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 風門
  • (清)陳夢雷
  • 17002字
  • 2015-12-16 17:12:41

黃帝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風傷筋。

【注 此言能生我者,亦所能害我也。】

生氣通天論

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注 風邪直透于肌腠。風者善行而數變,入于肌腠,則及經脈,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偏枯,或成積聚,或入腑而生,或干臟而死,邪氣淫溢,不可勝論,故曰風者百病之始也。人能順蒼天清靜之氣,而調攝其元神,則肉腠固密,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四時之序而能順養者也。】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注 陽氣者外衛于皮膚,充塞于四體。如汗出而只半身沮濕者,是陽氣虛而不能充身遍澤,必有偏枯之患矣。】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注 風為陽邪,客于膚表則淫傷于氣矣,陽氣傷則精自出。風邪內通肝氣,肝藏血,肝受邪,則傷血矣。】

陰陽別論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注 三陽三陰者,太陽太陰之為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痿易者,委棄不能如常。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陽氣虛則為偏枯,陽虛不能養筋則為痿。脾屬四肢,故不舉。】

移精變氣論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注 八風者,八方之風。觸五臟邪氣,病發五痹者,五臟痹也。草蘇之枝,莖旁枝也。草荄之枝,根旁枝也。蓋蘇荄為本而旁枝為末,病以五臟為本而經俞筋骨為標,五臟有病則以蘇荄治之,如邪在經脈之外者,則以草蘇草荄之枝治之。是以本治本而以末治標也。】

玉版論要篇

八風四時之勝,終而復始。逆行一過,不復可數。論要畢矣。

【注 風寒客于人,始傷皮毛而內舍于肺,肺傳之肝,肝傳之脾,脾傳之腎,腎傳之心,逆行一過則死矣,不復如順行之循環無端之可數也。】

八正神明論

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

【注 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如月建在子,風從北方來,冬氣之正也;月建在卯,風從東方來,春氣之正也;月建在午,風從南方來,夏氣之正也;月建在酉,風從西方來,秋氣之正也。如春夏之交,風從東南來;夏秋之交,風從西南來;秋冬之交,風從西北來;春冬之交,風從東北來。此四方四維之正氣,主生長萬物者也。從其沖后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沖后來者,從沖犯之方而來。如太乙居子,風從南方來,火反沖水也;太乙居卯,風從西方來,金來犯木也。故以八方之位,以候八風之正氣,候八節之虛邪。四時之氣所在,如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又如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五月六月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人氣在肺,九月十月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腎。此皆氣之所在,以時而調之也。八方之虛邪,主殺主害者,謹候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也。】

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注 身之虛,血氣虛也。天之虛,虛鄉之邪風也。兩虛相感,故邪氣至骨而入傷五臟。上工調其九候而救之,始弗能傷害其性命。天忌者,太乙徙居中宮,乃天道所當避忌之日。太乙,北極也。斗杓所指之辰,謂之月建,即氣令所主之方。如冬至四十六日,月建在北,太乙居葉蟄之宮。葉蟄,坎宮也。立春四十六日居天留。天留,艮宮也。春分四十六日居倉門。倉門,震宮也。立夏四十五日居陰洛。陰洛,巽宮也。夏至四十六日居天宮。天宮,離宮也。立秋四十六日居元委。元委,坤宮也。秋分四十六日居倉果。倉果,兌宮也。立冬四十五日居新洛。新洛,干宮也。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此太乙一歲所居之宮也。又太乙日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反于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太乙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移日者,始移宮之第一日也。如太乙徙立于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兇,其日大禁者也。徙入中宮日者,乃九日中之第五日也。其日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心,外在于脈,氣主熱。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氣主為弱。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肺,外在于皮膚,其氣主為燥。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小腸,外在于手太陽,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腎,外在于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兇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大腸,外在于兩脅腋骨下及肢節。風從東方來,名曰嬰肝,外在于筋紐,其氣主為身濕。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腎,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又身形之應九野,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頭首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臟應中州。大禁太乙所在日及諸戊己,是謂天忌,宜避針刺。】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注 所謂虛邪者,乃八方虛鄉所來之邪氣,其入于身也深。所謂正邪者,八方之正氣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其中人也淺,是以逢人之汗出腠理開,而后入于肌腠胳脈之間。然其中人也亦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虛邪入深,則搏于筋骨,傷人五臟。故上工救其萌芽始發,見其灑淅動形而即治之,不使有傷三部九候之氣,是為上工也。已成者,入傷榮衛而病已成。已敗者,三部九候之氣已為邪所傷敗。下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者,因邪病而敗之也。上工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故能知其所在,即于病脈處而守其真氣之門戶,則邪自去矣。】

風論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厲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愿聞其說。

【注 風乃陽動之邪,而人之表里陰陽血氣臟腑,又有虛有實,故其為氣也,善行而數變。因其善行數變,是以或為寒熱,或為偏枯,或外在于形身,或內至于臟腑,其病各異,其名不同。】

