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 金剛般若論
  • 達磨笈多
  • 4355字
  • 2015-12-16 17:58:45

自下大文第二。合破名色身。通能所取無相無生。破能取心。令不生。故名無生。文中有三。初依前重征。若世界下第二指出執體。如來說下第三正破。今言何以故者。乘前起責。何故前說微塵即非塵微世界即非世界。次第二覆釋亦是指出執體。言若執微塵及名身界為實有。皆是妄想中一合妄想。故論釋云。于中為并說若世界若微塵界。此二皆是一合妄想。何故不舉色身一合相者。色身破相粗相易知。界塵破相細而難知故重破之。若執此二為實有。此是二種一合妄想。非相字也。故新本云名一合執。真諦本名聚一執。即是中邊論八分別內聚中。執一分別。亦是地持八妄想中。積聚妄想。八妄想者。一合妄想是貪。二不合妄想是嗔。三合不合俱相違妄想是癡。此三是彼煩惱。四我妄想。謂執自為我。五我所妄想。謂執眾生為我所。此二是肉煩惱。六自性妄想。謂執諸法有自性。亦名自性分別。七差別妄想。謂執法有大小好惡等差別。亦名差別分別。八積聚妄想。此于多物和合處起一執。此三是心煩惱。善現知名身聚及微塵聚以多物合成。前雖異破為無。恐初學人猶起一執。故重指云。若執名身界。及塵界為實有。即是二種一合相故。論名二種搏取。謂一搏取及差別搏取。搏是一合。取是執相。然世界是名身界。不可破一為多故。但是一搏取。微塵是色身中差別故。執微塵有者。是差別搏取故。論云。以取微塵聚集故。善現言。破此二執故。先指此二執。皆是八妄想中一合妄想。第三引佛前說。正破一合相故。論云。即非搏取者。名安立第一義。謂安立一合相。為第一義。是名一合相者。依俗諦假說。為一合相

自下大文第三。如來述成善現所釋。理亦合述。別破名色。由次合破。名色言。故偏述成。次意云。世諦故有彼搏取。第一義故彼法不可說。言第一義中。無彼搏取可說。但凡夫二乘不知一合相空。尋名強執。故論引經云。彼小兒凡夫如言說。取非第一義。世親論云。但隨于音聲。凡夫取顛倒。即是釋此文也

自下大文第二顯作二觀時不分別。是教入相應三昧時不分別。于中初乘前起征若一合相即非一合想。但是凡夫隨執者。即我見等諸見亦應非見。何故佛說凡夫有我見邊見等諸見耶。此論牒經。并什本無征文也。次破說我見等執。文中有三。初問。次答。第三佛為述成。亦是結勸菩薩。一切法應如是知見信解。論文有二。初解等至方便。次顯不說欲愿及攝散方便所以。前中有三。初結前已明彰后未說。次標問四門。后隨標配釋。前總別破作無想無生觀。合而言之。總是無所見家方便。故云已說。未說凈心人證真俗時相應三昧不分別故。次說云。配釋中先配釋此文。后例余住處。前中初問及答顯示如所不分別。菩薩發心者。顯示何人不分別。于一切法者。顯示何法不分別。第四何方便通前問答及后觀。知見信解皆是不分別方便。故釋問答已云。如是觀菩薩乃至即此觀察。為入方便

世親自下大文第三明我法無實故。彼偈云。非無二得道。遠離于我法。非不無此我法。二種而得菩提。必離此二見。方得菩提故。此偈總釋一部文意。無著論初。解如何不分別中。初問起指答。次正解經文。解經文中有三。初牒經配屬。次問答正解。后如是觀察下結通方便。以何方便亦通用此問答故。問答正解中。初問意言。云何顯示如所不分別。寧佛雖說凡夫有我人等見。知諸見體空。不應如佛所說起執有分別。若爾何故佛說凡夫有我人見等。論釋云。如外道說我。如來說為我見。故安置人無我。故經云。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習氣擾濁心。故似彼而轉。佛為破凡夫外道說有我故。佛說凡夫。但有執我妄見。實無有我。即厚嚴經云。為對遣愚夫所執實我法故。于識所變。假說我法名。今顯佛說所執我無但假說有彼我見故。與彼義同。佛說凡夫有我見者。且為成立人無我理。內凡二乘聞佛說凡夫有我人等見。復執佛說有我人等見。此是法執。佛今于此般若經中。總破凡夫二乘諸見分別。顯諸見體空。故問善現。論釋此問意云。佛為凡夫二乘。說有我見。欲明我見體空。顯法無我。故作此問。成唯識云。為入我空。說六二法。復唯識論二十云。依此教能入數取趣無我。所執法無我。復依余教入法空。如是等文皆同此說。答文有三。初直答。次卻征。后引佛說釋。佛前于施設大利中。說我想即非我相故。彼執佛說我見。非正語也。何故佛說我見等。即非見者。論云。若有彼我見是見所攝。言若執有我見。還是法執見攝。障入相應三昧故。佛教觀我見等即非見也。故世親論云。見我即不見無實。虛妄見。此是微細障見真如遠離。此顯執我之見本不見我以無實體。但妄見故。我見無體。然法見亦爾。以證如時。不見二我。此微細障。便得遠離。故知此二見說名不見。彼論之意。舉生類法。說即非見。故配此文。讀者應悉。論第三文。結通方便意云。先以聞思修慧。推我見體本空。不起諸見分別。始得入相應三昧。故云即此觀察為入方便

