修命,殊不知如來大藏之教,性命雙修,有無原是并用,以執(zhí)死禪,不識動機。初習(xí)者如佛無二,久則無所效驗,自生退悔.一場空死,有何益哉。

命動而外耗,耗盡嗚呼,性何居哉!道何存哉!

今之為佛門者,不得如來之真?zhèn)鳎瑘?zhí)性不知命寶,慧命發(fā)動,不得知其法收住,雖不變?yōu)槁┍M,亦自耗散,耗盡焉有不死?既死又將何物為道哉?

是以至人察乎動靜之消息,合乎并修。

且世之凡夫,才欲修煉,便已離別父母妻子,孤自深山窮谷,或高庵大寺,謂靜可以修道,誠可笑也。茍求得真?zhèn)鳎绱丝蒽o,不識動機,如癡貓守空窟,有何益也。故紫磨光如來云,不識動靜,學(xué)道無益。至人靜其心以候腎之動機,移入動處,合并而煉,心腎相合,即是性命合一。所以古云,一合相者,即此矣。

命根于腎,腎動則水也。

命者,即元炁也,炁動即變?yōu)樗印?

性根于心,心動則火也。

性者,乃真意也,意動即變?yōu)榛鹨印?

以火入于水中。

以心中之意人于腎中之炁。

則慧命而不外耗。

炁得意協(xié)住,則不外馳矣。

以風(fēng)吹火化,而成真種。

蓋風(fēng)者,呼吸之息也。火者,意也。上文言炁得意協(xié)住,故不外馳,其中尚有漏盡之霞影未化,故此必要呼吸之息,逆吹爐中之火,化此霞影漏盡,變而為炁,不然此物作怪,攪亂君心,思想欲情,即孟子所謂炁亦能動志也。《楞嚴經(jīng)》亦謂之陰魔,務(wù)要綿綿久久煅煉,將此陰魔化為陽光,則身心自然安樂,情欲自然不能攪動。即世尊所謂入三昧火中。而降火龍者,即此矣。此道釋門之秘也。有志之士,得者如法煅煉,用之得力,欲不用除而自除,心不用靜自靜,所謂以道制心,而心自道,是道也。能用之久者,天機忽然發(fā)動,無中生有,即名真種也。

其法簡易。

難修難成者,盡是外道,如果有緣得此道者,至簡至易,所謂八十遇正道即成道矣。

悟之者,修真種而成舍利。

悟者,非無訣無傳,如今之禪門,空空教人悟想,則謬矣。此即實有真功真?zhèn)鳎倘宿D(zhuǎn)手采取真種,煅成舍利矣。

靜時而候。

機之未動仍以靜而待之。

動時而取。

機之既動,以意取之。

同爐而煉。

意炁合會一處。

故曰火化。

世尊謂之火化。

行乎如來之道路。

路者,即任督之脈絡(luò)也,亦謂之法輪路矣。

宿乎世尊之樹下。

蓋樹下者,即丹田凈土也。昔日世尊修煉在于菩提樹下入定,即此處矣。

斯謂之行住矣。

道一禪師云,未有行而不住,未有位而不行,即此也。

且火之行住,實隨物之變化。

且物之行,則意亦當(dāng)行,物之住,則意亦當(dāng)住矣。

陰魔現(xiàn)時,即當(dāng)以武火煅煉,免其奔馳漏盡之危險。

蓋陰魔者,即身中之陰氣也。前氣之變現(xiàn),或夢寐所見陰人,或是身體發(fā)障,或是靜坐偶見陰人,或夢寐見虎怪,俱是陰氣所變化,走漏舍利之壞病,必當(dāng)風(fēng)火猛烹極煉,燒得里頭鬼哭神嚎,將陰魔煉盡,而后則無危險之患矣。