岐伯對曰: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注 此論風邪客于膚腠而為寒熱也。皮膚肌腠之間,乃三焦通會元真之處。風邪客之,則氣不內通,邪不外泄。風動之邪善行而數變。動而腠理開,則元氣弛而灑然寒。變而腠理閉,則邪熱留而胸膈悶。其為寒也,則三焦虛而食飲衰。其為熱也,則邪熱甚而肌肉鑠。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正氣為邪所傷,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也,名日寒熱。】

以春甲乙傷于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于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于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于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

【注 風者,虛鄉不正之邪風,故曰風、曰邪、曰傷、曰中。蓋言不正之風,或傷之輕,或中之重也。】

風中五臟六俯之俞,亦為臟腑之風。

【注 五臟之氣外合于四時。故各以時受病者,病五臟之氣也。如風中于經俞,則內連臟腑,故亦為臟腑之風,病五臟之經也。】

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注 門戶者,血氣之門戶也。如風各入其門戶而中其血氣者則為偏枯,謂偏入于形身之半也。】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于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注 風乃東方之生氣,能生長萬物,亦能害萬物,故為百病之長。至其變化無常,故為病不一。如春時之非東風,夏時之非南風,或從虛鄉來之剛風謀風之類,皆其變化而為他病也。風邪之客于人,無有常處。如風氣客于皮膚之間則為寒熱,客于脈中則為寒中熱中,客于臟腑則為臟腑之風,循于風府則為腦風,入于頭系則為目風。無有常處,而致有風氣也。】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愿聞其診,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注 風為陽邪,開發腠理,故多汗。風氣傷陽,邪正不合,故惡風。肺金色白而主氣,其愛動為咳。風邪迫之,故時咳短氣也。晝則陽氣盛而能勝邪,故差。暮則氣衰,故病甚。眉上乃闕庭之間,肺之候也。】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注 心為火臟,風淫則火盛,故唇舌焦而津液絕。風化木,木火交熾故善為怒嚇。心主舌,病甚則舌本強而言不可快。心和則舌能知五味,故診驗在口。口者,兼唇舌而言也。】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干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注 肝開竅于目而主泣,故善悲。風木合邪則火熱盛而嗌干,肝氣病故善怒也。怒勝思,故時憎女子。目者肝之官也,故診在目下。】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注 脾主肌肉四肢。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脾氣病也。足太陰之脈屬脾絡胃,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土位中央,故所診在鼻。】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庬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注 風邪干腎,則水氣上升,故面庬然浮腫,風行則水渙也。腎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炲,煙煤黑色也。腎主藏精,少陰與陽明會于宗筋,風傷腎氣,故隱曲不利。水氣上升,故黑在肌上,水乘土也。】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月真)脹,食寒則泄胗,形瘦而腹大。

【注 頸有風池風府,乃經脈之要會,故頸多汗。胃腑受邪,故飲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也。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腹脹滿,是以形寒則(月真)脹。飲冷則泄者,胃氣虛傷他。胃者肉其應,腹者胃之郛,故主形瘦而腹大。】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于陰則溜于腑,中于陽則溜于經。

【注 邪氣者,風雨寒暑,天之邪也,故中人也高。濕乃水土之氣,故中于身半以下。然無有恒常,或中于陰,或中于陽,或溜于經,或溜于腑,或入于臟。】

諸陽之會,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于邪。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其中于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注 諸陽之會,皆在于面者,精陽之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也。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此手足三陽之絡,皆循項頸而上于頭面,循頭項而下于胸脅肩背也。】

黃帝曰:邪之中人臟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

【注 陰陽俱感,外內皆傷也。】

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注 風、寒、暑、濕、燥、火六者,天之正氣而偏寒偏熱,偏濕偏燥,故曰正邪。】

肺脈微緩,為痿瘺偏風。

【注 病在皮膚為肺寒熱,病在血脈為寒熱鼠瘺,在分腠則為偏風,肺主周身之氣而朝百脈也。】

五變篇

黃帝曰: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愿聞其故。少俞曰:善乎哉問!請論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礪刀,削斫材木之陰陽,尚有堅脆。堅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節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堅脆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質之多少而各異耶?夫木之蚤花先生葉者,遇春霜烈風則花落而葉萎;久曝大旱,則脆木薄皮者,枝條汁少而葉萎;久陰淫雨,則薄皮多汁者皮潰而漉;卒風暴起,則剛脆之木枝折杌傷;秋霜疾風,則剛脆之木根搖而葉落。凡此五者,各有所傷。況于人乎?黃帝曰:以人應木奈何?少俞曰:木之所傷也皆傷其枝,枝之剛脆而堅未成傷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節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也。

