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 今言
  • 鄭曉
  • 4850字
  • 2015-12-16 10:50:18

今鄭庶人仰荷圣恩,罰止其身,其子載堉封爵如故。比之貴烚、見瀟奉旨改令旁支承繼者不同。載堉于厚烷所犯情罪無干,幸保封爵。比之豪土顯先為庶人及祜柄有罪降革者亦異,本部不敢輒援岷世子譽榮、慶世子鼒櫍[一三]例,請命載堉管理;而援鞏昌王例,請令河南撫按奏保倫序相應(yīng)賢能素著者二人,以俟簡命。蓋以予奪之柄,宜出自朝廷,其人之賢否,當(dāng)稽諸公論也。祜橏累奏,圖快私忿,相應(yīng)罰治,仍如前擬施行。祜橏無得脅制撫按肆行奏訐。」制曰可,祜橏且不問。

先是,己酉秋,鄭王嘗疏請上講學(xué)、勤政、任賢。未幾而祜橏遂訐王也。

貴烚,遼簡王子。初封長陽王,已而嗣遼王。正統(tǒng)元年,府臣為乞加祿。裕陵言:「簡王得罪朝廷,太祖特加原賚,削其祿衛(wèi),止與校尉三百人。仁宗命今王嗣王倍加祿,得支二千石。宣宗又與旗軍三百人。朝廷親親已至,王于庶母諸弟寡恩,多行無禮,府臣不聞匡直,為王請加祿,不允。」四年,坐滅絕天理,瀆亂人倫,廢為庶人。而簡王第四子貴暖,以興山王嗣遼王。貴烚子豪土顯得封長陽王也。

荊靖王三子,長見瀟,天順中嗣王。弘治五年,人告王有異謀,命太監(jiān)蕭敬、駙馬都尉蔡震、都御史戴珊召王至京,并其長子祜柄降庶人,還置武昌。見瀟弟見溥,成化二年封都梁王,十三年卒,謚悼惠。其子祜,弘治七年以都梁王進封荊王也。

慶恭王子臺浤,弘治十六年嗣王。時虜數(shù)入塞,賊發(fā)恭王墓。嘉靖四年謀不軌,法司請如代王聰禾例,徙西安。上不許,降庶人留邸,歲與米三百石。已又不悛,徙西安。其長子鼒櫍封世子,攝府事。十二年,世子及懷王妃王氏乞留臺浤故邸,禮官執(zhí)議不可。十五年兩宮徽號詔許臺浤還邸與冠帶也。

岷王彥汰,簡王子。與弟南安王彥泥訐陰事,彥泥廢為庶人,彥汰坐荒淫敗度,抗制擅權(quán),幽囚嫡母焚死,迫逼多官稱臣,亦革爵為庶人。令其子世子譽榮攝理府事。嘉靖十年,譽榮為父乞恩,辭攝府事。禮官以見灂、鍾鍑比奏,彥汰冠帶理府事。十二年,彥汰乞復(fù)爵,不許。十五年,兩宮徽號詔復(fù)彥汰王也。

鄭之初王,諱瞻埈,獻陵第二子。母李貴妃,永樂二十二年封。漢庶人反,王與弟襄王居守。宣德四年之國鳳翔。王請安王竹園,時韓王以安王舊邸得竹園矣。上曰:「園在鳳翔,去平?jīng)鲞h,與鄭王便。」

正統(tǒng)八年,乞徙懷慶,留京邸,明年之國。成化二年卒,謚靖。子祁锳,成化四年嗣,乞河堧地。弘治八年卒,謚簡。世子見滋卒,孫祜枔,弘治十年以世孫嗣,贈其父世子鄭僖王。正德二年卒,謚康。無子。僖王弟東垣端惠王見之子祜檡,正德四年嗣王,贈其父鄭定王。十六年卒,謚懿。子厚烷,嘉靖六年嗣。時又有周府宗人鎮(zhèn)國將軍勤熨上言時事,降庶人,放高墻。

三百三十六

洪武十五年,命翰林侍講火原潔等編類華夷譯語。上以前元素?zé)o文字,發(fā)號施令但借高昌書,制蒙古字,行天下。乃命原潔與編修馬懿赤黑等以華言譯其語,凡天文、地理、人事、物類、服食、器用,靡不具載。復(fù)令元秘史參考,以切其字,諧其聲音。既成,詔刊布。自是使臣往來朔漠,皆能得其情。

