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初文有二。初問。次答。答中有三。初標。次解。后結略標中有三。初總標。次別列。后結所為。別列六中。初五為利樂眾生。后一為正法久住。前五之中。初二佛法外人心有疑或。不生定信。次二已入佛法。欣佛法者。不解進修。后一已進修者。不能證達。此但問因。是須菩提所欲修故。唯問種性及證發心二所修法。不問佛位十地菩薩己證達者心所欣求出離解脫佛果之位。總顯種性不斷。有二義。一此中已聞欲令當來佛種不斷。二明佛能令佛種不斷。以能善攝及付囑故。此中六因依古所說。合有四解。一云。第一住佛法外。由有疑惑。多生誹謗。今問冀答。以斷彼疑。令發信心。不生謗誹。起菩提心。二起信解者。若先雖不疑惑誹謗。但處中位。由不聞解。不能發心。今為于彼聞法起信入十信中前五心位。三若入十信住第六心后。信決定位。名入甚深義位。若先雖發大菩提心。猶在十信前五心位。尚斷善根。未信決定。不名入甚深義位。今為令入第六心后得信決定。深識佛法因果理智信智不退屈。由解深義。方無退信。名入深義。四若先雖得信不退屈入甚深義。十住位中入前六位。尚有退作二乘之心。今為彼等無退大意。入第七位。后名不退。五若先雖得入位不退。乃至得入十回向后。得四善根入決定擇分位。猶未證達真凈法界。不名生如來家。未名住極喜地。未得法苑樂。未證諸相增上喜愛。不名生喜。今為彼等得入十地證得法界入后后道。六由人信學。進趣證達。當來正法。教行果三久住于世。為此六因生隨喜故。以發三問。地前地上皆有發心修行斷障三義別故。結云。此是問者欲令佛種不斷故問。以上一位配。下更三義位配

次解中有二。初問。后答。答中順第一解。初人可解。第二有樂福德等者。有先凡位不謗不信佛法三乘。但處中住意。其何在世耶有樂為福德。未發信心。名未成就。今為令彼起信解故得入十信。第三入甚深義。即前二人深達因果得信不退。第四若已得入信不退位。名為已得。不輕賤者。常住法決定出離。堪當得果。名不輕賤。入位不退。第五已得順攝。是先根熟。但在位不退后。及凈心者。位不退前諸菩薩等。不由于他起根本智。于法自證入。起后得智。于法得見。得入十地后。后亦復如是。生歡喜故。又第二解。初一人法外令入十信前五心。第二人五心前入信第六心后。信決定名信解。從初人作第二。第三入甚深義。即第二人在六住前者。得入位不退中。第七住后。名入深義。第四人不退轉者。已得位不退。得入初地證不退。第五為生喜者。即是次前得入初地。根已就者名為順攝。展轉得入二三地等。若已入位不退。后人名凈心者。得入初地。合名生喜。又第三解。初人法外初入十信位。第二人業五心前得入第六信不退后。第三漸入初地。證入甚深真如法界。第四證入第八地后行不退后。第五見道已后。證不退后。名順攝。入八地名凈心。得無漏心。恒相續故。皆生歡喜。初地順攝展轉得入佛地。生歡喜。八地凈心不久得入佛位。皆生大歡喜。雖有三釋。此解似佳。由問但問因中三行今因得證后后勝品乃至成佛。具答三位諸行。從初發心。及至佛果。是前前位所修入故。今細審勘。地前凡夫唯三十心。初住法外令信入法。次在六住已前。令入七住。次在地前。令入初地。次在七地已前。令入八地。后在因中。令入佛地。各隨彼位。以釋其相。令法久住故。眾生可得入前五因。由眾生得入前五因故。法成久住故。發問者廣為六因。略為二因。余如玄記說

結略為四。但結前五。所學教理。即法久住。故不說之。其法外人疑者。令見因果等理。發生信心。入佛法內。如已發心樂福德信未定者。能攝受信及勝解定。已信解定成就之人。攝受初地。入甚深義故。今此二名為攝受。攝受信定及證定故。得入初地。知紹佛位。名得不輕賤。欣八地后勝品妙行。令精勤心。不生行退。八地已后無漏觀心。念念相續名為凈心。得入佛位。令生歡喜。此結次第依行位說。但說凈心生大歡喜。前廣釋中并說順攝。令生大喜。即入初地。順可世尊善攝受故。總令作佛。故二合說。若依次第。應依結略。略為四因中。初一因為法外入法。第二人為內凡入圣。第三為七地前入八地。第四為第八后入佛位。說信行地為初人。說凈心地為第二第三。說佛地為第四人。上來三解。依位配之。第四解作三問者。初問為初人令發心。次問為第二第三人具修行。后問為第四人令斷障。由三人各修自所求行已。凈心生喜。乃至作佛。故結略中合第二第三為一攝受。攝受行故

