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痘疹心法要訣
  • 吳謙
  • 10106字
  • 2015-12-16 11:05:50

面部吉兇論

面為諸陽聚會之所,其部位各有所屬。欲識痘出之吉兇,須按部位驗之,則立判矣。如額屬心位,自印堂以上,發(fā)際以下,至日月兩角,若先見點,先作漿,先結(jié)靨者,皆惡候也。以心為君主,義不受邪,先見于是位者,乃毒發(fā)于心,故非吉兆也。左頰屬肝,右頰屬肺。若兩頰先見紅點,磊落分明者吉;如相聚成塊地界不清,肉體腫硬者兇。蓋肝藏魂,肺藏魄,梟毒侵犯,則魂魄將離,安望其有生意乎?頦下屬腎,自承漿以至兩頤,先見點、先灌、先靨者吉。誠以此位雖系腎部,而三陰三陽之脈,皆聚于此,先發(fā)先灌先靨者,乃陰陽和暢,故可治也。至若鼻屬脾臟,位在中央,所最忌者,準(zhǔn)頭先出與先靨也。蓋脾土榮養(yǎng)于四臟,若毒發(fā)于脾,是脾敗矣。脾敗則四臟亦隨之而敗;即纏綿時日,亦不過茍延性命而已。夫耳為腎竅,又少陽相火之脈行耳前后。故凡耳葉先見紅點者,乃火毒燔灼,難以撲滅,非吉象也。最可喜者,口唇四圍先出先灌先靨也。以陽明之脈俠口環(huán)唇,胃與大腸主之,多氣多血之處,無物不受,故主吉也。此臟腑部位之要,須詳察于平時,庶能權(quán)宜于臨證也。

面部吉兇圖

蒙頭

痘瘡貫頂號蒙頭,毒參陽位最可憂,形尖松肌通圣治,紅腫如瓜藥枉投。

注 :頭為諸陽之會,遍身稀疏而頭獨稠密者,名曰蒙頭,此毒參陽位也。若痘形稍尖圓者,當(dāng)以松肌通圣散治之。設(shè)頭紅腫如瓜,是為不治之證,即投藥餌,終屬無濟。

蒙頭圖

看痘訣曰∶三五相連恐不吉,四六排牽定是兇,一二上下皆吉道,雙單挾處不須憂。

松肌通圣散 荊芥 羌活 牛蒡子(炒、研) 防風(fēng) 紫草 紅花 青皮 當(dāng)歸 赤芍 紫花地丁蜂房 山楂 木通引加蘆筍、芫荽,水煎服。

方歌 :松肌通圣藥最靈,荊芥羌蒡共防風(fēng),紫草紅花青歸芍,地丁蜂房楂木通。

抱鬢

兩鬢出痘貴稀朗,稠密粘連火毒狂,松肌通圣先透發(fā),繼以歸宗攻毒良。

注 :兩鬢近于太陽,出痘稀朗則吉,若稠密粘連,名曰抱鬢,乃火毒狂盛也。宜先用松肌通圣散透發(fā)其毒,繼用歸宗湯攻其毒熱,庶可轉(zhuǎn)危為安。

抱鬢圖松肌通圣散 (方見蒙頭證治) 歸宗湯 (方見發(fā)熱證治)

痘攢耳后名蒙 ,腎經(jīng)伏毒最可憂;松肌歸宗兩酌用,燕脂貼法莫遲留。

注 :痘攢聚于耳后高骨,名曰蒙 。此系毒火發(fā)自腎經(jīng),其證最惡。內(nèi)服松肌通圣散,外用燕脂膏貼之。若更稠密炮熱者,以歸宗湯攻之。

蒙 圖松肌通圣散 (方見蒙頭證治) 燕脂膏 升麻煎濃湯去滓,用棉燕脂于湯內(nèi)揉出紅汁,再加雄黃細(xì)末,調(diào)勻貼患處。

歸宗湯 (方見發(fā)熱證治)

鎖眼

兩眼周遭獨稠密,痘名鎖眼毒傷脾,外用燕脂膏貼法,內(nèi)服清熱解毒宜。

注 :面部俱稀,兩眼周遭獨稠密者,名曰鎖眼也。乃毒熱熾盛,傷于脾經(jīng),外宜貼燕脂膏,內(nèi)服清熱解毒湯。

鎖眼圖燕脂膏 (方見蒙 證治) 清熱解毒湯 (方見見點證治)

抱鼻

痘如蠶種繞鼻端,毒聚脾肺證難延,外用燕脂涂鼻上,內(nèi)服黃連解毒煎。

注 :面部俱稀,獨鼻梁左右密如蠶種者,名曰抱鼻。此乃毒聚脾肺,至危之證。先以燕脂涂膏于鼻上,繼用黃連解毒湯治之。

抱鼻圖燕脂膏 (方見蒙 證治) 黃連解毒湯 (方見結(jié)痂落痂證治)