【注 形之皮膚肌腠筋骨,有厚薄堅脆之不同。故邪舍有淺深,而其病各異。即五臟之病消癉,腸胃之有積聚,亦因形之皮膚肌肉而病及于內也。故以木之皮汁堅脆多少方之。陰陽者,木之枝干皮肉也。交節而缺斧斤者,比人之皮弛肉脆而骨節之堅剛也。是以一木之中尚有堅脆之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耶?木之皮厚枝脆者,比人之皮不致密膚腠疏也。木之多汁少汁者,比皮膚之津液多少也。木之蚤花先葉者,木氣外敷而不禁風霜也。皮薄多汁者,遇久陰淫雨則潰而漉。剛脆之木遇卒風暴起,則枝折杌傷。蓋汁多者不宜陰雨,剛脆者又忌暴風。以比人之腠理疏者漉汗,剛直多怒者消癉也。木之傷皆傷其枝,枝之剛脆者易傷,而堅者未成傷也。人亦因骨節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而常為病也。】

黃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黃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堅也?少俞答曰:腘肉不堅而無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渾然者。

【注 津液充于皮腠。如皮潰理疏,則津泄而為汗矣。太陽之氣主皮膚。如腘肉不堅,而無分理。無分理者,粗理也。則皮不致密,腠理疏而渾然汗出矣。】

五色篇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別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注 地者,面之下部,名地閣也。風乃天氣,故常候于闕庭。寒濕者地氣,故候在地部。風乃陽邪,故其色薄澤。寒濕者陰邪,故其色沖濁。言風寒濕邪,可并于脈中,可入于臟腑,而為卒死之不救。】

論勇篇

黃帝曰:四時之風,病人如何?少俞曰: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青色薄皮弱肉,不勝秋之虛風;赤色薄皮弱肉,不勝冬之虛風也。黃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堅,固不傷于四時之風。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長夏至而有虛風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感于寒,外內皆然乃病。

【注 薄皮弱肉,則臟真之氣虛,而不能勝四時之虛風矣。不傷于四時之風者,謂土旺于四季也。不病長夏之風者,謂土主于長夏也。設有皮厚肉堅而傷于四時之風者,必重感于寒也。色黑而皮厚肉堅之為病者,必重感于寒,外內皆然乃病。謂外受天之寒邪,內傷腎臟之水氣也。】

百病始生篇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于虛邪也,因于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

【注 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虛邪傷形,而正邪傷氣也。正邪者,天之正氣,風寒暑濕燥火也。蓋天有此六氣,而人亦有此六氣。是以正邪中氣,同氣相感也。故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傷人者,傷人之形也。】

論疾診尺篇

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

【注 津液淖澤于皮膚。故尺膚滑其淖澤者,知風在于皮膚而鼓動其津液也。脂者,肌肉文理間之脂膜。尺膚澤脂者,風在于肌肉間也。此以尺膚之淖澤滑濇,而知風邪之淺深也。】

刺節真邪篇

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注 所受于天者,先天之精氣,谷氣者,后天水谷之精氣,合并而充身者也。正氣者,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此天地之正氣也。虛風者,從虛鄉來之賊風,傷人正氣,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與真氣合而自去。蓋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于骨則為骨痹,搏于筋則為筋攣,搏于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于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于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淫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為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注 灑淅動形,故搏于皮脈肉筋骨,而為痹攣癰癢。陰勝則為寒,寒則真氣去,有傷衛氣則為不仁。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注 邪氣偏客于形,傷其榮衛,則真氣去而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蓋偏枯者,邪直傷于筋骨也。】

歲露論

黃帝問于少師曰:余聞四時八風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賊風邪氣,因得以入乎?將必須八正虛邪乃能傷人乎?少師答曰:不然。賊風邪氣之中人也,不得以時。然必因其開也,其入深,其內極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閉也,其入淺以留,其病也徐以遲。

【注 八風之中人也,有寒風而有暑風。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然賊風邪氣之中人也,蓋因人氣之虛實開闔,而入有淺深,不因寒暑之開閉也。】

黃帝曰:有寒溫和適,腠理不開,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師答曰:帝弗知邪入乎?雖平居其腠理,開閉緩急,其故常有時也。黃帝曰:可得聞乎?少師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發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發殘,焦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注 衛氣盛,則肌肉充,皮膚致,毛發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而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發殘。理者,肌肉之文理,乃三焦通會之處,故曰焦理。煙垢者,火土之余也。三焦主火,肌肉主土,故焦理薄則煙垢落。謂肌肉減,腠理開,則肌腠之氣亦消散也。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黃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師答曰:三虛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黃帝曰:愿聞三虛。少師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為粗。帝曰:愿聞三實。少師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命曰三實。

【注 逢年之虛者,六氣司天在泉之不及也。逢月之空者,月郭空之時也。失時之和者,四時不正之氣也。夫衛氣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是年之虛,月之空,時之違和,皆主衛氣失常。蓋衛氣者,衛外而為固也。衛氣虛,則腠理疏而邪氣直入于內,故為暴病卒死。】

金匱要略 【漢 張機】

中風病脈證治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沫。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

