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春正月戊子,詔曰:“宇文化及弟智及、司馬德戡、裴虔通、孟景、元禮、楊覽、唐奉義、牛方裕、元敏、薛良、馬舉、元武達、李孝本、李孝質、張愷、許弘仁、令狐行達、席德方、李覆等,大業季年,咸居列職,或恩結一代,任重一時,乃包藏兇慝,罔思忠義,爰在江都,遂行弒逆,罪百閻、趙,釁深梟獍。雖事是前代,歲月已久,而天下之惡,古今同棄,宜置重典,以勵臣節。其子孫并宜禁錮,勿令齒敘。”
是日,上制破陣樂舞圖。辛丑,賜京城酺三日。丁卯,雨土。乙酉,薛延陁遣使來朝。庚寅,秘書監、檢校侍中魏徵為侍中。癸巳,直太史、將仕郎李淳風鑄渾天黃儀,奏之,置于凝暉閣。
夏五月癸未,幸九成宮。
八月,山東、河南三十州大水,遣使賑恤。
冬十月庚申,至自九成宮。
十一月丁丑,頒新定五經。壬辰,開府儀同三司、齊國公長孫無忌為司空。
十二月丙辰,狩于少陵原,詔以少牢祭杜如晦、杜淹、李綱之墓。
八年春正月癸未,右衛大將軍阿史那吐苾卒。辛丑,右屯衛大將軍張士貴討東、西五洞反獠,平之。壬寅,命尚書右仆射李靖、特進蕭瑀楊恭仁、禮部尚書王珪、御史大夫韋挺、鄜州大都督府長史皇甫無逸、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襲譽、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張亮、涼州大都督李大亮、右領軍大將軍竇誕、太子左庶子杜正倫、綿州刺史劉德威、黃門侍郎趙弘智使于四方,觀省風俗。
二月乙巳,皇太子加元服。丙午,賜天下酺三日。
三月庚辰,幸九成宮。
五月辛未朔,日有蝕之。丁丑,上初服翼善冠,貴臣服進德冠。
七月,始以云麾將軍階為從三品。隴右山崩,大蛇屢見。山東、河南、淮南大水,遣使賑恤。
八月甲子,有星孛于虛、危,厲于氐,十一月上旬乃滅。
九月丁丑,皇太子來朝。
冬十月,右驍衛大將軍、褒國公段志玄擊吐谷渾,破之,追奔八百余里。甲子,至自九成宮。
十一月辛未,右仆射、代國公李靖以疾辭官,授特進。丁亥,吐谷渾寇涼州。己丑,吐谷渾拘我行人趙德楷。
十二月辛丑,命特進李靖、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任城王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等為大總管,各帥師分道以討吐谷渾。壬子,越王泰為雍州牧。乙卯,帝從太上皇閱武于城西。
是歲,龜茲、吐蕃、高昌、女國、石國遣使朝貢。
九年春三月,洮州元羌叛,殺剌史孔長秀。壬午,大赦。每鄉置長一人。佐二人。乙酉,監澤道總管高甑生大破叛羌之眾。庚寅,敕天下戶立三等,未盡升降,置為九等。
夏四月壬寅,康國獻獅子。
閏月丁卯,日有蝕之。癸巳,大總管李靖、侯君集、李大亮、任城王道宗破吐谷渾于牛心堆。
五月乙未,又破之于烏海,追奔至柏海。副總管薛萬均、薛萬徹又破之于赤水源,獲其名王二十人。庚子,太上皇崩于大安宮。壬子,李靖平吐谷渾于西海之上,獲其王慕容伏允。以其子慕容順光降,封為西平郡王,復其本國。
秋七月甲寅,增修太廟為六室。
冬十月庚寅,葬高祖太武皇帝于獻陵。戊申,祔于太廟。辛丑,左仆射、魏國公房玄齡加開府儀同三司,余如故。
十二月甲戌,吐谷渾西平郡王慕容順光為其下所弒,遣兵部尚書侯君集率師安撫之,仍封順光子諾曷缽為河源郡王,使統其眾。右光祿大夫、宋國公蕭瑀依舊特進,復令參預朝政。
十年春正月壬子,尚書左仆射房玄齡、侍中魏徵上梁、陳、齊、周、隋五代史,詔藏于秘閣。癸丑,徙封趙王元景為荊王,魯王元昌為漢王,鄭王元禮為徐王,徐王元嘉為韓王,荊王元則為彭王,滕王元懿為鄭王,吳王元軌為霍王,豳王元鳳為虢王,陳王元慶為道王,魏王靈夔為燕王,蜀王恪為吳王,越王泰為魏王,燕王祐為齊王,梁王愔為蜀王,郯王惲為蔣王,漢王貞為越王,申王慎為紀王。