鎖口

鎖口梟毒伏脾經(jīng),或單或雙繞唇生,外用針刺燕脂法,內(nèi)服瀉黃散即寧。

注 :一嘴角有痘一粒,較諸痘獨大,板硬無盤,名曰單鎖口。兩嘴角各有一粒,名曰雙鎖口。又口之上下四旁,連串環(huán)繞者,亦名鎖口。此毒擁于脾也。初出急以銀針挑破,外以燕脂膏貼之,內(nèi)服瀉黃散,使痘轉(zhuǎn)紅活,庶可望生。

鎖口圖燕脂膏 (方見蒙 證治) 瀉黃散 犀角 黃連 生地 青皮 木通 石膏 丹皮 荊芥穗 牛蒡子(炒、研) 大黃 紅花 紫花地丁引加燈心,水煎服。

方歌 :鎖口瀉黃散最靈,犀連生地青木通,石膏丹皮荊牛蒡,大黃紅花合地丁。

鎖唇

鎖唇痘聚口唇內(nèi),腫裂干黃板硬實,瀉黃散內(nèi)合豬尾,燕脂貼法莫少遲。

注 :痘出攢聚于唇內(nèi)者,名曰鎖唇。輕則焦裂腫痛,重則板硬干黃,此毒火發(fā)于脾臟也。急以瀉黃散合豬尾膏服之,外用燕脂貼法。若見黑色,則血凝毒錮,終無救矣。

鎖唇圖瀉黃散 (方見鎖口證治) 豬尾膏 取小雄豬尾尖血十?dāng)?shù)滴,和梅花冰片少許,即調(diào)于煎劑內(nèi)服。

燕脂膏 (方見蒙 證治)

托腮

托腮腮邊痘成攢,氣為毒阻起發(fā)難,急用黃連解毒治,板硬紫黯歸宗先。

注 :滿面俱稀,獨兩腮之痘攢聚成片者,名曰托腮。乃正氣為毒所阻,難以起發(fā)也。當(dāng)見點之初,毒勢未成,即以黃連解毒湯解之。如板硬紫黯,以歸宗湯攻之。

托腮圖黃連解毒湯 (方見結(jié)痂落痂證治) 歸宗湯 (方見發(fā)熱證治)

鎖項

當(dāng)喉攢聚名鎖項,毒結(jié)咽喉命必難,音啞聲嗆食難入,清金攻毒是良煎。

注 :頸項者,咽喉之 管也。此處痘出攢聚,名曰鎖項。若不急治,迨毒攻咽喉,必發(fā)為腫痛,音啞聲嗆,湯水難下,多致不救。急用清金攻毒飲,庶或望生。

鎖項圖清金攻毒飲 牛蒡子(炒、研) 甘草(生) 苦桔梗 元參 枳殼(麩炒) 僵蠶(炒) 前胡 荊芥穗大黃 山楂 蟬蛻 山豆根引加燈心,水煎服。

方歌 :清金攻毒飲如神,牛蒡甘桔合元參,枳殼僵蠶前胡穗,大黃山楂蟬豆根。

披肩

披肩兩肩痘成攢,上下阻塞毒透難,清熱解毒湯投證,便秘歸宗又為先。

注 :兩肩之痘粘連成攢,其色赤紫滯黯,名曰披肩。此毒瓦斯不松,上下阻塞也,以清熱解毒湯主之。大便秘者,以歸宗湯主之。

披肩圖清熱解毒湯 (方見見點證治) 歸宗湯 (方見發(fā)熱證治)

聚背

背間出痘不宜多,若逢攢聚命蹉跎,根松松肌燕脂貼,緊硬必勝湯可活。

注 :大凡毒發(fā)于背者,多關(guān)生死,至于出痘,更貴稀疏。若背間攢聚粘連者,名曰聚背。而亦當(dāng)辨根腳之緊松。根松者,毒尚活動,內(nèi)服松肌通圣散,外用燕脂膏貼之;根緊硬者,因毒錮血凝,急用必勝湯治之,然亦死中求活之一法耳。

聚背圖松肌通圣散 (方見蒙頭證治) 燕脂膏 (方見蒙 證治) 必勝湯 (方見見點證治)

攢胸

胸前出痘貴稀輕,攢聚粘連毒熱凝,速用涼膈攻毒飲,免使梟毒內(nèi)里攻。

注 :胸膈乃心、肺二經(jīng)部位,出痘稀少方吉。倘攢簇于此,名曰攢胸,乃毒熱所致也。當(dāng)以涼膈攻毒飲主之,則梟毒不內(nèi)侵矣。

攢胸圖涼膈攻毒飲 梔子(生) 黃連(生) 石膏(生) 荊芥 紫花 地丁 枳殼(麩炒) 桔梗 元參生地 牛蒡子(炒、研) 大黃 赤芍 甘草(生) 薄荷 木通引加燈心、竹葉,水煎服。

方歌 :涼膈攻毒治攢胸,梔連石膏荊地丁,枳桔元參生地蒡,大黃芍草薄木通。

斷橋

斷橋之痘形甚異,腰間絕無上下密,氣血阻滯毒熱壅,歸宗峻攻痘出吉。

注 :痘名斷橋者,腰間絕無一點,惟身之上下稠密也。蓋梟毒壅于上下,氣血阻于中宮,故致上下隔斷而成最惡之證。宜用歸宗湯攻之,使無痘處透出,方化為吉也。

斷橋圖歸宗湯 (方見發(fā)熱證治)

