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靈樞經

經脈篇

腎足少陰之脈,是主腎所生病者,煩心心痛。

【注 水不濟火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注 煩心心痛掌中熱,自內而外也。】

五亂篇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于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于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

【注 清濁相干者,循脈之營衛與行陰行陽之營衛相干,是以亂于胸、亂于心也。】

金匱要略 【漢囗張機】

煩躁病脈證治

上氣篇曰: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水氣篇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太陽病,脈浮而緊,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然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不可發汗。

虛勞篇曰: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病人如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下利篇曰: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肺痿篇曰: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腹滿篇曰: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黃疸篇曰: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腹滿舌 【當作身】 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脈訣 【晉囗王叔和】

脈法

心脈歌曰:溢關骨痛心煩躁,更兼頭面赤骍骍。

雜病生死歌曰:內外俱虛身體寒,汗出如珠微嘔煩。忽然手足脈厥逆,體不安寧必死拚。

虛脈歌曰:恍惚心中多悸驚,三關定息脈難成。血虛臟腑生煩熱,補益三焦便得寧。

千金方 【唐囗孫思邈】

論證治

陰脈不濇,身體反冷,其內反煩,多唾唇燥,小便反難,此為肺痿。咳而上氣,肺脹。其脈浮,心下有水氣,脅下痛引缺盆。設若有實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留飲,形不發作,無熱,脈微煩滿,不能食,脈沉滑者,留飲病。

骨實者,苦煩熱。

凡人病脈已解,而反暮微煩者,人見病者瘥安,而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診得心積沉而芤,時上下無常處,病胸滿悸,腹中熱,面赤咽干,心煩掌中熱,甚則吐血,身瘈瘲,主血厥,夏瘥冬劇,色赤也。

心病煩滿,少氣大熱,熱上湯心,嘔咳,吐逆,狂語,汗出如珠,身體厥冷,其脈當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此是水克火,為大逆,十死不治。

傷寒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彩言語,不與人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服之,當逼與新汲水一升,若二升,強飲之,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隨手愈。若不能吐者,勿強與水,水停則結心下也,當更以余藥吐之。

諸虛煩熱者,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里實,不可下也。如此內外皆不可攻,而強攻之,必遂損竭多死,難全也。此虛煩但當與竹葉湯。若嘔者,與橘皮湯一劑;不愈,為可重與也。此法數用,甚有效驗。傷寒后虛煩,亦宜服此湯。

吐下不止,發熱心煩,欲飲水,可少飲米粉水為佳。若不吐,與葛根薺苨飲服之。

濟生方 【宋囗嚴用和】

總論

夫虛煩者,心虛煩悶是也。且人之有血氣,分為榮衛,別乎陰陽。榮衛通適,然后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攝養乖方,榮衛不調,使陰陽二氣有偏勝之患,或陰虛而陽勝,或陰勝而陽虛。素問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勝則外熱,陰勝則內寒。今虛煩之病,陰虛生內熱所致也。但虛煩有數證,不可不辨。傷寒大病之后,霍亂吐瀉之后,及婦人產后,皆使人心虛煩悶。又有虛勞之人,心火內蒸,亦致心煩。治療之法,不可不詳審也。

活人書 【宋囗朱肱】

傷寒煩躁證

傷寒煩躁,太陽與少陰經為多。陽明經或因不大便,中有燥屎,故煩躁耳。大抵陰氣少,陽氣勝則熱而煩。故太陽經傷風多煩而躁。陽虛陰勝亦發煩躁,陽氣弱為陰所乘而躁,故少陰病亦煩躁,當以外證與脈別之。然有汗之而煩者,有下之而煩者,又有病已解而反微煩者,此由病新瘥,不勝谷,損谷則愈。

河間六書 【金囗劉完素】

躁擾

躁擾躁動,煩熱擾亂而不寧,火之體也。熱甚于外則肢體躁擾,熱甚于內則神志躁動,反復癲狂【一作顛倒,】 懊憹煩心,不得眠也。或心嘔噦而謂胃冷心煩疼者,非也。故煩心心痛,腹空熱生而發,得食熱退而減也。或逆氣動躁者,俗謂咽喉,由水衰火旺而猶火之動也。故心胸躁動謂之怔忡,俗云心忪,皆為熱也。

