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陽為經節。論陽中有陰。此論陰中有陽。)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言得從容之道。以合于天道。不復知有陰陽雌雄之類論也。)帝曰。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此言三陰三陽之外內。而合有雌雄之相類也。三陽為父。太陽之為干也。三陰為母。太陰之為坤也。二陽為衛。陽明之氣。主衛于外也。二陰為雌。少陰之為里也。一陽為紀。少陽為出入游部之紀綱。一陰為獨使。謂厥陰為外內陰陽之獨使。此蓋言三與三類。二與二類。一與一類。各有內外雌雄之相合也。莫子瑜曰。少陰主水。故為雌。)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 而動。九竅皆沉。(此承上文而言二陽為衛而主外。又不同厥陰之主闔也。二陽一陰者。陽明與厥陰之類聚也。二陽為衛。是陽明主病當在外。不勝一陰者。不能勝厥陰之闔也。脈 而動者。陽欲外出而無力也。陽明主生津液。九竅為水注之氣。陽明不能外出。是以九竅之氣皆沉。閔士先曰。陰陽之有開闔樞者。乃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開者類開。闔者類闔也。三陽為父。三陰為母者。謂陽主外而陰主內。各有外內雌雄之相類也。)三陽一陰。太陰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此陰陽類而開闔之不合也。三陽主開。一陰主闔。二氣類聚而太陰脈勝。是一陰不能止其開。則內亂五臟。外為驚駭。蓋三陰之氣。繆通五臟。陰不能內守。而從陽外出。是以五臟內亂。經云。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上節論陰陽類而陽不勝其陰。此論陰陽類而陰不勝其陽。)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此二陰二陽相類而為病也。夫腎精之上通于肺者。從脾土而上升。
若鴻漸之沖于天也。二陰二陽相類而病在肺者。腎水從陽明而直乘于肺。是以肺反病也。少陰脈沉。是心腎不交矣。水不濟火。則火熱炎上而勝肺。水不灌于土中。則土燥而脾氣損傷。外傷四肢。蓋土受水津之濕。而后能灌溉于四旁。)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為狂。(皆交至者。言二陰二陽之經氣。交屬相并。而上至于陽明也。病在腎者。
謂腎氣病而精液少。其虛氣反上奔也。病氣傳于陽明。是以罵詈妄行。巔疾為狂。上節論精水行于脈外。此論腎氣上逆于脈中。)二陰一陽。病出于腎。陰氣客游于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此言水從中土而上交于肺。復隨天氣而營運于上下四旁。二陰、謂少陰所主之兩腎。一陽、乃腎臟所生之少陽。空竅、謂汗空。乃肺主之毛竅。如水不隨氣而營運于膚表。則空竅閉塞不通矣。堤、所以防水者也。水不滲入于土中之理路。則堤閉塞不通。而四肢不能受氣于中土矣。此緣腎臟病而津液少。不能滲灌于脾肺。其虛氣反從少陽。而客游于心下也。愚按隨太陽之氣。而營運于膚表者。膀胱之水也。故表汗出于太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出。是水液之營運于上。受天氣而復降于下也。又曰。津液當還入胃中。是津液生于胃腑水谷之精。復還入胃中。而上交于肺。是汗液皆由氣化而出。非止溲也。
其滲于中土。而上交于肺者。腎臟之精水也。故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
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此少陰之水。上交于手足之太陰。而外通于皮腠也。至于腎臟膀胱。上與心交者。