纏腰

腰為腎候痘宜疏,連珠環(huán)繞奈何如,治宜攻毒莫少待,歸宗急服患能除。

注 :腰為腎候,痘宜稀疏。若連珠環(huán)繞,名曰纏腰,此毒伏于腎也。治以攻毒為主,宜用歸宗湯治之。

纏腰圖歸宗湯 (方見發(fā)熱證治)

囊腹

囊腹腹前痘如囊,梟毒沖突勢猖狂,透毒松肌通圣散,攻毒歸宗湯甚良。

注 :腹前出痘,狀如囊聚,名曰囊腹。是梟毒沖突,勢甚猖狂也。此地近于臟腑,毒易內(nèi)攻,須先用松肌通圣散透發(fā)其毒,再用歸宗湯以攻其毒,使地界分明,根腳松動,庶無虞矣。

囊腹圖松肌通圣散 (方見蒙頭證治) 歸宗湯 (方見發(fā)熱證治)

鱗坐

鱗坐兩臀痘若鱗,急急治之莫逡巡;平扁灰滯通圣效,板硬紫黯歸宗神。

注 :鱗坐者,兩臀之痘聚集如鱗也。因毒火太甚,攢聚于至陰之地。若不急治,變?nèi)绶凑啤H缙奖饣覝撸杉⊥ㄊド⒅髦话逵沧削稣撸瑲w宗湯主之。

鱗坐圖松肌通圣散 (方見蒙頭證治) 歸宗湯 (方見發(fā)熱證治)

囊球

囊球痘密在腎囊,毒聚于斯最難當(dāng),即用散結(jié)湯調(diào)治,毒宣熱解始安康。

注 :腎囊者,乃腎之外候關(guān)要處也。若痘出稠密,乃毒聚于斯也。宜用散結(jié)湯主之,疏解通暢,庶可愈矣。

囊球圖散結(jié)湯 荊芥 羌活 牛蒡子(炒) 升麻 川芎 丹皮 紫花地丁 赤芍 木通 紫草 青皮 山楂引加蘆筍十株,水煎服。

方歌 :散結(jié)湯中藥堪夸,荊芥羌蒡共升麻,川芎丹皮地丁芍,木通紫草青山楂。

抱膝

兩膝之痘獨稠密,因地命名為抱膝,須防行漿難下達(dá),速用松肌通圣治。

注 :抱膝者,遍身痘出稀疏,獨兩膝攢簇如餅。此毒瓦斯凝聚于膝,至行漿時恐難下,達(dá)于足脛也。宜用松肌通圣散加牛膝透之,功效甚速。

抱膝圖松肌通圣散 (方見蒙頭證治)

無根

足踝以下痘無形,毒熱錮蔽勢多兇,速宜驅(qū)毒扶脾氣,快 越婢湯有功。

注 :足踝以下屬于脾經(jīng),若周身有痘而此地獨無者,名曰無根,是毒滯于脾也。但足為至陰之地,非創(chuàng)建中州,發(fā)越脾氣,不能下達(dá),故用快 越婢湯以發(fā)之。

無根圖快 越婢湯 黃 (蜜制) 桂枝 防風(fēng) 白芍藥(炒) 甘草(生)引用生姜、紅棗,水煎服。

方歌 :快 越婢藥最靈,黃 桂枝及防風(fēng),白芍甘草姜棗引,煎服之后痘自生。

蛇皮

蛇皮痘出似蛇皮,隱隱簇簇漫無拘,毒輕歸宗湯調(diào)治,毒重必勝豬尾宜。

注 :痘出叢簇成片,散漫無拘,名曰蛇皮。見點之初,視其隱隱簇簇,細(xì)密無倫,乃毒火所致。以歸宗湯攻其毒,甚者以必勝湯佐以豬尾膏救之。

蛇皮圖歸宗湯 (方見發(fā)熱證治) 必勝湯 (方見見點證治) 豬尾膏 (方見鎖唇證治)

蠶種

痘出形如蠶布種,梟毒勢重逆而兇,速用歸宗湯救治,毒松痘起可望生。

注 :痘出稠密如蠶布種者,名曰蠶種。乃梟毒太重,兇逆之甚。速用歸宗湯攻之,使毒松痘起,方可望生。

蠶種圖歸宗湯 (方見發(fā)熱證治)

燕窩

痘形累累似燕窩,聯(lián)系細(xì)密不成顆,外用燕脂點痘上,內(nèi)服涼血解毒和。

注 :痘出累累,聯(lián)系細(xì)密,不成顆粒,故謂之燕窩。宜外用燕脂膏貼法,內(nèi)服涼血解毒湯和之。

燕窩圖燕脂膏 (方見蒙 證治) 涼血解毒湯 (方見結(jié)痂落痂證治)

鼠跡

四五相連名鼠跡,周身為重少見輕,速用歸宗攻毒熱,相并成泡始堪生。

注 :痘出四五粒,或六七粒,相聚粘連者,名曰鼠跡。見一二處者輕,見周身者為重。速用歸宗湯攻之,令相并成泡,其毒方解,始可望生。

鼠跡圖歸宗湯 (方見發(fā)熱證治)

