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 嘉定赤城志
- 陳耆卿
- 8868字
- 2015-12-12 16:34:57
祠廟門
夫以勞定國以死勤事御大菑捍大患則祀之此先王之制也余觀州之神祠錯峙紛出以其牖一時之民而廟千里之食豈曰無之亦有空山斷蹊踵訛沿謬而風靡波蕩遂贅疣其間者豈其樂鬼重巫越之遺風固爾耶昔狄仁杰巡撫江南毀淫祠至千七百惟存禹太伯以下四人夫四人者不可數見而千七百之淫祠今未必不爛熳于宇宙間也猶以土俗傳信重于鋤剔姑并存之使來者擇焉
州
城隍廟
在大固山東北唐武德四年建初吳尚書屈晃妻夢與神遇生子曰坦有神變能興云雨后與母俱隱山中及是以屈氏故居為州治祀為城隍神水旱禱祈多驗吳越王時號興圣永安王國朝政和中以范守祖述請雨立應賜額鎮安建炎三年封顯佑侯四年以保護巡幸加通應紹興八年加靈惠干道四年加昭貺慶元二年進靈濟公四年加顯佑六年加廣澤嘉泰四年加普應嘉定元年進順利王廟屢修嘉定十五年齊守碩又新之遷正殿增禰殿寢殿十六年復請諸朝加顯應
靈佑信助侯祠
在州治后山祀吳尚書屈晃嘉泰元年吳守英雋重建初郡祀屈坦為城隍神故追祠晃焉世號圣公慶元六年封靈佑尋加信助
三臺星祠
在天慶觀東舊在圣祖殿后隆興元年趙守伯圭建按道書州上應三臺【如處以處士名婺以婺女名之類】故祠之嘉定九年康守仲穎徙今地
二官堂
在天慶觀西廡大中祥符三年道士張日損建按道書三官職在按籍以察天下善惡故祠之【夏英公竦記云臺之郡治東出百步且北而抵山有古宮室舊傳茅盈駕鶴上仙始建為白鶴觀既廢至唐明皇興之筑天寶之臺于庭書以開元之牓唐命既革棟宇將朽自天福五載永嘉威儀葉后已之門人太元大師黃永干惠然來居始議興葺凡五十祀乃傳門人張日損太和沖融悃愊無華黃老之教擇其正而后學藥石赴人之急不避風雨時議以為長者上即位之十二載敕本郡以禮遣至闕辭疾不起由是遠民始知日損有高尚之節會國家降禪于社首有詔改賜觀額為護國由是遠民始知朝廷右清靜之治乃有石湛求俊等獻直三十萬請新三官之堂以列塑像以廣焚修既就予往觀之而不知其何神日損曰道家之說太虛之上虛皇在焉分命元卿治于紫微酆都清泠之宮而三元按籍考察天下有猾黠詭異苛忍暴慢險诐隱慝僣佞欺偽者可殺可奪可貧可賤有信厚仁惠恭遜和易謹愿端方孝弟正介者可安可壽可富可貴故上天有命宥密無聲疏而不漏如合符契者三官之職也噫吾嘗讀圣人言有云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又云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故常疑造化中有主者耶其自然耶果如日損言則三官其為主者乎夫位為上真職司造化能使天下枉者直善者安暴者夭仁者壽貪者損廉者益雖盡(木巳)梓之材為之宮備山龍之章為之服罄玉帛之禮為之薦日祀而辰享可矣非謂無名之土木也予結發讀書弱冠為吏未嘗為惡惡亦不及從今而往益致為善以聽陰騭以驗三官之說】
元應善利真人祠
