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
金匱真言論
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
【注天之五方五色,入通于臟,以養五臟之精。肝之精氣開竅于目,而復通乎天氣,是天氣通乎人,而人氣通乎天也,其陰精內藏于五臟。】
生氣通天論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注煩勞則陽氣外張,陰不得陽之溫固,則精自出而絕于內。秋冬陽氣收藏,夏則陽氣外出,故益虛而煎厥也。精氣虛,故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轉。太陽為諸陽主氣,陽氣傷則壞其腑,故陰寒精出而不可止也。】
評熱病論
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
【注水邪乘腹,傷胃而及脾,故微腫見于目下也。】
風論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注血脈生于陽明胃腑,如風傷陽明,邪正之氣并入于胃,則循脈而上至于目,蓋諸脈皆系于目也。其病各因人肥瘦,而有熱中寒中之分。】
氣交變大論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兩脅下少腹痛,目赤痛眥瘍。
【注諸庚之歲,金運太過,燥氣流行,則肝木受病;肝開竅于目,故目痛眥瘍。】
五常政大論
赫曦之紀,其病瘡瘍血流,狂妄目赤。
【注歲火太過,是謂赫曦,瘡瘍血流,枉妄目赤,皆火熱之為病也。】
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脅痛目赤。
【注皆肝木之為病也。】
六元正紀大論
火郁之發,民病少氣瘡瘍癰腫,脅腹胸背,面目四肢,(月真)憤臚脹,瘍痱嘔逆,瘈瘲骨痛,節乃有動,注下溫瘧,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熱,甚則瞀悶燠憹,善暴死。
【注此受司天在泉之勝制,郁極乃發,以報復其歲氣。如戊辰、戊戌歲,太征火運而上臨太陽。癸丑、癸未歲,少征火運而太陽在泉,則火氣郁矣。癰腫諸證,皆火熱盛而精血傷也。少氣者,火為氣之賊也。瞀悶,肺氣病也。火甚精傷,故善暴死。】
至真要大論
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民病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目瞑齒痛,(出頁)腫,惡寒發熱如瘧,少腹中痛,腹大。
【注少陰在泉,卯酉歲也。目瞑者,熱甚陰虛,畏陽光也。】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筋骨內變,民病左胠脅痛,寒清于中,感而瘧,大涼革候,咳,腹中鳴,注泄鶩溏,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嗌干面塵,腰痛,丈夫(疒頹)疝,婦人少腹痛,目昧眥傷。
【注陽明司天,卯酉歲也。燥金淫勝于上,則肝血傷而不能榮于目,故目昧眥傷。】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血變于中,發為癰瘍,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善悲,時眩仆,胸腹滿,手熱肘攣,腋腫,心淡淡大動,胸脅胃脘不安,面赤目黃,惡噫嗌干。
【注太陽司天,辰戌歲也。太陽為諸陽之首,即君火之陽,然本于在下之寒水,今寒氣反從上而至,是上下皆寒而太陽運居于中,寒凌心火,逼其火熱上炎,故面赤目黃,善噫嗌干。】
帝曰:六氣相勝奈何?岐伯曰:少陽之勝,熱客于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饑,耳痛溺赤,善驚譫妄,暴熱消鑠,少腹痛,下沃赤白。帝曰:六氣之復奈何?岐伯曰:少陽之復,大熱將至,枯燥燔爇,驚瘈咳衄,心熱煩躁,便數憎風,厥氣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瘈。火氣內發,上為口糜嘔逆,血溢血泄,發而為瘧,惡寒鼓栗,寒極反熱,嗌絡焦槁,渴飲水漿,色變黃赤,少氣脈萎,化而為水,傳為胕腫,甚則入肺,咳而血泄。尺澤絕,死不治。
【注少陽之氣,舍于三焦,故熱客于胃,蓋三焦之原,皆出于胃間也。三焦之脈,上入耳中,絡目銳眥,故淫上而為耳痛目赤。少陽之火復發于秋冬之時,是以枯燥燔爇,驚瘈咳衄,熱乘心肺也;便數憎風,表里皆熱也;面如浮埃,面微有塵也。手足少陽之脈,皆上系于目,故目乃瞤瘈。】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少氣,發熱,耳聾目瞑。
【注少陰司天,二之氣乃厥陰風木,目瞑諸證,厥陰之氣勝也。】