凈靜太平,常自柔和而溫養(yǎng),以為護持寶珠之堅固。

身體無所怪見,以意照顧溫養(yǎng)。

且如轉(zhuǎn)法輪之際,文武兼而并用,其中精微奧妙,又在師傳而自悟也。

蓋行法輪之功,升降為武,沐浴為文,而升降之中,亦有文亦有武,總在師之傳受,而精微之處,又在自悟矣。

舍利成之時,止武帶文之熏聚。

且舍利成時,即用文火團聚,若不知止,再用武火,所成之舍利,又被武火逼散,此處當(dāng)知危險,至要至要者也。

斯謂之溫養(yǎng),實喻為保守也。

舍利成時,止其呼吸之武火,用神光返照之文火,且真意又當(dāng)時刻照顧,保之防危。

當(dāng)其時也。

時者,舍利將生之時也。

明珠現(xiàn)而為百怪滅。

明珠者,舍利也。舍利已成,則顯然而露象,百怪者,身中陰氣夙病也。明珠一現(xiàn),陰氣夙病頓除,故曰滅矣。

柔運漕溪之大路。

漕溪者,背骨之髓路也,采舍利時,必由此路柔緩而行,若馳別路,是舍利即不能得矣。

道胎立而千智生。

且舍利歸中宮,發(fā)白再黑,齒落復(fù)生,智慧廣大,過去未來,無所而不知。切忌慧而不可用也。

溫養(yǎng)允證如未定慧。

且到此地位,俱是文火熏蒸,再無所失。

所謂一證永證,常自定覺于中央,慧照于性海矣。

夫慧而不用,勤修禪那。

蓋禪者,靜也。那者,性也。到此只修自己之定性,以調(diào)自己之息火,一切知覺,先后禍福,知而不可用也。

愈加靈智之光輝。

且慧而不用,道胎之性,愈加靈通矣。

寂照常自覺悟,體隨昏沉散亂之悔空。

此言寂而常照也。覺者知也。言禪定之中,必要有正覺知見,而后復(fù)見性體。《華嚴經(jīng)》所謂恒以凈念,住無上覺,若隨其昏沉,則胎無息,墜于無知,屬于枯寂頑空之外道。若隨其散亂,則胎無主,火冷氣竭,無所成也。

持守定力,在乎空性一念之誠也。

蓋胎中定力在乎一念之誠,十月之胎,必要念念在胎,念住息定而后股圓。《華嚴經(jīng)》所謂安住寂靜,諸禪定智,入不死道者,是也。

法性定時,雪花亂飛。

靜室之中,偶見雪花飛放,此乃胎國之時也。

斯謂之出定矣。

見出定之景至,即當(dāng)出矣。不出則滯于胎,無神通智慧之變化,雖成胎圓,又是一愚夫矣。

蓋大道靜極之中,而又生動機,所謂璇現(xiàn)復(fù)建于子,真物再動于掙極。

蓋物者,至陽之物也。此物靜極復(fù)自動矣。所謂陽無剝盡之理,若夫至人造乎日月,推情合性,轉(zhuǎn)而相與。

所謂重造乎妙道,再立乎戒定慧。

且此一段功夫,古人隱而不露,或是怕泄漏天機,或是未得者有之。凡修煉之土,既得此物來收聚于內(nèi),將所出定之法身,亦歸于內(nèi),合而為一,長入乎大定矣。

定定不已,至于無極而至極者也。

正道工夫直論第十一

華陽曰,下功之時,處于靜室。

靜室者,不近閑人之所。恐來攪我之靜也。

身如槁木,

坐則忘形。

心似寒灰,

靜則忘心。

以靈光為用,

回光返照。

并性命而同宮,

以性入于命宮。

是謂道之首也。

此言修性,而命即在其中,故曰首也。

且靜極而動者,

且人能到真靜之時,內(nèi)有一機頓發(fā),即非凡心也,亦非意也,乃丹田之炁動也。五祖曰情來,六祖曰淫心,即道心。學(xué)佛之士,若不知此動機,乃無下手之處,雖修無益也。

大道之根苗,

佛祖知此機來,用法收回丹田,煉成舍利牟尼,超凡入圣,由此而起,故曰修大道之根苗也。

造物之主宰。

且凡夫不知修煉,因此機動無法制之,則心亦動焉。即孟子所謂炁亦能動志者也。

如此男女交合則生人道矣。而萬物亦因此機動,雌雄自合,亦生萬物。世人因自好色,謂之修道者,亦是好色,實不知其法也。佛祖專候此機之才動,不等心之轉(zhuǎn)念以火煉之,以風(fēng)吹之,外腎自縮,心如涼水,何好色之有乎!且焦螟、虱子,豈有色心乎!此乃道之化育,天地之真機,自然而然,非有心也。圣之變化,總在此順逆之間耳。

炁旋竅開。

且炁者,古人曰物,曰水,曰閨閣事,其名甚眾。竅即丹田,炁穴也。開即命門,醫(yī)書謂兩腎中間為命門,誤也。此門即在臍下,女人謂之子宮門,正此也。男女泄精,正在此處也。