在天慶觀昊天殿東祀仙人王喬淳熙九年唐守仲友建初喬為右弼真人治桐柏山掌天臺水旱五代時封元弼真君國朝政和中封元應真人祠初附桐柏紹興九年旱郡請通守李匯迎像以禱及境雨洽郡以聞加善利其后唐守以旱禱亦驗故祠之【唐守記云道家言仙人王子晉受帝命為右弼真人治天臺山桐柏福地坐金庭宮受五岳朝謁總御眾仙其位高其職重其冠服儀衛尊嚴率民以事神其禮宜稱蒙澤而效報者可茍簡而但已耶淳熙辛丑夏旱郡以故事迎香火于山至郊而雨邦民咨嗟愿致崇敬乃更天慶塑像鏤木加髹絢以奇彩帳座輿輦幢節旌扇葩果燈燭之供皆新之工匠精能金碧輝映瞻者改觀壬寅歲上元慶贊于郡之君子堂后二日奉安于昊天殿之東偏使吾民永有依向自周及今數千載真人道益光政和紹興繼錫顯號仲友之報德則已微矣故采國語仙傳效步虛之音為贊詠九章授羽流歌之其詞曰周道昔波蕩王子生不辰忠言諫壅川親意不我親天瑰不可支厭此濁世塵樂師爾何知吾將去上賓吹笙洛陽道邂逅浮邱公方瞳一莫逆精思嵩高峰劍舄我何有飛馭凌剛風時聞鳳皇鳴隱隱丹霞中弦月何皎皎緱山何巍巍上有白鶴駕聊與時人期后天凋三光何必千年歸金闕帝有命吾非丁令威帝念下士民山川分百靈命汝右弼君秘宇開金庭闔辟陰陽機五岳趨朝纓暇日帝汝思時時來玉京桐柏亦何有清輝照瓊臺眾泉注金石萬木羅琳瑰玉室靜窈窕鶴轡紛徘徊紫云擁飛蓋知是真仙來丹符列素奏黃水晞云漿吾道固欲傳世人殊可傷授汝紫陽周語爾茅山楊食之仙人芝引袂同飛翔丹邱壤千里水旱固所司吾民實可矜有寺孰不祈應汝捷影響樂歲免阻饑萬民齊叫閽天子遠亦知天子錫榮號賁我靈宮祠吾道豈加損群心自瞻依峨峨芙蓉冠劍佩明朱衣自周迄于今千載彌光輝外傳炯遺跡真誥垂微言子微有妙筆羅列丹青傳我生后諸子傾心慕真詮像設儼如在白云聊續篇】
天王堂
在州治后城西北祀毗沙門天王唐天寶初建
武烈帝廟
在州東南二里靖越門內祀隋司徒陳果仁唐干符二年守封彥卿建果仁字世威初沈法興據江表自稱總管大司馬以果仁為司徒隋大業中連平二寇遂拜大司徒初廟于常州唐咸通末金陵兵曹丁爽繪像而至夢于守譚洙曰吾愿祠此譚從之辟基現靈草且禱雨隨應廟遂成干符四年封忠烈公廣明二年進忠烈王李氏保大十四年加今封
佑正廟
在巾子山后祠五通淳化五年柳延邵重建按廟記吳越時祈禳如響事聞封保德王建炎四年賜今額門有雙檜甚古按諸邑皆有廟此為正祠余不書【舊傳癸巳之火勢延燎欲東亟禱于神神現云表俄有火飛入祠之后麓回風撲焰境賴以安又傳鄞之象山土人采銀未獲有黃衣人指其所告之且曰吾巾子山下人也倘有獲毋相忘后果如其言橐金來謝求于此祠得之遂新其堂廡云】
大固山廟
在州北三百步淳熙十年守史彌正重建
小固山廟
在州東南二里
鄭戶曹祠
在州東一里戶曹巷祀唐鄭虔巷蓋其所居也俗偽為興福將軍【詳見坊巷舊傳一日里巷有悖其母者母泣訴于廟是子忽見神叱曰汝不孝當誅但吾志在興福未欲降禍更爾不貸明年是子復然一夕雷雨遂殞此興福之名所由始也】
義靈廟
