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產后大補氣血
產后病治,嘗見丹溪云:“產后當大補氣血,即有雜證,以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虛,皆不可發表。”此其意謂血氣隨胎而去,必屬大虛,故無論諸證,皆當以大補為先,其他皆屬可緩。余于初年誠然佩服,及執而用之,則每為所困。經者數次,始悟其言雖有理而未免言之過也。即今產科所宗,無非此法,余目睹其誤,及親為解救者,蓋不少矣。故敢剖析于后,實有所見,不得不言,非存心自炫,故毀先賢。若然,則徒為笑罵之招耳。賓雖至愚,必不為也。觀者深察此意。
凡產后氣血俱去,誠多虛證。然有虛者,有不虛者,有全實者。凡此三者,但當隨證、隨人,辨其虛實,以常法治療,不得執有誠心,概行大補,以致助邪。此辨不可不真也。
產后虛證,無非隨人元氣,必素弱之人多有之;或于產后血氣俱去而更弱者亦有之。此當因人察脈,因脈察證,若脈氣、形氣、病氣俱不足,此當以全虛治之。若形氣不足,病氣有余,或兼火邪,或兼外邪,或以飲食停滯,是亦虛中有實,不得不詳審而治。此中委曲,未能言盡,惟明者悟之。
產后不虛證,蓋或其素日無病,或以年少當時,或以素耐辛苦貧勞之質,此輩本無不足,及其一旦受孕,乃于無病腹中參入此物,故致血氣壅塞,為脹為嘔,是皆添設有余之病。及其既產,始見通快,所留得去,仍復故。吾常人之產,此類極多,果何虛之有?然或以內傷,或以外感,產后之病,難保必無。倘有所犯,去之即愈。若概行大補,果能堪否?即臨盆帶去血氣,未免暫見耗損。然以壅滯之余,不過皆護胎隨從之物。
去者當去,生者旋生,不出數日,必已來復,此生化自然之理,何至是產皆虛也?凡治此類,但當因證用治。
若執云“產后必當大補氣血”,則實實之病必所不免。而輕者必甚,甚者必危矣。由此觀之,則立言者固不易,而用言者又豈易哉?產后全實證:有如外感風寒,頭痛身熱,便實中滿,脈緊數洪大有力者,此表邪之實證也;又火之盛者,必熱渴躁煩,或便結腹脹,口鼻舌焦黑,酷喜冷凍飲料,眼哆尿管痛赤,脈見洪滑,此內熱之實證也;又郁怒動肝,胸脅脹痛,大便不利,脈弦而滑,此氣逆之實證也;又惡露未盡,瘀血上沖,心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難而小便利,此血逆之實證也;又凡富貴之家,保護太過,或過用人參、 、術,以致氣壅;或過用糖、酒、炭火,以致內熱;或產本不虛,而妄用大補之藥,以致增病,此調攝之實證也;又或因產過食,恐其勞困,固令勉強,以致停蓄不散,此內傷之實證也。以上諸證,姑舉要者,以見其概。然既有表邪,則不得不解;既有火邪,則不得不清;既有內傷停滯,則不得不開通消導。且人有強弱,產有虛實,病有真假,治有逆從,固不可以同日語也。觀《六元正紀大論》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此自經常不易之大法,亦何庸贅辨之。若此第因丹溪之言,人多偏執,故不得不詳盡其說,以解后人之惑也。諸虛實治法,詳具后條。
論產后三禁
觀《病機機要》云:治胎產之病,當從厥陰證論之,宜無犯胃氣及上二焦,是為三禁,謂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發其汗則同傷寒下早之證;利大便則脈數而傷脾;利小便則內亡津液,胃中結燥。
但使不犯三禁,則營衛自和而寒熱自止矣。凡用治之法,如發渴則白虎,氣弱則黃 ,血痛則當歸,腹痛則芍藥。大抵產病天行,從加減柴胡;雜證從增損四物。宜察脈證而用之。詳此說雖為產育之大法,然病變不同,倘有是證,則不得不用是藥,所謂有病則病受之也。第此經常之法,固不可不知,而應變之權,亦不可執一也。
產后腹痛
產后腹痛,最當辨察虛實。血有留瘀而痛者,實痛也;無血而痛者,虛痛也。大都痛而且脹,或上沖胸脅,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者,皆實痛也。宜行之、散之。若無脹滿,或喜揉按,或喜熱熨,或得食稍緩者,皆屬虛痛,不可妄用推逐等劑。
凡新產之后,多有兒枕腹痛者,摸之亦有塊,按之亦微拒手,故古方謂之兒枕,皆指為胞中之宿血。此大不然。夫胞胎俱去,血亦豈能獨留?蓋子宮蓄子既久,忽爾相離,血海陡虛,所以作痛。胞門受傷,必致壅腫,所以亦若有塊,而實非真塊。腫既未消,所以亦頗拒按。治此者,但宜安養其臟,不久即愈。惟殿胞煎為最妙。其次則四神散、五物煎,皆極佳者。若誤認為瘀,而妄用桃仁、紅花、玄胡、青皮之屬,反損臟氣,必增虛病。有母體本虛而少血者,即于產時亦無多血,此輩尤非血滯。若有疼痛,只宜治以前法,或以大、小營煎、黃雌雞湯主之。
