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戊申,詔天下諸州,舉學綜古今及孝悌淳篤、文章秀異者,并以來年二月總集泰山。己酉,有星孛于太微,犯郎位。丙辰,停封泰山,避正殿以思咎,命尚食減膳。
秋七月甲戌,孛星滅。
冬十月辛卯,大閱于伊闕。壬辰,幸嵩陽。辛丑,還宮。
十一月壬戌,廢鄉長。壬申,還京師。癸酉,薛延陁以同羅、仆骨、回紇、靺鞨、之眾度漠,屯于白道川。命營州都督張儉統所部兵壓其東境;兵部尚書李勣為朔方行軍總管,右衛大將軍李大亮為靈州道行軍總管,涼州都督李襲譽為涼州道行軍總管,分道以御之。
十二月戊子朔,至自洛陽宮。甲辰,李勣及薛延陁戰于諾真水,大破之,斬首三千余級,獲馬萬五千匹。薛延陁跳身而遁。勣旋破突厥思結于五臺縣,虜其男女千余口,獲羊馬稱是。
十六年春正月辛未,詔在京及諸州死罪囚徒,配西州為戶;流人未達前所者,徙防西州。兼中書侍郎、江陵子岑文本為中書侍郎,專知機密。
夏六月辛卯,詔復隱王建成曰隱太子,改封海陵刺王元吉曰巢剌王。
秋七月戊午,司空、趙國公無忌為司徒,尚書左仆射、梁國公玄齡為司空。
九月丁巳,特進、鄭國公魏徵為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故。
冬十一月丙辰,狩于岐山。辛酉,使祭隋文帝陵。丁卯,宴武功士女于慶善宮南門。酒酣,上與父老等涕泣論舊事,老人等遞起為舞,爭上萬歲壽,上各盡一杯。庚午,至自岐州。
十二月癸卯,幸溫湯。甲辰,狩于驪山,時陰寒晦冥,圍兵斷絕。
上乘高望見之,欲舍其罰,恐虧軍令,乃回轡入谷以避之。
是歲,高麗大臣蓋蘇文弒其君高武,而立武兄子藏為王。
十七年春正月戊辰,右衛將軍、代州都督劉蘭謀反,腰斬。太子太師、鄭國公魏徵薨。戊申,詔圖畫司徒、趙國公無忌等勛臣二十四人于凌煙閣。
三月丙辰,齊州都督齊王祐殺長史權萬紀、典軍韋文振,據齊州自守,詔兵部尚書李勣、刑部尚書劉德威發兵討之。兵未至,兵曹杜行敏執之而降,遂賜死于內侍省。丁巳,熒惑守心前星,十九日而退。
夏四月庚辰朔,皇太子有罪,廢為庶人。漢王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并坐與連謀,伏誅。丙戌,立晉王治為皇太子,大赦,賜酺三日。丁亥,中書令楊師道為吏部尚書。己丑,加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師,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太子太傳;特進、宋國公蕭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國公李勣為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庚寅,上親謁太廟,以謝承乾之過。癸巳,魏王泰以罪降爵為東萊郡王。
五月乙丑,手詔舉孝廉茂才異能之士。
六月己卯朔,日有蝕之。壬午,改葬隋恭帝。丁酉,尚書右仆射高士廉請致仕,詔以為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
閏月戊午,薛延陁遣其兄子突利設獻馬五萬匹、牛駝一萬、羊十萬以請婚,許之。丙子,徙封東萊郡王泰為順陽王。
秋七月庚辰,京城訛言云:“上遣棖棖取人心肝,以祠天狗。”遞相驚悚。上遣使遍加宣諭,月余乃止。丁酉,司空、太子太傳、梁國公房玄齡以母憂罷職。
八月,工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刑部尚書,參預朝政。
九月癸未,徙庶人承乾于黔州。
冬十月丁巳,房玄齡起復本職。
十一月己卯,有事于南郊。壬午,賜天下酺三日。以涼州獲瑞石,曲赦涼州,并錄京城及諸州系囚,多所原宥。
十八年春正月壬寅,幸溫湯。
夏四月辛亥,幸九成宮。
秋八月甲子,至自九成宮。丁卯,散騎常侍清苑男劉洎為侍中,中書侍郎江陵子岑文本、中書侍郎馬周并為中書令。
九月,黃門侍郎褚遂良參預朝政。
冬十月辛丑朔,日有蝕之。甲辰,初置太子司議郎官員。甲寅,幸洛陽宮。安西都護郭孝恪帥師滅焉耆,執其王突騎支送行在所。
十一月壬寅,車駕至洛陽宮。庚子,命太子詹事、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出柳城,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以舟師出萊州,左領軍常何、瀘州都督左難當副之。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并趣平壤,以伐高麗。