在州治后山北祀滕戶曹膺舊祠于天慶觀繼徙靈康廟東淳熙八年唐守仲友登北山覽膺舊跡刱新廟淳熙十五年江守乙祖徙今地宣和二年睦寇方臘嘯聚聲搖二浙膺白郡請為備不聽已而民迸走膺慰集誓以死守鳩土豪鄉兵及營壁子弟教習號忠義兵未幾仙居寇呂師囊應臘攻城守以下且遯膺躬擐甲與戰日戰數十合卒磔師囊城遂全洎去民為立祠其后歷漕淮西以忌廢居興化還無室廬臺父老迎之天臺沒且葬焉慶元元年賜廟額嘉定四年封忠烈侯未幾謚忠惠邦人以生之日來祭大夫士咸集焉【朱文公熹記云慶元元年春正月敕以臺州士民所請故直秘閣滕侯之祠為義靈廟州人老稚聞是命下驚喜歡呼奔走迎拜導至祠下酌奠以告大書扁牓金朱煒煌揭于門楣庸侈上賜而其耆艾學士大夫葉君圣耦等四十余人亦會祠庭相與言曰往歲盜起幫原連陷六州戎馬所加民無(口焦)類而吾臺人獨得全其室家仰父俯子傳世不絕以至于今者滕侯力也沒而弗祀固無以慰吾民之心祀而弗命又無以彰吾侯之德今則廟事既修而亦幸蒙上恩列祀典矣顧無金石以著本初其何以昭報事于長久且當日棄城冒賞之人其子孫猶有存者蓋嘗肆為妄說強祔其祖以遂侵誣之計吾州之人亦斥其偽以控于朝而報絀之矣然或久而不傳則未敢必其無后患也乃以書來請撰其事某以衰朽欲謝不能而復自念往使浙東留臺最久固己熟聞茲事而有感于中矣矧以諸君之請之力其何可辭則應曰諾而病未能也乃今太守周府君曄又因鄞縣主簿趙生師(邪去牙改共)踵門以請則為考按臺人前進士陳君師恭所為日記及故禮部侍郎陳公公輔諸人之銘序贊頌皆言聞亂之初闔郡震恐太守趙資道郡丞李景淵咸(耳咢)眙不知所為謀欲遁去他吏相顧亦無敢出一語者侯方司戶曹事乃獨慨然請任其責有異議者輒面叱之即日移書訣其父母昆弟而閉其妻子于官舍悉名州人諭以利害人人感泣踴躍聽命乃亟下令發夫守險增陴浚隍除器募兵積糧致用分屯列柵為死守計日夜循撫甘苦同之城中之人始有固志而守丞以下則皆已遁去久矣既而山民呂師囊起兵應賊號十余萬導以攻城前后數四侯皆應機設械立搉破之手弓臨城殪厥渠帥賊遂退走卒全其郛凡所存活以十萬計參伍其說一無異詞是則侯之為烈彰彰明矣獨稽史籍則見當時實以守城破賊為丞之功進領郡符就加職秩乃與所聞不類而于妄說反有助焉于是更即諸書以求其故然后乃見當時守丞雖遁而侯于所下文書猶必存其位號寇退解圍亟迎以歸俾上功狀而已不預焉丞蓋熙豐故家諸子又皆貴仕故得獨冒顯賞塵策書而侯反下從捕盜七人之比僅改京秩初階移官旁郡以去是則閹尹擅兵賊臣柄國之所為而后來侵誣妄論所由起也一時之謬流惑萬世向非臺之文獻有足證者民吏稱思久而不怠則亦何所質正而決其是非哉嗚呼是又可嘆也已滕侯名膺字子勤后保南都守陳蔡以抗狂虜乘勝猋銳之鋒勛績尤盛勸進大元帥于濟州所陳又皆當時天下大計切中機會其于建炎紹興之史法當立傳而某于是書蓋嘗受詔參筆削矣是以因書此碑而并核其真偽如此不惟少塞臺人之意亦使后之執筆者有以考焉廟數遷今在城西北隅永慶寺東實侯所再筑而力戰破賊處臺人迎侯繼室趙夫人及諸孫仲宜等使居其旁通判州事呂君祖儉謀為買田以資奉守未就而去談者惜之然以臺人之德侯如此吾知其繼而成之者無難也】
東岳行宮
在棲霞宮西廡干道七年重修
靈康行祠
在天慶觀東宣和三年建
祠山廣惠行祠
在棲霞宮東淳熙十三年建
五顯靈觀王行祠
在棲霞宮后山嘉定十四年建即婺源神也
右四祠按諸邑類有之今不盡載