疊錢

痘形平伏無顆粒,團團攢聚若疊錢,外用燕脂調(diào)貼法,內(nèi)服涼血攻毒痊。

注 :痘已見點,平伏不起,顆粒不分,團團攢聚,狀若疊錢者,此血熱毒盛也。外用燕脂膏貼之,內(nèi)以涼血攻毒飲治之。

疊錢圖燕脂膏 (方見蒙 證治) 涼血攻毒飲 (方見見點證治)

環(huán)珠

痘出圍繞若環(huán)珠,毒瓦斯壅滯宜早圖,清熱解毒為妙劑,毒解漿生患自除。

注 :痘名環(huán)珠者,以出而圍繞,形若環(huán)珠也。此毒瓦斯壅滯所致,宜早圖治,以清熱解毒湯主之,使毒解漿生,其患自除矣。

環(huán)珠圖清熱解毒湯 (方見見點證治)

浮萍

視之有點按無形,參差紫黯若浮萍,速用涼血攻毒劑,能使毒松色轉(zhuǎn)紅。

注 :浮萍者,視之有點,按之無形,參差不齊,痘色紫黯,狀如浮萍也。此乃血瘀毒熾,非急攻不可。速用涼血攻毒飲攻之,能使毒松色轉(zhuǎn)紅活,庶可望生。

浮萍圖涼血攻毒飲 (方見見點證治)

蟹爪

痘形連貫顆碎密,上闊下細(xì)蟹爪形,起脹根松毒始解,清熱解毒服有功。

注 :蟹爪者,痘形連貫,顆粒碎密,上闊下細(xì),如蟹爪之狀。急用清熱解毒湯治之,使連貫處起脹根松,其毒可解也。

蟹爪圖清熱解毒湯 (方見見點證治)

痘形歪斜復(fù)扁闊,無頂無盤名 沙,通圣歸宗酌量用,頂起根松痘始佳。

注 : 沙者,痘形扁闊,歪斜不圓,無頂無盤,若 沙細(xì)小,宜先用松肌通圣散主之。若色紫黯者,歸宗湯主之。能頂起根松,始為佳境。

沙圖松肌通圣散 (方見蒙頭證治) 歸宗湯 (方見發(fā)熱證治)

血泡

痘夾血泡因肺熱,或紫或赤微甚別,內(nèi)服涼血解毒湯,外用針刺出惡血。

注 :痘當(dāng)起脹時,忽有小泡夾痘而出,漸漸長成,如白果大,毒甚由紫,毒微則赤,皆謂之血泡。此因毒熱在肺,傳于皮膚,大小不一。須內(nèi)服涼血解毒湯,外用銀針刺破,流出惡血,方保無恙。若不急治,聽其自破,惡汁流染,痘亦因之赤爛矣!治者宜詳記之。

血泡圖涼血解毒湯 (方見結(jié)痂落痂證治)

水泡

水泡濕淫克脾經(jīng),手足稠密身面輕,內(nèi)服加味保元劑,外涂胡荽官粉靈。

注 :水泡者,形大皮薄,內(nèi)含一包清水。蓋因濕淫之氣侵克脾經(jīng),故身面俱少,手足獨密,以四肢屬脾故也。須服加味保元湯,外用銀針刺破,以胡荽酒調(diào)官粉涂患處,若延遲不治,變成癢塌,則難救矣。

水泡圖加味保元湯 人參 豬苓 澤瀉 白術(shù)(土炒) 黃 (蜜炙) 赤茯苓 甘草(炙)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加味保元功最捷,人參豬苓共澤瀉,白術(shù)黃 赤茯苓,甘草生姜同一列。

胡荽酒 胡荽(切碎,四兩) 黃酒(半斤)同煎,勿令泄氣,候溫調(diào)官粉,搽敷破處。

肉腫瘡不腫

瘡未起脹肉腫浮,皮光色艷最堪愁,赤艷羌活救苦治,淡紅參歸大補求,通身盡赤毒熱熾,速以歸宗及早投。

注 :痘當(dāng)起脹時,自頭及身,漸次同痘浮起,此氣領(lǐng)血載,其毒外發(fā)也。如頭身之肉先腫,皮色赤艷而痘瘡不腫,此為毒邪有余,不受正制,宜用羌活救苦湯。若皮色淡紅者,乃氣血不足,不能拘攝毒瓦斯,宜用參歸大補湯治之。更有通身皮膚盡赤,此為毒火熾盛,煎灼血分,宜用歸宗湯。

肉腫瘡不腫圖羌活救苦湯 蔓荊子 羌活 牛蒡子(炒) 升麻 黃 (生) 川芎 連翹(去心) 桔梗白芷 防風(fēng) 人中黃引用荷葉,水煎服。

方歌 :羌活救苦湯最良,升麻川芎合羌防,牛蒡黃 白芷翹,蔓荊桔梗人中黃。

參歸大補湯 人參 當(dāng)歸 黃 甘草 白芷 川芎 防風(fēng) 紫草茸 木香 南山楂 濃樸(姜炒) 桔梗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參歸大補最有靈,參 當(dāng)歸桔川芎,防風(fēng)白芷木香草,濃樸山楂紫草茸。

