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囫圇吞棗”的故事,它來源于朱熹《答許順之書》——意思是把棗子整個兒吞下去,連核也不吐出來,嚼也不嚼。它比喻人們在學習、工作上不求甚解,含糊了事,不能達到精通的程度。以這樣的標準做事,只能糊弄他人、愚弄自己,使我們不能建立自己的優勢,不能培養個人專長,最終導致失敗的厄運。
在我國歷史上,五代十國是許多割據政權并存的局面。宋太祖趙匡胤為了統一全國,采取了先南后北的作戰計劃。經過多...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我們都知道“囫圇吞棗”的故事,它來源于朱熹《答許順之書》——意思是把棗子整個兒吞下去,連核也不吐出來,嚼也不嚼。它比喻人們在學習、工作上不求甚解,含糊了事,不能達到精通的程度。以這樣的標準做事,只能糊弄他人、愚弄自己,使我們不能建立自己的優勢,不能培養個人專長,最終導致失敗的厄運。
在我國歷史上,五代十國是許多割據政權并存的局面。宋太祖趙匡胤為了統一全國,采取了先南后北的作戰計劃。經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