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方

溫膽湯 【《千金方》,下同】  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之。

半夏 竹茹 枳實各二兩 陳皮去白,三兩 生姜四兩 甘草一兩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無生姜,有茯苓一兩。

千里流水湯 治虛煩不得眠。

麥門冬 半夏各三兩 茯苓四兩 棗仁三升 甘草 桂心 黃芩 遠志 萆薢 人參 生姜各二兩 秫米一斗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揚萬遍,澄清取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酸棗湯 治虛勞煩擾,奔氣在胸中,不得眠。

酸棗仁五升 人參 桂心 生姜各二兩 石膏四兩 茯苓 知母各三兩 甘草一兩半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酸棗仁,取七升,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梔子湯梔子湯:《傷寒論》作「梔子豉湯」?!≈未笙潞?,虛煩不得眠,劇者顛倒懊憹欲死。

大梔子十四枚 豉七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內豉更煮三沸,去滓,每服一升。安者勿更服。若上氣嘔逆,加橘皮二兩,亦可加生姜二兩。

又方 治煩悶不得眠。

枸杞根白皮 生地黃各五兩 麥門冬 甘草 前胡各三兩 茯苓 知母各四兩 人參二兩 粟米 豉各五合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七合,分四服。

茯神散 治心實熱,口干煩渴,眠臥不安。

知母一兩 茯神 麥門冬各三十六銖 通草 升麻各三十銖 赤石脂四十二銖 紫菀 桂心各十八銖 大棗二十枚 竹茹雞子大一枚

右十味,治下篩為粗散,以帛裹方寸匕,井華水二升半,煮取七合,時動裹子為一服,日再。

人參竹葉湯 【《三因方》,下同】  治汗下后,表里虛煩不可攻者。

人參 炙甘草各二兩 制半夏二兩半 石膏 麥門冬各五兩 淡竹葉一握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粳米一撮,煎熟去滓,空心服。《濟生方》除石膏加茯苓、小麥。

陳皮湯 治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之反無汗,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眩惡寒,食反嘔逆,谷不得入。

橘皮去白一兩半 人參二錢五分 甘草炙 竹茹各五錢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姜三片,水一盞,棗一枚,煎七分,食后服。

遠志湯 治心虛煩熱,夜臥不寧,及病后虛煩。

遠志 黑豆 甘草同煎 黃芪 當歸酒洗 麥冬 棗仁炒 石斛各一錢半 人參 茯神各七分 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煩甚者,加竹葉、知母。

小草湯 【《濟生方》】  治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

小草 黃芪 當歸酒浸 麥門冬 酸棗仁炒 石斛 人參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五片,煎服,不拘時。

地仙散 治大病后,煩熱不安,一切虛煩熱。

地骨皮二兩 防風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剉散,煎同上。

分氣飲 治脾胃虛弱,血氣不和,煩熱躁擾,胸膈不利,或痰氣喘嗽,飲食少思。

陳皮 茯苓 半夏姜汁炒黃色 桔梗炒 大腹皮 紫蘇梗 枳殼麩炒 白朮土炒 山梔炒,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右,姜棗水煎服。

竹葉湯 治傷寒大病后,及霍亂吐瀉后,心虛煩悶,內熱不解。

竹葉 麥門冬去心 人參 茯苓 小麥炒 半夏湯泡七次,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竹皮大丸 治證同上。

生竹茹 石膏各五錢 甘草一兩七錢半 白薇 桂枝各二錢半

右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如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二錢半。

人參當歸散 治證同上。

生地黃 人參 當歸 肉桂 麥門冬各一兩 白芍藥二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先以粳米一合,淡竹葉十片煎,去米葉入藥并棗三枚煎,溫服。血熱甚者加生地黃。

霹靂煎 治陰盛格陽,身冷脈沉,煩躁不飲水。

附子一枚,炮

右取出用冷灰培之,以半兩入真臘茶一大錢,同研勻,更分二服,每用水一盞,煎至六分,臨熟入蜜半匙,候溫冷服。須煩躁止,得睡汗出瘥。若為末,蜜水調服,名霹靂煎。

小青龍加石膏湯 【仲景,下同】  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

石膏二兩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干姜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四合。

