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書名: 觀物外篇作者名: 邵雍本章字數: 4273字更新時間: 2015-12-12 15:32:44
君子于《易》,玩象,玩數,玩辭,玩意。
兌,說也。其他皆有所害,惟朋友講習,無說于此,故言其極者也。
中庸,非天降地出,揆物之理,度人之情,行其所安,是為得矣。
元亨利貞之德,各包吉兇悔吝之事。雖行乎德,若違于時,亦或兇矣。
湯放桀,武王伐紂,而不以為弒者,若孟子言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則援之以手,權也。故孔子既尊夷齊,亦與湯、武、夷齊仁也,湯、武義也。然唯湯、武則可,非湯、武則是篡也。
陰者陽之影,鬼者人之影也。
秦繆公有功于周,能遷善改過,為伯者之最。晉文侯世世勤王,遷平王于洛,次之。齊威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又次之。楚莊強大,又次之。宋襄公雖伯而力微,會諸侯而為楚所執,不足論也。治《春秋》者,不先定四國功過,則事無統理,不得圣人之心矣。春秋之間,有功者未見大于四國,有過者亦未見大于四國也。故四者,功之首罪之魁也。人言《春秋》非性命書,非也。至于書郊牛之口傷,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猶三望,此因魯事而貶之也。圣人何容心哉?無我故也,豈非由性命而發言也。又云,《春秋》皆教因事而褒貶,豈容人特立私意哉!又曰,《春秋》圣人之筆削,為天下之至公。不知圣人之所以為公也,如因牛傷,則知魯之僭郊,因初獻六羽,則知舊僭八佾,因新作雉門,則知舊無雉門,皆非圣人有意于其間,故曰,《春秋》盡性之書也。
《易》之為書,將以順性命之理者,循自然也。孔子絕四從心,一以貫之,至命者也。顏子心齊履空,好學者也。子貢多積以為學,億度以求道,不能刳心滅見,委身于理,不受命者也。《春秋》循自然之理,而不立私意,故為盡性之書也。
初與上同,然上亢不及初之進也;二與五同,然二之陰中不及五之陽中也;三與四同,然三處下卦之上,不若四之近君也。
人之貴兼乎萬類,自重而得其貴,所以能用萬類。
《素問》、《陰符》,七國時書也。
“顯諸仁,藏諸用”,孔子善藏其用乎?
莊、荀之徒,失之辯。
伯夷義不食周粟,至餓且死,止得為仁而已。
三人行必有師焉,至于友一鄉之賢,天下之賢,以天下為未足,又至于尚論,古人無以加焉。
義重則內重,利重則外重。
能醫人能醫之疾,不得謂之良醫。醫人之所不能醫者,天下之良醫也。能處人所不能處之事,則能為人所不能為之事也。
人患乎自滿,滿則止也,故禹不自滿。假所以為賢,雖學亦當常若不足,不可臨深以為高也。
人茍用心,必有所得,獨有多寡之異,智識之有深淺也。
理窮而后知性,性盡而后知命,命知而后知至。
凡處失在得之先,則得亦不喜。若處得在失之先,則失難處矣,必至于隕獲。
人必內重,內重則外輕。茍內輕必外重,好利好名無所不至。
天下言讀書者不少,能讀書者少。若得天理真樂,何書不可讀?何堅不可破?何理不可精?
天時、地理、人事三者,知之不易。
資性得之天也,學問得之人也。資性由內出者也,學問由外入者也。自誠明,性也,自明誠,學也。
伯夷、柳下惠得圣人之一端,伯夷得圣人之清,柳下惠得圣人之和。孔子時清時和,時行時止,故得圣人之時。
《太玄》九日當兩卦,余一卦當四日半。
用兵之道,必待人民富、倉廩實、府庫充,兵強名正,天時順地利得,然后可舉。
《老子》五千言,大抵皆明物理。
今有人登兩臺,兩臺皆等,則不見其高,一臺高,然后知其卑下者也。一國、一家、一身皆同,能處一身則能處一家,能處一家則能處一國,能處一國則能處天下。心為身本,家為國本,國為天下本。心能運身,茍心所不欲,身能行乎?
