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2 云計算的演進

云計算的起源要先從互聯網演進講起,如圖1-2所示,為云計算的演進與由來。云計算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互聯網結構,將計算能力從個人終端向服務端靠攏,弱化了端的概念,提高了計算資源的整體利用率。在量化計算資源的基礎上,云計算實現了商業模式由設置向服務進化的過程。更令人滿意的是,隨著全體物聯網的發展,云計算被賦予了更為廣泛的定義:從連接計算資源到連接所有的人和機器設置,計算能力也將進一步智能化。

圖1-2 云計算的演進與由來

云計算的發展過程為:

1983年,太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提出“網絡是電腦(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2006年3月,亞馬遜(Amazon)推出彈性計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EC2)服務。

2006年8月9日,谷歌(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谷歌“云端計算”源于谷歌工程師克里斯托弗·比希利亞所做的“Google 101”項目。

2007年10月,谷歌與IBM開始在美國大學校園(包括卡內基美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馬里蘭大學等)推廣云計算的計劃。這項計劃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計算技術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成本,并為這些大學提供相關的軟硬件設備及技術支持(包括數百臺PC及BladeCenter與System x服務器,這些計算平臺將提供1600個處理器,支持包括Linux、Xen、Hadoop等開放源代碼平臺),而學生則可以通過網絡開發各項以大規模計算為基礎的研究計劃。

2008年1月30日,谷歌宣布在中國臺灣啟動“云計算學術計劃”,將與位于中國臺灣的臺灣大學和位于上海的上海交通大學等學校合作,將這種先進的大規模、快速計算技術推廣到校園。

2008年2月1日,IBM宣布將在中國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為中國的軟件公司建立全球第一個云計算中心(Cloud Computing Center)。

2008年7月29日,雅虎、惠普和英特爾宣布了一項涵蓋美國、德國和新加坡的聯合研究計劃,推出云計算研究測試床,推進云計算。該計劃要與合作伙伴創建6個數據中心作為研究試驗平臺,每個數據中心配置1400~4000個處理器。這些合作伙伴包括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Steinbuch計算中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英特爾研究院、惠普實驗室和雅虎。

2008年8月3日,美國專利商標局網站信息顯示,戴爾正在申請“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商標,此舉旨在加強對這一未來可能重塑技術。

2010年3月5日,Novell與云安全聯盟(CSA)共同宣布一項供應商中立計劃,名為“可信任云計算計劃(Trusted Cloud Initiative)”。

2010年7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包括Rackspace、AMD、Intel、戴爾等支持廠商共同宣布“OpenStack”開放源代碼計劃,微軟在2010年10月表示支持OpenStack與Windows Server 2008 R2的集成;而Ubuntu已把OpenStack加至Ubuntu 11.04版本中。

2011年2月,思科系統正式加入OpenStack,重點研制OpenStack的網絡服務。

2011年10月20日,“盛大云”宣布旗下產品Mongo IC正式對外開放,這是中國第一家專業的Mongo DB云服務,也是全球第一家支持數據庫恢復的Mongo DB云服務。

2012年6月17日,在中國大連召開第四屆環渤海地區互聯網經濟論壇。

2012年9月6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服務業司指導、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主辦、國內權威ICT研究咨詢機構——計世資訊(CCW Research)承辦的“2012中國云計算峰會”在京隆重召開。

2012年,在中國,隨著阿里云、盛大云、新浪云、百度云等公共云平臺的迅速發展,騰訊、淘寶、360等開放平臺的興起,云計算真正進入到實踐階段。

2013年4月7-9日,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三元橋)8號館中舉行中國國際云計算技術和應用展覽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宁县| 望都县| 蓝田县| 石台县| 金坛市| 明光市| 河曲县| 门源| 新竹市| 奎屯市| 汉川市| 长宁区| 巴林左旗| 皋兰县| 常宁市| 那曲县| 鹤岗市| 道真| 茶陵县| 临颍县| 馆陶县| 诏安县| 郁南县| 芷江| 新干县| 大宁县| 乌兰察布市| 南京市| 永嘉县| 科尔| 庄浪县| 温泉县| 西平县| 象州县| 彰化县| 武邑县| 芒康县| 邵武市| 张掖市| 博爱县| 绥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