肝死臟,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饑,食即嘔吐。

心死臟,浮之實,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

脾死臟,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

中藏經 【漢 華佗】

風中有五生五死

風中有五者,謂心肝脾肺腎。五臟之中,其言生死各不同。心風之狀,汗自出而好偃仰臥,不可轉側,語言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青白黃黑赤,其色不定,眼瞤動不休,心絕者,不可救,過五日即死矣。肝風之狀,青色圍目連額上。坐不得倨僂者,可治。若喘,目直視,唇面俱青者死。肝風宜于肝俞灸之。脾風之證,一身通黃,腹大而滿,不嗜食,四肢不收。或可治者,手足不青而面黃,不然則死。脾風宜于脾俞灸之。腎風者,腰腳痛重。視脅下未生黃點者可治,不然則死矣。腎風宜灸腎俞也。肺風者,胸中氣滿,冒昧汗出,鼻不聞香臭。喘而不得臥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言者,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風宜于肺俞灸之。凡診其脈,滑而散者,風也。緩而大、浮而緊、軟而弱,皆屬風也。又風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身直者,七日死。又中風人,口噤筋急,脈遲者生,脈急而數者死。又心脾俱中風,即舌強不能言者也。肝腎中風,則手足不遂。風之厥,皆由中于四時不從之氣,故為病焉。有癮疹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歷節者,有癲厥者,有疼痛者,有聾瞽者,有瘡癩者,有脹滿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癢者,有狂妄者,皆起于風也。其脈浮虛者,自虛而得之;實大者,自實而得之;弦緊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飲酒而得之。癲厥者,自勞而得之。手足不遂者,言語蹇失者,房中而得之。癮疹者,自痹濕而得之。歷節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聾盲瘡癩者,自五味飲食冒犯禁忌而得之。千端萬狀,莫離于五臟六腑而生矣。所使之候,配以此耳。

論治中風偏枯之法

人病中風偏枯。其脈數而面干黑黧,手足不遂,言語蹇濇。治之奈何?在上則吐之,在中則瀉之,在下則補之,在外則發之,在內則溫之按之熨之。吐謂出其涎也,瀉謂通其塞也,補謂益其不足也,發謂發其汗也,溫謂驅其濕也,按謂散其氣也,熨謂助其陽也。治各合其宜,安可一揆?在求其本。脈浮則發之,滑則吐之,脈伏而濇則瀉之,脈緊則溫之,脈遲則熨之,脈閉則按之。要察其可否,故不能一揆治者也。

風寒暑濕之邪中人,或痛或癢,或淋,或急,或緩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蹇濇,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側,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語,或能言語而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滯,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臟腑閉塞,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其于脈候證治之法,亦各不同焉。

死候

病中風,痿厥不仁,脈緊急者死。

病風人,脈緊數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聲者死,不然則生。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論雜風狀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痹。夫諸急卒病多是風,初得輕微,人所不悟。宜速與續命湯,依俞穴灸之。夫風者百病之長。岐伯所言四者,說其最重也。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腠之間,溫臥取汗,益其不足,損其有余,乃可復也。

風痱者,身無痛,四肢不收,智亂不甚,言微可知則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

風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疆不能言。病在臟腑,先入陰,后入陽,治之先補于陰,后瀉于陽。發其汗,身轉軟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

凡風多后背五臟俞入。諸臟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氣息,又冒諸臟故也。肺中風者,其人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者,肺風之證也。視目下鼻上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俞百壯。服續命湯。小兒減之。若色黃者,此為肺已傷,化為血矣。不可復治。其人當妄言,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尋縫。如此數日死。若為急風邪所中,便迷漫恍惚,狂言妄語。或少氣惙惙不能復言。若不求師即治,宿昔而死。即覺,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數十壯,急服續命湯,可救也。若涎唾出不收者,即灸當并與湯也。諸陽受風,亦恍惚妄語,與肺病相似。然著緩,可經久而死。

肝中風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者,肝風之證也。若唇色青面黃,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壯,服續命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此為肝已傷,不可復治。數日而死。

心中風者,其人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悶亂冒絕汗出者,心風之證也。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俞百壯,服續命湯。若唇或青、或白、或黃、或黑者,此為心已壞為水。面目亭亭時悚動者,不可復治,五六日死。【一云旬日死。】

脾中風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滿,身通黃,吐咸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脾俞百壯,服續命湯。若目下青,手足青者,不可復治。

腎中風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粢餅大者,尚可治,急灸腎俞百壯,服續命湯。若齒黃赤,鬢發直,面土色者,不可復治。

大腸中風者,臥而腸鳴不止,灸大腸俞百壯,可服續命湯。

賊風邪氣所中,則傷于陽。陽外先受之,客于皮膚,傳入于孫脈,孫脈滿則入傳于絡脈,絡脈滿則輸于大經中成病,歸于六腑則為熱,不時臥止為啼哭,其脈堅大為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按之則痛也。經絡諸脈旁支去者,皆為孫脈也。