人之精神貴藏而用之,茍衒于外則鮮有不敗者,如利刃,物來則剸之,若恃刃之利而求割乎物,則刃與物俱傷矣。
言發于真誠,則心不勞而逸,人久而信之。作偽任數,一時或可以欺人,持久必敗。
人貴有德,小人有才者有之矣,才不可恃,德不可無。
天地日月悠久而已,故人當存乎遠,不可見其邇。
君子處畎畝,則行畎畝之事,居廟堂則行廟堂之事,故無入不自得。
智數或能施于一朝,蓋有時而窮。惟至誠與天地同久。
天地無則至誠可息,茍天地不能無,則至誠亦不息也。
室中造車,天下可行,軌轍合故也。茍順義理合人情,日月所照皆可行也。
斂天下之善則廣矣,自用則小。
漢儒以反經合道為權,得一端者也。權所以平物之輕重,圣人行權,酌其輕重而行之,合其宜而已,故執中無權者,猶為偏也。王通言《春秋》王道之權,非王通莫能及此,故權在一身,則有一身之權,在一鄉,則有一鄉之權,以至于天下,則有天下之權。用雖不同,其權一也。
夫弓故有強弱,然一弓二人張之,則有力者以為弓弱,無力者以為弓強。故有力者不以己之力有余,而以為弓弱,無力者不以己之力不足,而以為弓強。何不思之甚也?一弓非有強弱也,二人之力強弱不同也。今有食一杯在前,二人大餒而見之,若相遜則均得食也,相奪則爭,非徒爭之而已,或不得其食矣。此二者皆人之情也,知之者鮮,知此,則天下之事皆如是也。
先天學主乎誠,至誠可以通神明,不誠則不可以得道。
良藥不可以離手,善言不可以離口。
事必量力,量力故能久。
學以人事為大,今之經典,古之人事也。
《春秋》三傳之外,陸淳、啖助可以兼治。
季札之才近伯夷,叔向、子產、晏子之才相等埒,管仲用智數,晚識物理,大抵才力過人也。
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春秋》者,孔子之刑書也。功過不相掩,圣人先褒其功,后貶其罪,故罪人有功亦必錄之,不可不恕也。新作兩觀,新者貶之也,誅其舊無也;初獻六羽,初者褒之也,以其舊僭八佾也。
某人受《春秋》于尹師魯,師魯受于穆伯長,某人后復攻伯長曰:《春秋》無褒,皆是貶也。田述古曰:孫復亦云《春秋》有貶而無褒。曰:《春秋》禮法廢,君臣亂,其間有能為小善者,安得不進之也?況五霸實有功于天下,且五霸固不及于王,不猶愈于僭竊乎,安得不與之也?治《春秋》者不辯名實,不定五霸之功過,則未可言治《春秋》。先定五霸之功過而治《春秋》,則大意立,若事事求之,則無緒矣。
凡人為學,失于自主張太過。
平王名雖王,實不及一國之諸侯,齊、晉雖侯,而實僭王。皆《春秋》之名實也。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羊,名也,禮,實也。名存而實亡,猶愈于名實俱亡,茍存其名,安知后世無王者作?是以有所待也。
《春秋》為君弱臣強而作,故謂之名分之書。
圣人之難在不失仁義忠信而成事業,何如,則可在于絕四。
有馬者借人乘之,舍己從人也。
或問:才難何謂也?曰:臨大事然后見才之難也。曰:何獨言才?曰:才者,天之良質也,學者所以成其才也。曰:古人有不由學問而能立功業者,何必曰學?曰:周勃、霍光能成大事,唯其無學,故未盡善也。人而無學,則不能燭理,不能燭理,則固執而不通。
人有出人之才必有剛,克中剛則足以立事業處患難,若用于他反邪惡,故孔子以申棖為“焉得剛”,既有惡心,必無剛也。
君子喻于義,賢人也,小人喻于利而已。義利兼忘者,唯圣人能之。君子畏義而有所不為,小人直不畏耳。圣人則動不逾矩,何義之畏乎!
