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5 二階段交叉設計一元定量資料方差分析

4.5.1 問題與數據

【例4-5】某公司原生產藥物B,現對其劑型進行改造,生產出藥物A,欲評價A藥與B藥是否具有相同的生物利用度,以AUC(血藥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作為評價指標,選取24名受試者并將他們隨機均分成兩組,用藥順序為:第1組受試者在第1、第2實驗周期分別接受A藥與B藥,以AB表示;第2組受試者在第1、第2實驗周期分別接受B藥與A藥,以BA表示。在兩個實驗周期中設立了“洗脫期”,實驗結果如表4-5所示。請判斷資料的類型并進行合適的統計分析。

表4-5 A、B兩種劑型藥物影響下的血藥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

4.5.2 對數據結構的分析

本資料中有一個實驗因素“藥物劑型”,它有兩個水平(即A劑型和B劑型)。24名受試者被隨機均分成兩組,以AB、BA兩種相反的順序接受兩種劑型藥物的處理,實驗周期中設有洗脫期。此資料應為二階段交叉設計一元定量資料。

4.5.3 分析目的與統計分析方法的選擇

因本資料為二階段交叉設計一元定量資料,故應采用相應的方差分析來處理。

4.5.4 SAS程序

SAS程序名為SASTJFX4_5.SAS。

程序中第1步為建立數據集,subject代表“受試者”,order代表“用藥次序”,drug代表“藥物種類”,y為觀測指標“AUC((μg/ml)?h))”。其他部分與拉丁方設計定量資料方差分析相似,此處不再贅述。另外,在SAS 9.2中,已經可以用TTEST過程做二階段交叉設計一元定量資料方差分析了。其基本語法為:

       proc ttest;
           var outcome1 outcome2/crossover=(treat1 treat2);
       run;

其中outcome1和outcome2分別代表第1階段和第1階段受試對象的觀測值,treat1和treat2分別代表第1階段和第2階段受試對象接受的處理。在錄入原始數據時,其形式與程序SASTJFX4_5.SAS會有所差異。例如本例,可直接將do循環中語句換成“input period1 $ y1 period2 $ y2@@;”。調用TTEST過程進行統計分析時,將上述語法修改為“var y1 y2/crossover=(period1 period2);”即可。綜合來說,調用TTEST過程做二階段交叉設計一元定量資料方差分析要比ANOVA過程簡單一些,錄入數據更直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嘗試一下。

4.5.5 主要分析結果及解釋

這是輸出的結果。可以看出,在不同實驗順序和藥物之間,AUC的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而受試者個體的差異則存在統計學意義(F=7.41,P<0.001),說明A藥和B藥生物利用度相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县级市| 思南县| 嵩明县| 聂拉木县| 治多县| 都江堰市| 博爱县| 广灵县| 平谷区| 丰顺县| 吉首市| 清远市| 彭州市| 钦州市| 康乐县| 花垣县| 武夷山市| 江北区| 来安县| 苏尼特右旗| 车险| 方正县| 金坛市| 西充县| 临清市| 都兰县| 乌兰察布市| 交口县| 稷山县| 柳州市| 汽车| 南华县| 大邑县| 宜城市| 来安县| 岳普湖县| 烟台市| 托里县| 松溪县| 阿拉善盟| 平利县|