診要經終論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注戴眼,目上視也。反折,背反張也。瘈瘲,手足屈伸也。陽氣者,柔則養筋,太陽之經氣已絕,是以筋脈急而戴眼反折,手足牽引也。手太陽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絕汗者,津液外亡也。色白者,亡血也,津液外脫,則血內亡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注手足少陽經脈,皆循于耳,經氣絕故耳聾。少陽主骨諸節,皆屬于骨,少陽氣終,故百節皆縱。手足少陽之脈,皆至目銳眥,終則牽引于目,故目如驚而邪視也。絕系,目絕系也,絕系,則志先絕,故一日半而死。青者甲木之氣外脫,白者三焦之榮內亡也。】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
【注手足陽明之脈,皆挾口承目,故口目動作而牽引歪斜。色黃,陽明之土氣外脫也。上下經盛,胃氣已絕,而無柔和之象,肌膚不仁者,榮衛之氣外絕也。】
靈樞經
邪氣臟肺病形篇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
【注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之血氣,始于足少陰腎,生于足陽明胃,主于手少陰心,朝于手太陰肺。精陽氣者,心腎神精之氣,上走于目而為睛。】
腎脈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
【注骨痿坐不起,熱傷腎氣也。目無所見,熱傷骨精也。】
經脈篇
大腸手陽明之脈,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
【注津液竭,則火熱盛 ,故目黃口干、鼽衄喉痹諸證,皆大腸經脈所循之部分病也。】
心手少陰之脈,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后廉痛厥,掌中熱痛。
【注心系上系于目,心火盛,故目黃。臑臂掌中,皆心脈所循之部分,心病而外及于經脈也。】
小腸手太陽之脈,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注耳聾目黃頰腫諸證,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膀胱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癎疾,頭顖項痛,目黃淚出。
【注沖頭痛、目似脫諸證,病在太陽之氣也。目黃淚出,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是動則病心中熱,甚則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注心中熱諸證,經氣之為病也。】
三焦手少陽之脈,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注少陽乃一陽初生之氣,故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等證,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膽足少陽之脈,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
【注頭痛諸證,乃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一日半死矣。
【注心系上系于目系,目系轉者,心氣將絕也。火之精為神,水之精為志,神生于精,火生于水,故志死而神先絕也。一日半者,一二日之間,陰陽水火之氣,終于天地始生之數也。】
脈度篇
蹺脈氣不榮,則目不合。
【注謂流溢于脈外之氣不榮于目也。】
癲狂篇
目眥外決于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外眥,下為內眥。
【注眥謂四際瞼睫之本也。】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
【注心腎水火之氣,上下相濟,腎氣少,則心氣亦虛矣。心腎氣虛,是以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虛氣之所發也。】
熱病篇
熱病目不明,熱不已者死。
【注此內熱甚而外內不清也。】
師傳篇
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
【注肝乃將軍之官,故主為將。堅固者,五臟之有堅脆也。】
目下果大,其膽乃橫。
【注目乃肝之竅,故目下以候膽。】
決氣篇
氣脫者目不明。
【注目之精明五色者,氣之華,故氣脫則目不明。】
五癃津液別篇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臟六腑之精液,盡上滲于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盡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注心為君主之官,乃五臟六腑之主,耳目者,上之空竅,津液之所注也。將、相、衛者,為君主之臣使也。腎主外者,腎主藏津液,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心悲氣并者,心悲則臟腑之氣皆上并于心,聽令于君主也。氣并于心,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乃心之蓋也。肺舉則液上溢,肺主氣而水隨氣行也。心系與肺不能盡舉,乍上乍下,下則為咳,上則泣出矣。】