解種性不斷中。自下第二解摩訶薩言。即兼解大乘義中。大義諸譯并略無摩訶薩言。大唐及隋并有七大。七大者。一法大。對法第一名境大。緣于廣大教法為境。二心大。彼第七名業大。窮生死際。示成菩提。建立佛事。三信解。大彼名智大。即了二無我。四凈心大。彼第五名方便善巧大。不住生死及于涅槃。五資糧大。彼第二名行大。行二種行。六時大。彼第四名精進大。經三大劫。修難行行。七果大。彼第六名證得大。證大功德。彼論意說。緣教起行。達甚深理。精勤長時。不滯二邊。證大勝果。窮生死際。建立佛法。故名為大。此論翻倒。或此意說。緣教發愿。建立佛法事。得智達理。不同凡夫二乘有所住著。常行二利。長時精勤。便得勝果。二論意別。前后不同。更勘菩薩地十地論初卷說摩訶薩者有三種大。一愿大。二行大。三利眾生大

第三解攝受菩薩等文中分二。初攝受。后付囑。前解攝付時初成正覺及入涅槃時及所攝付根器。天親云。根熟名攝受。未熟名付囑。而未解釋二種自性。天親但解所攝付者及攝付之意。即此種姓不斷。未釋彼自性故。今釋之。于中有二。初標問。后別解。此中分二。一善攝。二第一攝。羅什菩提流支真諦并無兩文。唯大唐本云。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訶薩。最勝付囑。付囑諸菩薩摩訶薩。經文但以一最勝言。前文牒經文云。第一善攝攝受所有菩薩等。遂開為二。以最勝言具善攝第一兩義故。下解付囑。唯言第一付囑。道理定爾。又善攝是總出體。第一是別解義。善攝第一攝為二。第一攝中有三。一標。二列。三解。樂謂與現在利益。利謂與后世益。即差別中世間定是現樂。三乘果是后利。利樂有十義。如唯識疏。此中唯在。第四牢固。謂后益畢竟果體。現益畢竟因體。俱名畢竟。第六異相未凈菩薩者。謂地前信行地未得凈勝意樂故。于彼菩薩不可善攝中。此善攝法最為勝上。畢竟難壞。能利自他。更無過上。為二世益解付囑中。亦三。初標問。次列。后解。善友所者。謂將入涅槃時。根熟菩薩為所入處。為根未熟者之善友故。故知天親依根未熟說后付囑。付囑與根熟。無著說在入涅槃時。解不相違。以根未熟為能入者。其根已熟。為所入處。其根已熟。法爾教化。佛教根熟。汝既得已。可轉教他。由此未熟不失善友所入之處。法爾根熟。悲愍未熟。佛令轉教。令根已熟轉生尊重求佛教故

下解正宗。第二以發起行相總文。初二句問。后二句答。答有三意。一答。由三乘菩提果各差別。唯問大者發大乘心。最勝乘者所趣究竟果故。能廣益故。不問余二。二答。以能化法化所化生。后得果時。有三身果別。若問發行菩薩乘者。能以三乘法化所化生。令得三菩提。二乘不能。故不為問。三由三乘者菩提有異涅槃無差別。大乘菩提斷二障。證二理。行二利。成二智。唯問趣此不得取余。三問別義如前已解

下第三段解行所住處中文分二。初解贊印中善哉言。后解正陳。以須菩提問。順可深理。是五問中。為欲利益有情故問。佛贊其問。故言善哉。重贊嘆之。然菩薩行見善說者。施言善哉。今以須菩提問契玄宗深可道理。重言善哉。準十地論第一卷解善哉云。所說法中。善具足故。善哉有三。一所緣謂凈慧。二體性謂說諸地未曾說法。三果謂具十力等無障礙。佛菩提故。此亦如是。準彼應說

正陳之中。大分為三。初明信行地。次后卷中為證道下解凈心地。后上求佛地下解如來地。說彼彼地。令住前前下位欣趣。下皆準知。初文分四。初解攝住處在十住位。創則安其心于彼彼法。行猶未勝。故名為住。次自此后。余住處中下第二解波羅蜜多凈住處。次為欲得色身住處下第三解欲住處。合欲得色身法身二住處。為一欲住處。此上二住處在十行位。行六度諸行勝故。名之為行。次后卷初已說欲住處竟下第四解離障礙住處。在十回向位。凡所修行皆為回向。立回向名。依前略為八住處中。初六住處說為三地。以彼八住處中.后二住處通諸住處。非別配地故。后卷初云。今說離障礙住處有十二種障礙對治。十八住處中。合十二為第四離障故。前十六住處為信行地。分為四文。初二各一。合二為第三。合余十二為第四故。或分為二。初解攝住處。后解余三住處。以波羅蜜住處文初云自此后余住處中有五種等。合明以下文各以五義解之。故合為一段。初名攝住處。若遠解者。亦發大心。遠期攝受大菩提故。近解釋者。發心已攝受正法。攝眾生故。通二解者。發期愿。攝受正法成佛利生。近遠二攝皆在中故。前十八住處中名發心。是種性發心。初.所起行相為名。此名攝者。以當成果及能利眾生。而為名目。文分為二。初別解四心。后總答三問。依天親論。初文為四。初解廣大心即是初住。次所有眾生界施設住施設已者下解第一心即第二住。次如是無量眾生入涅槃已者解第三常心。即次四住。何以故若眾生相命人相相則不名菩薩下。解第四不顛倒心。即后四住。如中卷釋。彌勒天親總科文意。此中別釋