平園土地廟
在州治酒庫干道五年神降于添差通判廨舍自稱潘閬來掌酒醴自是隸祀典焉
悟真橋土地廟
在橋側舊名黃牛坊橋廟慶元四年更今名【詳見坊巷】
臨海
城隍廟
在縣東一百步吳越時封興國侯端拱元年令王子輿重建(且為之記)
靈康廟
在縣東南二十里白鶴山祀東漢趙炳炳東陽人能為越方善禁咒與閩人徐登遇于烏傷溪上各試其術以起人疾登死炳入章安神幻事甚眾后為章安令華表所害世傳其尸泝流止今處故祠之以登侑食入國朝迭顯靈異元豐七年賜今額崇寧三年封仁濟侯大觀二年進顯仁公政和三年進靈順王宣和四年加顯佑建炎四年加廣惠慶元二年加善應開禧三年改善應為威烈宣和二年廟毀于寇寇退復建淳熙八年唐守仲友嘉定六年俞守建皆更新之【唐守記云白鶴山在郡城東南二十里有廟曰靈康其神曰靈順顯佑廣惠王漢人姓趙氏諱(日丙)字公阿生于東陽行于烏傷死于章安人為立祠永康祀于山之址未有知其所起者自太平興國暨慶歷間繼顯靈異元豐賜額崇寧始封侯大觀進爵政和錫王號宣和建炎增衍鴻名以迄于今蓋王生有道術沒為明靈固嘗應水旱之禱誘閩廣之米商揚神兵以殄寇澄海波以濟龍舟其事跡功德寵榮本末具見于方術傳及鄉貢進士石公孺知州事侍郎陳公巖肖之碑宣和辛丑方臘亂睦仙居賊呂師囊應之將偪郡城禱于廟不吉焚之再攻不克賊退數月新廟成仲友奉命來守以淳熙辛丑歲正月丁巳謁于廟行視棟宇漏腐傾欹像設圖畫漶漫剝落供帳什器故暗闕敗念承歉歲方急救饑幸得中熟當議補葺越六日癸亥乙夜城南火西風急將及城闉仲友率官兵撲滅遐禱于神須臾風轉西北城獲全六月不雨復以丁巳祈于廟畢事登舟有云如練自前山覆廟上急雨俄頃止薄暮大雨旬日沾足已已既謝神休即計工費命臨海令陳處俊主簿向士斐董其事于是州民欲獻其力有登仕郎應世榮者謹恪能干慨然先眾人身督工役度材必良擇匠必能易敝而新堅壯工致經始于八月乙巳落成于正月壬午竹木土石搏埴刮摩設色之工凡一千八十二用公錢二十七萬有奇民錢二十五萬有奇自寢至門旁及廊廡齋祓之館無不葺圖像器物悉改舊觀距宣和復建六十年矣自茲以往民之事神不懈益虔謹摭父老頌歌之意而為詞曰山巃嵷兮江之滸靈之宮兮千古惠我兮父母狂童兮一炬炫金甲兮神之怒鯨之奔兮清吾土復舊觀兮靈之宇歲甲子兮一周薄風霜兮淹留視棟宇兮心之憂幸我田兮更收咸獻力兮何求落成兮孟陬靈之宇兮延鴻休煥土木兮一新孰成兮庶民奠旨酒兮蘭芬神具醉兮欣欣返鶴駕兮繽紛永我思兮無垠愿終惠兮邦人章守得象題云白鶴何年人紫氛空遺靈跡廟猶存巖崖暗鎖云根老堂殿陰連海氣昏潮上神烏鳴祭鼓夜深鬼火照祠門遼天歸嘆桑田事應與麻姑仔細論】
德淵廟
在縣東北五里法安院側祀白龍潭崇寧五年令樓君明改壇而建政和五年賜今額建炎四年封滋榮侯時御海赤頰碧臝湫水四潭同被侯封俗所謂五龍是也隆興二年趙守伯圭重建嘉定十四年令趙彥槢復新之
靈洽廟
在縣西一十五里祠御海潭唐會昌六年刺史喬庶建按廟記先一歲禱雨立驗故祠之建炎四年賜今額封善利侯
靈溥廟
在縣西南五十里祀赤頰潭吳赤烏中建國朝建炎四年賜額封護澤侯
靈渥廟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祀碧臝潭建炎四年賜額封滋應侯