歸宗湯 (方見發(fā)熱證治)

干枯

毒火煎灼傷陰血,痘體干枯少潤澤,當(dāng)歸活血加味嘗,治若少緩變莫測。

注 :色者,血之華也。血和則滋潤光瑩,血耗則干燥枯竭。痘之毒火入于血分,輕則紅,甚則焦紫。治以救血為急,宜當(dāng)歸活血湯主之。

干枯圖當(dāng)歸活血湯 當(dāng)歸 川芎 赤芍 生地 紅花 紫草 黃芩 黃連 大黃水煎服。

方歌 :加味當(dāng)歸活血湯,痘色干枯服最良,四物紅花共紫草,加入芩連生大黃。

鋪紅

鋪紅多因元氣弱,血不歸附毒漫行,肌膚盡紅根赤艷,氣失統(tǒng)攝痘多兇,氣虛九味神功補,毒盛涼血解毒清。

注 :起脹時,血盡歸附于痘,根下有紅線緊束,乃正形也。若元氣虛弱,血不歸附,致毒瓦斯散漫,肌膚之上,根色紫艷,是氣失統(tǒng)攝之力,多致不救。若氣虛而痘色微赤者,以九味神功散主之;毒盛根艷者,以涼血解毒湯主之。

鋪紅圖九味神功散 人參 黃 (生) 紫草茸 紅花 前胡 牛蒡子(炒、研) 甘草(生) 白芍藥(酒炒)生地黃引用大棗,水煎服。

方歌 :九味神功治鋪紅,人參黃 紫草茸,紅花前胡牛蒡草,白芍生地棗相從。

涼血解毒湯 (方見結(jié)痂落痂證治)

根窠無暈

血虛痘色多散漫,根窠淡白少鮮艷,芎歸保元湯可投,參歸鹿茸有奇驗。

注 :痘至成漿時,若氣血交會,必有一血線緊附根下,如珍珠置于燕脂之上,粒粒光彩,此正形也。設(shè)平日氣血虛弱,當(dāng)灌漿時,頂雖圓滿,根下全無紅暈,以芎歸保元湯主之。虛甚者,以參歸鹿茸湯主之。

根窠無暈圖芎歸保元湯 人參 甘草(炙) 黃 (蜜炙) 當(dāng)歸(酒洗) 川芎引用龍眼肉,水煎服。

方歌 :芎歸保元治血虛,人參甘草共黃 ,酒洗當(dāng)歸川芎配,龍眼作引服無時。

參歸鹿茸湯 (方見灌漿證治)

皮薄漿嫩

痘瘡皮薄根不紅,待得成膿漿淡清,溶溶破爛不完整,氣血虛弱證多兇。速服十全大補劑,氣充血足始堪生。

注 :痘瘡賴氣血以成功。氣血充實,則痘皮蒼老,肥滿堅濃;若氣血虛縮,痘必光亮軟皺,溶溶如濕。須用十全大補湯峻補氣血,庶毒化漿行,可保安全矣。

皮薄漿嫩圖十全大補湯 人參 黃 (蜜炙) 茯苓 當(dāng)歸 白術(shù)(土炒) 肉桂 甘草(炙) 白芍(酒炒)熟地黃 川芎引用煨姜,水煎服。

方歌 :十全大補湯最靈,人參黃 白茯苓,當(dāng)歸白術(shù)肉桂草,白芍熟地及川芎。

空殼無漿

痘殼圓融漿不行,有虛有實要分明,根色淡白血虛弱,紫緊由于血熱凝。《千金》內(nèi)托同四物,因證施治莫遲停。

注 :痘至行漿時,頭面周身,外雖脹而內(nèi)實無漿,名曰空殼。當(dāng)別虛實治之∶如根色淡白者,此血虛不能化毒成漿也,宜《千金》內(nèi)托散;根緊而紫者,此氣行血滯,毒熱伏于血分,而不能成漿也,宜加味四物湯治之。

空殼無漿圖《千金》內(nèi)托散 (方見見點證治) 加味四物湯 生地(酒洗) 川芎 白芍(酒炒) 當(dāng)歸(酒洗) 連翹(去心) 紫草茸(酒洗)水煎服。

方歌 :加味四物湯,當(dāng)歸生地黃,川芎白芍藥,紫茸連翹良。

痘頂塌陷

痘根雖紅頂塌陷,此證多緣氣虛見,面白肢冷食懶嘗,虛煩便溏身怠倦。急用補中益氣湯,氣充頂升漿充貫。

注 :陷頂者,由中氣微弱,不能振揚,故灌漿時,根雖紅潤,頂卻微塌。現(xiàn)證面白肢冷,不思飲食,虛煩便溏,身體怠倦也。治宜補氣為主,用補中益氣湯,則氣足漿升,而頂自起矣。

