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宅門”見證奇跡
2011年圣誕節前后的一個上午,我在廈門接到一個朋友從美國打來的電話,電話里的聲音充滿了興奮:“你知道我在圣地亞哥和誰共進晚餐嗎?”“和你兒子安安唄,還能有誰?”我脫口而出。因為她之前告訴過我,要去美國看在那里讀書的兒子。“還有你兒子!”“我兒子?不可能吧!”我驚訝萬分。
她雖跟我說過,到美國后若有時間會去芝加哥看我兒子的,可她到美國后忙得給我兒子打電話的時間都沒有,兩地相隔千里,怎么可能在圣地亞哥碰上呢?
朋友繼續興奮地嚷嚷:“我帶著安安在圣地亞哥的海洋世界玩兒,抽空給你兒子打了個電話,想約個時間去芝加哥看他,沒想到你兒子說他出來旅游了,人就在圣地亞哥的海洋世界。所以我們就約好到附近一家意大利餐廳吃晚飯,沒想到在海洋世界里碰到了。神奇吧!”
接著,她把電話給我兒子,讓我跟兒子聊幾句。聽著兒子那熟悉的聲音,我高興得語無倫次,不知道說什么好,眼眶竟然潮濕起來。世界這么大卻又如此小,旅行讓相隔萬里的親友不期而遇,這難道不是老天爺賜予的天大驚喜?這是宅在家里的人永遠也不可能見證到的奇跡!
如果說,熟人間的巧遇算得上稀奇的話,我和我同學的女兒在華爾街銅牛前不知不覺的巧遇,則稱得上“詭異”。
為反映更多孩子在旅行中成長的主題,我尋找、征集一些孩子們的文章和照片。在和一位廣西的大學同學聊天時得知,他讀初中的女兒去年去了一趟美國,因此約他女兒寫一篇文章,重點談談游玩華爾街的感受,并提供幾張在華爾街留影的照片。
當他女兒把她在華爾街銅牛前的照片傳給我看時,我頓時驚呆了,腦子差一點短路。照片里居然有我!等緩過神來,我趕緊打電話告訴同學此事。“是嗎?”我同學不信,一看照片,果然有我。世界上居然有這么奇巧的事,同學也驚訝得無語。

● 郭燕(銅牛像右側背對讀者穿連衣裙者)不小心與梁柳云(銅牛像左側左起第三者)在銅牛雕像前“合影”

● 林君豪(銅牛雕像右)與梁柳云(銅牛雕像左)的“合影”
記得那是2011年8月5日上午9點50分左右,我和我美國營的學生們到達紐約的第一個景點銅牛雕像。從下車步行到銅牛雕像前,雖然路不遠,但馬路狹窄,車水馬龍,走路時得特別小心。
銅牛雕像前,游客如織,導游催促我們趕緊拍照走人。我幫我的幾個學生拍照,總共也就待了幾分鐘,然而就在那一瞬之間,我和我同學的孩子共同創造了奇跡。盡管是事后的見證,但那卻是我們倆一生都難以忘懷的奇跡。后來,從我給我的營員林君豪拍的照片里,也發現了我同學那漂亮女兒的倩影。
在當今飛行器和網絡信息日益普及的時代,地球實實在在變成了一個“村”。但如果以為抱著臺電腦“宅”在家里就能夠飽覽世界,那就大錯特錯了。萬千世界是那么鮮活、生動和精彩,不親臨其境,哪能獲得千萬種的奇妙感受,甚至見證奇跡。
沒有真切、豐富的感受和體驗,我們的精神世界將是一片沙漠,即使有幾株思想的綠芽,也終將枯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走萬里路的見識與歷練,顯得尤為重要。
過去我們常說,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現在我們得說,胸懷世界,放眼宇宙;同時我還想說,眼光有多遠,人生的舞臺就有多大。
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孩子成了我的夏令營(冬令營)的營員和學生,實踐和感受著旅游行知教育的神奇和魅力。不少孩子用筆和相機生動地記錄了他們的所見所聞和所感,以及自己的成長經歷,因此我擇優集錦了部分作品,匯集到我的書里,共同創造了另一個奇跡——《東行西游知天下——親子旅行教育筆記》。
如果說,《在旅行中成長》系列叢書第一本《游山玩水上北大》,講的是一個孩子的成長故事,那么第二本書《東行西游知天下——親子旅行教育筆記》,講的則是一群孩子成長的故事。相信讀者能在這一群孩子的故事里,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子,得到指導孩子成長的啟迪。
本書正文中凡是宋體字體部分,是我從老師角度寫的內容;凡是仿宋字體部分,是不同學生和許維隆從孩子的角度寫的內容。
正如第一本書中所說的那樣,旅游行知教育,使孩子成長在旅途中,收獲在人生里。
本書的創作和出版得到了眾多長輩、老師和好友的傾力支持和熱情幫助。我首先要對國際知名傳媒人、音樂人侯德健先生撥冗為本書寫序表示深深的謝意。同時要衷心感謝德高望重的著名書畫家杜滋齡先生為本書題寫書名《東行西游知天下》,同時要感謝著名書法家、篆刻家翁銘泉先生為本書提供篆刻印章。要感謝的還有我的好友、著名收藏家林金疆先生、臺灣知名設計師段湘麟先生和知名美術家沈冬先生為本書出版貢獻了很多的智慧和勞動。對共同創作此書的許維隆,對其他參與到創作工作中的許向明、夏靖愷、姚旨豪、劉長征、林偉民、何金鱗、陳鵬宇、王詩凱、李凌宇、徐明悊、丁凱琳等,一并表示感謝。由于編寫時間比較緊張,水平有限,難免掛一漏萬,孤陋寡聞,敬請讀者朋友指正。
2013年01月于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