釋彼所無。初文分二。初解總所有眾生文。與羅什同。單言一切眾生故。后卵生下別解三類。流支重言。所有眾生眾生所攝。大唐本云。所有諸有情。有情攝所攝。初言有情總談也。后言有情者。世間有二。一有情。二器。今有情世間類攝之所攝。不是器世間類攝之所攝。又不佛化眾生。菩薩觀行有五無量。如障廣說。一有情界無量。二法界無量。三世界無量。四所調伏界無量。五調伏方便界無量。今總言所有眾生。在五無量中。初有情界無量有情.攝所攝。是第五調伏方便界無量。此調伏方便界無量。名為能攝。是諸有情之能攝故。為此有情能攝之心所攝者。即所堪化一切有情。初總欲化度。先觀有情。有情無實。唯有諸法。以為自體。彼諸有情必住世界。依彼界處。觀察所化性欲勝解所調伏異。然后應彼設調伏方便。由初有情。數非一故。名為無量。故經總言所有諸有情。乃至最后設調方便。亦復非一。故言所有有情攝所攝。初所有言。貫通下人法。人法即是五無量中初后二種。令初發意當成初觀。故舉初后。以例中三。廣大第一等義皆如玄記說。五無量如章說。恐繁不引

卵生等者。別顯三類分三。初總標差別。顯前文總。次略舉三別。后配別三。受生依止二義可知。境界別者。無所有處已下乃至欲界中。除住無想天二無心定無心睡眠無心悶絕。此五有情外。余皆有粗境。有明利想。名為有想。顯五位中無六識故不緣境界。皆名無想。在有頂地。極闇劣故。即以無少所有地法。而為境界。不如于前有想地。境界粗顯。心想分明。名非有想。亦不同前五無心位全無心想。名非無想。有少細想。無粗明想。是故雙非。想能取境分齊像貌。對境名想。外道多計為生死因。故偏說想。不名有心心所等舉想。攝余諸非。色蘊色像之身。相狀易知。心以想微隱。故對依止名有色等。不名有心等。死滅為終。生起為始。因初有后無。故依生類。名為卵生等。不名卵死等。此顯初心愿意所化。總說一切無不周盡。應依界趣地居止等種種義門分別此三。問何故不明界趣所化。但明此三答受生通五蘊。總也。依止于五蘊中色非色蘊。以辨差別。境界復依四非色蘊。能有境界。而顯差別。從粗至細。展轉而談。亦顯界趣。在于中矣。欲令舍生死而得涅槃。故說受生。欲令舍無常色等得常色等。故說依止。欲令斷除分別因故。故說境界。心想為分別因故。斷此疑想。成無分別智。又外道說想為生死之因。無想為涅槃之果。今說彼俱生死可度。更不說余。故論說言。受生依止境界所攝。問依勝鬘經及瑜伽三十七。有四所化。謂三乘眾及無種姓。或依楞伽。說五乘等。此中言總亦攝法盡。何故次須言。我皆令入無余涅槃。無余涅槃三乘眾入。非第四故。其勝鬘云。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善戒經菩薩地亦爾。豈無種性亦入涅槃。經皆令作佛者。說一乘一道皆得作佛。應解佛意。答有三解。一解。若久學行。識知根性。于無種姓人天善化。勝鬘經文云。若初學行。未識根性。但總發意皆令入滅。此經文是亦不想違。二解。望其愿意。皆令入滅。此經文是。據實而論有無姓者人天善根成不得入滅。彼等經是。三解。彼別此總。理不相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口县| 京山县| 谷城县| 江城| 南阳市| 仙居县| 漳浦县| 大方县| 霞浦县| 谷城县| 田东县| 新泰市| 云梦县| 江都市| 河源市| 聂拉木县| 芜湖市| 赤壁市| 普兰店市| 吉首市| 保定市| 晋江市| 康平县| 海南省| 漾濞| 寻乌县| 香格里拉县| 新田县| 麟游县| 宝应县| 青浦区| 资源县| 九龙坡区| 桂平市| 全州县| 灵川县| 高唐县| 邵阳市| 博客| 灵台县| 行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