五閱五使篇
目者,肝之官也。肝病者眥青。
【注官之為言司也,言閱所司之色,則知其臟之病矣。】
論疾診尺篇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注足太陽之脈,起于兩目,而下出于頸項。太陽之上,寒水主之。太陽之氣,運行于膚表,此水隨氣而溢于皮膚之間,故目窠微腫。頸脈動而膚脹咳者,水留于皮毛而動其肺氣也。風水者,因外受于風,風行而水渙也。】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胷中。
【注此以目色而候五臟之血氣也。五臟之血氣行于脈中,而變見于寸口,五臟之血氣變見于色而出于目中,蓋五臟之精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睛也。前節視目窠以知皮膚之水,此節視目色以知五臟之陰,皆從外以知內也。黃色不可名者,色黃而有黑、白、青、赤之間色也。病在胸中者,五臟之氣皆從內膈而出,故所見之色若是。】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注太陽為目上綱,故目脈從上下者,主太陽病。陽明為目下綱,故從下上者,主陽明病。少陽之脈循目銳眥,故從外走內者,主少陽病。上節視目色以知五臟之陰,此診目脈以知三陽之氣。夫色為陽,脈為陰,此陰陽之變換也。】
衛氣行篇
平旦陰盡,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夜則氣行于陰,而復合于目。
【注平旦氣出于陽而目張,暮則氣入于陰而目瞑。】
大惑論
帝曰:予嘗上于清冷之臺,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予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博獨眩。被發長跪,俯而視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睛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注清冷之臺,東苑之臺名也。惑,眩亂也。精,精明也。窠,藏也。眼者,瞳子黑白之總名也。骨之精為瞳子,腎之精也。筋之精為黑眼,肝之精也。血之精為絡,心之精也。窠氣之精為白眼,肺之精也。約束者,目之上下綱,肌肉之精為拘束,脾之精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心主包絡之精也。包絡之精與脈并為目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是諸脈皆上系于目,會于腦,出于項,此脈系從下而上,從前而后也。若邪中于項,則隨眼系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者,其精為邪所中,則不相比密而精散矣。精散則視岐而見兩物矣。夫心藏神,腎藏志,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此五臟所藏之神志也。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故陰陽相合傳于目而睛明也。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心之榮也,故目乃心之使,心者神之舍也,神精亂而不轉,則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海論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注髓海不足,則精液竭。精液者所以濡空竅者也,是以耳為之鳴,目無所見。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故脛酸而懈怠安臥。】
扁鵲難經
目盲
二十難曰: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目瞑
二十四難曰:三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目瞑者為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金匱要略 【漢張機】
目瞑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目黯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上庶下蟲)蟲圓主之。
目眩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目赤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目泣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目暈黃