痘頂塌陷圖補中益氣湯 黃 (蜜炙) 白術(shù)(土炒) 人參 升麻(炒) 柴胡(炒) 陳皮 甘草(炙) 當(dāng)歸身引用煨姜,大棗,水煎服。

方歌 :補中益氣效如神,黃 白術(shù)共人參,升麻柴胡陳皮草,煨姜大棗及歸身。

灰陷、白陷

氣血虛寒不振揚,灰白陷頂少膿漿,速用參歸鹿茸劑,雞冠血酒更堪嘗。

注 :痘至灌漿時,其色淡白,根無紅暈而頂陷者,是謂白陷。虛極則轉(zhuǎn)為灰陷。由氣虛委而不振,血虛漿不能充,故一陷而不可遏也。治宜大補氣血為主,宜參歸鹿茸湯。

臨服入雞冠血酒,日進(jìn)二三服,但得頂起漿行,方免無恙。

灰陷白陷圖參歸鹿茸湯 (方見灌漿證治) 雞冠血酒 用大雄雞一只,先將白酒一杯燉溫,次刺雞冠血數(shù)點,滴入杯中和勻,仍燉溫調(diào)煎藥內(nèi)服。

紫陷、黑陷

紫陷黑陷皆毒盛,平塌昏黯根不松,此屬氣血被火郁,解毒急宜用歸宗。

注 :痘出稠密,顆粒碎小,根緊昏黯,頂凹下而紫者,謂之紫陷。甚而轉(zhuǎn)為黑色,則為黑陷。皆由毒火郁閉,氣不宣通故也。治宜清熱解毒,以歸宗湯主之。

紫陷黑陷圖歸宗湯 (方見發(fā)熱證治)

板黃

漿未充足痘板黃,頂塌成片皮硬僵,氣滯血凝難灌溉,皆緣毒熱侵脾鄉(xiāng),速服清毒活血劑,毒化痘起轉(zhuǎn)安康。

注 :板黃者,謂灌膿時漿未得半,忽然黃色突起,干燥堅硬。蓋因梟毒肆害脾鄉(xiāng),故氣滯血凝,難以灌溉也,須用清毒活血湯治之。倘得痘起,尚可望生,若頭面、頸項、眼眶、唇上及周身黃者,則不治也。

板黃圖清毒活血湯 當(dāng)歸 白芍藥(酒炒) 生地黃 紫草茸(酒洗) 黃芩 黃連(酒炒) 牛蒡子(炒)南山楂 連翹(去心) 人參 黃 (生) 桔梗 木通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 :清毒活血湯最靈,歸芍生地紫草茸,芩連牛蒡山楂翹,參 桔梗合木通。

倒靨

倒靨漿清陷不紅,痘殼皮皺痂不成,速用加味保元劑,氣充血足痘收功。

注 :倒靨者,漿色清稀不足,根腳淡白無暈,遍體形如豆殼,瘡皮皺而似結(jié)非結(jié),至收靨時終不成痂。此因氣血兩虛,乏領(lǐng)載之力也。宜加味保元湯治之。

倒靨圖加味保元湯 人參 黃 (蜜炙) 甘草(炙) 全當(dāng)歸(酒洗) 白芍(酒炒) 木香(煨)白術(shù)(土炒) 官桂引用老米,水煎服。

方歌 :加味保元治倒靨,人參黃 甘草協(xié),當(dāng)歸白芍廣木香,白術(shù)官桂效更捷。

痘疔

痘疔梟毒亂正瘡,色紫黑黯形堅強,先出先長妨諸痘,針刺隨貼四圣良。

注 :痘疔之成,由梟毒蘊伏,錮蔽于肌肉之間,痘未出疔先出,痘未長疔先長,其色紫黑,其形堅強,五臟各有所見∶心疔色赤,起于顴阜胸乳之處;肝疔色紫,起于左太陽、左脅、眼胞、兩臀阜之處;脾疔色先黃后黑,起于腮頰、中庭、口角、肚腹、手足之處;肺疔色先灰后黑,起于右太陽、右脅、頸項、喉突之處;腎疔色黑,起于地閣、后頸、耳窖、背窬、腰脊、陽莖之處。見時急用銀針刺破,以泄毒血。刺后用四圣膏貼患處。若遲延不治,能使痘當(dāng)發(fā)不發(fā),當(dāng)脹不脹,當(dāng)灌不灌,而百變生矣。

痘疔圖四圣膏 綠豆(四十九粒) 豌豆(俱燒灰存性,四十九粒) 珍珠( ,一分)頭發(fā)(燒灰,一分)上為細(xì)末,以棉燕脂水調(diào)和成膏。將銀針撥開瘡頭,然后涂之。

挑痘疔法

痘疔須用針挑撥,輕重徐急貴合宜,破頂傷肌俱深忌,上漿急挑莫遲疑。

注 :凡用針挑痘疔時,以二指拿針,平平入痘,撥斷痘中筋絡(luò),眾痘即發(fā)。但挑時輕重、疾徐之間,貴乎得宜,不可挑破痘頂,亦不可重入傷肌。須待三、四、五、六日上漿之際,痘能含針,方可挑撥,過七日則無用矣。治者宜詳識之。

