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具六緣者(一法緣。二善知識。三前方便。四辦衣。五行法。六供養)
一法緣者。依經有總有別。總法者。如第一卷末。七眾通行。七日要心行法。誦三篇咒。經云。爾時上首告恒伽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愿欲聞者。汝當夢中住其人前。當現汝身。是人若見汝身。當教行如是實法。若欲行時。七日長齋。日三時洗浴。著凈潔衣。坐佛形像作五色蓋。用月八日十五日。行此法時。若眾生犯五逆罪。身有白癩。若不除差。無有是處。若菩薩二十四戒。沙彌十戒。式叉摩那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如是諸戒。若犯一一諸戒。當一心懺悔。若不還生。無有是處。除不至心。是名總相法也。言別相法者。如第四卷初。七眾行法階節各別。誦咒亦別。如經若有比丘。毀四重禁。至心憶念此陀羅尼咒。請一比丘為懺悔主。如經誦咒一千四百遍已。乃一懺悔。經八十七日。懺悔已。是諸戒根。若不還生。無有是處。若見比丘尼毀八重禁者。若欲滅八重禁罪。請一比丘為懺悔主。修行九十七日。誦咒四十九遍。乃一懺悔。隨師修行。是諸惡業若不除滅。無有是處。若有菩薩受八重禁然后毀德者。誦咒六百遍。乃一懺悔。當懺悔時應請一比丘。在前立口自陳罪。經六十七日。于其夢想如上所說。若下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亦請一比丘。誦咒四百遍。乃一懺悔。如是次第四十七日已。如上所說。夢中得見二事者。當知是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住清凈戒。是名別相行法。問第一卷末。上首七日要心通于七眾。十惡五逆并得消除。何故第四卷初。乃各別行法。日有延促。誦咒亦別。答文殊大悲重請世尊。佛去世后。若有比丘犯于四重。比丘尼犯八重乃至菩薩戒。又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犯重禁者。如是等罪當云何滅。佛言。因汝問故我今當說。汝若不問我終不說。今既明懺法各異。日數不同。故知上首七日要心。不可令犯重過者。修行此實法也。何以故?,F生所犯業障尤重。若不加其功行。滅罪無由。是以世尊哀愍。文殊致問。濁惡世時救于七眾地獄衰惱。故立別相懺悔。
八十七日懺悔法者(此法唯大比丘應行)
咒曰。
離婆離婆帝 仇呵仇呵帝 陀羅離帝 尼呵羅帝 毗摩離帝 莎訶(懺四重禁誦。一千四百遍已乃一懺悔)
九十七日懺悔法(此唯大比丘尼應行懺八禁)
咒曰。
阿隸離婆其羅帝 羅帝婆摩羅帝 阿摩羅帝 莎訶(如上懺八重禁誦咒四十九遍乃一懺悔)
六十七日懺悔法(此唯受菩薩戒者應修行之)
咒曰。
婆羅隸 仇那羅隸 其那羅隸 伽那隸阿隸那隸 阿帝那帝 阿帝那隸 莎訶(懺八重禁誦咒六百遍。已乃一懺悔)
四十七日懺法(此唯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行。式又經雖不說。義亦應行)
咒曰。
律伽羅帝 慕伽羅帝 阿帝摩羅帝 郁伽羅帝 婆羅帝婆座羅蝎帝 座羅蝎帝豆羅奢蝎帝 毗奢蝎帝 離婆蝎帝 婆羅隸阿隸 其羅隸阿隸持羅隸阿隸提蘭隸阿隸 毗羅阿隸莎訶(如上懺犯重禁誦咒四百遍乃一懺悔)
如上懺悔。并請一比丘解內外律儀者(謂大小乘律。及男女二部為懺悔。主也)應自陳罪。向形像前令彼了聞。所求境界如經文說。道場之法。衣服道具。護凈洗浴。一依七日行法不求夢王相。不限人數多少。入道場亦無定曰。力辦即作。若有行者。自檢經文。此略不載(如上所犯。各別行已。然始得行上首懺)。
七日要心上首悔懺法(亦名總相懺法)
咒曰。
南無啒啒[口*姪]寫 嚏提易勤 那伽栘彌莎訶 哆[口*姪]咃 蒱耆廩婆 郁婆多毗耶 蒱耆廩婆 劣破羅 阿[少/兔]那多[口*姪]咃 復得究追 蒱廩耆婆莎訶
南無摩呵浮陀婢 南無摩呵離波浮陀呵 南無華聚陀羅尼 毗舍阇窒收 郁伽林 袒吒林 窮伽林 怛伽噤 阿隸 那隸那羅隸莎訶(此咒不得用治病患。及為所求)