桂枝加黃芪湯 治黃汗,劇者不能食,身體重,煩躁,小便不利。

桂枝去皮 生姜 白芍藥各三兩 甘草 黃芪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酸棗湯 治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二升 知母 茯苓 芎藭各二兩 甘草一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按本方《深師》有生姜二兩。

烏梅丸 治病者靜而復時煩,此屬蛔厥。

烏梅三百個 細辛 附子炮 桂枝 人參 黃蘗各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一斤 當歸 川椒去汗,各四兩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五斗:原作「五升」,據《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改。]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三物黃芩湯 治煩躁。

黃芩一兩 苦參二兩 干地黃四兩

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桂枝湯 治傷風煩躁,手足不冷者。

桂枝 芍藥各三錢 甘草二兩,炙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五片,棗子二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須臾歠熱稀粥一盞,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佳。

四逆湯 治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小便色白者。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兩半,炮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強人加附子半個,干姜加一兩半。

人參散 【河間,下同】  治身熱黃瘦煩渴。

石膏 甘草各一兩 滑石四兩 寒水石二兩 人參半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湯水調下。早兼服梔子金花丸,一名既濟解毒丸。

白朮黃芪散 治五心煩躁,自汗,四肢痿劣,飲食減少,肌瘦昏昧。

白朮 黃芪 當歸 黃芩去皮 芍藥各半兩 石膏 甘草各二兩 茯苓 寒水石各一兩 官桂一分 人參 川芎各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前,一日三服。

新添三黃丸 治五勞七傷,流濕潤燥,消渴煩熱甚者。

大黃 黃芩 黃連各等分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生姜湯下,不計時候,日三服妙。

梔子厚樸湯 治傷寒下后,心煩腹滿,坐臥不安者。

大梔子七個 枳實二錢 厚樸半兩

右銼如麻豆大,以水一盞半,煮,絞汁半盞,溫服。

天水散 治煩熱不得眠。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加牛黃另為細末,每用五錢,冷水調服。

火郁湯 治五心煩熱,是火結于地中。四肢者,脾土也。心火下陷于脾土之中,郁而不得伸,故經云:火郁則發之。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藥各一兩 防風 甘草各五錢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水二大盞,入連根蔥白三寸,煎至一盞,去渣稍熱,不拘時候。

三黃瀉心湯 【《活人》,下同】  治傷寒陽證,煩躁發熱,胸中煩。

大黃 黃連各二兩 黃芩一兩

右銼,每服一兩,百沸湯二大盞,熱漬之,停一時久,絞去滓,分二服。

人參三白湯 治傷寒陰證煩躁。

白朮 芍藥 茯苓 竹茹各一兩 人參二兩

右銼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溫服。

妙香丸 【《綱目》】  丹溪云:疏決腸胃,制伏木火藥也。故治痰水作煩,神效。

巴豆三百十五粒,去膜炒研 辰砂飛研 五兩 牛黃 龍腦 膩粉 麝香各一兩 金箔九十片

右研勻,煉黃蠟六兩,入好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如要此藥速行,針刺一眼子,冷水浸少時服,效更速。小兒丸如菉豆大。

酸棗仁湯 【《深師》】  治虛煩不眠。

棗仁二升 蝭母 干姜 茯苓 芎藭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右以水一斗,先煮棗仁,減三升,乃同煮,取三升分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坪县| 德保县| 申扎县| 乌拉特后旗| 加查县| 布尔津县| 香港| 长治市| 大英县| 连江县| 磴口县| 惠东县| 合山市| 黄大仙区| 涞源县| 斗六市| 江华| 钟祥市| 文登市| 文登市| 正镶白旗| 萨迦县| 罗定市| 阳谷县| 南昌县| 中超| 定边县| 禹城市| 安庆市| 吉木萨尔县| 资中县| 云霄县| 彭阳县| 新源县| 灵宝市| 崇信县| 鹿泉市| 恩平市| 迁西县| 南平市| 达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