顏子不貳過,孔子曰:“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是也,是一而不再也。韓愈以為將發于心而使能絕去,是過與顏子也。過與是為私意焉,能至于道哉?或曰:與善不亦愈于與惡乎?曰:圣人則不如是,私心過與善惡同矣。
為學養心,患在不由直道。去利欲由直道任至誠,則無所不通。天地之道直而已,當以直求之。若用智數,由徑以求之,是屈天地而徇人欲也,不亦難乎?
事無巨細,皆有天人之理。修身,人也;遇不遇,天也。得失不動心,所以順天也;行險僥幸是逆天也。求之者,人也;得之與否,天也。得失不動心,所以順天也;強取必得,是逆天理也。逆天理者,患禍必至。
魯之兩觀,郊天大禘,皆非禮也。諸侯茍有四時之禘,以為常祭可也,至于五年大禘不可為也。
仲弓可使南面,可使從政也。
誰能出不由戶?戶,道也,未有不由道而能濟者也。不由戶者,鎖穴隙之類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雖多聞,必擇善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識,別也,雖多見,必有以別之。
落下閎改顓帝歷為太初歷,子云準太初而作《太玄》,凡八十一卦,九分共二卦,凡一五隔一四,細分之,則四分半當一卦,氣起于中心,故首中卦。
元亨利貞,變易不常,天道之變也;吉兇悔吝,變易不定,人道之應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無聲無形,不可得而見者也,故假道路之道而為名。人之有行必由道,一陰一陽,天地之道也,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也。
“顯諸仁”者,天地生萬物之功,則人可得而見也;所以造萬物,則人不可得而見,是“藏諸用”也。
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
《易》始于三皇,《書》始于二帝,《詩》始于三王,《春秋》始于五霸。
自乾坤至坎離,以天道也;自咸恒至既濟、未濟,以人事也。
人謀,人也;鬼謀,天也。天人同謀而皆可,則事成而吉也。
變從時而使天下之事,不失禮之大經;變從時而順天下之理,不失義之大權者,君子之道也。
五星之說,自甘石公始也。
人智強則物智弱。
莊子著《盜跖》篇,所以明至惡,雖至圣亦莫能化。蓋上智與下遇不移故也。
魯國之儒一人者,謂孔子也。
天下之事始于過重猶卒于輕,始于過厚猶卒于薄。況始以輕、始以薄者乎?故鮮失之重多失之輕,鮮失之厚多失之薄。是以君子不患過乎重,常患過乎輕,不患過乎厚,常患過乎薄也。
莊子《齊物》,未免乎較量,較量則爭,爭則不平,不平則不和。無思無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所謂一以貫之。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當仁不讓于師者,進仁之道也。
秦穆公伐鄭而有悔過,自誓之言此非止霸之事。幾于王道而能悔,則無失矣。此圣人所以錄于書末也。
劉絢問無為,對曰: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此所謂無為也。
文中子曰:易樂者必多哀;輕施者必好奪。或曰:天下皆爭利棄義,吾獨若之何?子曰:舍其所爭,取其所棄,不亦君子乎?若此之類,理義之言也。心跡之判久矣,若此之類,造化之言也。
莊子氣豪,若呂梁之事,言之至者也。盜跖言事之無可奈何者,雖圣人亦莫如之何。漁父言事之不可強者,雖圣人亦不可強。此言有為無為之理,順理則無為,強則有為也。
金須百煉然后精,人亦如此。
佛氏棄君臣父子夫婦之道,豈自然之理哉?
志于道者,統而言之,志者潛心之謂也,德者得于己,有形故有據,德主于仁,故曰依。
莊子曰: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此君子思不出其位,素位而行之意也。
晉狐射姑殺陽處父,《春秋》書晉殺其大夫陽處父,上漏言也。君不密,則失臣,故書國殺。
人得中和之氣則剛柔均,陽多則偏剛,陰多則偏柔。
作《易》者其知盜乎?圣人知天下萬物之理而一以貫之。
以尊臨卑曰臨,以上觀下曰觀。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合而言之則一,分而言之則二;合而言之則二,分而言之則四。始于有意,成于有我,有意然后有必,必生于意,有固然后有我,我生于固,意有心必先期,固不化我有已也。
記問之學,未足以為事業。
學在不止,故王通沒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