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目不識人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直視不能眴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目如脫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目腫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裹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中藏經 【漢華佗】
察目色以辨死候
黑色起于耳目鼻上,漸入于口者死。赤色見于耳目額者,五日死。黑白色入口鼻目中者,五日死。面青目黑者死。面白目黑者十日死。面赤眼黃即時死。面黑目白者八日死。面青目黃者五日死。頭目久痛,卒視不明者死。面黑直視者死。面青目白者死。面黃目白者死。面目俱白者死。面目青黑者死。陰陽俱絕目眶陷者死。榮衛耗散面目浮腫者死。心絕于腎,肩息回盼目直者一日死。肝絕,汗出如水,恐懼不安伏臥,目直面青者八日死;又曰即時死。
脈訣 【晉王叔和】
目病脈
三部俱弦肝有余,目中疼痛苦痃虛。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如珠。
肝軟并弦本沒邪,緊因筋急有些些。細看浮大更兼實,赤痛昏昏似物遮。溢關過寸口相應,目眩頭重與筋疼。芤時眼暗或吐血,四肢癱瘓不能行。濇則緣虛血散之,肋脹脅滿自應知。滑因肝熱連頭目,緊實弦沉痃癖基。微弱浮散氣作難,目暗生花不耐看。
三部俱浮肺臟風,鼻中多水唾稠濃。壯熱惡寒皮肉痛,嗓干雙目淚酸疼。
積氣胸中寸脈伏,當關腸癖常瞑目。
察目色以辨病之生死
欲愈之病目眥黃,眼胞忽陷定知亡。耳目口鼻黑色起,入口十死七難當。面黃目青酒亂頻,邪風在胃袞其身。面黑目白命門敗,困極八日死來侵。面色忽然望之青,進之如黑卒難當。面赤目白憂息氣,待過十日定存亡。面赤目青眾惡傷,榮衛不通立須亡。黃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鼻有災殃。面青目黃中時死,余候須看兩日強。目無精光齒齦黑,面白目黑亦災殃。肩息直視及唇焦,面腫蒼黑也難逃。
面腫蒼黑舌卷青,四肢乏力眼如盲。泣下不止是肝絕,八日應當命必傾。
面黑齒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頻。皮肉濡卻發無澤,四日應當命不存。
千金方 【唐·孫思邈】
病因并治法
凡人年四十五已后,漸覺眼暗;至六十已后,還漸目明。治之法,五十已前可服瀉肝湯,五十已后不可瀉肝。目中有疾可敷石膽散等藥;無病不可輒傅,但補肝而已。目病肝中有風熱,令人眼昏暗者,當灸肝腧,及服除風湯圓散數十劑,當愈。
生食五辛接熱飲食熱餐面食飲酒不已房室無節極目遠視數看日月夜視星火夜讀細書月下看書抄寫多年雕鏤細作博奕不休久處煙火泣淚過多刺頭出血多右十六件并是喪明之本,養性之士宜熟慎焉。又有馳騁畋獵,冒涉風霜,迎風追獸,日夜不息,亦是傷目之媒也。恣一時之浮意,為百年之痼疾,可不慎歟?凡人少時不自將慎,年至四十即漸昏暗。若能依此慎護,可得白首無他,所以人年四十已去,常須瞑目,勿顧他視,非有要事,不宜輒開,此一術慎護之極也。其讀書博奕等過度患目者,名曰肝勞。若欲治之,非二年閉目不視,不可得瘥。徒自瀉肝及作諸治,終是無效。人有風疹,必多眼昏,先攻其風,其暗自愈。
鼻洞者,濁下不止,傳為鼽瞢,瞑目,得之氣厥。足陽明有俠鼻入于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系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余,益不足;反者益甚。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蹺。陰陽相交,陽入陰出,陽交于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絕則瞑目。
仁齋直指方 【宋·楊士瀛】
眼屬五臟
首尾赤眥屬心,滿眼白睛屬肺,其烏睛圓大屬肝,其上下肉胞屬脾,而中間黑瞳一點如漆者,腎實主之。
目為肝之外候
目者肝之外候,肝取木,腎取水,水能生木,子母相合,故肝腎之氣充則精彩光明,肝腎之氣乏則昏蒙運眩。心者神之舍,又所以為肝腎之副焉,蓋心主血,肝藏血,血能生熱,凡熱沖發于眼,皆當清心涼肝。
風熱
風腫則軟,熱腫則硬,烏輪突起,里熱刺痛為熱眼。大凡眼患多生于熱,治法以清心涼肝,調血順氣為先。
眼胞合
熱氣蓄聚而傷胞,所以胞合,宜羚羊角散、洗眼湯。
目生瞖
凡翳起于肺家受熱,輕則蒙眬。重則生翳。雖翳自熱生,然治法先退翳而后退熱者,謂熱極生翳。若先去赤熱,則血為之冰而翳不能去矣。
偷針
脾間積熱,兼宿食不消,則生偷針。秦皮銼,和砂糖煎水,調大黃末一錢服,利之即消。
服眼藥法
凡補腎治眼之藥,必須于五更初,腎氣開,未言語前服之,乃效。
濟生方 【宋·嚴用和】
目病論治
經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屬腎。筋之精為黑眼,屬肝。血之精為絡裹,屬心。氣之精為白睛,屬肺。肉之精為約束,屬脾。眼通五臟,氣貫五輪。由此觀之,人能善自調攝,養氣存神,安心惜視,然后心氣通暢,肝氣和平,精氣上注于目,則目不致有疾矣。倘將養失宜,六淫外傷,七情內郁,嗜欲不節,飲食無度,徹夜奕博,熱啖煎炙,久視勤書,憂郁悲泣,皆能病目。目之為病,睛之色赤者病在心,色白者病在肺,色青者病在肝,色黃者病在脾,色黑者病在腎。方論載有五輪八廓,內障外障,青盲雀盲,倒睫拳毛,胬肉攀睛,風沿爛眼,能近視不能遠視,能遠視不能近視等證,茲不及備敘。治之之法,須洞察形證,細究根源,自無失誤。病眼之人,切忌當風看日,喜怒房勞,飲酒食熱,惟當寬緩情性,謹慎調護,自無不痊矣。