靈濟侯廟
在縣西南一十四里祀新現潭干道七年建淳熙八年唐守仲友聞于朝賜今封【唐自為記】
開濟廟
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祀海門潭吳越時建建炎四年賜額
通濟廟
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海中祀桃枝潭建炎四年賜額
寧濟廟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祀澹水潭建炎四年賜額
娑竭羅廟
在縣東南三十里祀娑竭羅潭相傳兩浙巡檢使謝公為建
靈應廟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祀東邏土地建炎四年賜額
蓋竹洞廟
在縣東南三十里淳熙七年建世傳后漢時龍現于此及是唐守仲友禱雨而驗故祠之
絢珠龍祠
在縣東四十里本湫水行祠舊傳居近廟者不患疫癘初卜地他所既鳩木一夕水漲漂流百余步占之地尤勝遂祠之
平水王廟
在白鶴山西祀西晉周清俗傳清以行賈往來溫臺俗呼周七郎娶臨海林氏女俄棄杵化龍與女皆不見后有遇之彭公嶼者遂祠之大中祥符九年以顯異于溫錫今封按諸邑皆有祠今不盡載【俗又云此夏禹廟廟在江濱舊傳潮自南來雖巨潦至廟下必退近廟田無水患民德而祠之】
白石梁顯德王廟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失其名唐建中二年建舊傳廟有二竹頗異
孔相公廟
在縣東一十八里舊傳祀晉孔愉紹興二十八年重建愉山陰人永嘉之亂入臨海山中嘗位左仆射故土人目曰相公按黃巖寧海亦有祠今不盡載【又按晉書惠帝末愉東還會稽入新安道中今會稽有孔府君廟東陽有孔郎廟歙縣有孔靈村孔先生廟三郡圖志皆稱孔愉蓋本會稽人又嘗入新安入臨海以故所在祠之也】
蔡大王廟
在縣南二十里咸平中建按廟籍周蔡叔度之后失其名初廟于錢柱山至今石有馬蹄痕會大水像流漂止今地故徙而祠云
惠政侯廟
在縣西北三十里祀薛長官唐武德中建按廟記時有薛其姓者令于此民愛而祠之舊在他所會昌中徙今地應順元年復新之
蕭長史廟
在縣西北一十里按舊經祀梁時守蕭洽唐正觀二年建洽嘗為臨海太守拜司徒左長史故云【廟在浮岡土人云歲祀之則無蚊】
董將軍廟
在東湖之南世傳錢氏有國時建又嘗錫額顯應仍封福順王按林師蒧廟記唐淛東觀察使也【熙寧中浚湖欲毀廟衙校左良玉董其役左無子妻忽夢神告曰留吾廟當以判官為汝子及寤語良玉遂止不毀后得子名譽肖廟之判官卒為名士】
鄒將軍廟
在縣東南七里白塔山下紹興二年重建舊傳辛景破孫恩時鄒其姓者戰有功故土人祠之
白馬將軍廟
在縣東北一十里開禧二年建按舊經白巖號白馬山廟因以名
石新婦廟
在縣東南七十里以廟山有石婦人狀故沿襲祠之舊在山下唐武德二年建嘉定十三年徙今地其前面江山有連理木九井焉【詳見山門】
江神廟
在中津橋東嘉佑中徐守億建時縣西江岸摧墊故乞靈焉初廟于小固山西淳熙中以建橋徙今地