夏六月,以侍中魏徵為特進,仍知門下省事。壬申,中書令溫彥博為尚書右仆射。甲戌,太常卿、安德郡公楊師道為侍中。己卯,皇后長孫氏崩于立政殿。
冬十一月庚寅,葬文德皇后于昭陵。
十二月壬申,吐谷渾河源郡王慕容諾曷缽來朝。乙亥,親錄京師囚徒。
是歲,關內、河東疾病,命醫齊藥療之。
十一年春正月丁亥朔,徙鄶王元裕為鄧王,譙王元名為舒王。癸巳,加魏王泰為雍州牧、左武候大將軍。庚子,頒新律令于天下。作飛山宮。甲寅,房玄齡等進所修五禮,詔所司行用之。
二月丁巳,詔曰:夫生者天地之大德,壽者修短之一期。生有七尺之形,壽以百齡為限,含靈稟氣,莫不同焉,皆得之于自然,不可以分外企也。是以禮記云:“君即位而為椑。”莊周云:“勞我以形,息我以死。”豈非圣人遠鑒,通賢深識?末代已來,明辟蓋寡,靡不矜黃屋之尊,慮白駒之過,并多拘忌,有慕遐年。謂云車易乘,羲輪可駐,異軌同趣,其蔽甚矣。
有隋之季,海內橫流,豺狼肆暴,吞噬黔首。朕投袂發憤,情深拯溺,扶翼義師,濟斯涂炭。賴蒼昊降鑒,股肱宣力,提劍指麾,天下大定。此朕之宿志,于斯已畢。猶恐身后之日,子子孫孫,習于流俗,猶循常禮,另四重之櫬,代百祀之木,勞擾百姓,崇厚園陵。今預為此制,務從儉約,于九之山,足容棺而已。積以歲月,漸而備之。木馬涂車,土桴葦籥,事合古典,不為時用。
又佐命功臣,或義深舟楫,或謀定帷幄,或身摧行陣。同濟艱危,克成鴻業,追念在昔,何日忘之!使逝者無知,咸歸寂寞;若營魂有識,還如疇曩,居止相望,不亦善乎!漢氏使將相陪陵,又給以東園秘器,篤終之義,恩意深厚,古人豈異我哉!自今已后,功臣密戚及德業佐時者,如有薨亡,宜賜塋地一所,及以秘器,使窀穸之時,喪事無闕。所司依此營備,稱朕意焉。
甲子,幸洛陽宮,命祭漢文帝。
三月丙戌朔,日有蝕之。丁亥,車駕至洛陽。丙申,改洛州為洛陽宮。辛亥,大蒐于廣城澤。癸丑,還宮。
夏四月甲子,震乾元殿前槐樹。丙寅,詔河北、淮南舉孝悌淳篤,兼閑時務;儒術該通,可為師范;文辭秀美,才堪著述;明識政體,可委字人:并志行修立,為鄉閭所推者,給傳詣洛陽宮。
六月甲寅,尚書右仆射、虞國公溫彥博薨。丁巳,幸明德宮。己未,定制諸王為世封剌史。戊辰,定制勛臣為世封剌史。改封任城王道宗為江夏郡王,趙郡王孝恭為河間郡王。己巳,改封許王元祥為江王。
秋七月癸未,大霪雨。谷水溢入洛陽宮,深四尺,壞左掖門,毀宮寺十九所;洛水溢,漂六百家。庚寅,詔以災命百官上封事,極言得失。丁酉,車駕還宮。壬寅,廢明德宮及飛山宮之玄圃院,分給遭水之家,仍賜帛有差。丙午,修老君廟于毫州,宣尼廟于兗州,各給二十戶享祀焉。涼武昭王復近墓二十戶充守衛,仍禁芻牧樵采。
九月丁亥,河溢,壞陜州河北縣,毀河陽中。幸白司馬坂以觀之,賜遭水之家粟帛有差。
冬十一月辛卯,幸懷州。乙未,狩于濟源。丙午,車駕還宮。
十二月辛酉,百濟王遣其太子隆來朝。
十二年春正月乙未,吏部尚書高士廉等上氏族志一百三十卷。壬寅,松、叢二州地震,壞人廬舍,有壓死者。
二月乙卯,車駕還京。癸亥,觀砥柱,勒銘以紀功德。甲子,夜郎獠反,夔州都督齊善行討平之。乙丑,次陜州,自新橋幸河北縣,祀夏禹廟。丁卯,次柳谷頓,觀監池。戊寅,以隋鷹揚郎將堯君素忠于本朝,贈蒲州剌史,仍錄其子孫。
閏二月庚辰朔,日有蝕之。丙戌,至自洛陽宮。
夏五月壬申,銀青光祿大夫、永興縣公虞世南卒。
六月庚子,初置玄武門左右飛騎。
秋七月癸酉,吏部尚書、申國公高士廉為尚書右仆射。
冬十月己卯,狩于始平,賜高年粟帛有差。乙未,至自始平。己亥,百濟遣使貢金甲雕斧。
十二月辛巳,有武候將軍上官懷仁大破山獠于壁州。
十三年春正月乙巳朔,謁獻陵。曲赦三原縣及行從大辟罪。丁未,至自獻陵。戊午,加房玄齡為太子少師。