次下第三佛為述成。亦是勸行菩薩乘人。準前我見非見。亦應如是知見信解一切法非法。于中初述成。次破尋名執。菩薩發心者。真諦能斷及此論并舉發行菩薩人。故論云。菩薩乘發行者。此顯示何人不分別。答前第二問也。言行菩薩乘者。應如是不分別。于一切法者。顯示何法不分別。言于一切法皆不分別。非但我見等。應如是知見信解者。此以答第四何方便。今據論釋如所不分別已。又云。即此觀察為入方便。故知方便通前三義。知見信解者。經有三。論判為二。謂定慧學即心智也。于修二時。無漏戒俱亦為戒學。無別修位。故略不說。若爾云何成知見信解三句。論云。于無分別中知見勝解。意言修無分別時。定慧別修為二。合修入觀為一。故有三句。初言應如是知者。此教修定時應知諸法非法。論言若智。是修無分別人智。依止奢摩他。是修定時名止品也。言修無分別人。若修諸定及依定。起天眼等。觀諸時法。應知定心定境及所知法皆非法。如前我見非見。故言應如是知。應如是見者。論云。依止毗缽舍那。觀通理事。言菩薩若以智慧觀諸法時。亦應明見諸法非法。如前我見非見。前故言應如是。以慧觀法。明了不同定智。故名為見。此二在加行中。定慧隨增修。二未均修故。應如是信解者。雙持定慧二心。正入真觀時解故。論云。此二依止三摩提故勝解。爾時正解諸法。非法此是證信時解。故經名信解。論勝前知見時解。故名勝解。故無性攝論云。謂于法界。內證相應。而起勝解。云何勝解。論云。以三摩提自在故。此據入真觀時離取相轉。故名自在。勝前取相解。故名勝解。又云解內攀緣影像彼名勝解。此據入俗觀時。解識內法如影像等故。名勝解論。牒經結云。如是知解已而不住法想者。撿尋諸本。皆無結文。唯此論牒經有斯一句。結前三句。結前三義。推其文勢。有亦無妨。而不住法想者。明得此勝解時于一切法無住著想。如于我見住非見想。故能斷云。如不住法相。什本云。不生法想者。即不起執著。然闕如字。此不住想正顯無分別。前知見二是加行故。或知見勝解三種皆方便攝。正不住法始是根本后得二智。故論牒經結釋云如是知解已而不住法想者。此正顯示無分別也。世親論解三句云。二智及三昧。如是得遠離。謂世出世智如論說知見。二皆依三昧故。名為勝解。能伏及斷我法見故。名為遠離。次下第二破尋名執。佛說不住法想。以有法想可住故。后安立法想。為第一義。破言即非法想。即非法想是不共義。是名法想。是相應義。皆準前釋

