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不自信,說到人與人的不平等,社會地位低賤的人直不起腰來,不能不說說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這個人物。
這個阿Q既讓人笑得流淚,又讓人為他哭得無聲,那就是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看成和別人是一樣的人。對和他同樣可憐的人,他壓根兒看不上,放肆地欺負;對壓迫他的人,他也看不起,但看不起歸看不起,身子卻緊張起來,因為他幾乎本能地想到別人要打他。
當然,他也有不平的時候,這是對的。他為虱子掐得沒有王胡那么響而生氣,為假洋鬼子不讓他革命而不平。他的革命是什么?深夜里到別人家里搬東西,要誰就是誰,小尼姑、吳媽、趙司晨的妹子,鄒大嫂的女兒過幾年再說……
他尤其是服“有些來歷”的大人物,如“大團圓”的那一節,“他下半天又被抓出柵欄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著一個滿頭剃得精光的老頭子……他便知道這人一定有些來歷,膝關節立刻自然的寬松了,便跪了下去?!彪m然人家吆喝他不要跪,但他還是站不住,身不由己地蹲下去了,趁勢改為趴下了,像是天生的腿軟。
張之洞是清王朝末期較有作為的官吏,孫中山想鼓動他同情革命。
一天,孫中山去張之洞的府上拜見這位清朝大員,遞上印著“孫中山”三字的拜帖,簡單說明拜訪緣由,請門房傳進去。那時,張之洞聲名顯赫,孫中山在他眼里不過是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他不想見,就傳話開側門,讓孫先生吃一頓請他方便。孫中山很生氣,絕不進側門,又叫門房傳話,說:“孫先生一定要面見張之洞兄弟,面談當世大事?!?
張之洞捻著胡子想:這個孫先生有意思,膽敢稱我兄弟,真狂!不禁靈機一動,也許是個人才呢?他想試試“孫先生”,便出個對子要孫中山對。于是叫人傳出上聯——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先生膽敢稱兄弟。
看門的人傳出上聯,孫中山聽清了,在門前略一思考,立即對上——讀萬卷書,行千里路,布衣本可傲王侯。
看門的人當即忙不迭地把孫中山的下聯傳進去。張之洞一聽,又驚又喜立即傳命:“開中門請孫先生?!?
孫中山見了張之洞,便向張之洞陳述中國只有走民主革命的道路才有出路。
由于二人思想有天壤之別,終于談不攏,但孫中山的平等思想,卓越才華,使張之洞一點都不敢擺大官的架子。
在基本的生存與發展的權利平等的情況下,人對自己也應該有平等的要求,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
自己看不起自己,打不起精神,沒有銳氣,沒有進取心,這是對自己不公平;過分地看重自己,抬高自己,處處自己優先,信心變成狂妄,進取心變成強取豪奪。這也是不平等地對待自己。
對社會而言,一切不平等都造成壓抑,人的心理尤其如此。而平等使人正常,也同時獲得堂堂正正的感覺與形象,而自信也就隨之而生了。樹立平等思想,則可充分自信地去生活,去開創事業。
在上者不可傲下,傲下則無德,失人心;在下者則可傲上,無所失,卻必須有才華做后盾,這樣便是上下平等。心中沒有平等,也就不自信。平等,別人能做的我也能做,這是成功者必有的心態。否則,無成功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