十二月辛丑,庶人承乾死。
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親統六軍發洛陽。乙卯,詔皇太子留定州監國;開府儀同三司、申國公高士廉攝太子太傳,與侍中劉洎、中書令馬周、太子少詹事張行成、太子右庶子高季輔五人同掌機務;以吏部尚書、安德郡公楊師道為中書令。贈殷比干為太師,謚曰忠烈,命所司封墓,葺祠堂,春秋祠以少牢,上自為文以祭之。
三月壬辰,上發定州,以司徒、太子太師兼檢校侍中、趙國公長孫無忌,中書令岑文本、楊師道從。
夏四月癸卯,誓師于幽州城南,因大饗六軍以遣之。丁未,中書令岑文本卒于師。癸亥,遼東道行軍大總管、英國公李勣攻蓋牟城,破之。五月丁丑,車駕渡遼。甲申,上親率鐵騎與李勣會圍遼東城,因烈風發火弩,斯須城上屋及樓皆盡,麾戰士令登,乃撥之。
六月丙辰,師至安市城。丁巳,高麗別將高延壽、高惠真帥兵十五萬來援安市,以拒王師。李勣率兵奮擊,上自高峰引軍臨之,高麗大潰,殺獲不可勝紀。延壽等以其眾降,因名所幸山為駐蹕山,刻石紀功焉。
賜天下大酺二日。
秋七月,李勣進軍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師。
冬十月丙辰,入臨渝關,皇太子自定州迎竭。戊午,次漢武臺,刻石以紀功德。
十一月辛未,幸幽州。癸酉,大饗,還師。
十二月戊申,幸并州。侍中、清苑男劉洎以罪賜死。
是歲,薛延陁真珠毗伽可汗死。
二十年春正月,上在并州。丁丑,遣大理卿孫伏伽、黃門侍郎褚遂良等二十二人,以六條巡察四方,黜陟官吏。庚辰,曲赦并州,宴從官及起義元從,賜粟帛、給復有差。
三月己巳,車駕至京師。己丑,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謀反,誅。
閏月癸巳朔,是有蝕之。
夏四月甲子,太子太師、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傳、梁國公房玄齡,太子太保、宋國公蕭瑀各釋調護之職,詔許之。
六月,遣兵部尚書、固安公崔敦禮,特進、英國公李勣擊破薛延陁于郁督軍山北,前后斬首五千余級,虜男女三萬余人。
秋八月甲子,封皇孫忠為陳王。己巳,幸靈州。庚千,次涇陽頓。
鐵勒回紇、撥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貢,奏稱:“延陁可汗不事大國,部落烏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陁去,歸命天子,乞置漢官。”詔遣會靈州。
九月甲辰,鐵勒諸部落俟斤、頡利發等遣使相繼而至靈州者數千人,來貢方物,因請置吏,咸請至尊為可汗。于是北荒悉平,為五言詩勒石以序其事。辛亥,靈州地震有聲。
冬十月,前太子太保、宋國公蕭瑀貶商州剌史。丙戌,至自靈州。
二十一年春正月壬辰,開府儀同三司、申國公高士廉薨。丁酉,詔以來年二月有事泰山。甲寅,賜京師酺三日。
二月壬申,詔以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勝、高堂生、戴圣、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春、馬融、盧植、鄭康成、服子慎、何休、王肅、王輔嗣、杜元凱、范寧等二十一人,代用其書,垂于國胄,自今有事于太學,并命配享宣尼廟堂。丁丑,皇太子于國學釋菜。
夏四月乙丑,營太和宮于終南之上,改為翠微宮。
五月戊子,幸翠微宮。
六月癸亥,司徒、趙國公無忌加授揚州都督。
秋七月庚子,建玉華宮于宜君縣之鳳凰谷。庚戌,至自翠微宮。
八月壬戌,詔以河北大水,停封禪。辛未,骨利幹國遺使貢名馬。
丁酉,封皇子明為曹王。
冬十一月癸卯,徙封順陽王泰為濮王。
十二月戊寅,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安西都護敦孝恪、司農卿楊弘禮為昆山道行軍大總管,以伐龜茲。
是歲,墮婆登、乙利、鼻林送、都播、羊同、石、波斯、康國、吐火羅、阿悉吉等遠夷十九國。并遣使朝貢。又于突厥之北至于回紇部落,置驛六十六所,以通北荒焉。