自下大文第三論名不染行住凈。此不染中有二。初長行中明佛于說法中不染。次偈文明佛于流轉中不染。初中復二。初以大施多福。比校不如無染說法福多。欲令諸說法人學佛以無染心說法。次云何為人說下問答釋不染說法相。前中復二。初舉大施多福。次善男子下以彼多福比。顯不如無染心說法。論文有二。初標名屬經。次正解文義。隨前判經亦為二段。義顯易知。勝天王般若中。佛自以兩義釋。一以財施有竭法施無盡。此顯行施時施財有限故施必有盡法無限故說而不盡。二以財施但得世間果報。昔曾已得。即已墮落。今雖更得。必還退失。若以無染心說法未得。決定當得證大涅槃。得已不失。自利利人。永無究盡。此明得果時異。大論文云。財施得有量果。得欲界系果。得三界系果。法施得無量果。得三界系不系果。彼文皆據有相財施。以對法施。今此見智凈下。凡所舉福皆無相施。果亦無量。然比法施。法施猶勝福德。智慧名之為導。正是道法福為助故。有此大益。故佛勸修。論云。有如是大利益故。決定應演說如是演說而無所染。受持讀誦是說法因。是以兼舉。世親論云。化身示現福。非無無盡福。雖佛化身作業。而說法時有無盡福。勸諸學人。心無染說也。問答釋中有二意。一問。云何為人演說。勝前大施多福。二問。云何為人演說。而不名說。佛自釋云。而不演說。名演說。魏本作而不名說。及新本皆作如字。言雖演說。如不演說。有二義。一觀能說所說體空。雖恒演說。如不演說。故論云。不可言說。故不演說。彼法有可說體。應如是演說。若異此則為染說。以顛倒故。言若不觀說體空。則以取相心說。非無染說故。什云。不取相如如不動。謂說法時。如證真如。離于動搖。即余本言。如不演說。二云。以名利心說則雖恒說如不演說。故論云。又如是說時。不貪敬供養等。亦為無染說法。然佛于說此經末。無染說法。非唯顯佛于說法中無染。然佛亦教后人以無染心說也。世親論云。諸佛說法時。不言是化身。以不如是說。是故彼說正。彼論意云。佛說法時。不言我是化身。故名而不演說此意別

自下第二明佛于流轉法中不染不住生死中。論亦名為不住流轉者。前總說佛不住生死由達法無我。此中別說九種觀行。顯于流轉不染。即是成前不住生死義。又釋前雖說佛不見有生死可住。何妨生死是有故。此觀佛九種。生死法皆虛妄。如星翳等故。佛雖處生死。生死不能染污。是名流轉不染。世親論此下大文釋第六疑。疑云。若諸佛如來常為眾生說法。云何言如來入涅槃。此疑于前化身有去來法身無去來中起。或是次前如不演說中起。若作此解。便是第五段中。開出無別第六段也。為斷此疑故。說九觀。偈言。非有為非離。諸如來涅槃。九種有為法。妙智正觀故。此顯諸佛得涅槃故不住生死。示現世間行利益故不住涅槃化入涅槃法身恒住。上二句正答所疑。下二句明化身示現世間行而不住有為法中。以觀有為作九觀故。此經偈分為三。初一句總舉有為法。為所觀境。次兩句正以九喻教。觀九釋有為。下一句結勸修行。能斷云。諸和合所為者。謂四相等因緣和合。令所生住。故曰所為。無漏有為體亦遷變。二乘厭背。故教不染。或唯有漏。為煩惱之所為故。名曰有為。生死雜染沉溺有情。教令莫染。作九觀故。余如大師前卷中解

([黑])

右金剛經會釋全部三卷客歲夏五月借得南京東大寺大佛殿勸進所龍松院所藏本荏苒踰年今文化十三年丙子春正月五日遂謄寫切了

順藝志通(三十又二)

同年夏六月十九日一校了廿一日再校了

二十三日三校了無只字之差也

([青])

文政二年己卯八月十七日借得南京龍松院之藏中一本校合了

同四年辛巳冬十二月廿四日再校了

同五年壬午夏四月念八日三校了

會釋三卷前一卷校合先所得一本及龍松所藏二本后二卷唯挍撿龍松藏二本文化五年壬午四月廿八日夜于洛東岡崎客舍成功

釋順藝(春秋三十有八)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祝| 萝北县| 旬阳县| 嘉荫县| 丹阳市| 友谊县| 乌恰县| 花莲县| 罗源县| 涿鹿县| 云龙县| 高要市| 长宁区| 秦安县| 清流县| 汉川市| 红桥区| 云梦县| 共和县| 清苑县| 樟树市| 三门峡市| 姜堰市| 崇信县| 满城县| 吉林市| 通许县| 盈江县| 扶绥县| 南宁市| 美姑县| 黑水县| 册亨县| 庆阳市| 北流市| 靖远县| 东台市| 深州市| 电白县| 铜陵市| 铁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