三百三十七

永樂七年,遣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侯顯率官兵三萬下西洋。凡西洋功次,即非斬首,選法不得減革。永樂十三年,吏部員外郎陳誠上使西域記,凡十七國。

三百三十八

四夷何以首安南也,我郡縣也。次兀良哈何,我武衛(wèi)也。哈密、女直非歟?羈縻之虜,非我官長也。兀良哈之有三衛(wèi),以靖難歟?非也。大寧之北有三衛(wèi)也,蓋自洪武始也。其南據(jù)大寧也,乃永樂始也。將復(fù)交趾而收大寧乎?都統(tǒng)之議,夷且嗤我,革蘭臺以來,骎骎乎我貳矣。棄哈密而撫女直乎?哈密罷我河西,女直捍我遼東也。土番入哈密[一四],而嘉峪不驚;胡虜通女直而山海弗靖矣。朝鮮何以次兀良哈也?知禮教也,大國也。琉球小夷,何以次朝鮮也?學(xué)于中國也。何以終韃靼也?非勍寇乎我勝國也!盛衰之運,中國有安危焉,以故別考而存之,戰(zhàn)守之略,可幾而得矣。

高皇何以有海外之使也?更始也。成祖西洋之舟發(fā),不已勞乎?鄭和之泛海與胡瀅之頒書也,國有大疑焉爾。三王,胡四王,我厪厪焉。西番五王,世優(yōu)之何也?不能為我深創(chuàng)也。茍因俗而治之,得相安焉可矣。西域何以不得浮南海也,王公設(shè)險假樹渠焉。如之何使其縱橫出入幾遍宇內(nèi)也?海島之夷勤我封使。往來之禮歟?夷不言往來,往來言諸侯也。四夷來王,八蠻通道,未聞有報使焉[一五]。然則領(lǐng)封可乎,奚為而不可也?陪臣請命于京師,王人致命于海上,非往來乎?

嗚呼!均覆載者,天德也。辨華夷者,王道也。昔也夷人入中華,今也華人入外夷也。喜寧、田小兒[一六]、宋素卿、莫登瀛皆我華人,云中、閩、浙憂未艾也。是故慎封守者,非直御外侮,亦以固內(nèi)防也。池魚故淵,飛鳥舊林,人情獨不然乎?彼其忍于捐墳?zāi)埂⒏改浮⑵拮印⑧l(xiāng)井而從異類者,必有大不得已也。嗚呼!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盍亦反其本矣。不然而欲郡縣我子弟,武衛(wèi)我干城,烏可得哉!

三百三十九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君以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濱、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為錦衣衛(wèi)千百戶有差。鳳等皆西宮殉葬宮人父兄,所謂朝天女戶也,官得世嗣。

三百四十

近日武臣如梁震、馬永,皆不易得。邊事日疏,勞圣明拊髀之思,為之頌曰:

「糾糾梁公[一七],行間奮跡,豸面鳶肩,鷹胸虎額[一八]。氣擁霆雷,機深幾席,士戢其武,亦甘其澤。移鎮(zhèn)云中,兵驕將猥,旌旄一麾,聲靈頓改。夜蹴黑山,晨搜青海。奪彼草泉,繕我溝壘。紫韁千群,蒼頭百隊。禍詟唐藩,威行漢塞。胡隕千城,憂我恒、代。寵贈上公,增此敵愾。馬公特起,明慈信劼。說禮敦詩,跨馬穿札。守督漁陽,心懸大寧,曾是甌脫,薄我郊垌。乃餌其酋,乃攜其群,百里未辟,三捷來聞。密章獻忠,收攬賢杰。義減坤囊,譴深需穴。全遼喁喁,載乘符旓。涉河陷陣,逾山毀巢。疆陲外靖,伍卒內(nèi)囂。腹心弗潰,掌股斯調(diào)。」

三百四十一

四夷館分十人,所設(shè)通事六十人。大通事有都督、都指揮等官,統(tǒng)諸小通事,總理貢夷、降夷及歸正人夷情番字文書,譯審奏聞。

三百四十二

土魯番一名土爾番,在火州西百里古交河縣安樂城也。城方一二里,地平,四面皆山,氣候多暖,少雨雪。上宜麻、麥,有瓜果羊馬之利。人皆屋居,信佛法,多僧寺。城西二十里有崖兒城,城僅二里,居民百余家,相傳故交河縣治[一九],又云古車師國。永樂十二年,行在驗封員外郎陳誠,使至其國。誠言:

「西北百里有靈山最大,有夷人言此十萬羅漢湼盤處也。近山有高臺,臺伴有僧寺,寺下皆石泉林木。從此入山,行二十里至一峽。峽南有小土屋,屋南登山坡,坡有石屋,屋中小佛像五。前有池,池東有山。山石青黑,遠望紛如毛發(fā)。夷人言此十萬羅漢洗頭削發(fā)處也。循峽東南行六七里,登高崖,崖下小山累累,峰巒秀麗,羅列成行。峰下白石成堆,似玉,輕脆不可握。堆中有若人骨狀者,甚堅如石,文縷明析,顏色光潤。夷人言此十萬羅漢靈骨也。又東下石崖,崖上石筍如人手足。稍南至山坡,坡石瑩潔如玉。夷人言此辟支佛湼盤處也。周行群山,約二十余里,悉五色砂石,光焰灼人。四面峻壑窮崖,天巧奇絕,草木不生,鳥獸鮮少云。」

甘肅大抵無北虜患,專鎮(zhèn)防西夷。夷種中土魯番最奸狡。宣德五年始遣使來貢。正統(tǒng)以后亦嘗來貢。成化、弘治間,番酋阿力阿黑麻父子擾我西鄙,虜我哈密。忠順王罕慎、陜巴、邦牙即,是時專伺哈密。至正德,遂數(shù)犯我甘肅,語在哈密傳中。嘉靖十一年,西域貢稱王者七十五人,貢使至二百九十人。禮官夏言請國稱一人王。內(nèi)閣張孚敬言:「西域稱王者多,恐彼自封授,或部落相稱。先年入貢稱王亦有三四十人者,答勅并稱王。今盡裁奪,恐夷情觖望。」下禮兵部議。言言:

「西域諸國稱王者,惟土魯番、天方、撒馬兒罕三國。如日落諸國,名甚多,朝貢絕少,且與土魯番諸國不相統(tǒng)。弘治、正德間,土魯番十三入貢,天方正德間四入貢,稱王者率一人或二人三人,余稱頭目、親屬。嘉靖二年、八年,稱王者天方至六七人,土魯番至十一二人。此兩年間,撒馬兒罕至二十七人。內(nèi)閣言先年亦有稱王至三四十人者,并數(shù)三國耳。乃今土魯番十五王,天方二十七王,撒馬兒罕至十三王,并數(shù)則百五六十王,前此所未有。況所稱王號,原非舊文,即有同者,地面又異。弘治時回勅書,國稱一王,若循撒馬兒罕往年故事,類答王號,人與一勅,恐非所以尊中國而嚴(yán)外夷也。自后各執(zhí)賜敕,率其部落,貢不如期,使不如數(shù),任意往來,勢難阻絕[二0],驛傳勞煩,宴賜頻數(shù),竭我財力,以役遠夷,計亦左矣。」上從言言。

當(dāng)是時,土魯番強,殘破我嘉峪關(guān)外七衛(wèi)及城郭,諸國地大人眾,非復(fù)陳驗封奉使時矣。

三百四十三

直文淵閣入內(nèi)閣預(yù)機務(wù),出納帝命,率遵祖憲,奉陳規(guī)誨,獻告謨猷,點檢題奏,擬議批答,以備顧問,平庶政。不得專制九卿事,九卿奏事亦不得相關(guān)白。凡上所下,一曰詔,二曰誥,三曰制,四曰敕,五曰冊文,六曰諭,七曰書,八曰符,九曰令,十曰檄。皆審署而調(diào)劑焉,平允乃行之。凡下所上,一曰題,二曰奏啟,三曰表箋,四曰講章,五曰書狀,六曰文冊,七曰揭帖,八曰會議,九曰露布,十曰譯。皆審署而調(diào)劑焉,平允乃行之。

凡東宮出閣講讀,領(lǐng)其事,敘其官,而授之職業(yè)。凡修實錄、史志諸書,充總裁官。實錄成,呈上,焚其草禁中。凡宗室請名、請封,及諸臣請謚,并擬上焉。凡圖書繕寫、校,皆課而察之。凡郊祀、巡狩、親征,扈行。凡累朝御文、實錄、寶訓(xùn)、玉牒之副,古今書,皆籍而藏之。凡會敕,稽其由狀而敘述上請焉。凡禮部會試、廷試,貢士、國子生月課,歲貢生廷試,夷館譯生,皆總領(lǐng)之。其屬制敕房書辦,制敕詔旨,誥命冊表,寶文玉牒,講章碑額,題奏揭帖,一應(yīng)機密文書,及王府敕符底簿;誥敕房書辦,文官誥敕,番譯敕書,并夷書揭帖,紀(jì)功勘合,皆稽按典故,起草進畫,若漏泄稽緩,遺失妄誤,皆有罰。蓋罷中書丞相,此直文淵閣者,即虞揆、殷衡、周宰之職也。治亂安危,恒系于斯,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三百四十四

