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治法瀉證之于小兒,非因食積,即為脾弱,故主治宜以消積扶脾為大法。但消積之中,食積宜消,寒積宜溫,熱積宜瀉,痰積宜化,消積同而用藥各別也。扶脾之中,濕盛宜滲,土衰宜培,扶脾同而用藥各別也。大凡初起之瀉,先宜祛濕消積,用二陳湯去甘草加豬苓、澤瀉、神曲、濃樸主之。瀉之多稀水者,宜多加祛濕之劑;瀉之多滓渣者,宜多加消積之劑;再如溏薄之瀉謂之溏,不似水之稀,不似食之積,所下稠粘垢穢者,如屬酸臭,多由濕熱,宜胃苓湯加黃連,暑月用六一散加陳皮、澤瀉、佩蘭、神曲;如屬清冷,多由于寒,宜用陳皮、煨姜、蒼術(shù)、白術(shù)、白豆蔻、吳萸、紫蘇,甚者用附子理中湯;再如注下之瀉謂之泄,若完谷不化,困倦少力者,多虛而夾濕,宜四君子湯合升陽(yáng)除濕湯;若暴注下迫,稀而熱臭者,多熱而夾暑,宜白虎湯或桂苓甘露飲;再如瀉下不禁謂之滑,大腸寒冷,收縮無(wú)權(quán),宜固腸丸;再如泄瀉過(guò)甚,空洞無(wú)物謂之洞,虛而兼寒,宜萬(wàn)全丸加人參、白術(shù)、陳皮、黃 、禹余糧。此外有夾火而瀉者,腹痛一陣瀉一陣,雖瀉而仍覺(jué)后重,小便赤澀,宜黃芩芍藥湯;有盛暑傷于外,陰冷傷其中,內(nèi)外受迫而瀉者,多腹痛足冷自利,但小便赤而口氣濁,宜連理丸;有由寒濕化熱而瀉者,里急后重,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莖中作痛,宜八正散加木香、檳榔通之;有腎虛無(wú)火而瀉者,天明則泄,一注而空,宜四神丸;有暴注而瀉,大便如水,中有小結(jié)屎,欲起又瀉,欲止不止者,小便多清,身冷自汗,此屬于寒,宜漿水散溫之;有夾痰而瀉者,宜二陳湯加神曲、姜竹瀝蕩滌之。此諸瀉之治法也。總之,治瀉綱領(lǐng),初宜淡滲理濕,久則升舉之,必滑脫不禁,乃可止?jié)摵がF(xiàn),始進(jìn)溫補(bǔ),在小兒尤不宜過(guò)事消導(dǎo),傷其脾陽(yáng),庶無(wú)貽誤之慮也。
附方(一)二陳湯 見(jiàn)第一章第四節(jié)。
(二)胃苓湯 和血,補(bǔ)血。治脾胃受濕,飲食停積,霍亂嘔吐,浮腫泄瀉,四肢酸痛,小便短少,及濕瘧水蠱。
蒼術(shù) 濃樸 陳皮 白術(shù) 茯苓(各一錢五分) 澤瀉 豬苓(各一錢) 甘草(六分) 肉桂(五分)加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清水煎服。
(三)六一散 治諸熱證,及熱泄煩躁,小便不通,石淋,麻疹色紫黑者。
滑石(水飛凈,六兩) 甘草(一兩)共為細(xì)末,每服一錢。
此方為暑令常飲妙品,加辰砂名益元散,熱病加豆豉、蔥白,熱吐用姜汁調(diào)燈芯湯下,白痢加吳萸,血痢加紅曲,止泄加炮姜,消斑加青黛,肺熱咳嗽加薄荷,胃熱口渴加石膏。
(四)附子理中湯 見(jiàn)第五章第四節(jié)。
(五)四君子湯 見(jiàn)第三章第五節(jié)。
(六)升陽(yáng)除濕湯 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腹鳴泄瀉,四肢困弱,溺黃脫肛。