挑痘疔圖煮針法 甘草(生) 甘遂 川烏 草烏(各等分)用水一盅,入砂罐內(nèi),以水干為度。每次可煮四五針,煮完入鵝翎筒內(nèi),黃蠟塞口收之。

發(fā)熱

表熱無汗升麻湯,里熱有汗消毒良,行漿毒蒸清毒劑,結(jié)后余熱連翹方。

注 :痘之一證,始終不可盡除其熱,蓋熱非壯熱,乃和緩之熱也。以寒則收縮,熱則宣發(fā),故初不熱,則出不齊,脹不熱,則漿不行;收不熱,則痂不結(jié)。自初出以至起脹時,皮膚干燥,發(fā)熱無汗,此熱在表也,升麻葛根湯加荊芥穗、防風(fēng)主之。蒸熱有汗,此熱在里也,加減消毒飲主之。至行漿時,熱不減者,此為毒熱熏蒸,宜用清毒活血湯。便秘者去人參、黃 ,加酒炒大黃。至結(jié)痂后發(fā)熱壯盛,胸腹、手足俱熱,二便秘澀者,此為余毒過盛,宜用大連翹飲治之。

升麻葛根湯 (方見發(fā)熱證治) 加減消毒飲 升麻 牛蒡子(炒、研) 山豆根 紫草 連翹(去心) 生地黃 赤芍 川黃連 甘草(生)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 :加減消毒飲如神,升麻牛蒡山豆根,紫草連翹生地芍,黃連甘草引燈心。

清毒活血湯 (方見灌漿證治) 大連翹飲 (方見收靨證治)

驚搐

未見點搐清解方,已見猶搐導(dǎo)赤良,靨后虛搐寧神劑,食蒸發(fā)搐大安康。

注 :驚痘者,多緣痘毒之火觸動心神,移熱于肝,肝風(fēng)與心火相搏,遂成是證。治法須別始終∶如痘未出,而先發(fā)搐者,不可純用寒涼壅閉其毒,惟以清解散疏散表邪,痘出而搐自止矣。若痘已見形,仍抽搐不止者,此毒火內(nèi)伏心經(jīng)也,宜用導(dǎo)赤散加黃連治之,靨后發(fā)抽者,是真氣虛弱,火邪內(nèi)攻,以寧神湯主之。痘后食蒸發(fā)搐者,此脾胃虛弱,必面黃,潮熱,大便酸臭,宜木香大安丸治之。

清解散 (方見發(fā)熱證治) 導(dǎo)赤散 木通 生地黃 淡竹葉 甘草梢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 :痘已見形仍作驚,導(dǎo)赤散治最有功,木通生地竹葉草,黃連加入效通靈。

寧神湯 人參 生地黃 麥門冬(去心) 梔子仁(炒) 黃連(酒炒) 石菖蒲 當(dāng)歸身甘草(炙) 辰砂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 :寧神湯內(nèi)用人參,生地麥冬山梔仁,黃連菖蒲歸身草,辰砂調(diào)服功極神。

木香大安丸 山楂肉 麥芽(炒) 神曲(炒,各一兩) 枳實(麩炒,六錢) 白術(shù)(土炒,一兩)萊菔子(炒,四錢) 連翹(去心,五錢) 黃連(姜炒,三錢) 木香(煨,三錢)縮砂仁(五錢) 陳皮(八錢)上為細(xì)末,水泛為丸。炒陳倉米湯下,量兒大小用之。

頭痛

痘中頭痛最堪驚,毒沖風(fēng)熱兩分明,稠密壯熱連翹飲,疏稀微熱清解靈。

注 :頭痛者,乃邪氣與真氣相搏,壅遏毒瓦斯,上乾清道而然也。故毒熱上騰,與風(fēng)熱郁閉,皆能為害。如頭面痘出稠密,身體壯熱,悶亂昏痛者,此毒火上騰也,以大連翹飲主之;若頭面痘出稀疏,微覺身熱頭痛者,此風(fēng)熱郁閉也,宜清解散治之。

大連翹飲 (方見收靨證治) 清解散 (方見發(fā)熱證治)

腰痛

痘當(dāng)未出腰先痛,毒火亢極陰難勝,瀉毒不使傳腎經(jīng),加味歸宗宜速用。

注 :凡痘發(fā)熱時而腰痛者,最為惡候。蓋腰為腎之府也。毒火亢極,真陰不能勝邪,故頻頻作痛。須用加味歸宗湯速瀉其毒,不使傳于腎經(jīng),庶可望生。治若少緩,毒火沖熾,痘必干枯紫黑,腎陰絕則難救矣! 加味歸宗湯 當(dāng)歸尾 赤芍藥 元參 大黃(生) 羌活 荊芥穗 青皮(炒) 穿山甲(炙)生地 東山楂 牛蒡子(炒、研) 木通水煎服。