瘡瘍全書 【金·竇漢卿】
上下眼丹
此毒受在心肝,氣毒上攻,壅而聚此。丹毒當用清心流氣飲治之,兼服黃連敗毒丸,外敷搽藥。
漏睛瘡
夫漏睛瘡者,肝臟毒氣,小腸邪風,外攻腎端,灌于瞳人。初生疼癢,漸成膿水,其色如疳;日久睛昏,氣敗肝絕,難救之證,慎之慎之!宜先服黃芪、當歸、川芎、生地、白芍、黃芩、薄荷、荊芥、連翹、白芷、升麻、桔梗、天花粉之類;次用黃連、地骨皮、當歸煎湯,溫洗。治方關要,惟補腎宣肝為急,不可輕視也。
河間六書 【金·劉完素】
眼論
《素問》云:目得血而能視,手得血而能握,其證足厥陰之經絡所主也。肝臟若受虛而即補腎,實而即瀉心。夫人之眼目者,似天地之日月也。若人無雙目,豈能辨別賢愚?天無日月,萬物安能照耀?是以眼通五臟,氣貫五輪,外應肝候。肝臟虛而風邪郁,風邪郁而熱蘊,沖火炎上行,故攻目昏滲濇疼痛,赤絲皆發。榮衛實,則能視,榮衛虛則昏暗。凡人多餐熱物,或嗜食五辛,坐濕當風,凌寒冒暑,將息失度者,皆喪目之源也。
目泣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上目,皆津液所生為泣也。
目黃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目眥。胞人氣不外泄,為熱中目黃之病也。
風眼寒證
風入系頭則血脈凝滯,不能上下,通流于目,令風寒客之,為風眼寒也。
目盲
陽氣煩勞,積于夏,令人熱厥,目盲不可視,耳閉不可聽。人參散主之。
目瞑
膽受胃熱,循脈而上于腦。陽絡溢血,妄行在鼻竅,則衄蔑目瞑者。定命散主之。
論目昏赤腫翳膜皆屬于熱
目眛不明,目赤腫痛,翳膜眥瘍,皆為熱也。及目瞑,俗謂之眼黑,亦為熱也。然平白日無所見者,熱氣郁之甚也。或言目眛為肝腎虛冷者,誤也。是以妄謂肝主于目,腎主瞳子,故妄言目眛為虛而冷也。然腎水冬陰也,虛則當熱;肝木春陽也,虛則當冷。腎陰肝陽,豈能同虛而為冷者歟?或通言肝腎之中,陰實陽虛而無由目眛也。俗妄謂肝腎之氣衰少而不能至于目也。不知經言熱甚目瞑眼黑也。豈由寒爾?又如仲景言傷寒病熱極則不識人,乃目盲也。《正理》曰:由熱甚怫郁于目而致之然也。然皮膚之汗孔者,謂泄氣液之孔竅也,一名氣門,謂泄氣之門也。一名腠理者,謂氣液出行之腠道紋理也。一名鬼神門者,謂幽冥之門也。一名元府者,謂元微府也。然元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萬物盡皆有之,乃氣出入升降之道路門戶也。夫氣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才之本,萬物之元,道之變也。故元陽子解《清靜經》曰:大道無形,非氣不足以長養萬物,由是氣化則物生,氣變則物易,氣甚即物壯,氣弱即物衰,氣正即物和,氣亂即物病,氣絕即物死。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氣不有。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者,不能為用也。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齒腐毛發墮落,皮膚不仁,腸不能滲泄者,悉由熱氣怫郁,元府閉密,而致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郁結微甚而察病之輕重也。故知熱郁于目,無所見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元府閉小也,隔縑視物之象也。或視如蠅翼者,元府有所閉合者也。或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甚而發之于目,亢則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氣液昧乏,以其至近,故雖視而亦見如黑花也。及沖風泣而目暗者,由熱甚而水化制之也,故經言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并于上,陰氣并于下。陽氣并于上,則火獨光也;陰氣并于下則足寒,足寒則腫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而盲,是以沖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于目也,陽氣內守于睛,是火氣燔目,故見風泣下。
論目分表里易治難治辨
眼之為病,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則為里,宜養血安神。暴發者為表而易治,久病者在里而難愈。除風散熱者,瀉青丸主之。養血安神者,定志丸,婦人熟干地黃丸是也。或有體肥氣盛,風熱上行,目昏濇者,槐子散主之,此由胸中氣濁上行也,重則為痰厥,亦能損目。常使胸中氣清,無此病也。又有因目疾服藥多而損氣者,久之眼漸昏弱,乍明乍暗,不欲視物,此目少血之驗也,熟干地黃丸、消風散、定志丸,相須而養之。或有視物不明見黑花者,此謂之腎氣弱也,宜補腎水,駐景丸是也。或有暴失明者,謂眼居諸陽交之會也,而陰反閉之,此風邪內滿當有不測之疾也。翳膜者,風熱重而有之,或斑入眼,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翳膜已生在表明矣,當發散而去之,反疏利,則邪氣內蓄,為翳則深也。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邪氣已定,謂之冰翳而沉;邪氣牢而深者,謂之陷翳,當以焮發之物使其邪氣再動,翳膜乃浮,輔以退翳之藥,則自去也。病久者不能速效,當以歲月除之。