蒼術(shù)(一錢) 升麻 柴胡 羌活 防風(fēng) 神曲 澤瀉 豬苓(各五分) 陳皮 麥芽 甘草(炙。各三分)清水煎服。
(七)白虎湯 見(jiàn)第五章第二節(jié)。
(八)桂苓甘露飲 治霍亂,溫?zé)岵。瑹┛室嫞”悴煌ǎ蟊阈篂a者。
滑石 赤苓 澤瀉 石膏 寒水石 甘草(炙) 白術(shù) 豬苓 肉桂(九)固腸丸 治滑泄。
龍骨 附子 訶子 枯礬 丁香 石脂 高良姜 豆蔻仁 縮砂仁 木香(十)萬(wàn)全丸 治滑泄。
赤石脂 炮姜(各一兩) 胡椒(五錢)共研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
(十一)連理丸 治胃虛挾食,痞滿發(fā)熱及暑瀉。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 干姜 黃連 茯苓(十二)黃芩芍藥湯 治太陽(yáng)少陽(yáng)合病,自利。
黃芩 甘草(炙) 白芍(十三)八正散 治膀胱結(jié)熱,熱淋血淋,甚至大便閉塞,及大小便不利作痛者。
瞿麥 蓄草 木通 山梔 車前子 大黃 滑石 甘草加燈芯,清水煎服。
(十四)四神丸 治脾腎虛寒,五更泄瀉,不思飲食,或久痢虛痛,腰酸肢冷。
肉豆蔻(曲裹煨) 五味子(炒。各二兩) 補(bǔ)骨脂(酒浸炒,四兩) 吳茱萸(鹽湯泡淡再炒,一兩)研為末,用生姜八兩,紅棗百枚,清水煮爛去皮核,與藥末搗和丸,如梧子大。
(十五)漿水散 治太陰少陰中暑,泄瀉身冷,多汗脈弱。
半夏 干姜 肉桂 附子 炙甘草 高良姜
第四節(jié)·吐瀉述要
甲、概況小兒吐瀉兼作,腸胃交病也。先吐而后瀉者,病由胃及腸,先瀉而后吐者,病由腸及胃。蓋吐則中焦之氣失和,胃中濁陰,下侵及腸,吐有可以致瀉者,瀉則闌門傳化失職,腸中濁陰,上干及胃,瀉有可以致吐者。然吐瀉交作,其病又莫不關(guān)涉乎脾,蓋脾運(yùn)不健,致水濕不循正道,或橫決而上,或注瀉而下。向使脾能統(tǒng)率有權(quán),則腸胃又何致交病哉!故治吐瀉之病,無(wú)論其為吐宜治胃,無(wú)論其為瀉宜治腸,無(wú)論其為吐瀉交作宜胃腸并治,然皆必須顧其脾,脾運(yùn)則統(tǒng)率有權(quán),腸胃自調(diào)而吐瀉自止矣。然此病之起,原因不一,在小兒患之,大都宿食滯留,挾感而發(fā),或脾胃素弱,感受時(shí)邪,亦足致此,因身體之不同而所感之互異也。故吐瀉一證,有夾食、夾濕、夾熱、夾寒之別,凡夾食積者,瀉多渣滓而吐多不化;夾濕滯者,瀉多臭穢而吐多濁水;夾熱者,自汗面垢,吐瀉熱利而小便少;夾寒者,四肢厥冷,吐瀉清谷而小便利。此其大端也。
此證在夏月秋令患之最多,蓋以人當(dāng)炎令,腸胃最弱而感受最易。其重者亦名霍亂,以其證狀為揮霍擾亂也。然真霍亂一證,初起必腹中絞痛,繼則吐瀉無(wú)度,終至手足攣急,羅紋陷癟者乃是。若僅為吐瀉,皆似霍亂也。亦有小兒脾胃虛弱,每食輒易致吐致瀉者,是為因虛弱而作,與夾積、夾感暴起之吐瀉,迥不相同。更有吐瀉頻作,欲生驚風(fēng)者,是為脾胃衰敗之吐瀉,尤非夾積夾感之吐瀉可比。故吐瀉一證,其源雖一,而證情之各別,虛實(shí)之迥殊。有如此者,欲明源流,詎又可不詳為分辨乎。