懊憹煩心,反復顛倒不得眠者,煩熱怫郁于內,而氣不能宣通也。或胸滿結痛,或頭微汗出虛煩者,梔子湯主之。或氣少者,加甘草一錢;或嘔者及初誤以丸藥下者,加生姜半兩。凡懊憹虛煩者,皆用涼膈散甚佳,及宜湯濯手足,使心胸結熱宣散而已。心煩腹滿,坐臥不安,梔子厚樸湯主之。或陽明病下之后,躁熱而懊憹者。三一承氣湯。汗后躁煩不得眠,五苓散或涼膈散。口燥呻吟,錯語不得眠,五苓散、黃連解毒湯。煩心者,涼膈散。少陽證胸中煩而不嘔者,小柴胡去半夏人參加(艸舌)蔞實主之。

東垣十書 【元囗李杲】

總論

《黃帝針經》五亂篇云:氣亂于心,則煩心密默,俯首靜伏。又云:氣在于心者,取少陰心主之俞。又云:咳喘煩寃者,是腎氣之逆也。又云:煩寃者取足少陰。又云:煩寃者取足太陰。仲景分之為二,煩也,躁也。蓋火入于肺則煩,入于腎則躁。俱在于腎者,以道路通于肺母也。大抵煩躁者皆心火為病。心者君火也,火旺則金爍水虧,惟火獨存,故肺腎合而為煩躁。又脾經絡于心中,心經起于脾中,二經相搏,濕熱生煩。夫煩者擾擾心亂,兀兀欲吐,怔忡不安;躁者無時而熱,冷汗自出,少時則止。經云:陰躁者是也。仲景以梔子色赤而味苦,入心而治煩;鹽豉色黑而味咸,入腎而治躁,名梔子豉湯,乃神藥也。若有宿食而煩者,梔子大黃湯主之。

陰躁之極,欲坐井中,陽已先亡,醫猶不悟,復指為熱,重以寒藥投之,其死也何疑焉?況寒涼之劑,入腹,周身之火得水則升走矣。

火入于肺,煩也;火入于腎,躁也。煩躁俱在上者,腎子通于肺母也。發潤如油,喘而不休,總言肺絕。鼻者肺之外候,肺氣通于鼻,鼻中氣出粗大,是肺也。發者血之余,腎氣主之,發潤如油,火迫腎水至高之分,是水將絕也。仲景以發潤喘大為肺絕,兼其腎而言之。發在高巔之上,雖屬腎,肺為五臟之至高,故言肺絕兼腎也。大抵肺腎相通,肺既已絕則腎不言而知其絕矣。或曰:煩者心為之煩,躁者心為之躁,何煩為肺、躁為腎也?夫心者君火也,與邪熱相接,上下通熱,金以之而爍,水以之而虧,獨存者火爾。故肺腎與心合而為煩躁焉。此煩雖肺、躁雖腎,其實心火為之也。若有宿食而煩躁者,梔子大黃湯主之。

中熱證,如修善常齋之人,胃氣久虛,而因勞役得之者,皆與陽明中熱白虎湯證相似,必肌體捫摸之壯熱,必躁熱悶亂,大惡熱,渴而飲水,以勞役過甚之故,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時,特與中熱外得有余之證相似,若誤與白虎湯,旬日必死。此證脾胃大虛,元氣不足,口鼻中氣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轉以后,是陽明得時之際,病必少減。若是外中熱之病,必到日晡之際,大作讝語,其熱增加,大渴飲水,煩悶不止。其勞役不足者,皆無此證,尤易為分解。若有難決疑似之證,必當待一二日求醫治療,必不至錯誤矣。

論梔子豉湯

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煩躁者,懊憹不得眠也。少氣虛滿者,加甘草。如若嘔噦者,加生姜、橘皮。下后腹滿而煩者,梔子厚樸枳實湯。下后身熱微煩者,梔子甘草干姜湯。

丹溪心法 【元囗朱震亨】

論證治

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有實熱而煩躁者,亦用梔子仁。有虛熱而煩躁者,宜參、芪、麥門冬、白茯苓、竹茹、白芍藥。若脈實數有實熱者,神芎丸。

證治要訣 【明囗戴思恭】

總論證治

汗下霍亂吐瀉后,因滲泄而津液去多,五內枯燥者,皆能虛煩,以陰血不足以濟陽,陽氣偏勝,故虛熱而煩,宜參蘇飲去蘇倍參,加麥門冬半錢。煩而渴者,獨味人參湯。加以小便不利者,春澤湯。加以心經熱而躁者,辰砂五苓散。煩而嘔,不喜食者,橘皮湯。煩而睡不寧者,溫膽湯。大煩身熱甚者,竹葉石膏湯。血虛生煩見前諸證者,茯苓補心湯。外有一得病時節即惡寒,身不疼頭不痛,但煩熱者,亦名虛煩,內外俱不可攻,攻之必損竭,宜參蘇飲去蘇倍參,或更加石章半錢;不愈者,竹葉石膏湯。兼有上項證候者,于前藥選用。其人虛甚,不宜專用涼劑者,茯苓補心湯。