風邪客于肌膚,虛癢,或風疹瘙瘡。病邪入深,寒熱相搏則肉枯。邪客半身入深,真氣去則偏枯。邪客機關中即攣,筋中亦然。邪淫于臟,夢臟大形小;淫于腑,夢臟小形大。邪隨目系入腦則目轉眩,邪中精則散視見兩物。風邪入臟,寒氣客于中不能發,則喑痖喉痹舌緩。不時服藥針灸,風逐脈流入臟,使人卒喑,緩縱噤痙致死也。風入陽經則狂,入陰經則癲。陽邪入陰病則靜,陰邪入陽病則怒。

若因熱食汗浴,通腠理得開,其風自出,則覺肉中如針刺。步行運力欲汗,亦如此也。

凡覺肌肉中如剌,皆由腠理閉,邪氣在肌中閉,因欲出也,宜解肌湯則安。

夫眼瞤動口唇動偏喎,皆風入脈,故須急服小續命湯。將八風散磨神明白膏丹,三亦三亦 原作「參膏」,據《千金》卷八諸風改。依經針灸之。

風痱

夫風痱者,卒不能語,口噤,手足不遂而強直者是也。治之以伏龍肝五升,末,冷水八升和攪,取汁飲之,能盡為善。

凡欲醫此病,當知先后次第。不得漫投湯藥,以失機宜。非但殺人,因茲遂為痼疾。亦既得之,當進三味竹瀝飲。少似有勝,更宜常進湯也,竹瀝飲子,患熱風者,必先用此制其熱毒。

古人立方皆準病根冷熱制之 今人臨急造次,尋之即用,故多不驗。所以欲用方者,先定其冷熱,乃可檢方,用無不效也。湯藥既爾,丸散亦然。凡此風之發也,必由熱盛,故有竹瀝、葛汁等諸冷藥焉。后之學者,不能仔細識其方意,故有茲論具而述之。其人無密室者不得與療風。強人居室不密,尚中風,況服藥人?

風懿

脾脈絡胃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系舌本。今心脾二臟受風邪,故舌強不得語也。

濟生方 【宋 嚴用和】

中風

經云:風者百病之長也。由是觀之,中風在傷寒之上,為病急卒。岐伯所謂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痹。言最重也。外有五臟諸風,皆載之于《千金》,茲不復敘。大抵人之有生、以元氣為根,榮衛為本。根本強壯,榮衛和平,腠理致密,外邪客氣焉能為害。或因喜怒憂思驚恐,或飲食不節,或勞役過傷,遂至真氣先虛,榮衛失度,腠理空疏,邪氣乘虛而入。及其感也,為半身不遂,肌肉疼痛;為痰涎壅塞,口眼喎邪,偏廢不仁,神智昏亂;為舌強不語,頑痹不知,精神恍惚,驚惕恐怖;或自汗惡風,筋脈攣急,變證多端。治療之法,當推其所自。若內因七情而得之者,法當調氣,不當治風。外因六淫而得之者,亦先當調氣,然后依所感六氣隨證治之。此良法也。但發直吐沫,搖頭上攛,面赤如妝,或頭面青黑,汗綴如珠,眼閉口開,聲如鼾睡,遺尿不知人者,皆不可治。

河間六書 【金 劉完泰】

中風

經云: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者也。風本生于熱。以熱為本,以風為標。凡言風者,熱也。叔和云:熱則生風,冷生氣。是以熱則風動。宜以靜勝其燥,是養血也。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汗下各得其宜,然后可治。其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腑之說。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此雖合汗下,亦不可過也。仲景曰: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其氣,亡陰則損其形。經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初謂表里不和,須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經也。其中腑者,面加五色,有表證脈浮而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或眼合直視,搖頭口開,手撒遺溺,痰如拽鋸,鼻鼾,皆曰中臟也。其治多難。經曰:六腑不和,流經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若外無留結,內無不通、必知在經也。初證既定,宜以大藥養之。當順時令而調陰陽,安臟腑而和榮衛,察病機,審氣宜,而亦有愈者。若風中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中臟者,則大便多秘濇,宜以三化湯通其滯。表里證已定,別無他變,故以大藥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著四肢,中臟者多滯九竅。雖中腑者多兼中臟之證,至于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能自愈也。中風濕者,夏月多有之,其證身重如山,不能轉側,宜服除濕去熱之藥,可灸不可針。今具六經續命湯,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等疾。以一歲為總,以六經為別。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苓,秋冬加桂、附。又于六經隨證細分加減。自古名醫,不能越此。

凡中風必先審六經之候,慎勿用大熱藥烏、附之類。故陽劑剛勝,積火燎原,為消狂瘡腫毒之屬,則天癸竭而榮衛涸,是以中風有此誡。故經所謂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易》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若感之淺者,留于肌膚;感之深者,達于骨髓。蓋禍患之機藏于細微,非常人之豫見。及其至也,雖智者不能善其后。是以圣人之教下,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故中風者俱有先兆之證。凡人如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之至。經曰:肌肉蠕動,名曰微風。宜先服八風散、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為效。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陰陽明經,風多著此經也。先服袪風滌熱之劑,辛涼之藥,治內外之邪。是以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又曰:善治者,治皮毛。是止于萌芽也。故初成獲愈,固久者伐形,是治病之先也。