黃巖
城隍廟
在縣東四十五步吳越時封永寧侯紹興三十年令龔滂重建有徐先將祠附焉
靈感王廟
在縣東五里祀邑人許氏子失其名元佑四年令錢景祥重建舊傳廣明之亂許起義兵衛一邑嘗謂人曰吾死當廟食乃以一石祝而擲之曰石所止吾廟也父老從之俗號許將軍尋封義安侯國朝治平中錫今封
靈通感應安邦王廟
在縣西五里祀陳九郎俗稱護國大圣舊傳陳于晉天福十二年策戰功死以靈顯得王封國朝澶淵之役有旗金書王爵里揭陳中遂錫今封重建廟后壞建炎二年以呵衛巡幸敕新之里正王其姓者以無封額辭事遂寢未幾其家以疫死今僅存數椽
昭應廟
在縣東一十里祀方巖潭紹圣初封昭應侯政和六年復請為今額云
潛濟廟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祀圓巖潭建炎四年賜額
靈巖廟
在縣北一十里祀靈巖潭
方山潭廟
在縣南一十七里紹興中邑人任大直西徙百步
岱石廟
在縣西一十七里按舊志永初景平中建世傳神家婺州好游觀至黃巖而死精爽如在父老祠之廟山有巨石數株聳如人形咸以為神顯異于此奏封岱石王又傳神嘗與錢塘江神競分其潮三分今廟北有港潮生則怒濤驚浪可高五六尺頗類錢塘邑人號斷江渡焉
徐偃王廟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舊傳廟前地嘗產六芝按韓愈廟記徐子章禹既執于吳徐之公族子弟散之徐揚二州臺古揚州也豈亦因其公族子弟而廟乎今縣南三十五里古城亦有廟
徐將軍廟
在縣西七十里漢干佑中封助治將軍誥敕尚存側有義髻廟附焉
蕭王廟
在縣東南一百里【詳見五龍山】
葉將軍廟
在縣南四十里或謂徐偃王將云
潘大夫廟
在縣西六十里祀柏都神土人舊傳晉人御寇海鳥囗山神降其地每天雨多鐵屑焉或謂古嘗造兵器于此
張太尉廟
在縣東二里紹興中建俗傳康定中有商人陳其姓者從岱岳奉燔以歸宣和寇犯邑晝見神金甲按兵河岸列幟皆神號寇驚遯邑得全民相帥祠之
魯神廟
在縣東南五里方山下舊傳有二女死葬于此頗有靈異后奏封魯神侍御【或云有二女來從宮掖揭涉而游水墊衣裾縮衣水地上穴而成井女死葬其旁遂祠之或又云魯秦二女舊惟有二女像俗傳方山二神一夕炬而入焉后并祠于二女之左】
任三子廟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穿石廟
在縣東南一百里隋末時建舊傳有一商舟以風濤簸巖側其勢危甚欲登巖而水急不可縻商恚奮拳穴石將以纜舟舟竟覆眾遂神事之廟址舊為海涂后以潮淤筑其上宣和中復新之
江亭廟
在縣北一里永寧江側舟上下必乞靈焉商于海者事之尤盛
永利橋廟
在橋上開禧二年火偪檐梠竟踰河而南有枕廟居者抱一神像寘于室火亦不犯人傳以為異云
新安河西廟
在縣南三十里宣和寇亂偪南鄉鄉人禱焉翼日與寇戰廟前橋上見神立空中飛矢石如雨寇驚走南鄉得全其名橋曰得勝謂此也
天臺
城隍廟
在縣北二百一十步舊在縣東吳越時封始平侯宣和二年徙今地
黃山廟
在縣西一十五里干道八年建廟有石穿如牛鼻父老云昔海船系纜處今封護國感應顯慶王