二月丙子,停世襲剌史。
三月乙丑,有星孛于畢、昴。
夏四月戊寅,幸九成宮。甲申,阿史那結社爾犯御營,伏誅。壬寅,云陽石燃者方丈,晝如灰,夜則有光,投草木于上則焚,歷年而止。
自去冬不雨至于五月。甲寅,避正殿,令五品以上上封事,減膳罷役,分使賑恤,申理冤屈,乃雨。
六月丙申,封皇弟元嬰為滕王。
秋八月辛未朔,日有蝕之。庚辰,立右武候大將軍、化州都督、懷化郡王李思摩為突厥可汗,率所部建牙于河北。
冬十月甲申,至自九成宮。
十一月辛亥,侍中、安德郡公楊師道為中書令。
十二月丁丑,吏部尚書、陳國公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帥師伐高昌。乙亥,封皇子福為趙王。壬午,巂州都督王志遠有罪伏誅。詔于洛、相、幽、徐、齊、并、秦、蒲等州并置常平倉。己丑,吐谷渾河源郡王慕容諾曷缽來逆女。壬辰,狩于咸陽。
是歲,滁州言:“野蠶食槲葉,成繭大如柰,其色綠,凡六千五百七十石。”高麗、新羅、西突厥、吐火羅、康國、安國、波斯、疏勒、于闐、焉耆、高昌、林邑、昆明及荒服蠻酋,相次遣使朝貢。
十四年春正月庚子,初命有司讀時令。甲寅,幸魏王泰宅。赦雍州及長安獄大辟罪已下。
二月丁丑,幸國子學,親釋奠,赦大理、萬年系囚,國子祭酒以下及學生高第精勤者加一級,賜帛有差。庚辰,左驍衛將軍、淮陽王道明送弘化公主歸于吐谷渾。壬午,幸溫湯。辛卯,至自溫湯。乙未,詔以梁皇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陳沈文阿、周弘正、張譏,隋何妥、劉焯、劉炫等前代名儒,學徒多行其義,命求其后。
三月戊午,置寧朔大使,以護突厥。
夏五月壬戌,徙封燕王靈夔為魯王。
六月乙酉,大風拔木。己丑,薛延陁遣使求婚。乙未,滁州野蠶成繭,凡收八千三百石。
八月庚午,新作襄城宮。癸巳,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平高昌,以其地置西州。
九月癸卯,曲赦西州大辟罪。乙卯,于西州置安西都護府。
冬十月己卯,詔以贈司空、河間元王孝恭,贈陜東道大行臺尚書右仆射、鄖節公殷開山,贈民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等配饗高祖廟庭。
閏月乙未,幸同州。甲辰,狩于堯山。庚戌,至自同州。丙辰,吐蕃遣使獻黃金器千斤以求婚。
十一月甲子朔,日南至,有事于圓丘。
十二月丁酉,交河道旋師。吏部尚書、陳國公侯君集執高昌王麴智盛,獻捷于觀德殿,行飲至之禮,賜酺三日。乙卯,高麗世子相權來朝。十五年春正月丁卯,吐蕃遣其國相祿東贊來逆女。丁丑,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送文成公主歸吐蕃。辛巳,幸洛陽宮。
三月戊申,幸襄城宮。庚午,廢襄城宮。
夏四月辛卯,詔以來年二月有事泰山,所司詳定儀制。
五月壬申,并州僧道及老人等抗表,以太原王業所因,明年登封已后,愿時臨幸。上于武成殿賜宴,因從容謂侍臣曰:“朕少在太原,喜群聚博戲,暑往寒逝,將三十年矣。”時會中有舊識上者,相與道舊以為笑樂。因謂之曰:“他人之言,或有面諛。公等朕之故人。實以告朕,即日政教,于百姓何如?人間得無疾苦耶?”皆奏:“即日四海太平,百姓歡樂,陛下力也。臣等余年,日惜一日,但眷戀圣化,不知疾苦。”因固請過并州。上謂曰:“飛鳥過故鄉,猶躑躅徘徊;況朕于太原起義,遂定天下,復少小游觀,誠所不忘。岱禮若畢,或冀與公等相見。”于是賜物各有差。丙子,百濟王扶余璋卒。詔立其世子扶余義慈嗣其父位,仍封為帶方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