乙、治法吐瀉交作,勃然而起,其遠(yuǎn)因?yàn)槟c胃本不清肅,一旦傷食、傷暑或感冒風(fēng)寒,清濁之氣,交亂于中,遂為引動(dòng)。此證腹中胃脘大都作痛,痛一陣則瀉一陣,復(fù)吐一陣,由于傷食者,腹中堅(jiān)硬繞痛,頻瀉則漸減,治宜行滯化積,升清降濁,用沖和湯;由于傷暑者,瀉利多水,身體發(fā)熱,暑必夾濕,治宜暑濕兼顧,用燃照湯;由于感冒風(fēng)寒者,惡寒身熱,治宜行滯化積之中,寓以解表,用藿香正氣丸;瀉多吐少,濕盛者宜胃苓湯;吐瀉不多,熱甚脘悶者,宜竹葉石膏湯或桂苓甘露飲;瀉少吐多,口渴欲飲,水逆于上,飲后即嘔者,宜五苓散加半夏。凡因泄水過(guò)多,筋不能榮,而為拘急轉(zhuǎn)筋之狀者,酌加木瓜、白芍以舒之。由于受寒者,四肢清冷,吐瀉穢濁而不致洞瀉如注者,治宜溫中以行其寒濕,用理中湯加蘇梗、吳萸;下寒上熱者、酌加黃連。以上諸恙,雖為平時(shí)所皆有,而在暑令為獨(dú)多,世俗亦稱之為霍亂者也。偏于濕者,則名濕霍亂,偏于熱者,則名熱霍亂。亦有名之為暑霍亂者,其實(shí)皆有類于霍亂耳,其有暑令發(fā)生之真霍亂,為他時(shí)所無(wú)而為暑令之所獨(dú)有者,其證狀為心腹絞痛,吐利清谷,小便利,口不渴,手足拘急,甚者手足羅紋麻癟,脈微欲絕,寒象畢露者,是為正候,宜急用附子理中湯或四逆湯救之,遲則每不及挽。亦有初起腹中擾亂,而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轉(zhuǎn)筋而危急欲絕者為干霍亂,宜先以鹽一撮放刀上,用火炙透,溫水送下,用雞翎掃喉以探吐,或服明礬少許以探吐,上得吐下即可瀉,或不探其吐而先用大黃瀉之亦可,或以雷公救疫散灸之亦可,俟吐瀉齊作,再以前方治之。尚有吐瀉不禁而腹中不痛者,腸胃之門戶洞開(kāi),收攝無(wú)權(quán),亦為危候,均宜以前法為治。而當(dāng)其瀉下過(guò)多之時(shí),羅紋麻癟,耗水過(guò)甚,用鹽水注射以增其水而利其腎,亦為急救之一助。至于吐瀉之非暴起而由漸來(lái)者,非屬疳積,必由脾胃虛弱所致。治宜培補(bǔ)脾胃,用異功散及六君子湯等。吐瀉昏睡露睛欲生風(fēng)候者,宜錢氏白術(shù)散,或參苓白術(shù)散加白附子、天麻、鉤藤之屬。平時(shí)宜以八仙糕調(diào)理之。總治吐瀉交作之病,實(shí)者宜滲泄,而虛者宜溫化,毋使脾家受困,統(tǒng)率無(wú)權(quán),則大端為不謬矣。
附方(一)沖和湯(自制) 治小兒飲食不化,發(fā)為吐瀉,行氣化積,使臻沖和,四時(shí)均宜。
濃樸 神曲 白芍 黃芩(各錢半) 半夏 豆豉 佩蘭(各二錢)滑石 赤苓(各三錢) 甘草(五分)(二)燃照湯 治暑穢挾濕霍亂,吐下脘痞,煩渴,惡寒肢冷。
草果 豆豉 山梔 省頭草 川樸 半夏 黃芩 滑石(三)藿香正氣丸 治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飲食,憎寒,壯熱,頭痛,嘔逆,胸悶,腹脹,痰嗽,氣喘,傷冷,傷濕,傷暑,霍亂,吐瀉,瘧痢,山嵐瘴癘,不服水土等證。
