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心理問題全攻略:成長歷程
- 田艾米編著
- 16字
- 2018-12-30 18:12:07
PART1 幼年時期,探索孩子心中的小秘密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可以塑造的?
【心事問答】
Q: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可以塑造的?
A:
孩子的性格受先天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后天塑造。
【案例】
喬喬的性格比較內向,不太愿意和別人交往,看到生人便躲得遠遠的,更不用說講話了。喬喬的爸爸想要鍛煉喬喬的膽量,但是喬喬的媽媽卻覺得孩子的性格生來就是這樣的,根本就改變不了。于是喬喬的爸爸和媽媽對孩子的性格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可以后天塑造的爭執不休,媽媽認為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所以后天不需要過多干涉,孩子的性格是改變不了的。可是喬喬的爸爸卻認為孩子的性格是后天可以塑造的,所以一定要重視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以期能讓孩子養成開朗、自信的性格。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疑惑,孩子的性格到底是天生帶來的還是后天塑造的呢?有的家長甚至會為此產生沖突,一方認為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不需要過多的教育,例如:對孩子表現出的膽怯、敏感等性格特征歸咎于天生,從而失去了管教孩子的耐心和信心;但另一方卻認為孩子的性格靠后天培養,對孩子的性格教育是萬萬不能忽視的。那么,孩子的性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專家分析】
所謂性格,在心理學中被認為是人的“典型性的行為方式”,也就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性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征。心理學中用不同的標準和原則對性格做了不同的分類,例如按照心理機能劃分,性格可分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按照個性獨立性則劃分為獨立型、順從型和反抗型;海倫帕瑪則根據不同的核心價值觀、注意力焦點、行為習慣等將性格分為九種,分別為:1號完美型、2號助人型、3號成就型、4號藝術型、5號理智型、6號疑惑型、7號活躍型、8號領袖型、9號和平型。而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也一直備受爭議。總的來說有兩種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性格是天生的,另一種則認為性格是后天培養的。
孔子在公元前5世紀就已經提出:“性相近,習相遠也。”也就是說,孔子認為人生來稟賦和天性很相近,是后天的學習過程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性格差異。另外,在古代也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和后天培養的重要性,不同的環境可以塑造不同的習慣,因而也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性格受遺傳的影響更多,但是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明這種觀點。即使是聲稱性格受遺傳影響的人也無法否認環境是性格形成與發展的關鍵因素。環境主要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等途徑影響孩子的性格,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里,家庭對孩子性格的影響是其他環境無法比擬的,這就需要引起爸爸媽媽們的重視了。
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說“家庭是制造人類性格的工廠”,家庭的教養方式、結構、氣氛、相處模式無一不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更對他們性格的形成產生巨大影響。孩子的性格會因為家庭環境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如果孩子處在一個父母經常爭執不休,甚至大打出手的家庭中,孩子很有可能會變得膽小、懦弱,甚至將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別人溝通。但是如果孩子所處的家庭氛圍是和諧的,父母恩愛,家庭氛圍寬容,孩子很有可能會形成開朗、大方、樂觀的性格。
【給家長的建議】
環境與人的性格息息相關,人的性格或許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決定性因素還是后天的培養。所以爸爸媽媽們一定不要忽視對寶寶的性格培養,但是具體要如何做呢?首先,父母要力圖為寶寶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常常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并及時修正其性格的缺陷。遇到社會上的現象或電視劇里的情節,家長要及時向寶寶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形成謙遜得體的品格。其次,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而且家庭是最容易讓孩子耳濡目染的,只有父母積極地言傳身教才能對孩子有所助益。另外,父母可以多與孩子做游戲,帶孩子外出游玩、散步,培養他們開朗、大方的性格。最后要提醒家長的是,父母雙方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一定要基本一致,否則媽媽讓孩子往東,爸爸卻讓孩子往西,可能會造成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聽誰的話。
就像大教育家林格所說:“播種一個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個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第一個園丁,而孩子就像小樹苗,需要不斷修剪和灌溉才能成長為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