殿胞煎(見小產論外方)四神散(見血寒論外方)五物煎(見血寒論外方)大營煎(見血熱經早)小營煎(見血虛經亂)《良方》黃雌雞湯(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后虛羸腹痛。
當歸 白術(炒) 熟地黃 黃 (炒) 桂心(各半兩) 小黃雌雞(一只,去頭足腸翅,細切)上先用水七碗,煮雞至三碗,每用汁一碗、藥四錢煎,日三服。
凡新產之后,其有陽氣虛弱,而寒從中生,或寒由外入,以致心腹作痛,嘔吐不食,四肢厥冷者,宜九蜜煎、大巖蜜湯,或理陰煎主之。產當寒月,以致寒氣入腹,臍下脹痛,手不可近者,宜羊肉湯主之。若氣實寒甚者,宜蟠蔥散。
九蜜煎(見《新方八陣·因陣》)治產后陽氣虛寒,或陰邪入臟,心腹疼痛,嘔吐不食,四肢厥冷。
此與大巖蜜湯略同而稍勝之。
當歸 熟地(各三錢) 芍藥(酒炒焦) 茯苓(各錢半) 炙甘草 干姜(炒) 肉桂 北細辛(各一錢)吳茱萸(制五分)水二鐘,煎服。
大巖蜜湯(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后陽氣虛寒,心腹作痛,不食嘔吐,四肢厥逆。
生地 當歸 芍藥(炒) 干姜 吳茱萸 桂心 獨活 甘草(炒) 小草(各一兩) 細辛(半兩)(按:小草即遠志之苗)上每服半兩,水煎服。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良方》羊肉湯(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婦脾虛寒邪內乘,以致腹痛或頭眩臍脅急痛。
精羊肉(四兩) 當歸 川芎(各半兩) 生姜(一兩)上以水十盞,煎至四盞,分四次,空心服。
《局方》蟠蔥散(見《古方八陣·熱陣》)治男婦脾胃虛冷,滯氣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膀胱小腸寒疝、氣疝,及婦人血氣刺痛。
蒼術(米泔浸切) 炙甘草(各八錢) 三棱(煨) 蓬術(煨) 茯苓 青皮(各六錢) 丁皮 砂仁(去殼) 檳榔(各四錢) 延胡索(三錢) 干姜(炒) 肉桂(各三錢)(按:丁皮即丁香樹皮)上每服五錢,水一盞,入連根蔥白一莖,煎七分,空心熱服,或為末用蔥湯調服二三錢。
產后惡露不盡,留滯作痛者,亦常有之。然此與虛痛者不同,必其由漸而甚,或大小便不行,或小腹硬實作脹,痛極不可近手,或自下上沖心腹,或痛極牙關緊急,有此實證,當速去其血。近上者宜失笑散;近下者宜通瘀煎、奪命丹、回生丹。或未效,當用決津煎為善。
失笑散(見經期腹痛)通瘀煎(見經期腹痛)奪命丹(見鬼胎)回生丹(見鬼胎)決津煎(見經期腹痛)產后有脾虛腎虛而為腹痛者,此不由產,而由臟氣之不足。若脾氣虛寒,為嘔吐、為少食而兼腹痛者,宜五君子煎、六君子湯、溫胃飲之類主之。若腎氣虛寒,為瀉、為利而兼腹痛者,宜胃關煎、理陰煎之類主之。
五君子煎(見崩淋經漏不止)六君子湯(見經期腹痛)溫胃飲(見血虛經亂)胃關煎(見《新方八陣·熱陣》)治脾腎虛寒作瀉,或甚至久瀉腹痛不止,冷痢等證。
焦干姜(一至三錢) 吳茱萸(五七分制) 白術(炒一至三錢)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 山藥(炒二錢)白扁豆(炒二錢) 炙甘草(一、二錢)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瀉甚者加肉豆蔻一、二錢,面炒用,或破故紙亦可。氣虛勢甚者,加人參,隨宜用。陽虛下脫不固者,加制附子一、二、三錢,腹痛甚者,加木香七八分,或加濃樸八分。滯痛不通者,加當歸二、三錢。滑脫不禁者,加烏梅二個,或北五味子二十粒。若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二錢。
產后有飲食停滯及氣逆作痛,亦當因其類而消去之。如排氣飲、大和中飲之類,皆可酌用。
排氣飲(見經期腹痛)大和中飲(見《新方八陣·和陣》)治飲食留滯積聚等證。
陳皮(一、二錢) 枳實(一錢) 砂仁(五分) 山楂(二錢) 麥芽(二錢) 濃樸(一錢半)澤瀉(一錢半)水一鐘半,煎七八分,食遠溫服。脹甚者加白芥子,胃寒無火或惡心者加炮干姜一、二錢。疼痛者加木香、烏藥、香附之類。多痰者加半夏。