二者善知識緣。有其三種。一者外護善知識。所謂能荷負眾事供給所須。將護行人加以善事。猶如慈母養護嬰兒。勿令行人心有所念。二者同行善知識。謂是舊行道人。同行一道?;ハ鄤癜l離彼我人。若見同行者有情念過生。即應當起悲愍之心如法教導。如人被火燒頭燒衣。救令速滅火。若未滅心不得安。亦如自身為毒所害。更無余念。但為利益安樂行人。資長法身策勤修進。善和諍訟如水乳合。如同一船得失共之。行者亦爾。勸發未聞同得甘露。乘方便船至薩婆若海。三教授善知識者。謂行道日久親行分明。勝人所印。解內外律相。識遮障知通塞。奉請為道場主。迎來送去日三時禮拜。百味飲食而供養之。當于此人如醫王想。于自己身作癕瘡想。當于此人作天人想。于自己身如三惡道想。當于此人如橋梁想。于自己身如墮溺想。當于此人如正路想。于自己身如迷路想。當于此人生安樂國想。于自己身如牢獄人想。以生重心故。令一切障道罪滅。若無如上之人。但使戒根清凈。浮囊所護。雖不能言詞辯了廣明法相。亦得為次善知識也。
三前方便緣者。七日行道。誦咒令利。至誠禮懺。請十二夢王。求乞見其形相。若感一一相者。方可得行如是懺法。經云。
若有男女。于其夢中修通能飛。懸繒幡蓋從此人后。如是見者。即名祖茶羅。
若有男女于其夢中若見形像舍利塔廟大眾僧聚。如是見者。即是筋持羅。
若有男女。于其夢中見國王大臣。著凈潔衣單乘白馬。如是見者。即是茂持羅。
若有男女。于其夢中若見乘象渡于大江。如是見者。即是乾基羅。
若有男女。于其夢中乘于骼駝上于高山。如是見者。即是多林羅(此上五相。是家人相)。
若有比丘。求于此法。于其夢中上于高座轉于般若。如是見者。即是波林羅。
若有比丘。于其夢中到一樹下。上于戒壇授具足戒。如是見者。即是檀林羅。
若有比丘。于其夢中坐佛形像。請召眾僧施設供具。如是見者。即是禪多林羅。
若有比丘。于其夢中見有一樹華果茂盛。于其樹下入禪三昧。如是見者。即是窮伽林羅(此上四相。即是出家比丘相)。
若有大王。于其夢中帶持刀劍游行四方。見如是者。即是迦林羅(此是國王相)。
若有大臣。于其夢中見有諸人。持諸水瓶洗浴其身。坌種種香著凈潔衣。見如是者。即是窮伽林羅(此是大臣相)。
若有夫人。于其夢中乘于白羊入于深水。于其水中有諸毒蛇。見如是者。即是波林羅(此一國王大臣夫人之相也。問曰。經中但言是夫人相。據何得知是王大臣夫人之相。答曰。上初五相。但言男子女人。即攝一切俗人盡。然經中更別說。國王大臣之相。故知非前男子攝。今經既別言夫人。非前女人所攝理是國王大臣夫人也。又夫既別舉妻。亦應爾也。又此祖茶羅等十二夢。即魔王發心。護助受持大方等陀羅尼者。是大菩薩也)。
如是見者乃可為說七日行法。
四辦衣緣者。出家在家皆須具備三種衣服。悉須新凈。若無新者。浣故令凈。以香湯渡之。亦得以布衣為上服。若三衣不具足者。應請一知法比丘。作舍墮懺悔。如法受持三衣六物。乃至突吉羅罪。皆須發露。則行成就。如上三種凈衣。一最上凈者。擬入道場中著。一衣次凈。擬從浴處趣道場時著。一衣擬常坐起時著。問在家人三衣。為是俗衣。為是出家衣耶。答經云。一是出家衣(但單縫者為異)此衣擬入道場時著。作三世諸佛法式。雖著出家衣服。然不應剃發。亦須具楊枝澡豆水瓶食器坐具。如比丘法。將至道場。余二是俗衣。用同前法。又須辦革屣兩量軟細者。又要須新作大小兩廁。與舊令別。
五行法緣者。月八日十五日可入道場。行人極多數可至十人已還。不應過數。則違教法。行者若多即須別作道場。應作圓壇??v廣一丈六尺。以香泥涂地。高座置上。請二十四像并座。各高一尺??曖Χ目?。古鏡一面以鎮道場。作五色圓蓋懸于壇上。行人可作五寸下腳床。面向佛坐。氈褥薦席皆須新凈。盡世珍妙嚴飾道場。燒香散華如法供養。日日掃灑。以種種香熏陸棧沈涂末海渚岸香。及以香湯常置一盆。于其板上洗穢入凈。脫故衣及革屣遠置于外。必以新凈之衣入于內凈。無令凈觸混雜。
六供養緣者。隨力所辦。種種飲食一切器物皆以香湯凈之。若如山間不可得處故。須初日一供養。后七日滿一供養。解道場日。請眾僧不限多少。隨力堪能并無妨也。若能廣設悲敬二田最為勝益。若有施主每日供養。故須別設隨有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