二十二年春正月庚寅,中書令馬周卒。司徒、趙國公無忌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己亥,刑部侍郎崔仁師為中書侍郎,參知機務。戊戌,幸溫湯。戊申,還宮。
二月,前黃門侍郎褚遂良起復黃門侍郎。中書侍郎崔仁師除名,配流連州。癸丑,西番沙缽羅葉護率眾歸附,以其俟斤屈裴祿為忠武將軍,兼大俟斤。戊午,以結骨部置堅昆都督。乙亥,幸玉華宮,乙卯,賜所經高年篤疾粟帛有差。己卯,蒐于華原。
四月甲寅,磧外蕃人爭牧馬出界,上親臨斷決,然后咸服。丁巳,右武候將軍梁建方擊松外蠻,下其部落七十二所。
五月庚子,右衛率長史王玄策擊帝那伏帝國,大破之,獲其王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余以詣闕。使方士那羅邇婆婆于金飚門造延年之藥。吐蕃贊普擊破中天竺國,遣使獻捷。
六月癸酉,特進、宋國公蕭瑀薨。
秋七月癸卯,司空、梁國公房玄齡薨。
八月己酉朔,日有蝕之。
九月己亥,黃門侍郎褚遂良為中書令。
十月癸亥,至自玉華宮。
十一月戊戌,眉、邛、雅三州獠反,右衛將軍梁建方討平之。庚子,契丹帥窟哥、奚帥可度者并率其部內屬。以契丹部為松漠都督,以奚部置饒樂都督。
十二月乙卯,增置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各二員,大理寺置平事十員。
閏月丁丑朔,昆山道總管阿史那社爾降處密、處月,破龜茲大撥等五十城,虜數萬口,執龜茲王訶黎布失畢以歸,龜茲平,西域震駭。副將薛萬徹脅于闐王伏阇信入朝。癸未,新羅王遣其相伊贊千金春秋及其子文王來朝。
是歲,新羅女王金善德死,遣冊立其妹真德為新羅王。
二十三年春正月辛亥,俘龜茲王訶黎布失畢及其相那利等,獻于社廟。
二月丙戌,置瑤池都督府,隸安西都護府。丁亥,西突厥肆葉護可汗遣使來朝。
三月丙辰,置豐州都督府。自去冬不雨,至于此月己未乃雨。辛酉,大赦。丁卯,敕皇太子于金液門聽政。是月,日赤無光。
四月己亥,幸翠微宮。
五月戊午,太子詹事、英國公李績為疊州都督。辛酉,開府儀同三司、衛國公李靖薨。己巳,上崩于含風殿,年五十二。遺詔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喪紀宜用漢制。秘不發喪。庚午,遣舊將統飛騎勁兵從皇太子先還京,發六府甲士四千人,分列于道及安化門,翼從乃入;大行御馬輿,從官侍御如常。壬申,發喪。
六月甲戌朔,殯于太極殿。
八月丙子,百僚上謚曰文皇帝,廟號太宗。庚寅,葬昭陵。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號曰文武圣皇帝。天寶十三載二月,改上尊號為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
史臣曰: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于黨,負志業則咸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愿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云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圣,不能用梼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窬于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
或曰:以太宗之賢,失愛于昆弟,失教于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堯不能訓丹朱,斯前志也。當神堯任讒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茍除畏逼,孰顧分崩,變故之興,間不容發,方懼“毀巢”之禍,寧虞“尺布”之謠?承乾之愚,圣父不能移也。若文皇自定儲于哲嗣,不騁志于高麗;用人如貞觀之初,納諫比魏徵之日。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贊曰:昌、發啟國,一門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誅,成、康道正。貞觀之風,到今歌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