醫學入門 【明囗李梴】

總論證治

虛煩者,七情六欲,以致腎水虛而心火煩躁,或雜病后余熱未凈而煩,或勞役氣衰火旺而煩,或陰虛相火動而煩,有類傷寒初證,外亦發熱,但頭身不痛,脈不緊數為異,雖陰虛亦惡寒而不甚,脈亦能數而無力。大概病后虛羸少氣,煩躁欲嘔者,竹葉石膏湯;輕者小柴胡湯。痰逆惡心者,橘皮竹茹湯。陰證內寒外熱,肢節痛,口不燥而虛者,陰旦湯。服涼藥后,脈愈大而無力,熱愈甚而躁渴者,單人參湯,或人參黃芪煎湯,下五苓散。勞役氣虛者,補中益氣湯。陰虛者,四物湯加知母、黃蘗。脾胃弱者,三白湯。驚悸痰盛者,溫膽湯。心神不安者,朱砂安神丸。婦人新產挾血虛煩者,四物湯加人參、淡竹葉、麥門冬、甘草。表虛忌汗,里虛忌下,但宜和平之劑調理。《千金》云:虛煩不可大攻,熱去則寒起。若用傷寒汗下重劑而治虛煩,重則津竭而死,輕則內消盜汗,變為癆瘵。傷寒有未經汗吐下而煩者,胸滿膈實,煩熱;有已經汗吐下而煩者,胸滿煩躁懊憹,見各條。

心煩作渴,欲嘔身熱,睡臥不寧與發熱,均屬表熱。但煩熱無休歇,時發熱,時發時止。凡煩熱未經汗吐下,邪熱傳里而作。如未膈實,心中欲吐不吐,郁悶之狀為虛,但當和解或微汗而已。經云:病人煩熱,汗出則解是也。若心中驟滿而煩者為實,則有吐下之異。賦云:微煩為陽之相勝,言當分表里而治之也。又云:煩極則反發厥者,乃陰所致,言熱極則反,與陰盛發躁一同,必以四逆理中湯治之,宜與動悸條參看。

醫學綱目 【明囗樓英】

論虛煩

煩熱怔忡,知熱在心肺也,故用竹葉、石膏、辰砂鎮墜其熱,使下行也。煩而下利,知熱在上也,故用梔豉湯吐之。煩而汗出不解,知表里有邪也,故用表里飲湯。脈沉口渴手心熱,知熱不在表也,故用妙香丸下之。溫膽、酸棗,治不得眠。

凡心虛則煩心,肝腎脾虛亦煩心。經云:夏脈者心也,其不及者,令人煩心。又云: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寃者,是知煩多生于虛也。

《活人》云:虛煩似傷寒,非傷寒也。成無己云:傷寒有虛煩,有心中煩,有胸中煩。二說不同。考之于書,成無己之言實出仲景,《活人》無據。然往往有非因傷寒而虛煩者,今故兩存之。

虛煩身不覺熱,頭目昏疼,口干咽燥不渴,清清不寐,皆虛煩也。

起臥不安,睡不穩,謂之煩,宜梔豉湯、竹葉石膏湯。

傷寒六書 【明囗陶華】

論傷寒證

邪熱傳里,不經發汗吐下,則為煩熱,與發熱似同而異。經曰:病人發熱,汗出則解。如未作膈熱,但當和解微熱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異,宜別其證之虛實而為劑之輕重也。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煩者為虛。虛煩而心中欲嘔吐郁悶之狀。

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頭不疼,身不痛為異耳。表既虛不可汗,里不實不可下。叔和云:虛煩有熱不可攻。

腎傷寒,表里無熱,但煩,慣不欲見光明,有時腹痛,其脈沉細,四逆湯。

煩為擾亂,而躁為憤怒,躁為先煩而漸至躁也。傷寒煩躁,則有陰陽虛實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則熱之輕,躁則熱之甚也。有邪在里而煩躁者,有不煩便作躁悶者,此為陽盛隔陰,欲于泥水中臥,飲水不得入口也。