明理論 【金·成無己】
目直視
傷寒直視,何以明之?直視者,視物而目睛不轉動者是也。若目睛轉者,非直視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目者心之使也,神所寓焉,肝之外候也,精神榮焉。《針經》曰:五臟六腑之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睛,血之精為絡,氣之精為白睛,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五臟血氣調和,精氣充榮,則目和而明矣。傷寒目直視者,邪氣擁盛,冒其正氣,使神智不慧,臟精之氣,不上榮于目,則目為之直視。傷寒至于直視,為邪氣已極,證候已逆,多難治。經曰: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則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以肝受血而能視。亡血家肝氣已虛,目氣已弱。又發汗亡陽,則陰陽俱虛所致也。此雖錯逆,其未甚也。逮乎狂言反目直視,又為腎絕,直視搖頭,又為心絕,皆臟氣脫絕也。直視讝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又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濇者死,皆邪氣盛而正氣脫也。其或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是非直視也,此為內實也。可用大承氣湯、大柴胡湯下之。直視為不治之疾,目中不了了為可治之候,二者形證相近,其為工者宜熟視之。
儒門事親 【元·張從政】
風沖泣下
夫風沖泣下者,俗呼風冷淚者是也。《內經》曰:太陽經不禁固也。又曰:熱則五液皆出,肝熱故淚出。風沖于外,火發于內,風火相搏,由此而泣下也。治之以貝母一枚白膩者,胡椒七粒,不犯銅鐵,研細臨臥點之愈。圣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不及則目耗竭而失明。故年少之人多太過,年老之人多不及。然年少之人間有不及,而年老之人其間亦有太過者,不可不察也。夫目之內眥,太陽經之所起,血多氣少;目之銳眥,少陽經也,血少氣多;目之上綱,太陽經也,亦血多氣少;目之下綱,陽明經也,血氣俱多。然陽明經起于目兩旁交頞之中,與太陽少陽俱會于目,惟足厥陰肝經連于目系而已。故血太過者,太陽陽明之實也;血不及者,厥陰之虛也。故出血者宜太陽陽明,蓋此二經血多故也。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刺少陽出血則目愈昏。要知無使太過不及,以血養目而已。凡血之為物,太多則溢,太少則枯。人熱則血行疾而多,寒則血行遲而少,此常理也。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目,在五行屬木,木之為物太茂而蔽密,太衰而枯瘁矣。夫目之五輪,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其白睛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及有目疾而不知病之理,豈知目不因火則不病。何以言之?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故《內經》曰:熱勝則腫。凡目暴赤腫起,羞明隱濇,淚出不止,暴翳目蒙,皆火熱之所為也。治火之法,在藥則咸寒吐之下之,在針則神庭上星、顖會、前頂、百會。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腫者可使立消。惟小兒不可刺顖會,為肉分淺薄,恐傷其骨。然小兒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內經》曰:血實者宜決之。又經曰: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如雀目不能夜視,及內障,暴怒大憂之所致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補肝養腎。至于暴赤腫痛,皆宜以(金非)針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調鹽油以涂發根;甚者雖至于再、至于三可也。量其病勢,以平為期。
經云: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則寒中而泣出,此中風寒淚出也,河間當歸湯主之。東垣云:水附木勢,上為眼濇、為眵、為冷淚,此皆由肺金之虛,而肝木寡于畏也。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遲來的周先生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