中風之人,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藥利之。既得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當候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證乃陽明,大忌利小便,須當識此。凡中風之人多能食者,蓋甲己化土,脾盛故能食。由是多食則脾氣愈盛,土克制腎水,水虧則病增劇也。急宜廣服藥,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風多食,風木盛也。盛則克脾,脾受敵,求助于食。經曰:實則夢與,虛則夢取是也。當瀉肝木,治風安脾。脾安則食少,是其效也。

中風之人,不宜用龍、麝、犀、珠。譬之提鈴巡于街,使盜者伏而不出。益使風邪入于骨髓,如油入面,莫能出也。若痰潮不省,昏憒不知事,宜用此藥,下其痰涎。

凡中風不審六經之加減,雖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內經》云:開則淅然寒,閉則熱而悶。如暴中風邪,宜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如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主之;中風有汗惡風,桂枝續命主之。已上二證,皆太陽經中風也。

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白虎續命主之;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葛根續命主之。已上二證,陽明經中風也。

中風無汗身涼,附子續命主之;中風有汗無熱,桂枝續命主之。此證少陰經中風也。中風六證混淆,系之于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主之。

古之續命混淆,無六證之別。今各分經療治,又分經針刺之。

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知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大秦艽湯主之。

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內有便溺之阻隔,復以三化湯主之。

法曰:四肢不舉,俗曰癱緩。故經所謂土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所謂膏粱之疾,非肝腎經虛。何以明之?經所謂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王注云:三陰不足,發病為偏枯;三陽有余,則為痿易。易為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其治則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或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若脾虛則不用也。經所謂土不及則卑陷,故脾病四肢不用。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能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受也。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能稟水谷。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補,宜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

中風證,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愈風湯以行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其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為常治之法也。久則清濁自分,榮衛自和。如初覺風動,服此不致倒仆。

衛氣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分肉之間,衛氣行處。風與衛氣相薄,俱行肉分,故氣道濇而不利。氣道不利,風熱內郁,衛氣相持,肉膹(月真)而瘡出。衛氣被風郁不得伸,凝而不行則肉不仁也。謂皮肉(疒帬)而不知寒熱痛癢,如木石也。