乃標本相合。上下之互交者也。能明乎天地陰陽之道。斯為神智上工。若止求之脈證。帝所謂粗工耳。閔士先曰。今之粗工。尚不可得。)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此復申明腎水之上通脾肺者。隨陰中之生陽而出也。一陰、厥陰也。一陽、少陽也。乃陰中之生陽也。若一陰一陽之氣代絕。則水不能隨之上升。止陰氣自至于心下。上下無常者。或上或下也。古者以腹中和。小便利為知。出入不知。謂脾肺燥而不能出灌于四肢。不利于小便也。是以水液不能上交于肺。則喉咽干燥矣。不能滲灌于中土。則土燥而脾病矣。上節論陰氣隨少陽而客游于心下。此言少陽絕。而陰氣自上至心。皆主腎液。不能通貫于脾肺。)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并絕。浮為血瘕。沉為膿 。(此復結陰陽類而各司開闔也。二陽者。陽明之主闔也。二陰者。太陰之主開也。
脾為陰中之至陰。至陰皆在者。言脾胃之氣。皆在于中。而為開為闔者。乃二陽三陰之氣也。陰欲開而不能過于陽之闔。
陽欲闔而不能止其陰之開。陰陽之氣。不相和合。而陽與陰絕。陰與陽絕矣。如脈浮則病在脾而為血瘕。沉則病在胃而為膿 。蓋陰陽之氣不從。而血為之病也。)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此總結人氣之通于天道也。陰陽皆壯者。謂太陰之肺。少陰之心。太陽之陽。皆壯盛于上。而可上合昭昭之天。下至陰陽者。下至少陰之精。太陽之水。皆壯盛于下。而可下合冥冥之泉。以天之道。診決死生之期。遂合四時之歲首。蓋言此遂可以肝脈應春也。)雷公曰。請問短期。黃帝不應。(不應者。謂在經論中有之。貴其卻念上下經。而不博覽于群書也。)雷公復問。黃帝曰。在經論中。雷公曰。請聞短期。(經論、乃上古所傳之經。聞、謂愿聞經中所論之短期。)黃帝曰。
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征。皆歸出春。(此以下。論上合昭昭。下合冥冥。遂合四時。以決死生之期。冬三月之病。水之為病也。病合于陽者。合病太陽之氣也。至春正月。有死征之脈見。皆歸于所出之春氣。蓋春氣之本于冬。而陽氣之生于水。陽氣已病。復從春氣外出。故死。)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理、謂土中之理路。上文言水病之合于陽者。隨太陽之氣而外轉者也。此言在理已盡者。謂水之從地理而上通于天也。冬三月之病。
水之病也。在理已盡者。水竭而不能通于地理也。故至草與柳葉所生之時。而天地陰陽之氣皆殺。夫春取榆柳之火。柳得先春之氣者也。草木得春氣而生。人病感春氣者死。)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陰陽之氣。始于歲首。故交春而陰陽皆絕。期在孟春而死。)春三月之病。曰陽殺。(春三月陽氣正盛。病傷其氣。故曰陽殺。倪仲玉曰。此殺字。照應前之皆殺。皆者。謂陰陽之氣皆殺也。)陰陽皆絕。斯在草干。(陰陽者。謂木火之陽。厥陰少陰之所主。皆絕者。無生長之氣也。故期在肅殺之時而死。)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陰、謂歲半以下。陽氣病傷。故交陰即死。)陰陽交。期在濂水。(在夏之陰陽交病。病少陰之火也。濂水、水之清也。在三秋之時。)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秋三月乃陽明主令。陽明者。兩陽合明。間于二陽之中。三陽俱起。是謂干剛中正。勿藥有喜。)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七月八月。乃太陰主氣。九月十月。乃陽明主氣。至秋令而陰陽交合者。太陰陽明之合病也。太陰欲開。而不能勝陽明之闔。陽明欲闔。而不能止太陰之開。是以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陽獨至。期在石水。二陰獨至。期在盛水。
(此總結太陽少陰為水火陰陽之主。標本互合。陰陽氣交。如三陽獨至。是有陽而無陰矣。二陰獨至。是惟陰而無陽矣。
石水。堅冰之時。孤陽而無陰氣之和。又值水性堅凝。故死。盛水、立春雨水之時。獨陰而無陽氣之和。又值春陽外泄。
故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