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承上章,并以勸勉老年人亦可修煉。總之一息尚存,性命猶為我有,神能兀兀,氣自綿綿,此志正不容稍懈也。其下三章,遂言歸復之法。
魂魄成三性,精神會五行。就中分四象,攢簇結胎精。
吾人性本一,乃天所付(上田下艸)于我心,而魂魄系肝肺之所藏,原不容與心井立。瞿君以謂:“人未修煉,是非之心固是本性。其枝節分歧,趨同紛擾,乃魂之所為;偏倚堅執,枉直不顧,乃魄之所為。”李善《文選》注曰:“魂者身之精,魄者性之決,皆能分真性之權者也。”此理甚為明確。是以常人遇事,初念極明,乃根于心,即是真意;倏轉一念,乃魂所發,其中雖疑,尚不甚惡;及至三念而決,乃魄所生,其中純陰,全是私意,夫人只一性,而心因物誘不能自辨賢奸,竟讓魂魄與意參主于中,遂成一國三公之勢,故曰“魂魄成三性”。
然而東木之魂,實生南火之神,西金之魄,實生北水之精。丹道取材乎精神,精神實資生于魂魄,是魂魄為精神之母,精神乃性命之符。故必會五行而一之,方克成全乎丹道。經云:“欲誠其意,先致其知,知致則窮理而性見。”故修煉之士必先窮理盡性,大為之防,性盡則心自剛健,大權不復旁移。一面團聚精神立定篤信謹守之,主意就中分魂魄精神為四象。凝精以斂魄,安神以藏魂,精神資生于魂魄,魂魄遂收攝于精神。惟時意正清靜,四象遂攢簇于宥密之中,則是會聚五行之氣為一氣,凝然大定結成胎精。張子所謂“兩般合藥方成,點化魂靈魄圣”是也。
魂魄既化,精神自凝,而吾之性情可得而正定矣!此章與上文四十五章參觀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