卒中暴死

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斯由平日衣服飲食,安處動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惡,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則氣變興衰而為病也。或心火暴甚而腎水衰弱不能制之,熱氣怫郁,心神昏冒,則筋骨不用,卒倒而無所知,是為僵仆。甚則水化制火,熱甚生涎,至極則死。微則發過如故,至微者但眩瞑而已,俗云暗風。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風木自甚也。或風熱甚而筋惕,或瘈瘲僵仆,口出涎沫,俗云風癎病。欲知病有兼風者,陰陽變化之道也。故陰陽相搏,剛柔相摩,五行相錯,六氣相蕩,變而為病則無窮矣。大法:子能制鬼賊,則已當自實,而與子同為病者不必皆然,由乎六氣陰陽同異不等。故經曰:風熱火同陽,寒燥濕同陰。又燥濕小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于寒濕,故反同其風熱也。故火熱勝金衰而風生,則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反寒。陽實陰虛,則風熱勝于水濕而為燥也。凡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也。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風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風。由乎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若微則但僵仆,氣血流通,筋脈不攣,緩者發過如故。或熱氣太盛,郁結壅滯,氣血不能宣通,陰氣暴絕則陽氣后竭而死。或即不死而偏枯者,由經絡左右雙行,而熱甚郁結,氣血不得宣通,郁極乃發。若一側得通,則否者痹而癱瘓也。其人已有怫熱郁滯,而氣血偏行,微甚不等。故經言汗出偏沮,令人偏枯。然汗偏而出者,曲怫熱郁結,氣血壅滯故也。人卒中,則氣血不通而偏枯也。所謂肥人多中風者,蓋人之肥瘦,由血氣虛實使之然也。氣為陽而主輕微,血為陰而主形體。故西方金,北方水,為陰而剛也。東方木,南方火,為陽而柔也。故血實氣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所以肥者能【音耐,下同。】 寒不能熱,瘦者能熱不能寒。由寒則傷血,熱則傷氣,損其不足則陰陽愈偏,故不能也。損其有余者以使平調,故能之矣。故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為燥熱,故多為勞嗽之疾也。俗以為卒暴病甚而為熱勞,徐久病微而為冷勞者,是以遲緩為言,而病非冷也。識其證候,為熱明矣。但熱有微甚。或言肥人多中風,由氣虛,非也。所謂腠理致密而多郁滯,氣血難以通利。若陽熱又甚而郁結,故卒中。故肥人反勞者,由暴然亡液損血過極。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郁結不通。所謂中風口噤筋脈緊急者,由陽熱暴甚于內,亢則害承乃制,津液涌溢,聚于胸膈,熱燥以為痰涎。初虞世言涎者,乃遍身之脂脈津液也。然陽實陰虛而風熱太甚,以勝水濕,因而成燥。肝主于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液還聚于胸膈,則筋太燥。燥筋主于收斂,勁切緊濇,故為病筋脈勁強緊急而口噤。或破傷中風亦同,但以從微至甚而不偏枯也。夫破傷中風之由,因瘡熱甚郁結而榮衛不得宣通,怫熱因之遍體,故多發白痂。是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故陽熱易為郁結。而熱甚則生風,不已則表傳于里。亦由觸冒寒邪而怫熱郁甚,周身似為傷寒之疾,不解則表傳于里也,但有風熱微甚兼化之殊耳。大法:破傷中風,風熱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氣尚平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而搐,脈浮數而弦。宜以辛熱治風之藥,開沖結滯,榮衛宣通而愈。猶傷寒表熱怫郁,而以麻黃湯辛熱發散也。凡用辛熱開沖風熱結滯,或以寒藥佐之尤良,免致藥不中病而風熱轉甚,猶《傷寒論》熱藥發表不中效則熱轉甚也。故夏熱用麻黃桂枝湯類熱藥發表,須加寒藥。不然,則熱甚發黃或斑出矣。故發表諸方,佐以黃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黃、芍藥、梔子、茵陳、蔥白、豆豉之類寒藥,消息用之。如世以甘草、滑石、蔥、豉寒藥發散甚妙。是以甘草甘能緩急、溫能潤燥,滑石淡能利竅、滑能通利,蔥辛甘微寒,豉咸寒潤濕,皆散結緩急、潤燥除熱之物,因熱服之而元府郁結宣通,則怫熱無由再作。病勢雖甚而不得頓愈者,亦獲小效而無加害。此方散結,無問上下中外,但有益而無損。散結之方,何必辛熱耶?若破傷中風,表不已而漸入于里,則病勢漸甚。若里未太甚而在脈在肌肉者,宜以退風熱開郁滯之寒藥調之。或微加治風辛熱藥,以意消息之。若里勢已甚,而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惕搐搦,涎唾稠粘,胸腹滿塞,而或便溺閉結,或時汗出,脈洪數而弦也。然汗出者,由風熱郁甚于里,而表熱稍罷,則腠理疏泄而心之火熱從汗出也。大法:風熱怫郁,因汗而解者,乃里熱出之于表,因汗而結散熱去,則氣和而愈。若不解者,乃風熱郁甚于里而未出表,故雖汗泄而熱不退,則不能解。猶陽明證熱甚于里,則日哺潮熱,大汗雖出,熱不退而不能解也,故當大承氣湯下其里熱也。今火熱極甚,筋勁急而口噤,風熱加之,故驚而搐。風熱燥并郁甚于里,故煩滿而或閉結。法宜除風散結,以寒藥下之,使郁滯流通,而后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而熱退結散,則風自愈矣。嗚呼!俗醫所治破傷中風,不明淺深,但以半熱燥藥,任其天命而已。若始覺風熱郁結于表而里尚平,未傳也,或以寒物佐之亦佳。如至寶丹治風痹,雖用硫黃、鍾乳、桂心、木香辛熱之類,是亦能令開結也;佐以牛黃、腦子、苦參、芒硝之類,以使結散而無復郁也。況至寶丹乃散風熱郁痹之寒藥。凡治風熱結滯,宜戒熱藥過甚。早令導引按摩,自不能者,令人以屈伸按摩,使筋脈稍舒緩而氣通行。及頻斡牙關,勿令口噤,若緊噤則常以橛當之,勿損牙齒,免致口噤,粥藥不能下也。及風癎之發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爍而瘈瘲昏冒僵仆也。或驚風者,亦由心火暴甚而制金不能平木,故風火相搏而昏冒驚悸潮搐也。凡此諸證,皆由熱甚而生風燥。各有異者,由風熱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謂中風或筋緩者,因其風熱勝濕而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緩不收而痿痹,故諸膹郁病痿皆屬肺金,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則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病,血液衰少也,而又氣血不能通暢,故病然也。或云筋攣有力,則為實熱;筋緩不收,則為虛寒。或謂寒主收引,而熱主舒緩,則筋攣為寒,筋緩為熱者,皆誤也。凡治諸風方,通言主療筋脈攣緩,豈分寒熱虛實之異?然筋攣雖勢惡而易愈,諸筋緩難以平復也。或云中風為肝木實甚,大忌臟腑脫泄。若脾胃土氣虛損,受肝木鬼賊之邪而當死。當溫脾補胃,土實則肝木不能克,乃治未病之法。所謂似是而非也。或云肝為中州而當溫者,亦誤也。所以寒暑燥濕風火六氣,應于十二經絡臟腑也。以其本化則能補之,相反則能泄之。然脾胃土本濕也,濕氣自甚則為積飲痞隔,或為腫滿。以藥燥去其濕,是謂瀉其脾胃土之本也。或病燥熱太甚而脾胃干涸成消渴者,土濕之氣衰也。宜以寒溫之藥,補陰瀉陽,除濕潤燥,而土氣得平,是謂補其脾土之本也。故仲景言傷寒里熱太甚,而胃中干涸煩躁者,以調胃承氣湯急下之,救其胃氣。所以陰陽異用,而寒濕同性。然土為陰,故異于風熱燥也。土為萬物之母,水為萬物之元,故水土同在于下而為萬物之根本也。如地干而無水濕之性,則萬物根本不潤,而枝葉皆衰矣。經言動物神機為根在于中,故食入于胃而脾為變磨,布化五味,以養五臟之氣,而敷榮百骸,根本乃固。然胃中水谷,潤澤而已,亦不可太過與不及,猶地之旱澇也。故五臟六腑四支百骸受氣,皆在于脾胃之濕潤。經言積濕成熱,豈可以溫藥補于濕土也?溫屬春木,正以勝其土濕。或以臟腑不分六氣,而為假令之濕,一概言陽氣盛而熱為實,陽氣衰而寒為虛者,乃寒熱陰陽之虛實,而非五行興衰克伐之道也。然臟腑經絡,不必本氣興衰而能為病,六氣互相干而病也。假令胃寒為虛冷者,是胃中陰水實而陽火虛也。當大溫補胃中陽火之虛,而退其陰水之實。豈可以胃土本虛而補其濕也?夫補瀉脾胃之本者,燥其濕則為瀉,潤其燥則為補。今夫土本濕也,若陽實陰虛,風熱勝其水濕而成燥者,則為水濕衰,可以退風散熱養液潤燥而救其已衰之陰濕。若反以溫補,欲令臟腑無壅塞,不亦妄謬之甚耶?或言中風由腎水虛冷者,誤也。蓋陰水既衰,則陽火自盛,而熱豈能反為寒耶?以證驗之,則為熱明矣。或云中風既為熱甚,治法或用烏附之類熱藥,何也?答曰:欲令藥氣開通經絡,使氣血宣行而無壅滯也。然亦以消風熱開結滯之類寒藥佐之,可以制其藥之熱。若服峻熱藥而熱證轉加者,不可服也。郁結不通而強以攻之,則陰氣暴絕而死矣。故諸方之中,至寶、靈寶丹最為妙藥。今詳本草言至寶丹之藥味,合而為一,乃寒藥也。靈寶丹雖用溫熱之味,而復用寒物制之,參而為一,亦平藥也。況皆能散風壅,開結滯,而使氣血宣通,怫熱除而自愈。世方雖有治風之熱藥,當臨時消息,適其所宜,扶其不足,損其有余,慎不可但以峻熱攻痹,而反絕其已衰之陰氣也!