其或結胸證具而煩躁吐利,四逆湯。煩躁下利,發熱厥逆,煩躁不得眠,惡寒躁攣,脈不出而躁者,皆為不可治矣。

陰極發躁,或陰毒火邪,投熱藥反劇者,不可用涼藥。躁甚,仍與熱劑,用四逆湯輩。

證治準繩 【明囗王肯堂】

辨證

先賢治煩躁,俱作有屬熱者,有屬寒者。治獨煩不躁者,多屬熱,唯悸而煩者為虛寒;治獨躁不煩者,多屬寒,唯火邪者為熱。蓋煩者,心中煩,胸中煩,為內熱也;躁者,身體手足躁擾,或裸體不欲近衣,或欲在并中,為外熱也。內熱者,有本之熱,故多屬熱;外熱者,多是無根之火,故屬寒也。

內外俱虛,身體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厥逆,體不得安靜者,死。

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焦干黑者,死。

醫門法律 【清囗喻昌】

論傷寒證

凡傷寒家服藥后,身熱煩躁發渴,冒瞀,脈兩手忽伏而不見,惡寒戰栗,此皆陰陽氤氳正邪相爭作汗之征也。姑宜靜以待之,不可因而倉皇,反至錯誤。

少陰病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有曰通加豬膽汁一法,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蓋少陰不利,其人腎臟虛寒邪盛也。脈微者,與白通湯驅寒助陽,斯利止脈健矣。服之利不止,轉至無脈,嘔煩有加,此因以熱藥治寒,寒甚而格藥不入,徒增其逆亂之勢也。加豬膽汁為向導,斯藥入而寒不為拒,陽可回,脈可出矣。然脈必微續乃生,暴出反死。甚哉,虛陽之易出難回也!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蓋脈不至,陽已先絕;不煩而躁,孤陰頃刻自盡矣。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用茯苓四逆湯為救法。誤汗則亡陽而表虛,誤下則亡陰而里虛。陰陽俱虛,邪獨不解,故生煩躁,用此湯以救之。此一證表里兩虛,制方之妙,又非表里一言可盡。蓋煩為心煩,躁為腎躁,故用干姜、附子入腎以解躁,茯苓、人參入心以解煩也。

下之后,復發汗,脈沉微,身無大熱者,用干姜附子湯為救法。蓋以其證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此證前一條云,下之后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誤汗亡陽,誤下亡陰,故云內外俱虛。然不出方,以用附子回陽、人參益陰,已有成法,不必贅也。此復教人以深微之蘊,見亡陽一證,較亡陰倍多,然陽用事于晝者也,熱煩躁擾不得眠,見于晝者若此;陰用事于夜者也,安靜不吐不渴,見于夜者若彼。豈附子、人參陰陽兩平之可施乎?必干姜、附子偏于辛熱,乃足回其陽以協于偏勝之陰也。

石室秘箓 【清囗陳士鐸】

傷寒證治法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此仲景原文也。夫傷寒陰證發厥,灸其厥陰之經,亦不得已之法,原不及湯藥之神也。灸厥陰不還,聽其死者,亦僅對貧寒之子而說,以其不能備參藥也。儻以參附湯救之,未有不生者。今傳一方名還厥湯,用白朮四兩,附子、干姜各三錢,水煎服一劑而生。凡見有厥逆等證,即以此方投之,無不神效如向。蓋白朮最利腰臍,陰寒之初入,原從臍始,吾利其腰臍,則腎宮已有生氣,況佐之附子、干姜,則無微不達,而邪又安留乎?況白朮健脾開胃,中州安奠,四肢邊旁,有不回陽頃刻者乎?

傷寒發熱下利,又加厥逆,中心煩躁而不得臥者,死證也。身熱未退,邪又在中,今既發厥,身雖熱而邪將散矣,宜下利之自止,乃不止而心中轉添煩躁,不得臥,此血干而心無以養,陽氣將外散也,不死何待?又將何法以生之?亦惟有補元陽之氣而已矣。方用參朮湯,人參、白朮各三兩,炒棗仁一兩,麥冬三錢,水煎服。此方參朮補氣,氣足而血自生,血生而煩躁可定;況又佐之棗仁以安魂,麥冬以益肺,有不奏功如神者乎?縱不能盡人可救,亦必救十之七八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海县| 兴文县| 临武县| 文山县| 淮北市| 和田县| 龙岩市| 镇巴县| 隆尧县| 平昌县| 西丰县| 阳山县| 且末县| 博兴县| 宜宾市| 新化县| 伊吾县| 额济纳旗| 富宁县| 芒康县| 阿勒泰市| 兴隆县| 曲阳县| 满洲里市| 宣城市| 宁津县| 齐河县| 青田县| 辽源市| 贵阳市| 建湖县| 弥渡县| 金溪县| 门源| 元谋县| 阜南县| 读书| 龙州县| 嘉荫县| 南丹县|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