慧命之情,喜向乎其外,

蓋慧命乃世尊巧喻之別名,中華所謂元炁者也。人自受胎稟造物主宰之炁,而在其內(nèi),佛性亦在焉。所謂天命之謂性也,通八脈與母呼吸相連,口鼻絕無氣也。及其囗(口里一力字)地之時,口鼻一通,八脈不通,元炁內(nèi)藏。及其年壯,元炁拱關(guān)而出。《楞嚴經(jīng)》謂之漏盡通矣。竅既開矣,自后其機一發(fā),無路可行,順此熟路而出。余有俗堂弟,字道寬,法名原明,久住金山,以得金山之法,后住杯邑勇水庵,為方丈,禪教原不問此事,似過涵灌,只悟自性,不必究他。余曰,既有走漏,則與凡夫淫媾似也。《楞嚴經(jīng)》云,淫身淫心淫根不斷,如蒸砂石欲成其飯,經(jīng)百千劫只名熟砂,必入魔道,輪轉(zhuǎn)三途,終不能出,禪教何得不問也。世尊慧命之道,佛佛相應(yīng),祖祖相傳,若能自用,則三種淫事,一煉自斷,其中有深旨。

攝乎其內(nèi),

攝乎以吸吸攝之,呼吸非意則無主矣,內(nèi)者,丹田也。

綿綿若存,念茲在茲,和合熔化,而為真種之胎源,實為正道之真?zhèn)饕印?

上文所言攝歸之法,此則表時刻溫養(yǎng)之功。且命既歸源,又當(dāng)時時呼吸噓之,刻刻意守之,似爐中之火種,意炁雙镕,變?yōu)檎娣N,實為性命雙修,久則無中生有,除此之外,盡屬傍門,終無所成也。

古之曰火化,

火者,真意也。

曰和合,

性命合一。

曰對斗,

對者,返觀也。斗者,丹田也。

曰跏跌,

跏跌者,以真意坐于吾身北方水面入滅,為初關(guān)下手之法也。昔商那和修尊者,見阿難坐于中流水面,跏跌入滅,三至參求,后阿難付以正法眼藏,而為三祖者,是也。

是闡明此道之用也。

千萬般之巧喻,無非性命二物而已矣。

功到時至。

且非一朝一夕,日集月累,而后方可望也。又在乎老少勤怠之分耳!時者,非天時之時,即吾身物產(chǎn)之時也。

無物之中,而物產(chǎn)焉。

物產(chǎn)心有所知,若兀坐頑空,則當(dāng)面錯過矣。

斯時不令其順而逆之。

物產(chǎn)原是下流順當(dāng),故用意息采之。

達摩謂之采取。

順出謂之漏盡通,逆回謂之采取也。

物既歸乎其源。

源即丹田也。

則有法輪之妙運。

后升前降,謂之法輪。

起蓋辟之消息,

蓋辟者,內(nèi)外呼吸也。外面之呼吸陣,則里面之呼吸升之,外面之呼吸升,則里面之呼吸降之。

徘徊上下,

徘徊者,活動之意,上即頂也,下即腹也。六祖云,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者,即此矣。

立乎天心,

天心名曰中黃,居于天之正中,一名天罡,一名斗柄,在天為天心,在人為真意。中宮若失真意,猶如臣失君主矣。凡轉(zhuǎn)法輪之時,必以真意坐于中宮,而為車軸之心,使爪之運轉(zhuǎn)矣。

依乎任督,

凡轉(zhuǎn)法輪之時,意命必須依乎任督而運行,或意行而命不行,或命行而意不行,則不成舍利矣。

歸根復(fù)命。

還于本地也。

故謂之四候六候者也。

采封升降沐浴也。

數(shù)足物靈,則有采取過關(guān)之訣在焉。

夫既明前所用功之法,久久行持,竅內(nèi)滿足,一靜則天機發(fā)動,周身融和快樂,陽物全然不舉,故曰數(shù)足物靈也。且物既靈,即當(dāng)采運過后三關(guān),歸于中宮,其訣最有秘密之妙,不敢言者,而放言之矣。

失或采而不生者,

不當(dāng)采而采者,其物嫩之矣。

或生而不取者,

生而不知,則當(dāng)面錯過矣。

是不得訣之其故也。

此皆未得師傳之過矣。

且欲得訣之真者,又當(dāng)虛心求師,久久護特,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页游| 称多县| 太谷县| 紫金县| 钟山县| 仁寿县| 三穗县| 沐川县| 毕节市| 祁阳县| 宁安市| 克什克腾旗| 崇义县| 衡南县| 开化县| 金山区| 余干县| 汝南县| 依兰县| 临西县| 贺兰县| 茶陵县| 仙游县| 长治市| 新竹县| 汶川县| 长汀县| 仁怀市| 将乐县| 姚安县| 祁阳县| 克拉玛依市| 五寨县| 武城县| 广州市| 子长县| 南投市| 嘉荫县| 漳平市| 姜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