國初設(shè)中書省左右丞相,黨獄起,罷。詔五府九卿分理庶務(wù)。翰林春坊官看詳諸司奏啟,署「翰林院兼平駁諸司文章事某官某」。

成祖靖難后,召解公縉、黃公淮、胡公廣、楊公榮、楊公士奇、金公幼孜、胡公儼入直文淵閣。時洪武壬午,實建文四年也。自后,楊公溥、張公瑛、陳公循、曹公鼐、馬公愉、苗公衷、高公谷、張公益、彭公時、商公輅、江公淵、王公一寧、蕭公镃、王公文、徐公有貞、許公彬、薛公瑄、李公賢、呂公原、岳公正、陳公文、劉公定之、劉公珝、劉公吉、彭公華、尹公直、徐公溥、劉公健、丘公浚、李公東陽、謝公遷、焦芳、王公鏊、楊公廷和、劉宇、曹元、劉公忠、梁公儲、費公宏、靳公貴、楊公一清、蔣公冕、毛公紀(jì),蓋自壬午至正德辛巳,凡百二十年,五十一人。內(nèi)有再入三入閣,惟西楊起布衣,歷四朝四十一年。(校勘記

[一]「郎中李夢陽」 原本「陽」作「旸」,誤,據(jù)嘉靖本及明史本傳改。后凡作「旸」者,均徑改為「陽」。

[二]「顧前已遣楊善」 原本「已」作「以」,誤,據(jù)嘉靖本改。

[三]「郡主無蔭子」 原本「主」作「王」,誤,據(jù)嘉靖本改。

[四]「以孝穆紀(jì)太后」 原本「穆」作「睦」,誤,據(jù)嘉靖本改。

[五]「興武守備侯勛」 原本「勛」作「鄖」,誤,據(jù)嘉靖本改。

[六]「壬午駐五原峰」 原本「峰」作「鋒」,誤,據(jù)嘉靖本改。

[七]「亦廖疏得撤」 原本「撤」作「徹」,誤,據(jù)嘉靖本改。

[八]「自亳入淮」 原本「亳」作「毫」,誤,據(jù)嘉靖本改。

[九]「鄰人賁童兒」 原本「賁」作「貴」,誤,據(jù)嘉靖本改。

[一〇]「嘉靖元年五月朔奉旨」 原本「奉」作「奏」,誤,據(jù)嘉靖本改。

[一一]「賞銀千兩」 原本「千」作「十」,誤,據(jù)嘉靖本改。

[一二]「妃所生子中十王禮」 原本「禮」作「理」,誤,據(jù)嘉靖本改。

[一三]「慶世子鼒櫍」 原本「櫍」作「楯」,誤,據(jù)嘉靖本改。

[一四]「土番入哈密」 原本「土」作「王」,誤,據(jù)嘉靖本改。

[一五]「未聞有報使焉」 原本「未」作「永」,誤,據(jù)嘉靖本改。

[一六]「田小兒」 原本「兒」作「人」,誤,據(jù)嘉靖本改。

[一七]「糾糾梁公」 原本第二個「糾」作「趙」,誤,據(jù)嘉靖本改。

[一八]「鷹胸虎額」 原本「胸」作「月」,誤,據(jù)嘉靖本改。

[一九]「故交河縣治」 原本「交」作「支」,誤,據(jù)嘉靖本改。

[二〇]「勢難阻絕」 原本「勢」作「執(zhí)」,誤,據(jù)嘉靖本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化县| 台北市| 廉江市| 叶城县| 卫辉市| 翁牛特旗| 东丽区| 威信县| 松潘县| 营口市| 红原县| 甘肃省| 土默特右旗| 孟连| 德州市| 洪雅县| 榆林市| 青海省| 阳城县| 怀柔区| 白银市| 永兴县| 阜康市| 渑池县| 奉节县| 酉阳| 沂南县| 岑巩县| 屯留县| 荃湾区| 陆河县| 苍溪县| 淄博市| 鄂托克旗| 华池县| 古丈县| 静海县| 巩义市| 德安县| 蒙自县| 安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