藿香 大腹皮 白芷 茯苓 紫蘇 陳皮 白術(shù) 濃樸 桔梗半復(fù) 甘草 加姜、棗。
(四)胃苓湯 見(jiàn)本章節(jié)三節(jié)。
(五)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胃虛而熱,煩渴作嘔。
竹葉 石膏 半夏 人參 甘草(炙) 粳米 麥冬(去芯)(六)桂苓甘露飲 見(jiàn)本章第三節(jié)。
(七)五苓散 見(jiàn)第三章第五節(jié)。
(八)理中湯 見(jiàn)第一章第四節(jié)。
(九)附子理中湯 見(jiàn)第五章第四節(jié)。
(十)四逆湯 治少陰病,表熱里寒,下利清谷,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者。
甘草 干姜 附子(十一)四苓散,治濕熱霍亂,胸悶脹痛,溺澀煩渴。
茯苓 豬苓 澤瀉 陳皮(各等分)研為細(xì)末,每服二三錢。此方從五苓散中化出,去肉桂之溫,以陳皮易白術(shù),有利氣之功,而無(wú)實(shí)中之弊,治濕熱霍亂之良方也。
(十二)雷公救疫散 外用。治霍亂臍腹絞痛,四肢攣急。
桂心 丁香 硫黃 吳茱萸 加當(dāng)門子(少許)共為細(xì)末納臍中,用老姜一大片蓋于臍上,再用蘄艾放在姜片上燒灸,輕者一次,重者二三次,然后除去姜片,粘貼暖臍膏,使藥氣不致外泄。
(十三)異功散 見(jiàn)第三章第六節(jié)。
(十四)六君子湯 見(jiàn)第五章第三節(jié)。
(十五)錢氏白術(shù)散 治吐瀉已久,虛熱而渴。
白術(shù) 人參 白茯苓 藿香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干葛(一錢)共為細(xì)末,清水煎服。
(十六)參苓白術(shù)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jìn),多困少氣,胸中痞滿,噫嘔腹逆,喘咳消渴,大便不實(shí)及久瀉,癰疽潰后不思食者。
人參 白茯苓 于術(shù) 山藥 石蓮肉(去心,炒) 白扁豆(去皮,姜汁浸炒) 桔梗 砂仁 薏苡仁(炒) 甘草(炙)(十七)八仙糕 治脾胃虛弱,食少體倦,易吐易瀉。
人參 茯苓 山藥 芡實(shí) 蓮子肉(各六兩)研為細(xì)末,加糯米粉三升,粳米粉七升,和勻,以白蜜一斤,白糖二斤八兩,用水熬化,拌藥粉中,置籠上蒸熟,切成條糕,火上烘干,瓷器收貯。
(十八)十滴水 治暑令上吐下瀉,霍亂腹痛。
大黃酒 樟腦油 薄荷油 生姜酒混和,每服三滴至五滴。此方為吐瀉初起之配劑。
生姜酒 辣椒酒 樟腦油 薄荷油、肉桂油另加大黃酒 鴉片酒少許,混和,每服三滴至五滴。此方為吐瀉過(guò)多之配劑。
(十九)揩擦法 外用。治霍亂四肢厥冷。
生附子搗爛,揩擦四肢及手足心,或用燒酒、白蘭地酒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