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言用針得氣之理。此言用針致氣之法。以順四時陰陽之義。謂春夏初內針深。至腎肝之部。得其一陰之氣。即持針引至心肺之部而留之。秋冬初內針淺。至心肺之部。得其一陽之氣。
然后推之至腎肝之部而留之也。
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
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輸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此言用針淺深之法。臥針者。臥其針而刺之。則淺而不傷榮血也。以左手攝按者。令衛氣散而內針。則深而不傷衛氣也。
七十二難(誤列八十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然。所謂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此言候氣到而內針。候氣盡而出針之義。如入如出如字。同而字。古通用。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
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井屬木。是火之母。滎屬火。是木之子。比如腎實。當瀉井木。而井木之穴。在手足指梢。
肉薄氣少。不足施治。于是刺滎。所謂瀉子令母虛。若舍滎而刺輸。則土虛不能制水。腎邪更實矣。若刺經。則金生水。腎邪必反甚矣。故曰。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
瀉者不可以為補也。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者。何也。然。春刺井者。
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輸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其肝心脾肺腎。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
針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此章言春夏秋冬之刺井滎輸經合。非必春刺井。其邪在肝者。刺井也。井屬木。春也。故云春刺井也。余臟皆然。又問肝心脾肺腎何故系于春夏秋冬。故復舉肝木之青臊酸呼泣。以明五臟六腑之病眾多。而并統于金木水火土之所屬。如四時之有數。而并系于春夏秋冬之所屬也。
然其要妙在分別臟腑。如察秋毫。故下章又明臟腑陰陽之義。
七十五難(誤列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見人者。有不欲見人者。
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臟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前三卷以脈別臟腑。切脈而治病也。此以所欲別臟腑。問情而針病也。
七十六難(誤列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
何以言之(坊本脫此四字)呼內吸出為補。吸內呼出為瀉。此章言不但此也。必以得氣為主。義在下文。
然。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厭按所針滎輸之處。
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又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厭與壓同)知為針者。善針之人也。左手厭按滎輸。知肌肉濃薄。筋骨腠會。取穴分明。于左手指下。然后以右手內針。不知為針者反是。凡用針之時。必先以左手彈之。使氣脈努聚若動脈之狀。
爪按真穴刺之。待氣應于針。
因而推至當止之分。此謂補。若得氣即搖動伸提。此謂瀉。若久留針而氣不至。則浮針于衛分。左轉以待其氣。不至。又沉內于榮分。右轉以待其氣。若又不至。為陰陽俱絕。不治也。言男女。即左右。
七十七難(誤列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余。當先補其陽。而后瀉其陰。
陰氣不足。陽氣有余。當先補其陰。而后瀉其陽。榮衛通行。此其要也。(陽氣即衛氣陰氣即榮氣)此言補瀉用針之法也。欲補。從衛取氣淺針之。俟得氣乃推內針于所虛之處。欲瀉。從榮置氣深針之于所實之處。俟得氣引針泄之。此補瀉大要也。
七十八難(誤列十二難)曰。經言五臟脈已絕于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于外。用針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然。五臟脈已絕于內者。腎肝脈絕于內也。而醫者反補其心肺。五臟脈已絕于外者。心肺脈絕于外也。而醫者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此言脈者。謂針刺脈絡之脈。非寸關尺之脈也。絕者。氣不至也。曰外內者。即榮衛陰陽上下也。此言不知補瀉之法。足以殺人。下文詳言其法也。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義在下文)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輸。(胞絡之大陵穴)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胞絡之中沖穴)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之與虛者。濡牢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輸屬土。心病瀉之。是瀉子也。井屬木。心病補之。是補母也。濡猶軟也。牢猶 也。得失。即有無也。心病。即胞絡病也。
八十難(誤列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乎陰陽。
此言迎隨之氣。隨其逆順而針之。調氣之方。審其陰陽表里用藥而調之也。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也。其損益奈何。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故知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此章雖承上而言針刺之補瀉。其實為總結全部大法。而寓反復丁寧之意也。然特舉經言無實實虛虛。
損不足而益有余為問者。具見醫理最嚴虛實之戒。虛實稍誤。害如反掌。故設此諄諄垂訓之辭也。如上卷之言動脈會于寸口以下。十二經之臟腑。定寸關尺之脈位。以弦鉤毛石之象。合四時之盛衰。而又推展命門三焦。奇經絡脈。陰乘陽乘。覆溢關格。六甲旺脈。損至脈癥。五邪五泄。
傷寒積聚。厥痛狂癲。無一不極詳且備。而猶慮后人不知五臟自有生克。以平為度之法。故云此非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即此自有虛實一句。乃示人以法外之法也。得乎此。即經所謂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法亦得矣。凡人脈之虛實。必因病而見。未有病見虛實。而脈不見虛實者也。今言自有虛實。乃五臟自有相制之虛實。不同于脈之虛實論也。如肝實而肺虛。肝木受制于肺金者也。因肺虛不能制肝。所以謂之肝實。若治肝之實。非矣。醫當補肺金之虛。則肝之實。肺自能制之也。如肺實肝虛。肺乃制肝者也。肺既實則制肝太過。若徒補肝之虛。而不治其致虛之源。亦非矣。醫當瀉肺金之實。則肝木自能條達也。若不能治其致虛之源。茍能知虛知實。猶不至于大謬。更有不知相制之虛實。反補其實而瀉其虛。損不足而益有余。使輕證必重。重證必死。所謂中工之害也。舉肝肺則他臟俱可類推。學人能不惕然知警乎。或問難經至八十一難而止。取何義耶。余曰。此越人悉體軒岐之旨。
而寓尊經之義乎。如素問九卷。而分八十一篇。靈樞九卷。亦分八十一篇。共一十八卷。后人析十二卷。二十四卷。此皆變亂古圣之旨。大失尊經之義。今即以靈素證之可明矣。考素問離合真邪論。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又靈樞九針論。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之數焉。若此者。乃知天地大德曰生。重陽九之數也。故軒岐作內經。亦體天地陽生之道。而符此九九之數也。今難經之八十一難。乃合內經而一貫之。首尾相應。全體通靈。豈非越人悉體軒岐之旨。而寓尊經之義乎。
中峰云。余見難經各家之注多矣。皆不能探作者之心。不過隨文敷衍。并無一語道及全體通靈之妙。今閱是注。知越人引靈素一十八卷之義。尊其序而該其要。會通一貫。作此八十一條之大文。學人能玩索研求。則一十八卷之靈素。莫不頭頭是道矣。乃近世張介賓以內經分類各門。名曰類經。以備醫者易于查對。猶夫吾儒之五經。時下亦有分門類敘以供便覽。無非欲開淺學摘用之竇。殊不知氣脈不貫。頭緒全無。臨文之際。究無益也。因悟難經之妙。不易內經之次序。能運內經之全神。必軒岐假手于越人。而作此合璧之書也。然三千年來。實無人道。乃得是注而始明。又何莫非越人之假手于先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