應澤明王廟
在縣西北三十里祀江白郎周顯德中錫今封國朝宣和二年重新之【事見白郎巖】
靈澤廟
在縣東四十里蒼山祀靈澤潭嘉泰元年賜額廟有唐刻今不存
惠濟廟
在縣北五十里石橋下祀惠濟潭嘉泰元年賜額
靈峰廟
在縣東四十里祀靈峰潭嘉泰元年賜額
劉阮廟
在縣西北三十里雙闕下元佑二年建世傳二仙所至即其處
黎將軍廟
在縣西六十步祀晉黎護將軍劉元即舍宅為闡法寺處寺徙廟存側有三井邑人汲之舊傳即闡法寺之洗菜池俗呼為黎將軍
楊少保廟
在縣西一里西橋之北俗傳嘗有大白蛇出民禱輒應呼白蛇將軍
折山廟
在縣東二十里按松山舊記吳赤烏二年已有之相傳神王姓漢豫章人五兄弟皆剽勇遂祠之今折山松山明山圣山峇(山酓)是也
金相公廟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世傳為梁普通時人考南史無之意流俗尊稱也今鎮國院亦有祠
鎮國大將軍廟
在縣西六里咸平元年重建父老言民有于廟側得古鏡者文曰始豐寨縣主鎮國大將軍雷曄不知何代人也
赤城山廟
在縣西六里【舊在臥佛巖側】祀韋羌山神世所謂登壇大神也嘉定十四年徙今地
松山廟
在縣東南一十里宣和六年建東有董將軍廟附焉亦靈驗
峇(山酓)廟
在縣東三十里吳赤烏中建
峇山廟
在縣西五十里本龍王祠吳赤烏二年建
白皇壇廟
在縣西二十五里【據父老言太不經然里俗呼王為皇今廟之左右多王姓抑嘗有王姓居此而偶然效異耶】
土墻山廟
在縣西三十五里以山形如繞墻故名
獨孤廟
在縣西四十里石壁嶺東俗傳一婦人也周顯德二年建
焦山廟
在縣西南六十里吳赤烏二年建
仙居
城隍廟
在縣東郭外舊在縣治東七十步吳越時封升平侯紹興二十一年徙今地
佑圣真君廟
在縣西二里淳熙十二年以舊五通廟改建
慈感廟
在縣北六里祀杜氏二女唐天寶中令鍾離介建按廟記二女生隋大業末家鬻湯餅甫笄喪父母庖人挑之二女憤激殺庖人去而之盂溪隱焉會溪溢溺死后介寓長安夢二女揖曰吾家盂溪君今中第尹吾邑矣后果如其言入境見二枯骸罣藤上即之道阻斧藤藤流血斸石石亦流血及舉其骸鉤連有聲遂取以還道遇樵父告曰此石藤石棱二夫人鎖子骨也語竟忽不見介嗟異塑其骨祠之國朝宣和中民避寇其間寇望山中草木皆為兵懼不敢犯慶元二年令趙幼聞以聞遂賜額【舊廟在縣北三十里行祠在縣西二里】
應瑞侯廟
在縣東二十五里麻姑巖祀管供奉唐時建初管持詔詣洞宮設齋醮是夕麻姑見管不悟謂常人也且歸偕行五六里忽化鶴飛入麻姑山而去管嗟嘆墜馬死有司奏祠之錫今封紹興二十一年重建【先是閩人蕭德藻赴南宮夢神告以必中蕭問何神以應瑞侯對且言上帝檄我為監門官故相白爾既登第注仙居主簿視圖牒有侯祠首祭焉】
紫萚廟
在縣北五里祀竹山神唐天寶六年建先是神夢于明皇謂來呈瑞鳳已而鳳翔止遂以紫萚名廟及山封瑞應侯為建廣度寺云【詳見紫萚山】
三井廟
在縣東北三十里祀三井潭皇佑中令陳襄有禱隨驗欲新廟不果【有謝雨詩云曾禱神龍井云林杳莽間蘋蘩朝薦廟風雨夜離山百里田疇熟一年囹圄閑因循失報謝石險路難攀何年修廟貌棟宇已摧殘性幣三時少風泉四月寒野僧多稌(禾與)古木有杉欒深欲重修葺蹉跎又解官】
