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人事關系中,親戚是一種比較復雜的關系:一方面,親戚雙方存在著某種血緣或親緣關系,成為我們的人脈資源中重要的一環;另一方面,親戚之間在經濟、地位、地域、性格等方面存在著多種差異,在交往過程中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產生各種矛盾。因此,我們要注意走好親戚關系,既要經常往來,又要注意維持好彼此微妙的關系。
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每當人們遇到困難時,恐怕首先想到的就是找親戚幫助;而作為提供幫助的一方,自然也會義不容辭,能夠很熱情地伸出救援之手,這就是親戚關系中熱心互助的一面。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與親戚保持聯系,能夠在一些重大節日相互往來、互致問候。在經常往來的過程中,不但能夠保持彼此的親密關系,還能使自己獲得更多支持和理解,對生活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這就是“不走不親,常走常新”的道理。
此外,在與親戚保持親密互助的關系時,我們更要注重一定的規律、規則,因為“親密”、“友好”更在乎交往中的細節,這就要求我們善于約束自己,不做出過火的舉動,不作出違背原則的事情。與親戚交往,人們注意到的往往是彼此的友好合作、相互幫助的關系,進而想當然地認為彼此都要盡力提供幫助,否則就是沒人情、是彼此關系惡化的開始。客觀地說,這種認識并不妥當。
《鍘包勉》是一則著名的戲劇故事,講的是包公不循私情把犯法的侄子包勉殺了。后來,嫂嫂吳妙真責問包公,講述自己用奶汁喂養、衣食照料包公的往事。但是,包公認為自己進京科考、為國報效就要執掌國法、不徇私舞弊;包勉在蕭山縣任上,貪贓枉法,苦害黎民,按照國法就應該受到處罰。結果,嫂嫂吳妙真深明大義,意識包公的剛正不阿,是大公無私的國家棟梁之才。
在這里,包公沒有一味遷就自己和包勉是叔侄關系而對他庇護,也沒有因為嫂子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而放棄原則,結果因為遵循規律辦事贏得了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實現了自己的價值追求。
發展各種關系都有自己的規律可循,走好親戚關系必須經常往來,這是不容質疑的;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堅持原則,在對方心理把握、做事規則上形成準確的判斷,從而使我們在獲得良好關系的同時,避免帶來不利的影響。
尋求鄰居幫助——功夫用在平時
隨著我國居住文化的改變,越來越多的陌生人走到了一起,成為新的鄰居。處理與鄰居的關系,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主題。與鄰居和睦相處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睿智的人更能與鄰居成為好朋友,甚至從他們那里獲得幫助,這需要我們平時注意和對方良好接觸,實現友善交往。
有個人和一位商人為鄰,他特別想做一番事業,就從銀行貸款投資做生意,但是因為涉世太淺,沒多久就陷入資金周轉不靈的困境。由于他平時注意與人往來,所以和這個商人鄰居保持著不錯的關系。在一次閑聊中,這個年輕人自然談到了自己的難處;商人聽完后,笑著說:“無奸不為商,你還很年輕,有許多事還沒有看透。不過,我會給你談談這些年來在商場摸爬滾打的經驗,也許對你還有些用。”
兩個人越聊越投機,青年人最后說出自己現在資金周轉不靈。商人爽快地說:“我可以幫你渡過這個難關,但這些錢必須用你賺了的錢還我。”年輕人聽了大喜過望,表示一定努力做事,償還借貸的資金。就這樣,年輕人在自己身處困難的情況下獲得了鄰居有力的幫助,最后獲得了良好的發展。
鄰居之間本應該互助互利,我們必須努力去爭取,也要注意在平時與鄰居建立融洽的關系。比如,我們要時刻注意自覺愛護公共衛生,自覺參與社區公共活動,為維護一個好的生活環境盡一份力,這樣可以獲得周圍鄰居的認同。此外,在與鄰居交往的過程中注意講信用、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學會禮讓與寬容,都可以增加我們的親和力,在關鍵時刻贏得鄰居的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