方歌 :加味歸宗治腰疼,歸芍元參大黃生,羌穗青皮穿山甲,生地山楂蒡木通。

腹痛

小兒發(fā)熱腹痛疼,表郁芍藥防風(fēng)從,里郁加味平胃散,陰郁桂枝大黃靈。

注 :凡出痘腹痛,有因風(fēng)寒郁結(jié),痘出不快,煩躁而痛者,乃表邪所郁,以芍藥防風(fēng)湯主之;有因食滯郁塞,痘出之時,原無腹痛,忽然一時作痛者,此為里郁,宜加味平胃散治之;又有初起因毒熱郁于陰分,痛在臍下,時作時止者,此屬陰郁,以桂枝大黃湯主之。

芍藥防風(fēng)湯 升麻 防風(fēng) 陳皮 桔梗 川芎 白芍藥(炒) 甘草(生) 濃樸(姜炒)枳實(麩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芍藥防風(fēng)解表宜,升麻防風(fēng)共陳皮,桔梗川芎白芍藥,甘草濃樸合枳實。

加味平胃散 陳皮 濃樸(姜炒) 神曲(炒) 南蒼術(shù)(米泔水浸,炒) 麥芽(炒)甘草(生) 香附米(制) 南山楂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加味平胃治食傷,陳皮濃樸神曲蒼,麥芽甘草香附米,山楂同煎引生姜。

桂枝大黃湯 生大黃 桂枝 生甘草 生白芍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桂枝大黃療陰郁,生軍泄熱效非常,散寒桂枝調(diào)中草,白芍和中順氣強。

煩躁

未出煩躁消毒平,已出煩躁涼血寧,漿清發(fā)煩保元治,靨后虛煩四物靈。

注 :痘證始終以安靜為吉,但有煩躁,必生他變。蓋煩者,心憤也;躁者,身擾也。

皆由毒火太盛,神不能靜也,痘未出而煩躁,是為表郁,以消毒飲主之;痘已出而煩躁,是為血熱,以涼血解毒湯主之;若養(yǎng)漿時頂平清稀而煩躁,是氣虛也,以加味保元湯主之;收靨后而煩躁,是血虛也,以加減四物湯主之。

加減消毒飲 (方見雜證中發(fā)熱) 涼血解毒湯 (方見結(jié)痂落痂證治) 加味保元湯 人參 黃 (制) 甘草(炙) 當(dāng)歸(酒洗) 白芍藥(炒) 麥冬(去心)棗仁(炒、研)水煎服。

方歌 :加味保元治虛煩,人參黃 甘草攢,酒洗當(dāng)歸白芍藥,麥冬棗仁一同煎。

加減四物湯 人參 當(dāng)歸 麥門冬(去心) 生地 梔子(炒) 白芍藥(炒)水煎服。

方歌 :靨后血虛多煩躁,加減四物湯最妙,人參當(dāng)歸麥門冬,生地梔子白芍藥。

譫妄

毒熱熾盛犯心經(jīng),錯語妄言神不清,妄見妄聞志昏憒,黃連解毒服即寧。

注 :譫妄者,由毒熱熾盛,上干心氣,致使錯語妄言,神氣不清,妄見妄聞,志氣昏憒,以黃連解毒湯主之。

黃連解毒湯 (方見結(jié)痂落痂證治)

初熱大渴解毒湯,血熱煎耗涼血良,成漿津泄麥冬散,靨后傷津生脈強。

注 :渴,由毒火燔灼,內(nèi)傷津液而作也。如初發(fā)熱即大渴者,里熱盛也,宜葛根解毒湯治之;痘出稠密,色艷作渴者,此血熱毒盛也,涼血解毒湯主之;成漿津液外泄而作渴者,人參麥冬散主之;靨后脾虛,內(nèi)傷津液而作渴者,生脈六均湯主之。

葛根解毒湯 葛根 升麻 天花粉 甘草(生) 麥門冬(去心) 生地 茅根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 :葛根解毒湯清熱,津液上潮火自泄,升葛花粉生甘草,麥冬生地茅根列。

涼血解毒湯 (方見結(jié)痂落痂證治) 人參麥冬散 人參 白術(shù)(土炒) 甘草(生) 葛根粉(煨) 麥冬(去心) 升麻引用糯米,水煎服。

方歌 :人參麥冬效通仙,津液外泄治易痊,參術(shù)甘草煨葛粉,麥冬升麻糯米煎。

生脈六均湯 人參 五味子 麥門冬(去心) 陳皮 半夏(姜制) 茯苓 白術(shù)(土炒)甘草(炙)引用烏梅,水煎服。

方歌 :生脈六均醫(yī)脾弱,泄瀉傷津大渴作,人參五味麥門冬,陳半苓術(shù)甘草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丰市| 化德县| 江城| 祁东县| 新绛县| 恭城| 绿春县| 黄山市| 城固县| 邹城市| 伊吾县| 濉溪县| 柏乡县| 阿城市| 文登市| 兰州市| 丰镇市| 万宁市| 江阴市| 涞水县| 莱阳市| 孝昌县| 黔江区| 永德县| 琼中| 屏边| 宝坻区| 建昌县| 泰州市| 长泰县| 樟树市| 桂林市| 华池县| 吉木萨尔县| 岑溪市| 昆明市| 南雄市| 盐亭县| 渭源县| 会昌县| 上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