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人居一氣,道在其中矣。外有八風之相蕩,內有喜怒之交侵,真氣內弱,風邪襲之。風之傷人,或為寒熱,或為疼痛,或為偏枯,或為拘攣,其候不一。風者善行而數變,此乃風者百病之始,萬病之長。若內不能通,外不得泄,此謂病生于變亂。或失音而昏冒,成口目而喎斜,可用三圣散吐之。或不知人事,或牙關緊急藥不能下者,煎三圣散鼻內灌之,吐出涎沫,口自開也。次服無憂散、通解丸、通圣、涼膈、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消風散熱,除濕潤燥養液之寒藥,排而用之。切忌雞豬魚兔油膩酒酢蕎面動風之物及引痰之食。

風痱

內奪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廢不為用,腎脈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不仁,經云喑痱。足不履用,音聲不出者,地黃飲子主之。

暴喑,卒痖也。金肺主聲,故五行惟金響。金應于干,干為天、為陽、為健、為動;金本燥,為涸、為收、為斂、為勁切、為剛潔,故諸能鳴者無越此也。凡諸發語聲者,由其形氣之鼓擊也。鼓擊者,乃健動之用也。所以謂物寒則能鳴者,水實制火,火不克金也。其或火旺水衰,熱乘金肺而神濁氣郁,則暴喑無聲也。故經言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痱者,廢也。

為你推薦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會員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籽月 11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奪嫡
會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月落 2.5萬讀過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騎馬釣魚 738萬讀過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年明月 27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孜县| 库车县| 沐川县| 和田县| 榆林市| 喀喇| 英吉沙县| 东阳市| 湄潭县| 蕲春县| 宜丰县| 正蓝旗| 兴山县| 石嘴山市| 涟水县| 微博| 扶余县| 襄垣县| 明溪县| 汕尾市| 弥勒县| 湘西| 湟源县| 云和县| 宁津县| 响水县| 文化| 资兴市| 文成县| 精河县| 东兴市| 靖宇县| 龙陵县| 沙河市| 天水市| 漠河县| 布拖县| 新巴尔虎左旗| 唐海县| 恩平市| 固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