彭溪廟
在縣北四十里祀彭溪潭淳熙十四年丞王柄因禱雨靈驗重建
仁濟廟
在縣東五十步祀盤山神崇寧中建
韋(羌囗)廟
在縣西四十里祀韋(羌囗)山神建炎二年重建俗傳五代時有韋三郎者舍宅為金像寺已而升仙故祠之一云神乃顓帝之裔號豕韋氏其廟食最久民蒙賴焉
杜蜀王廟
在縣西三十里
麻姑廟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麻姑山
項羽【一作山】廟
在縣東三十五里俗傳祀漢項羽紹興十八年建
支將軍廟
在縣東七里唐末建舊傳支乃黃巢將也死而顯跡故祠之
赤城廟
在縣西七十里祀赤城山神崇寧五年建
石龕廟
在縣東一十五里俗傳其鄉土神唐時建
大營廟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紹興二十八年建俗傳大營小營二兄弟戰死顯異故祠之
韋大將軍廟
在縣東三里俗傳韋羌伯仲也干道三年建
石橋廟
在縣西八十里祀胡四郎嘉佑中建
枕海廟
在縣西六十里祀枕海山神唐咸通二年建
蒼山廟
在縣南四十里祀吳將軍朱剛赤烏元年建
白巖廟
在縣南七里紹興中建
靈山廟
在縣西一十五里紹興五年建舊傳陰陽家言此地有異氣運土疏鑿其監官死此嘗有靈異故祀之其鑿處今號圣坑后廢
張阜【舊經作張父】廟
在縣西二十五里大觀元年建
孤山廟
在縣南八十里
陳九郎廟
在縣東二十五里俗傳神婺女人死顯異于此
寧海
城隍廟
在縣東南一百步唐廣德中建吳越時封安仁侯隆興二年令薛抗重建
靈潤廟
在縣東南一百里祀湫水潭唐元和中建國朝建炎四年賜今額封仁濟侯紹興初始揭額廟門三為大風所掣闔境莫測守夢神詰以降封爵之意蓋吳越時已封通靈王矣淳熙中熊守克乞水得一金蜴蜥后歸之潭而奉命者捐之中途忽大雨且風一境幾為壑紹熙四年徐守子寅致禱復夢神詰之如初聞于朝加昭應焉
靈濟廟
在縣西二十五里祀白龍潭淳熙中賜額尋封孚澤侯【時敕牒初下寄縣帑一日大雷雨有龍光環繞焉亟啟鑰視其敕則為漏滴所漬亟禱乃止】
靈澤廟
在縣西三十里梁王山祀梁源潭嘉定十五年賜額
顯澤廟
在縣北一百里祀茶山潭嘉定十二年賜額
梁宣帝廟
在縣西三十里梁王山上梁太清末建舊傳王避地于此故祠之今按王藝張嗣良廟記乃指為梁宣帝囗囗言蓋昭明第三子嘗為會稽太守有德及物故為立祠未知孰是
靜邊侯廟
在縣西一里祀梁田將軍錢氏寶正六年建仍賜封舊傳隨梁王避地于此與董將軍賈中丞左足廟同時立焉淳熙九年重建
賈中丞廟
在縣溪南六里建炎中重建
左足廟
在縣西一十五里祀蕭知呂臣梁王者也
李太尉廟
在縣西北五十里祀唐李光弼建炎中重建
竇將軍廟
在縣西七十里俗傳其人死葬于此故祠之后人于墓側得古劍焉
花樓廟
在縣東一百五十步祀安仁靜邊二侯及董將軍賈中丞唐廣德中建
三圣堂
在縣圃西北唐永昌元年建
硤石廟
在縣西六十里有陳長官祠附焉干道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