仲景曰:“產后腹中 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當歸生姜羊肉湯(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婦腹中 痛、寒痛,血氣不足,虛弱甚者,及寒月生產,寒氣入于子門,手不可犯,臍下脹滿,此產后之寒證也。并治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
精羯羊肉(一斤) 當歸(三兩) 生姜(五兩)上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加蔥、椒、鹽,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術一兩。
立齋曰:前證若因氣滯,用延胡索散;若因外寒,用五積散;若因怒氣,用四物加木香、柴胡;若因血虛,用四物、參、術、炮姜。若因陽氣虛弱,用四君、當歸、炮姜。若因脾虛血弱,用六君、當歸、炮姜。
延胡索散(即玄胡當歸散。見經痛論外方)《局方》五積散(見《古方八陣·散陣》)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肚腹疼痛,及寒濕客于經絡,腰腳骨髓酸痛,及痘瘡寒勝等證。
當歸 麻黃 蒼術 陳皮(各一錢) 濃樸(制) 干姜(炮) 芍藥 枳殼(各八分) 半夏 白芷(各七分) 桔梗 炙甘草 茯苓 肉桂 人參(各五分) 川芎(四分)水二鐘,姜三片,蔥白三莖,煎八分,不拘時服。
又歌曰:痢后偏生腳痛風,局方五積自能攻。就中或卻麻黃去,酒煮多多服見功。
產后發熱
產后發熱,有風寒外感而熱者;有邪火內盛而熱者;有水虧陰虛而熱者;有因產勞倦,虛煩而熱者;有去血過多,頭暈悶亂煩熱者。諸證不同,治當辨察。
產后有外感發熱者,蓋臨盆之際,多有露體用力,無暇他顧,此時或遇寒邪,則乘虛而入,感之最易。若見頭疼身痛,憎寒發熱,或腰背拘急,脈見緊數,即產后外感證也。然此等外感,不過隨感隨病,自與正傷寒宿感者不同,故略加解散,即自痊。可勿謂新產之后,不宜表散。但當酌其虛實而用得其宜耳。凡產后感邪氣,不甚虛者,宜三柴胡飲;若氣虛脾弱而感者,宜四柴胡、五柴胡飲。若肝脾腎三陰不足而感者,宜補陰益氣煎;若虛寒之甚者,宜理陰煎。若產婦強壯,氣實而感者,宜正柴胡飲。若兼內火盛而外邪不解者,宜一柴胡飲。若風寒俱感,表里俱滯者,宜五積散。
三柴胡飲(見熱入血室)四柴胡飲(見熱入血室)五柴胡飲(見《新方八陣·散陣》)五為土數,從脾胃也。脾土為五臟之本,凡中氣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此與四柴胡飲相表里,但四柴胡飲止調氣分,此則兼培血氣,以逐寒邪,尤切于時用者也,神效不可盡述。凡傷寒、瘧疾、痘瘡,皆所宜用。
柴胡(一至三錢)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白術(二、三錢芍藥(錢半炒用) 炙甘草(一錢) 陳皮(酌用或不必用)水一鐘半,煎七分,食遠熱服。寒勝無火者,減芍藥加生姜三、五、七片或干姜一、二錢,或再加桂枝一、二錢,則更妙。脾滯者,減白術。氣虛者,加人參隨宜。腰痛者,加杜仲。頭痛者,加川芎。勞倦傷脾陽虛者,加升麻一錢。
補陰益氣煎(見熱入血室)理陰煎(見血寒經遲)正柴胡飲(見《新方八陣·散陣》)凡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頭疼身痛, 瘧初起等證。凡血氣平和,宜從平散者,此方主之。
柴胡(一至三錢) 防風(一錢) 陳皮(一錢半)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 生姜(三五片)水一鐘半,煎七八分,熱服。如頭痛者,加川芎一錢。如熱而兼渴者,加葛根一、二錢。如嘔惡者,加半夏一錢五分。如濕勝者,加蒼術一錢。如胸腹有微滯者,加濃樸一錢。如寒氣勝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黃一、二、三錢,去浮沫服之,或蘇葉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