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當前,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是人們最常遇到的情況。所以,當人們急于辦成某件事而深陷其中,以至忘記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甚至連辦事的初衷也忘得干干凈凈。這樣的辦事者最終看起來好像把事辦成了,其實失去的更多。
據《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魏國的公子在趙國一住十年不回魏國。秦國得知魏公子在趙國,于是出兵攻打魏國。魏王很著急,忙派使者到趙國去請魏公子回來。誰知魏公子一向剛愎自用,且自尊心極強。自認為在諸侯中有相當威信,狂妄自大,聽不進勸告,見了使者,很不高興,對手下人說:“有誰再來替魏王勸我回去,我就殺了他!”
這樣一來,魏國許多有才華的人紛紛背叛魏國,跑到趙國去了,沒有人敢勸魏公子回國。
這時毛公和薛公二人來見公子,對他說:“公子你所以在趙國受到器重,在各諸侯中享有盛名,就是因為魏國存在。現在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形勢危急,你卻置之不理,讓秦國攻占你的祖國,你自己的祖廟要被夷為平地,還有什么臉見天下英雄?”
話沒說完,魏公子慚愧得臉色都變了,立即駕車回國了。
古諺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個人失去了自己的根基靠山,立足于世的利益也將不復存在。魏公子之所以立即回魏,就是因為他終于懂得了這個道理。
春秋時,公孫儀任魯國的宰相,他很喜歡吃魚,國內的人都爭相買魚獻給他,公孫儀一概不接受。他弟弟問他:“你既喜歡吃魚,為什么又不要呢?”公孫儀回答:“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接受別人送的魚。如果接受了別人的魚,必然要按別人的意愿辦事,那就可能觸犯法律;觸犯法律,就會被免去宰相;免去宰相,雖然喜歡吃魚,還會有誰給你呢?不接受魚而不被免去宰相,這樣,雖然沒有要人家的魚,但卻能長久地自己買魚吃。”
公孫儀在身居宰相高位時能做到十分清醒。他很辯證地看到了只有不吃別人的魚,才能真正長遠地靠自己吃魚。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缺乏公孫儀這份智謀,在小利面前,貪心過盛,結果被別人牽住了鼻子。特別是一些已取得一定地位和成功的人,由于權力和影響超出常人,人們對他一般都是有所求的。一些居心叵測的人當然會對他曲意逢迎,投其所好。如果貪圖小利,成了別人的工具,那么違法亂紀之事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